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钢建
郴州古重安国文化属于被今人遗忘的一段历史文化。郴州历史上有重安国,属于侯爵国。杜晖曾经担任过重安国的侯相。在秦汉时期,杜氏族人中有一些人陆续在湖湘地区任官。东汉末期在郴州地区的杜晖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汉献帝刘协(181-234)时期杜晖任桂阳阴山长重安候相。重安侯所辖地区在秦汉时期是南方重地。秦(公元前221-207年)置郴县、临武邑、鄙邑、耒县。此地在刘邦时期做过汉政权的首都,一度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郴州地区对于汉政权、汉民族和汉文化的崛起曾经发挥过特殊的历史作用。
郴州古重安国属于汉代200多个侯国之一。《汉书·地理志下》:“讫於孝平,凡郡国一百三,县邑千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侯国二百四十一。”根据《续汉书郡国志》记载,零陵郡重安侯国故钟武永建三年改名。
西汉元鼎四年(前113年),桂阳郡辖郴、临武、南平、便、耒阳、桂阳、阳山、阴山、曲江、含洭、浈阳等11县。新始建国元年(9年),王莽称帝,改桂阳郡为南平郡,改郴县为宣风、临武为大武、便县为便屏、曲江为除虏、浈阳为基武,并移郡治于耒阳(改名南平亭)。东汉建武中还郡治于郴县,恢复郡县原名。永和元年(136年),分郴县地置汉宁县,省阴山县。据史料记载,衡阳县演陂镇西汉时期(约公元前206年)属承阳县地,东汉时期(约公元25年)为钟武、重安候国属地,隋代时期(约公元581年)属衡阳县。当年杜晖任桂阳阴山长重安候相所辖地域辽阔,从此杜氏族群在湖湘地区不断扩大和发展。
杜晖是汉代后期郴州地区重安候国历史上君子文化的代表性人物。杜晖不仅治学广博,综览百家,而且为官清惠,遗爱在民。根据历史上的考古发现,汉绥民校尉熊君碑曰:“故桂阳阴山豫章(缺字)长重安候相杜晖,字慈明,体质宏亮,敦仁好道,治易梁邱春秋公羊氏,综览百家,无所不甄,典历三城,居官清惠,遗爱在民,春秋六十终。族后(缺字)术,故因显德,以示来允。建安二十一年十(缺字)月丙寅塑一日丙寅太岁丙申碑师舂陵程福造。”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是公元216年。
重安候相杜晖曾经在桂阳阴山地区任官。秦始皇时期置阴山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阴山县属桂阳郡。三国时期吴太平三年(258),阴山改属湘东郡,长沙东部均为湘东郡。汉代末期杜晖先在桂阳郡阴山县任职,后为重安候相。
杜晖碑文的制作者程福是桂阳地区舂陵人。程福是当时著名的工匠碑师。在当时敢于自称碑师或者被人称为碑师的工匠,都是工匠大师。在工匠文化史上,物勒工名制度是周朝的一项法律制度。物勒工名制度要求重要的器物包括青铜器、玉器、石器和墓碑等要刻上工匠的名字。《礼记月令》曰:“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当行其罪,以穷其情。”古人认为,每物之上,刻勒所造工匠之名于后,可以考其诚信与否。若其用材精美而器不坚固,则功有不当,必行其罪罚,以穷其诈伪之情。物勒工名制度表明当时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浓厚,工匠的社会地位高,注重工匠责任和品质声誉。
汉代碑刻中,如程福一样刻工署名碑师的不多。一般称为石工或者治石师之类名号。如《武氏石阙》石工孟孚李、弟卯,《樊敏碑》石工刘盛、息操书,《孔聰碑》治石师同县朱适、朱祖等。像碑师舂陵程福所刻石碑《缓民校尉熊君碑》,堪称石碑工匠史上的代表性作品。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曾经专门摹写《缓民校尉熊君碑》碑文全文。一位优秀的碑师不仅刻工水平高,而且精通书法艺术。历史上署名刻工的石碑,往往刻造质量和艺术水平属于上乘。碑石上刻工署名的称谓一般有“携者”、“刊者”、“镌人”、“镌文”、“刊石人”、“刻石人”等称呼。从事刻碑职业的从业者的称呼还有“石道”、“石工”、“石作”、“石师”、“都料”、“工人”、“作头”等。《缓民校尉熊君碑》的刻工程福署名碑师,可见他是专门从事碑刻的工匠大师。
汉代对工匠文化高度重视。在石碑方面对石工镌造工艺的要求比对碑文书撰者的要求还要高。清叶弃荀《金石录补》卷二十七载:“汉碑书撰人姓名多不著,而造碑之人时附碑末”。“可见当时郑重,故石师必欲自弦其技而贻名于后也。”工匠大师追求弦技贻名,自然会精益求精,不断提升技艺水平,力求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缓民校尉熊君碑》主要记载的人物是熊君。熊君碑文记载:“熊乔,颛顼后裔。周有天下,成王建国,熊绎封楚,三十余代。君高祖父筹自汝南吴(缺五字)子灵王元孙,大汉龙兴(缺),举乡(缺)拜议郎。南巡郡国,封龙平(缺三字)祖父旻举(缺三字)大司马。。。曾祖父范督邮守长州辟元。。。。祖父师(缺二字)上计彖,刘表重用熊乔,拜绥民校尉复位桂阳曲红长。春秋七十一,建安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七日丙寅卒。” 绥民校尉熊乔出身于著名的熊氏世家。
笔者查阅张家界《熊氏家谱》发现,汉绥民校尉熊君碑所记熊乔在张家界《熊氏家谱》中属一世熊鬻后裔四十世。碑文所言“熊绎封楚,三十余代”在张家界《熊氏家谱》中应该是熊绎之后的三十七代。熊绎在熊氏得姓始祖熊鬻公世系中为四世祖,熊乔为四十世祖。根据张家界《熊氏家谱》记载,熊乔父熊洪。熊乔生于汉武帝天汉辛巳元年,官任益州刺史,殁于汉元帝永光己卯二年。娶邓氏生子蒨。
杜晖与熊乔应该是同时代人,在同一碑文中记载,二人年代应当相去不远。根据汉绥民校尉熊君碑的记载,杜晖,字慈明,春秋六十。碑文没有提及杜晖祖上及后裔。根据《名胜志》记载,汉绥民校尉熊君碑在道州北四十里龙村。碑高九尺宽五尺厚八寸。根据《潇湘听雨録》记载,熊尚碑明末经兵燹断为二。笔者目前所见资料有限,不知杜晖祖上所系及后裔传承。杜甫家族的祖上与杜晖家族有无亲缘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由于杜晖在汉末担任重安国侯相,影响到许多杜氏族人迁徙到湖湘地区和东南亚地区生活。郴州古重安国文化也影响到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如今,越南人中的杜氏在越南百家姓中属于大姓,其中有一些杜氏族人属于杜晖的后裔。越南杜氏的起源与杜晖的影响有关系。继杜晖以后,三国两晋时期湘南地区和广西越南等地区的地方长官中杜氏的影响持续很久。
在历史上,越南河内等地曾经属重安国管辖区域。汉代和三国两晋时期越南河内一直与湖湘地区保持特殊的历史关系。当时越南河内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且多由杜氏官员负责管辖。晋元帝任命杜元(杜预后裔)为宁浦(治所在今广西横县南)太守,携家属和族人赴任。后来杜元调任交趾郡 (治所在今越南河内市西北)太守,家人族人随迁。
东晋成帝咸和二年(327年),杜元之子杜瑗出生在交趾郡府即今越南河内。杜瑗成年后以才学著名。杜元去世后,其子杜瑗被晋帝任命为交趾郡太守。晋安帝即位(397年)后,调杜瑗任日南郡(治所在今越南广治河与甘露河汇流处)太守。不久,杜瑗又任九德郡(治所在今越南荣市)太守。内地的杜姓人氏陆续迁入这些地区。九真郡(今越南广治、河静两省)太守李逊是交趾的豪强,企图控制交州郡(治所在今广州),阻止晋安帝派的交州刺吏赴任。杜瑗奉命率军击败李逊的父子军,杀李逊,迎交州刺史上任,因功升任为龙骧将军。
晋帝又任命杜瑗之子杜玄之为宁浦(治所在今广西横县)太守。后来,林邑(今柬埔寨)王范胡反叛,攻占日南、九德、九真三郡,包围交州郡。杜瑗组织军民反击,杜玄之率宁浦军支援,先后收复九德郡、日南和九真。晋安帝升杜瑗为冠军将军,迁任交州郡太守,并任其子杜慧度为交趾郡太守。杜慧度镇压卢循勾结李逊之子李弈、李移、李脱等人发动的叛乱,被晋安帝封为龙编县侯(今越南河内东天德江北岸)。公元420年太尉刘裕废晋恭帝建立宋政权后,拜杜慧度为辅国将军,攻占林邑。杜慧度被宋文帝封为功勋侯,以交州刺史职领其他四郡太守。隋唐时期,还有几位杜姓人去交趾和日南等地做官。
郴州古重安国文化是一段被今人遗忘的历史文化。重安侯相杜晖的为官思想和行为值得今人学习。郴州古重安国杜晖的事迹来自汉绥民校尉熊君碑的碑文记载。杜晖不仅为官廉正,而且学富五车,为汉代春秋公羊学家。郴州古重安国文化影响到东南亚地区,促进了越南杜氏文化的发展历史。
编辑 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