稀土之光 方毅子女
中华名人在线 2019-06-12 14:38:13 作者:zhhmrzx 来源:


方毅子女 难忘方毅 

1978年7月27日,盛夏的北京,天气格外闷热。这一天,方毅一大早就起床打点行装,准备乘飞机去包头出差。谁知天公不作美。刚要出门,瓢泼大雨倾盆而下,霹雳闪电震耳欲聋,这样的天气飞机是无法起飞的。据天气预报,下午和晚上仍有雷阵雨,秘书只好同方毅商量,是不是通知包头方面改变工作日程。方毅沉思片刻,摇着头说:“不行。人家已经作好安排,那么多科学家在包头等着开会,我们不去怎么行。”秘书灵机一动,建议改坐当晚去包头的火车,次日早晨即可到达。方毅一听,展开了双眉,随即又询问临时安排火车,铁路方面可有困难?秘书立即与中央办公厅联系,如无困难,就这样定了。经铁道部妥善安排,方毅一行于当晚踏上了去包头的火车,于次日清晨顺利到达。

从7月28日至8月3日,由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和冶金部共同组织召开的包头白云鄂博共生矿综合利用汇报会一共开了7天。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人员160余人与方毅一起,就白云鄂博稀土铁矿的综合利用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方毅在会议结束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包头共生矿是我国的一个宝,不是包袱。这里有铁、稀土、铌、氟、磷、锰、钾,还有钍。稀土镧系元素共有15种,包头矿就有7种轻稀土,这里的储量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稀土在钢、球墨铸铁、玻璃陶瓷、军工、电子、新材料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讲到这里,他用犀利的目光扫了一下寂静无声的会场,笑着说,这方面在座的都是内行,我就不必多谈了。但是,他话锋一转,却如数家珍一般谈起了农业问题:

“我讲一点新发现的钾吧,地质上粗估了一下,储量可能有3.9亿吨,使我大吃一惊。据中国科学院在浙江和江西的农业科学研究试验表明,每亩地施40斤到60斤硫铵,稻谷产量在530斤上下。每亩地加到80斤硫铵,产量反而落到500斤以下。但如果每亩40斤硫铵,再加上15斤钾肥,则平均亩产达770多斤,净增产280斤。按美、苏、日、德、法、英等国1970年至1976年统计,生产氮肥一份,磷肥、钾肥要各半份。可见它们的关系多么密切。氮、磷、钾包头都有,这里的钾是10-13%。我说了这么多话,目的是使搞工业的人,一定要关心农业,要时刻想到八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这一段开场白,使与会的科学家都感到非常振奋,似乎有些出乎意料。有的人还悄悄地交头接耳:“方副总理对科学技术问题怎么这样熟悉?”

熟悉方毅的人都知道,这位从14岁就参加革命的老革命家,其实连初中都没有读完就成了职业革命者,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完全靠自学成才,最终成为一位学识渊博、深谙管理的国家领导人。

在这次会议上,他对包头共生矿所含的稀有元素,逐一进行了分析评价,讲的精辟深刻,富有思辨哲理。最后,向大家提出了7条要求:一是希望冶金部周密计划、平衡一下,及时安排建设项目、科研项目和技术引进项目。要组织各方面的力量,支援包钢建设;二是希望包钢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科学技术管理,挖潜革新,完善工艺,总结20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好好整顿;三是要大力加强科研工作;四是积极开展稀土、铌的推广利用工作;五是积极推进出口,为国家创收外汇;六是培养、壮大科技队伍;七是限期解决包头的环境污染问题。他一边讲话,一边用目光深情地注视着与会代表,说道:“白云鄂博这个名字,蒙语的意思是‘富饶的山’。我们千万不要糟踏这个世界上少有的宝贵资源。希望大家都脚踏实地,只争朝夕,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干。明年我再来和大家共同检阅成果。”

这就是包头共生矿综合利用的第一次会议。就在这次会议上,确定了包头矿综合利用的基本方针:主要加速开发含铁多含稀土少的白云鄂博西矿,保证包钢钢铁生产的需要,同时根据国内需要和出口可能,有计划地开采主东矿;对主矿实行以提取稀土、铌为主,兼对铁、锰、磷进行综合利用。为此,会议确定了50个科研项目,重点是白云鄂博综合利用第二流程的实验研究。并决定恢复全国稀土推广应用领导小组,由袁宝华任组长,周传典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在冶金部。

包头共生矿综合利用的“淮海战役”就这样拉开了序幕,方毅亲任战役的总指挥。这位曾经统帅支前大军跟随陈毅南征北战的指挥员,又在大青山的腹地率领科技大军打响了一场“特殊的战争”。1990年,在第八次包头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工作会议上,冶金部副部长徐大铨在回顾和检阅十余年战役成果时动情地说:“1978年方毅同志初到包钢,当时的情况在座的许多同志可能都还记得很清楚。12年过去了,在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内蒙古自治区、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和冶金部的组织下,动员了全国上百个科研设计、生产单位和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和科技人员,针对包头矿综合利用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立足于包钢的实际,进行联合攻关,使包钢的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包头资源综合利用取得了重大进展。”

这一年,方毅已经75岁高龄,由于长期患糖尿病等多种疾病,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加上担任了全国政协副主席职务,临时有外事活动,因而未能出席这次会议。但是,包头资源综合利用的辉煌史册上却永远刻着他的丰功伟绩。在他的主持下,白云鄂博红矿选矿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包钢生产建设和科技工作进步明显,企业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1978年实现扭亏为盈,结束了12年连续亏损的历史。1979年利润突破1亿元,提前一年完成“六五”规划产值利润指标。1985年,钢、铁产量双双突破150万吨。1999年,包钢已形成250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钢产量达到了223.8万吨,铁达到了230. 9万吨,实现利税4.01亿元,稀土原料和稀土产品按氧化物计,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2/3和1/3,是国内最大的稀土生产企业。此外,稀土和铌的综合利用也取得可喜成果。包钢已建立起比较完整配套的采、选、冶、分离、提取和应用的工业体系,产品出口到14个国家和地区,从1986年到19***共出口创汇2282万美元。包头在稀土的科研、生产和应用上取得的较大进展,带动了全国稀土工业的发展。包头资源综合利用“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共13个专题,全部如期完成,其中相当一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稀土的推广应用更是遍地开花,仅农用稀土一项,从1986年到1990年,推广面积累计超过1亿亩,增产粮食超过10亿公斤,获得农业经济效益10亿元以上。环境治理同样取得了丰硕成果。从1978年到19***,包钢共完成278个环保项目,氟所产生的环境危害问题基本得到控制。

方毅七下包头,工作非常深入,或召开座谈会,或到工厂车间考察,他是轻车简从,尽可能多接触群众,听取科技人员对包钢发展的批评建议。无论走到哪里,他手中都带着一只“特殊”的喝水杯子,说它特殊,当然不是因为它是用什么特殊材料做成的杯子,而是一只普普通通的装过罐头食品的旧玻璃瓶子,外面包着塑料编织的起隔热作用的网套。七、八十年代不少人都用这种杯子。作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的方毅,所用的杯子同常人一样。不同的地方就是,在他的水杯上还套着一个金属环,环的两边贴着两片指甲盖大小的磁铁。在中央政治局开会时,一位领导曾经笑着问他,这是什么秘密武器。方毅说,你可不要小看这个杯子,这是磁化杯,喝了磁化水,不得结石症。方毅曾经多次夸耀这只杯子,他说,他曾经问过许多科学家,引力作用,电磁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这四种作用之间的关系,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喝了磁化水,为什么不得结石症,很难解释。地球就是一个大磁场,甚至扩展到整个宇宙,这怎么解释。所以,人类要不断进步,科学要不断发展。方毅对科学的执迷,对稀土工业的热爱,令人赞叹不已。

提起方毅对包头共生矿和包钢的贡献时,许多科技人员同样是赞不绝口。

包头稀土研究院院长、包头钢铁公司总工程师马鹏起说:“我们不会忘记他为包钢的发展、为我国稀土事业的振兴作出的杰出贡献;不会忘记他一次次走上矿山,走遍工厂、车间,来到研究所、实验室,给我们带来的希望和变化;不会忘记他在包头的一次次谈话和一次次报告对我们的启迪和教育。”

的确,方毅不仅用他的意志和毅力,使白云鄂博这座矿山焕发异彩,给包钢的发展注入了活力,而且给千千万万个包钢人和全国科技工作者留下难忘的精神财富。老包钢人都曾经亲自聆听过他在包头的多次讲话,至今,那宏亮坚定的声音还在耳边回旋。细细咀嚼这些讲话,可以深刻体味到这位老革命家对祖国、对人民、对包头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无限深情。许多包头人都知道,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打到包头,就对白云鄂博矿山馋涎欲滴,临撤走时,还偷运了两车矿石带回日本。新中国成立后,日本人还没有忘记这里,在外贸谈判中,点名要买包钢的矿渣。我国出口的稀土,日本是最大的买家。据说,他们提炼加工后做汽车曲轴,转手又卖给了台湾,大获其利。而我们守着这座宝山,却无可奈何。高炉矿渣堆集如山,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确实令人痛心。方毅第一次到包头,就迫不及待地赶往白云鄂博,看到矿山开采设备极端陈旧落后,心里非常难受。回到包钢,面对堆放多年、高如拦河大坝一样的矿渣,更是心急如焚。陪同人员告诉他,前些年,不少农民告状,反映羊群喝了包钢排出的废水得了病,严重影响了与当地群众的关系。方毅听了心情很沉重。科技人员还告诉他,苏联人曾经拉走一列车矿石,后来还请德国人拿出了几个选矿方案,都没有解决包矿的选矿技术问题。要彻底扭转包钢的亏损局面,给白云鄂博插上腾飞的翅膀,就必须拿掉这个选矿技术的拦路虎,啃下这块硬骨头。方毅七下包头组织“淮海战役”的决心证明了这一点。他在一次讲话中这样说道:“不要以为我们中国什么都不行。有一次我同一个美国代表团谈话,有的美国人口口声声说他们怎么帮助我们,很骄傲。我对他们说,不错,我承认你们在科学技术上比我们先进。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特点。第一,我们有几千年的历史,一部24史,唐尧、虞舜、夏禹、商汤、文武、周公、孔子一脉相承下来;第二,我们有一个喜马拉雅高地,外国没有。研究地学的不去那里就不算数。这次我们召开了青藏高原国际学术讨论会,中国科学家发表了180多篇论文。参加会议的80多位外国科学家一致赞扬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比他们先进了30多年。此外,我们还有中医、中药等。我同这个代表团一连说了十项,美国人也不得不表示我说的有道理。”方毅多次向大家表示,他来包头,有一个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中国成为世界上的“稀土大国”。他说:“我们是个稀土资源大国,不仅包头,南方几个省区也有。我相信,我们在稀土领域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可能是比较快的,可以做出我们的特色来的。”我国稀土工业的发展证实了方毅的预言。1996年,我国稀土的产量已占世界产量的60%以上,稀土产品的产量同样居世界第一,超过了长期居于首位的美国。

八年“淮海战役”之所以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包钢人认为,方毅锲而不舍地抓好包头共生矿综合利用的4条基本经验是:

一、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坚持不懈地贯彻落实综合利用的方针。方毅在多次会议上反复强调:“要发挥资源优势,搞好综合利用,使包钢真正成为具有包头资源特点的钢铁、稀土和铌的重要生产基地。”战略方针确定之后,方毅亲自指挥了许多攻坚战役。1983年,他在包头资源综合利用第五次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我们的事业,不仅要看到眼前,还要想到以后,能多看几步棋。为了实现到本世纪末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伟大目标,国家正在制订全国科技长远发展规划。那么,包钢到本世纪末,发展的目标是什么?应该有个设想,有个规划。规划的内容,需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要结合包头资源的特点,尽量采用新技术,把包钢建设成为一个全面综合利用包头资源、消除污染、产品有特色的钢铁和稀土生产的重要基地。另一方面,在生产技术上,包钢应达到发达国家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先进水平。包钢这几年能够发生很大变化,主要是依靠技术进步,发挥了科研指导生产建设的作用。无论是选矿流程的确定,还是稀土生产方法的选择,都是在总结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先在实验室中进行多方案试验比较,经过论证,选定工业试验流程;试验成功后,用于生产建设。这种科研走在生产建设前面的做法,是一条成功的经验。包钢今后的发展,一定要坚持这条经验。”的确如此,在综合利用战役的每一个关口,都是方毅亲自邀集来自全国各地的精兵强将一举攻克的。

后来,方毅不再兼任中国科学院院长职务,还特意嘱咐新任院长卢嘉锡,希望他有机会去考察一下包头稀土工业。他对卢嘉锡说:“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一定要把稀土搞上去。”卢嘉锡1993年到包头时,已荣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职务。考察归来后,他向中央提出建议,加速发展稀土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对稀土新材料和新技术的科研投入,努力形成稀土产品的深度加工系列,办好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还建议国家加强对稀土工业的组织领导和宏观调控,制定政策,协调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经济优势,为尽快建成世界稀土强国而努力奋斗。

稀土工业是个新兴产业,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是,它却是一个知识与技术密集的产业。从中央到地方,没有一个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强有力的领导是不行的。为了适应这种要求,当时成立了国务院直接领导的全国稀土应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国家有关部委、各省、市、自治区也都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大大加强了对稀土推广应用工作的领导和指导,这是一条很值得重视的经验。

方毅在指挥这场“淮海战役”中,不仅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技术,而且对关键性的具体问题也经常亲自过问,抓住不放。有一次,他听说矿山有一台关键性的设备——水泵不过关,便亲自请水泵厂的厂长来包头察看,要求他尽快安排生产出高质量的水泵,满足生产需要。他听说,包钢生产的稀土钢轨卖不出去,就千方百计与科技人员一起研究稀土的加入量问题,改进钢轨质量,请铁道部通过鉴定,投入使用。他对包钢的领导说,今后有什么问题,你们就找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有的检测设备自己生产不了,你们给我开个单子,我去找小平同志汇报。那些年,方毅亲自出面,为包钢解决了许许多多问题。科技人员说,有这样好的领导,我们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二、人才是创业之本,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方毅在包头期间,反复强调要重视开发智力,重视人才,要进一步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解决知识分子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的困难,除了国家拿钱之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通过他们的劳动成果,比如发明创造、技术革新等,取得合理的报酬,对贡献大的人就是要重奖、重赏。像我们这样的平均主义,国家就发达不起来。我们现在是干不干两斤半,反正都是大锅饭。方毅对平均主义大锅饭深恶痛绝,对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非常关心。他说:“小平同志说,要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看不光农民、工人应该,知识分子也应该。只要有贡献就应该给人家。我们要全面落实小平同志这个指示。你怕什么?怕给国家创造财富?国家从财富里头给他一点零头,这有什么可怕呢?这样,我们国家就会出现成千上万个发明家、革新家,新的创造就会不断涌现。我不相信外国有发明家,中国就没有发明家。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并不比别的国家差。”方毅说,他去湖南出差,问水稻专家袁隆平,他得了国家特等奖分到多少钱?袁隆平说,先给了200元,后来是400元。湖南省又奖了4000元。方毅十分恼火,认为很不公道。他说,人家20多年的努力,怎么能这样对待呢?就是因为平均主义大锅饭在那里作怪。枪打出头鸟,就是怕人家富起来。国家科委把这个项目列为国家特等奖,奖金10万元。大家都要分一杯羹,抓一点,最后轮到这个最有贡献的只有几百元钱,怎么提高人家的积极性呢?

方毅只要一讲起知识分子的待遇就很动感情,一讲到科技人员对国家的贡献便充满敬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方毅的工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七、八年来,他特邀了一大批从事包头矿综合利用的专家、学者、教授,共商大计,他们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们之中有:李薰、邹元曦、徐光宪、郭慕孙、肖祖炽、袁承业、林宗彩、林华、魏北融、肖继美、郭承基、周传典、李东英、金钰嘉、陈家镛、王佛松、曾云鹤、许志宏等。方毅说:“不少科学家、老专家为白云鄂博矿的开发利用立了汗马功劳。我在包钢还见到了周同藻同志,68岁了,主动报名到第一线。我书写了‘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条幅相赠。”在考察焦化厂时,方毅高度赞扬唐嗣孝发展我国焦炭事业的革命精神,书写了“奋战焦炉数十年”的条幅送给他。方毅在几次会议上都讲到唐总,嘱咐包钢领导,像这样全国有名的知识分子,一定要使用好,照顾好。如果她走了,就是知识分子政策失败了。当时有几位科学家建议成立“中国稀土学会”。方毅立即表示赞成并大力支持,指示周传典具体筹办。稀土学界有了自己的学术组织,多年来对稀土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当有的人反映,包钢的生活条件不太好,待遇低。方毅特意请人事劳动部长赵东宛和管物价工资的同志来包头参加会议,叫他们去调查一下萝卜、白菜、肉蛋的价格。1978年,包头稀土研究院职工长工资,按中央规定要长两级。有人说,稀土院职工长两级,其它单位怎么办?在方毅的支持下,还是给稀土院的职工长了两级。方毅说,一定要想办法改善知识分子的待遇。方毅初来包头时,正是科技人员流失最严重的时期。后来方毅来了,业务工作也开展起来了,留住了一大批人。方毅说,留人必须先留心。他还谆谆教诲青年科技人员,喝内蒙古的水,呼吸内蒙古的空气,就要扎扎实实地为内蒙古人民多办实事,做贡献。党和国家不会忘记你们。许多科技人员都说,在方毅的关怀下,他们的心情舒畅,一定要接过前辈的接力棒,把稀土的文章继续做下去。方毅看到一大批中青年科技人员迅速成长起来,挑起了大梁,很有作为,提出了很多很有见地的建议,十分高兴。他说,搞现代化建设,一定要重视和发挥专家的作用。过去,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总把知识分子同“资产阶级”联在一起,本来是工人子弟,一读大学就成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变成外人了。这些同志的看法不对头,怎么能把知识分子同资产阶级联系起来呢?马克思最有知识,那岂不成了最大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了?!

方毅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是否尊重和爱护科技人员作为工作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要十分重视智力的开发,充分发挥各种人才的作用。要求选好用好人才,把那些有真才实学、年富力强而又能开创新局面的同志,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要努力创造条件,使包钢成为吸引人才的地方。他说,没有一支素质好、有知识、有生产技能的队伍,即使有再好的装备,也办不好企业。希望包钢能把人才开发和使用当作一项战略任务,切实抓起来。他还谆谆嘱咐,工人也要好好学习。工人的文化水平低,对技术进步是很大的妨碍。有一天,他在包钢参观从法国进口的设备,上面标有程序控制,是英文,就问两位负责管理的技术人员,认识不认识这些文字,他们回答的没错,方毅很高兴。他说,如果工人都提高到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管理干部都提高到大学毕业的水平,就可以把生产很快搞上去。

三、认真抓好企业的经营管理。方毅认为,企业管理是一门科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包钢之所以生产能力没有达到设计水平,除了体制的原因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科学管理跟不上。他要求各研究所、高等院校、经济学界和社会科学界的专家们,认真帮助包钢建立起现代化的科学管理系统。并提出,应当建立完整的责任制。有了成绩,是谁负责就表扬谁。出了问题,打屁股就打你经理厂长;还要求建立全员培训制度,建立起有条不紊的秩序,实现安全文明生产。对各种技术设备,要建立起严格的操作使用规范和维护检修制度。他说,一个企业要搞好生产,技术与管理这两个轮子缺一不可。要打好“淮海战役”,也必须建立和实行严格的责任制。他在包钢考察时对大家说,罗马尼亚有一套和我们同样的苏联无缝钢管轧机,他们年产35万吨以上,我们只产5万吨。罗马尼亚人批评我们是“没有睡醒的狮子”。为什么我们同罗马尼亚差距那么大呢?原因何在呢?无非是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

四、抓好科技联合攻关。方毅初来包头时,包头矿综合利用面临许多久攻不克的难题,包括选矿技术、稀土和铌的综合利用、环境污染、轧钢系统生产能力不高等。这些问题,通过七、八年的努力,基本上都得到解决,包钢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包钢总工程师马鹏起在回顾包钢取得的这些成绩时说:“包头共生矿最复杂,选矿和冶炼工艺都比较难,特别是稀土的提取分离工艺难度更大。由于选矿工艺长期未能解决,使包钢的钢铁生产不正常,达不到设计能力,还带来一系列诸如环境污染等问题,制约了包钢的发展。稀土提取分离工艺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就不能大量生产各种稀土产品,成本也降不下来,就影响了稀土的推广应用,影响稀土工业的发展。包钢每年从矿山大量开采铁矿石,带出的稀土数量相当惊人,回收利用率很低,大量的稀土只能从矿山开采下来又回到尾矿坝或进入高炉渣,长期贮存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方毅同志抓包头共生资源的综合利用,抓科研和技术攻关,发动全国有关的科研、设计、高校、工厂等单位分工负责,协同研究。采取的办法是每年在包头开一次会,各单位汇报工作,大家讨论。方毅同志亲自听取科技人员汇报,然后总结,并布置下一年的工作。第二年再照此进行,这样一共进行了8年。方毅同志指挥‘千军万马’打了一场白云鄂博共生矿的科技大会战。”

团结协作,联合攻关,集中优势兵力打好攻坚战,是方毅指挥“淮海战役”的指导思想。经过8年的努力,攻克了采矿、选矿、冶炼、成材和稀土提取分离、应用推广等一大批技术难题,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包钢的生产蒸蒸日上,包头的面貌日新月异。包钢人永远不会忘记,方毅在大青山下立下了卓著功勋!包钢人也不会忘记,巍巍大青山不会忘记,从1954年包钢建厂至今,一代又一代包钢人在中央的关怀下,前赴后继,艰苦奋斗,他们用汗水和生命浇灌了灿烂的钢铁之花。他们留下的光辉业绩,如耿耿日月继续指引着包钢人前行的脚步。

包钢的今天,已经是今非昔比了。1998年6月,包头钢铁公司正式改制为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当年方毅与他们一起规划的一些重点工程都已陆续建成,其中包括: 连铸配套设施、脱硫扒渣系统; 80吨转炉溅渣护炉生产工艺;稀土高科技重点项目3000吨单一稀土分离生产线;1.2万安培稀土电解整流柜;高能稀土金属镝、铽的制备工艺;批量生产铌稀土轨和道岔轨等。更加令人兴奋的是,包钢的“高科稀土”股票于1997年在沪上市成功,1998年扩股,有效地吸引了资金和拓宽了包钢的市场。

今日的包钢,已旧貌换新颜。这个一向被人们称之为污染大户的钢铁厂,今天,竟是如此雄伟壮丽。20年前,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陈旧的厂房设备,黑黝黝的尾矿坝绵延数里。站在坝上,只见浑黄的落日在烟雾弥漫中昏昏欲睡,泥沙俱下的黄河故道两岸,遍是野蒿荒草、枯杨残柳。厂区内污水遍地,呛人的烟气直逼口鼻。炼钢炉前,工人们双手挥举着沉重的铁铲,汗流浃背。然而,今天,当人们穿梭于厂区、车间之间,会被这里天翻地覆的变化惊得目瞪口呆。厂房内外,洁净美丽。一座座高炉耸立在花团锦簇之中,宽敞的道路两边,绿树红花,清风醉人。高大的厂房机声轰鸣,一条条生产线热气腾腾,火舌飞卷,将通红透亮的无缝钢管、重轨、带钢、线材、棒材,源源不断地堆码到原料库里。稀土产品,琳琅满目,五光十色,将展览室辉映得令人眼花缭乱。在转炉冶炼控制室里,一群高学历的年轻人熟练地操作着从国外进口的设备,监视着高炉运转情况。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控制着包钢这条庞大的钢铁巨龙,令人振奋不己。

当年为了改变包钢的面貌,方毅七下包头,他用无数的心血和汗水描绘的蓝图,今天,包钢人已经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一步步变为现实。

编辑 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