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钢建
我在前几篇《杜钢建公众号》文章中讲过,大湘西古文字是先夏和夏朝一直在使用的文字。之所以强调夏朝的概念,是为了告诉读者夏朝是有文字的,《史记》记载的夏朝历史是真实不虚的。夏朝文字是由先夏时期不断传承和演变而来,以张家界夏朝青铜器铭文为代表。大湘西古文字由不同族群在几万年传承中传播到世界各地。
传承大湘西古文字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字是后来的汉族汉字。汉字是对大湘西古文字的正统传承和创造性发展。大湘西古文字也可以说是大湘西古汉字。大湘西古文字是汉字的源头,也是世界各种文字的源头。西方腓尼基文字、古希腊文字、古罗马拉丁文字、迈锡尼文字、古迦南文字、苏美尔文字等都是大湘西古文字的传承和体现。
大湘西地区自伏羲在湘西崇山开启伏羲朝创制文字和文书以后,炎帝神农时期丙封氏在湖湘郴州桂阳地区继续造字。根据《衡湘稽古》记载,丙封氏居于桂阳,丙山亦曰屏山,山上故有丙王庙,后人谓之屏封山。神农朝以后,轩辕黄帝在湖湘地区即帝位,举行登基大典。轩辕黄帝的大臣仓颉继续在湖湘地区造字,创制文书,制作金简文献。先夏时期禹王在衡山地区获得黄帝朝时期仓颉等人以黄帝名义制作的金简文献。人类最早的造字活动和文字传承活动从6万年前伏羲开始到黄帝时期,几万年间在大湘西地区一直没有中断。
如今大湘西地区出现的古文字是自从伏羲以来古文字的集中表现。大湘西地区的古文字不能仅仅看成某个朝代或者某个民族的文字。这些古文字是几万年间古文字的积累和集结。无论是具有80000字符的古彝文,还是已经发现有18000字符的广西甘桑石刻文,抑或是三星堆玉器和青铜器的几千古文字,甚至张家界夏朝青铜器近千铭文文字,都不能简单认定为只是某个朝代或者某个民族的文字。大湘西地区的这些古文字是人类在几万年时间中逐渐积累和传承下来的文字,不是孤立的某个时代的文字表现。
学术界不应该将甘桑石刻文视为壮族土俗文字或者骆越文字,也不应该将古彝文仅仅视为彝族使用的文字。大湘西古文字曾经是众多民族共同使用的文字。这些古文字是几万年间不断丰富和传承下来的人类文明共同拥有的文字。在夏朝宁王宁录时期,上帝打乱人类语言文字之前,大湘西古文字一直是人类的共同文字。先夏时期苏美尔文字、叙利亚文字、古迦南文字等都是大湘西古文字的传承。大湘西古文字作为先夏时期人类共同拥有的古文字表现在诸多地区。其中安徽蚌埠双墩遗址考古发现的7000年前古文字和贾湖遗址考古发现的8000年前古文字,都属于大湘西古文字的体现。贾湖遗址共发现十七个古文字,其中龟甲上刻有9个文字,骨器上刻有5个文字,陶器上刻有3个文字。
安徽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630多个古文字被学术界称为刻划符号,这是十分可悲的事情。安徽有关方面请来西方专家鉴定,西方专家不了解中国文字的创制历史和大湘西古文字体系和内容,轻易做出结论认为双墩古文字不是文字,只能称为刻划符号。于是中国学界有人亦步亦趋,将双墩古文字称为刻划符号。双墩遗址出土的630多个古文字属于大湘西古文字的系统。这630多个古文字分别在古彝文80000多字符中、在甘桑石刻文18000多字符中、在古蜀文字中、在三星堆玉器和青铜器几千古文字中,都可以找到。
安徽蚌埠双墩遗址古文字
王蕴智教授在公开发表的论文中编号的双墩部分古文字:
根据目前看到的双墩古文字,大致可以判断出属于大湘西地区形成的大湘西古文字体系。其中有的文字在古彝文中有,有的文字在甘桑石刻文中有,有的文字在古蜀文字中有,还有的文字在纳西东巴文字和水书文字中有。安徽蚌埠双墩遗址7000年前的这些文字都来自大湘西地区自伏羲以来不断积累和集结的古文字体系。
简单比较就能够发现安徽蚌埠双墩古文字属于大湘西古文字体系。比如按照王蕴智教授对双墩古文字的编号,其中1号字在彝文中读音cy。3号字在彝文中读音tu。3号字也见甘桑石刻文MJ181(1)-02-13、MJ33-02-01等。5号字在彝文中读音leu。5号字也见甘桑石刻文QC129-02-02、QC062-04-02等。7号字见甘桑石刻文MJ10(1)-04-05、QC085(1)-08-10等。10号字见甘桑石刻文QC094-02-02、QC109-03-05、LB01-31-23、QC086(1)-02-02等。11号字见甘桑石刻文LB02-32-06等。12号字见甘桑石刻文QC037-02-06等。15号字在彝文中读音he。15号字也见甘桑石刻文QC066-03-07等。17号字见甘桑石刻文MJ06-03-06等。18号字见甘桑石刻文MJ41-07-14等。20号字见甘桑石刻文QC090-12-41等。29号字见甘桑石刻文QC078-42-38等。32号字在彝文中读音ssair。36号字在彝文中读音se。37号字见三星堆玉器文字。
39号字见甘桑石刻文LB01-21-34、LB02-09-06等。40号字在彝文中读音ngot。42号字见甘桑石刻文QC053-04-03、QC018-04-02等。45号字见甘桑石刻文QC012-(1)-03-02等。47号字在东巴文字中读音ser。47号字也见甘桑石刻文MJ41-10-08等。49号字见甘桑石刻文PB01-08-02等。52号字见甘桑石刻文LB02-07-07、MJ30-04-06等。53号字在彝文中读音cha。双墩古文字可以说是大湘西古文字体系内的文字。
双墩古文字属于距今约7000年前的古文字。但是双墩古文字在大湘西古文字中都有发现。说明大湘西古文字中大量文字属于7000年前的古文字。大湘西古文字中古彝文有80000多字,甘桑石刻文有18000多字,古蜀文字和三星堆古文字至少也有10000多字,加起来超过10万古文字。大湘西古文字是自从6万年前伏羲朝以后,经过神农朝和黄帝朝的历代文字创作和传承逐渐形成的古文字体系。大湘西古文字不仅是汉字的源头,也是世界诸多古文字的源头。安徽蚌埠双墩630多古文字出现在7000年前,属于大湘西古文字体系的传承和传播。
距今7000年前安徽蚌埠双墩630多古文字属于哪个朝代呢?从黄帝朝以后的历史朝代看,距今7000年前安徽蚌埠双墩古文字出现在少昊朝时期。根据古文字的考古发现,轩辕黄帝距离虞朝非凡子大约有5000年,从虞朝非凡子到现在大约有5000年。从轩辕黄帝以来至今约有10000年历史。安徽蚌埠双墩古文字出现在黄帝朝以后。黄帝朝10代黄帝大约有2000年历史。黄帝朝以后是少昊朝。少昊朝共计14代少昊,约有1000多年的历史。安徽蚌埠双墩古文字属于少昊朝时期的文字。
根据安徽蚌埠双墩古文字属于距今7000年前的少昊朝文字,建议安徽有关方面在双墩古文字的研究和宣传方面应该重视少昊朝时期在安徽地区的历史记载。例如少昊朝时期安徽地区有那些方国?7000年前蚌埠地区的文化主体和族群属于哪个方国?这些问题的解决除了要看历史文献记载以外,更重要的是要看考古发现的铭文记载,特别是要看双墩630多个文字的原文解读。双墩630多个文字中单字和词汇的解读是关键。其中有可能发现蚌埠地区在7000年前所属方国、族群和图腾等信息。从笔者看到的双墩几十个文字看,其中有的文字在6000年前两河流域地区的苏美尔文字、古希腊地区4000年前克里特和迈锡尼文字以及古迦南文字中,都有所体现。因此,我认为双墩630多个文字的原文解读很重要。通过这630多个文字的破译有可能发现7000年前少昊朝时期在安徽蚌埠地区的历史线索。
大湘西古文字与安徽蚌埠双墩古文字之间存在明显的文化联系。安徽蚌埠双墩古文字属于大湘西古文字体系,不仅是少昊朝时期的古文字,传承了伏羲朝、神农朝和黄帝朝的文字传统,而且与西方国家历史上的古文字有联系,影响到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
编辑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