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中华文明不容否认——首届万年中华文明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
杜钢建
主流学术界认为中华文明有5千年历史,一些学者如易中天先生认为中华文明只有3700年历史,近期舆论界又流行一种“千年中华文明”的论调。中华文明的历史长度究竟应该如何定义?破解迷失文化自信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不容忽视。
大湘西地区的一系列考古发现已经严重挑战西方中心论影响下的中国学界。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学界背弃祖先文化和否定历史传统的结果导致如今无法面对大量考古发现的历史文化现象。当中国学界还在为夏朝是否存在争论不休时,大量考古发现早就要求中国学界解释中华万古文明特别是工匠文明的各种文化现象所处的人文社会历史时期。目前涉及商朝以前的考古发现,中国学界基本上是按照地质学旧石器和新石器的分期去认识,无法从人文社会历史时期去解读。我提倡的世界新儒家要根据传统文献的记载,重新建立一套华夏人文社会历史的解释系统。这就是世界文明源头研究所要进行的工作。
近百年来中国学界对中华历史文化有诸多误解。当进行中国和西方历史比较研究时,受到西方中心论的误导,贬低中国历史。当进行中国北方和南方历史比较研究时,受到北方中心论的误导,贬低南方历史。当进行汉族历史与少数民族历史比较研究时,又受到汉族中心论的误导,贬低少数民族历史。当进行华夏不同肤色人种文化比较研究时,又受到黄人中心论的误导,贬低其他肤色人种文化。总之,中国学界在近百年中对中华历史文化积累了诸多误解,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真正认识到中国文化是由华夏诸多民族不同肤色人种历史文化不断交融和发展形成的。
以湖南为中心的大湘西地区以下考古发现足以证明万古中华文明。一是湖南西洞庭盆地70万年前遗址的考古发现;二是湖南赤山岛距今30万年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三是湖南古南巢地区12万年前现代人的考古发现;四是湖南永州零陵2万年前巨石棚与榫卯结构的考古发现;五是古南巢地区2万年前陶器的考古发现;六是古黔国地区2万年是海上陶器之路和丝绸之路的考古发现;七是湖南临澧竹马村遗址一万八千年前高台式建筑的考古发现;八是古祝融国一万二千年前建筑群遗址的考古发现;九是广东13500年前骨针遗址的考古发现;十是湖南古南巢地区2万年王母教文化的考古发现;十一是华夏几万年前椎髻习俗证明万古中华文明;十二是2万年前古彝文证明万古中华文明;十三是湖南永州道县玉蟾岩遗址一万八千年前人工栽培稻证明万古中华文明;十四是古澧国1万年前冶金场和澧王剑证明万古中华文明。以上十四个遗址方面的考古发现结合中国历史文献的记载可以证明万古中华文明。这十四个遗址方面的考古发现如果按照文明标准和文明要素去分析,可以归纳为陶器文明、农耕文明、建筑文明、文字文明、青铜器文明、城市文明、宗教习俗文明等领域。
在陶器文明领域,湖南永州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于1988年。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组织国际考古团队专家于1993年、1995年和2004年先后对该遗址进行发掘,出土大量石器、棒器、动物骨头残骸、种子,特别是栽培水稻的谷壳标本和陶器。玉蟾岩遗址在1995年和2001年分别被评为“95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美联合考古队于2004年在玉蟾岩发现年代更久远的陶片。2009年6月5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刊载文章认为玉蟾岩出土的陶片大约距今1.4-2.1万年。能够达到距今2万年前的陶器,目前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也找不到。玉蟾岩遗址陶片比西方学界普遍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西亚陶器还要早近1万年。相比湖南永州道县玉蟾岩遗址考古发现的2万年前陶器而言,国际文明学界关于古代人类文明的历史需要重新改写。在古黔国的国都黔阳地区,2005年考古发现的高庙文化遗存中,有距今约7800年左右白陶罐片,有装饰鸟纹、獠牙兽面纹、太阳纹和八角星纹等图案的陶器等。此外,在张家界地区还发现6万年前的陶器碎片。
在农耕文明领域,湖南道县玉蟾岩发现的距今14000年到18000年古栽培稻稻种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稻种标本。永州玉蟾岩遗址被列为199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永州玉蟾岩遗址出土的距今14000年到18000年古栽培稻稻种足以从农耕文明方面证明万古中华文明。
在建筑文明领域,古苍梧国2万年前的巨石棚位于今湖南永州零陵西路到广西全州界八铺中的黄田铺。永州零陵黄田铺镇中学内的石棚不是天然形成的,是人工搭建的,也是至今考古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人类建筑之一。2009年在湖南南部发现多座榫卯结构的石柱石梁桥,其中有江永县夏层铺镇上甘棠村寿隆桥、允山镇回岗村汉缕桥、寺上桥,道县祥霖铺镇田广洞村五谷桥,新田县石羊镇清水湾村莲花桥、史家村莲花二桥等。这些榫卯结构石梁桥的发现,形成湖南地区古代桥梁建筑的亮点。湖南临澧竹马村遗址一万八千年前高台式建筑证明万古中华文明。湖南临澧县竹马村旧石器时代末期约18000年前建筑遗迹的发掘和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人类最早的城市群出现在大湘西地区有其必然性。
城市文明的出现有一个持续的历史积累过程。在湖南临澧县的北面是湖南澧县城头山文化遗址和彭头山文化遗址。距今近9000年的彭头山文化遗址高台建筑和距今近7000年的城头山文化遗址城市建筑群是人类城市文明的源头。人类城市文明出现的前提是建筑文明的发达。城头山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是因为此前的建筑文明已经广泛出现在湖南各地。临澧县竹马村旧石器时代末期约18000年前建筑遗迹是湖南地区诸多万年以上古建筑遗址之一。衡阳常宁市水口山江洲遗址距今12000年前的建筑群与临澧竹马村台式建筑基址具有一定的时代历史联系,并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在后来澧县彭头山、八十垱遗址地层中也都发现有房址遗迹。
在文字文明领域,大湘西地区上古时期伏羲朝就有了文字,平面文字有六万年历史。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古彝文是伏羲朝中期文字的体现。古彝文出现以来至少有3万年历史。从考古发现来看,山西峙峪遗址距今2.8万年前骨雕文字“燧人弇兹开天”属于古彝文。在距今约3万年左右,人类社会历史处于伏羲朝文化向世界各地快速传播和扩展时期。在距今约3万年左右,记录天文活动的作为伏羲朝文字的古彝文已经出现。从伏羲朝开始,炎帝朝、黄帝朝、少昊朝、颛顼朝、帝喾朝、尧舜禹时期,古彝文一直是历朝历代的主体文字。禹王是出身在大湘西地区使用古彝文的西戎人。禹王在今张家界崇山地区开启夏朝,夏朝的主体文字就是古彝文。张家界慈利地区发现的夏启盘可以用古彝文解读。夏朝和先夏的文字摆在那里,一万年来古彝文的使用在大湘西地区没有中断过,但是中国学界所谓主流意识就是视而不见。古彝文一旦被视为少数民族的文字,很难引起中国学界的高度重视。从考古发现看,除了近3万年前的山西峙峪遗址的古彝文以外,在各地陆续发现一万年前的古彝文有多处。昆明呈贡金宝山遗址出土一万多年前陶符上的古彝文记录了当时的宗教祭祀活动。经碳14测定,年代距今10000至12000年的陶符,是用彝文写的“么夺织”,反映出是彝人聚会祭祀“竹神”的活动记录。一万年前的古彝文已经是伏羲朝末期的文字。
一万年前彝族人用古彝文记录各种活动。根据史籍《彝族源流》、《西南彝志》、创世史诗《尼苏夺节》等彝族古籍记载,早在一万年前的“哎哺时代”就已经广泛使用文字进行多种记录活动。“哎君欲知年,记年树上查,哺王欲知月,记月石上察。”哎哺时代使用文字记录天文现象,制定天文历法。《西南彝志》记载:“恒本阿鲁,创始供奉祖先,发现了天地根源,并创造出了彝族文字。”《彝族源流》记载:“心里想知识,口里讲知识,手里写知识”,写字认字已经是彝族人的文化传统。《西南彝志》卷七记载:“呗博耿奢哲,有条有理地讲述,密尼幺姑娘,手不停地写。”哎君哺王、恒本阿鲁、呗博耿奢哲、密尼幺姑娘等都对古彝文的传承和传播做出重要贡献。
古彝文大量出现在一万年前的玉器上。李广伟先生收藏的黑皮玉器中一万年前的古彝文玉器有多种。由韩国首尔大学基础科学共同机器院对黑皮玉器样品皮壳做C14年份测试结果为14300年。由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属于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与西安交通大学)对“黑皮文明”玉器样品皮壳做C14年份测试结果为17360年。
在农耕文明领域。湖南永州道县玉蟾岩遗址考古发掘出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标本。1988年发现玉蟾岩遗址。后经国务院正式批准中美合作发掘玉蟾岩遗址。为此组建了中外专家近30人的团队。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终身教授巴耶瑟夫等4位外籍专家参加了考古发掘。当时发掘的目标定位是寻找稻作农业起源的证据。考古团队在玉蟾岩遗址于1993年和1995年连续发掘出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标本和最早的陶制品,考古成果震动世界。
湖南道县玉蟾岩发现的距今14000年到18000年古栽培稻稻种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稻种标本。永州玉蟾岩遗址被列为199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永州玉蟾岩遗址出土的距今14000年到18000年古栽培稻稻种足以从农耕文明方面证明万古中华文明。
湖南还有万年青铜文明,在张家界大湘西记忆博物馆,收藏有距今1万年的青铜器和9730年前的澧王剑。湖南还有悠久的龙凤文化,龙和凤是真实存在的,黄帝曾在茶陵养龙,茶陵云阳山是“养龙”的唯一可考地。这一切,都为湖南作为“世界上古文明之都”奠定了基础。
广东英德市青塘遗址距今13500年前的骨针在世界工匠文明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2016年我在大同思想网上讨论西伯利亚阿尔泰山洞考古发现的骨针历史时指出,骨针最早是由太昊发明的。考古学家在一个西伯利亚洞穴里发现世界上最古老的针,声称其历史可追溯至5万年前。该枚针长度7.6厘米,是由远古鸟类骨骼制成,被认为是丹尼索瓦人制造的。此前最古老的骨针是在斯洛文尼亚卡拉万克斯山脉东部波托克山洞中发现的,其历史可追溯至4.7万年前。考古发现的骨针印证了中国历史文献记载的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的历史存在。有巢氏于大约距今三十万年左右从大湘西地区开始陆续移居北方。六万年前太昊伏羲发明的九针随着太昊伏羲氏部落的迁徙逐渐也从大湘西地区传播到北方。骨针的发现说明华夏文明在伏羲朝时期至少有五万年以上历史。
湖南西洞庭盆地70万年前诸多遗址的考古发现表明该地区在70万年中的人类活动一直在延续,没有中断过。湖南赤山岛距今30万年诸多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表明,自从有巢氏发明巢居以来,人类文明在大湘西地区一直在延续。湖南古南巢地区12万年前现代人的考古发现表明12万年前的现代人类已经在进行一系列的创造和发明活动,其中包括火的使用、天文历法的制定以及绳索文字的发明等。大湘西地区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陶器、栽培稻、青铜器和城市乃至宗教祭祀场所、信仰符号等。所有这些考古发现都在证明中华文明是万古文明。
杜钢建
编辑 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