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服务的楷模
一一忆土改干部李丽君同志琐事
雷盛运
我认识李丽君同志已三十多年了。她是毛 泽东思想哺育成长起来的"焦裕禄"式干部,是人民的好公仆。我与她接触不多,但在我心目中她的形象是那样高大,犹如泰山之松,挺拔参天,百折不挠;她的品质是那样洁白晶莹,毫无半点瑕疵;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胸怀天下苍生,唯独没有自己;她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腔热血洒民心,三湘父老颂丽君"。我已很久不写东西了。前不久原中共衡阳地委一位老领导约我写一篇回忆李丽君同志的回忆录,我欣然应允,愿将我亲身经历及耳闻目睹李丽君同志的一些琐事记录下来,让年轻一代知道这些老共产 党员是怎样做人的。李丽君同志只是千千万万老共产 党员中的一员。她的这些琐事汇集一起,演绎了我们党无数老同志和革命前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亮丽人生。
拥军模范 长城卫士
1975年9月,我从广州军区组织部调到衡阳军分区组织科。为了尽快熟悉新的工作环境,科长李芳林同志领着我拜访了军分区各位领导和同事。同时也拜访了当时住在军分区大院的衡阳地委副书记李丽君同志。
记得那是一个星期天的晚上9点多(因为她白天工作忙,只有晚上才能见到她)。我和芳林同志踏进李书记家门时,她笑吟吟地上前同我们亲切握手,拉着我俩坐下,亲自给我们沏茶。芳林同志向我简单介绍:这是地委李书记,我们军分区的"五好家属"哟!李书记的爱人一一任文亮同志原是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是一位很好领导,可惜已离开我们了。李书记一直住在我们大院里,别看她是地委书记,事事处处以家属身份出现,是位名副其实的五好家属。
听了芳林同志的介绍,我肃然起敬。久久望着这位不惑之年,一身农村干部穿着,十分平易近人的地委书记,情不自禁地连连称赞:好领导!好领导!百姓的好父母官。我们晩辈的楷模。
接着,芳林同志向李书记简要地介绍了我:这是刚不久从广州军区组织部下来的雷盛运同志,我们科的副科长…
李书记站起来,又一次双手紧握我的手,连连说:"欢迎!欢迎!" 接着问我,"爱人下来了没有?干什么工作的?"
我不好意思开口。芳林同志抢先替我回答:"他爱人是医生,还在祁东老家。组织上为解决夫妻分居,才把他调下来的。"
"在祁东不还是分居么!他是营职干部,符合随军条件,地方有义务安排好军人家属。"
停了停,转身对芳林同志说:"你要分区干部科把他家属的档案调过来,我们地方负责安排好。"
听了李书记这番话,我热泪盈眶。万没想到家乡和李书记对军队家属子女就业如此关心。联想到我在广州,家属工作安排所遇到的挫折,更使我深深感受到,李书记在军营内是一位五好家属,在地方和领导岗位上,是一位拥军优属模范。
说起我爱人随军和工作安排问题,苦楚与波折一言难尽。
1973年我就是正营职干部,时任广东佛山军分区组织科副科长。按照军队干部家属随军条件,组织上把我爱人调入佛山地区人民医院。还没来得及回湘搬家,我被调入广州军区组织部。组织上出于关心,避免二次搬家,通知佛山军分区将我爱人转调广州市。万没想到就在转调过程中出了波折。广东省委组织部二处(即当今人事厅)借口我爱人是利用"三支两军"特权调入广东的,只同意随军在广州落户,不同意安排工作,不向军区打招呼,把其档案直接退回湖南。为了我爱人的工作安排,我们部长(原广东省革委会组织组长)找过当时省委书记赵紫 阳。我的战友雷呜球同志(后任南京军区政委)曾多次为我奔跑广东省委组织部均无结果。出于无耐我在请求组织调我回湖南老家工作。来到家乡,还没等我考虑自己的问题,李书记就主动提出了这问题,我从心底里感激地方党政领导对军队的爱护和支持。
没几天就调进衡阳市,安排在东洲岛上一所:职工疗养院。李书记知道后,说那儿要过渡,上下班不方便。在她的关心和支持下,最后安排在衡阳医学院(今南华大学)附属医院。一个军人家属的工作调动与安排本是一件小事。然而,在李书记眼里却把它当作"拥军优属,护我长城"大事来抓。后来,我从军分区干部战士口中听到了关于李书记关心和支持军队工作的许多动人事迹。民兵工作,征兵工作,干部战土生活,军人转业复 员安置及家属子女就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她经常过问。有了困难,有求必应。每年春节她串家走户,给干部战士拜年,听取军队对地方党和政府工作的意见。她为何这样关心军队建设,不只是因为她是一位军人家属,对部队有深厚感情。更重要的是她懂得"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她认为关爱军队就是爱国爱民。一个相当一级的领导干部,常常为军队干部转业、战士复原安置和军人家属子女就业四处奔波,她图的是什么?也许有人怀疑她得到什么好处。不!她只有付出,从来不要回报。她在衡阳工作的那些年代,为当地驻军安置了数以百计的转业干部和部队家属子女就业,没吃过人家一顿饭,收过一件礼,更没有接过一个红包。是什么力量驱动她不辞辛劳地为军队服务?用李丽君同志的话说:“是毛主席教导我这样做的。” 她说,"为人民服务"是共产 党员的根本宗旨。军队是国的长城,人民的卫士。"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我为部队做了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是为了稳定军心,固我"长城"。军心稳定,长城坚固,国泰民安,何乐而不为!这就是我热心为军队建设添砖增瓦的指导思想和驱动力。
“泥腿子领导" 农民的贴心人
当你来到李丽君同志家门口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口堆放的是那些红薯。
这些红薯不是从集市上买来的,而是乡下农民送的。是多年前她在农村蹲点的"三同户"进城看望她捎来的"见面礼"。从五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初,李丽君同志一直在农村工作。她长期吃在农村,住在农村,同农民一块滾打,从头到脚农民化,满身散发着泥土香味。老百姓称她为"泥腿子干部"。数十年来,她蹲过多少村,住过多少"三同户",连她自己也记不清,可是农民没把她忘记。那些对她怀有深厚感情而朴实憨厚的农民,来长沙办事或旅游时,总是先来李书记家串门,捎点自己生产的土特产给她品尝。农民们风趣地说,当年农村生活苦,粮食紧张,您同我们天天吃红薯。如今党的政策好,农村发展了,我们生活富裕了,三歺大米饭,有肉有鱼,晚上还要喝二盅。我们能有今天,全是党的政策好,也缺不了您当年带领我们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打了个好底子。今天不给您送肉送鱼送红包,送点红薯给您吃,不忘当年农村苦,更觉今天日子甜。
数十年来,李丽君同志扎根农村,贴心农民,同农民一块摸扒滾打,与农民建立了深厚感情,凡她工作过的地方的农民无不称赞说:李书记是一位"泥腿子"领导,农民的贴心人。我觉得农民对她的这个评价恰如其分。我同她一起做过一段农村工作,给我第一印象是:她是干部,穿着打扮是农民;她家居城市,经常生活在农村;她身居领导岗位,心系千千万万农民。
1976年,全国上下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共衡阳地委组建了"农业学大寨"工作团,地委书记宁生同志任工作团团长,李丽君同志任副团长。衡阳军分区也成立了工作队,支援地方农业学大寨。我刚从军区调下来,觉得是锻炼的好机会,主动请缨参加农业学大寨工作队,被分配驻衡阳县樟木公社工作队,并担任工作队副指导员,这样能有较多机会接触工作团领导和李丽君同志。在军分区我就多次听说过李书记扎根农村,贴心农民的故事。耳闻不如目睹。在那短短一年的农村工作中,李书记为军分区工作队员和我做出了好榜样。她吃在农村,忆李丽君同志琐事
我认识李丽君同志已三十多年了。她是毛 泽东思想哺育成长起来的"焦裕禄"式的干部,是人民的好公仆。我与她接触不多,但在我心目中她的形象是那样高铁大,犹如泰山之松,挺拔参天,百折不挠;她的品质是那样洁白晶莹,毫无半点瑕疵;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胸怀天下苍生,唯独没有自己;她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腔热血洒民心,三湘父老颂丽君"。我已很久不写东西了。前不久原中共衡阳地委一位老领导约我写一篇回忆李丽君同志的回忆录,我欣然应允,愿将我亲身经历及耳闻目睹李丽君同志的一些琐事记录下来,让年轻一代知道这些老老共产 党员是怎样做人的。李丽君同志只是千千万万老共产 党员中的一员。她的这些琐事汇集一起,演绎了我们党无数的老同志和革命前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亮丽人生。
拥军模范 长城卫士
1975年9月,我从广州军区组织部调到衡阳军分区组织科任副科长。为了尽快熟悉新的工作环境,科长李芳林同志领着我拜访了军分区各位领导和同事,同时也拜访了当时住在军分区大院的衡阳地委副书记李丽君同志。
记得那是一个星期天的晚上9点多(因为她白天工作忙,只有这个时间才能见到她)。我和芳林同志踏进李书记家门时,她笑吟吟地上前同我们亲切握手,拉着我俩坐下,亲自给我们沏茶。芳林同志向我简单介绍:这是地委李书记,我们军分区的"五好家属"哟!李书记的爱人一一任文亮同志原是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是一位很好领导,可惜己离开我们了。李书记一直住在我们大院里,别看她是地委书记,事事处处以家属身份出现,是位名副其实的五好家属。
听了芳林同志的介绍,我肃然起敬。久久望着这位不惑之年,一身农村干部穿着,十分平易近人的地委书记,情不自禁地称赞:好领导!好领导!百姓的好父母官。我们晩辈的楷模。
接着,芳林同志向李书记简要地介绍了我:这是刚不久从广州军区组织部下来的雷盛运同志,我们科的副科长灬
李书记站起来,又一次双手紧握我的手,连连说:"欢迎!欢迎!"接着问我,"爱人下来了没有?干什么工作的?"
我不好意思开口。芳林同志抢先替我回答:"他爱人是医生,还在祁东老家。组织上为解决夫妻分居,才把他调下来的。"
"在祁东不还是分居么!他是营职干部,符合随军条件,地方有义务安排好军人家属。"
停了停,转身对芳林同志说:"你要分区干部科把他家属的档案调过来,我们地方负责安排好。"
听了李书记这番话,我热泪盈眶。万没想到家乡和李书记对军队家属子女就业如此关心。联想到我在广州,家属工作安排所遇到的挫折,更使我深深感受到,李书记在军营内是一位五好家属,在地方和领导岗位上,她是一位拥军优属模范。
说起我爱人随军和工作安排问题,苦楚与波折一言难尽。
1973年我就是营职干部,时任广东佛山军分区组织科副科长。按照军队干部家属随军条件,组织上把我爱人调入佛山地区人民医院。还没来得及回湘搬家,我被调入广州军区组织部。组织上出于关心,避免二次搬家,通知佛山军分区将我爱人转调广州市。万没想到就在转调过程中出了波折。广东省委组织部二处(即当今人事厅)借口我爱人是利用"三支两军"特权调入广东的,只同意随军在广州落户,不同意安排工作,不向军区打招呼,把其档案直接退回湖南。为了我爱人的工作安排,我们部长(原广东省革委会组织组长)找过当时省委书记赵**。我的战友雷呜球(后任南京军区政委)曾多次为我奔跑广东省委组织部均无结果。出于无耐我在请求组织调我回湖南老家工作。来到家乡,还没等我考虑自己的问题,李书记就主动提出了这问题,我从心底里感激地方党政领导对军队的爱护和支持。开始安排在东洲岛上职工疗养院。李书记知道后,说那儿要过渡,上下班不方便。在她的关心和支持下,最后安排在衡阳医学院附属医院。一个军人家扃的工作调动与安排本是一件小事。然而,在李书记眼里却把它当作"拥军优属,护我长城"来抓。后来,我从军分区干部战士口中听到了关于李书记关心和支持军队工作的许多动人事迹。民兵工作,征兵工作,干部战土生活,军人转业复 员安置及家属子女就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她经常过问。有了困难,求她必应。每年春节她串家走户,给干部战士拜年,听取军队对地方党和政府工作的意见。她为何这样关心军队建设,不只是因为她是一位军人家属,对部队有深厚感情。更重要的是她懂得"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向"。她认为关爱军队就是爱国爱民。一个相当一级的领导干部,常常为军队干部转业、战士复原安置和军人家属子女就业四处奔波,她图的是什么?也许有人怀疑她得到什么好处。不!她只有付出,从来不要回报。她在衡阳工作的那些年代,为当地驻军安置了数以百计的转业干部和部队家属子女就业,没吃过人家一顿饭,收过一件礼,更没有接过一个红包。是什么力量驱动她不辞辛劳地为军队服务?李丽君同志响亮地回答:是毛主席教导我这样做的。"为人民服务"是共产 党员的根本宗旨。军队是国的长城,人民的卫士。"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功"。我为部队做了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是为了稳定军心,固我"长城"。军心稳定,长城坚固,国泰民安,何乐而不为!这就是我热心为军队建设添砖增瓦的指导思想和驱动力。
"泥腿子领导" 农民的贴心人
当你来到李丽君同志家门口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口堆放的是那些红薯。
这些红薯不是从集市上买来的,而是乡下农民送的。是多年前她在农村蹲点的"三同户"进城看望她捎来的"见面礼"。从五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初,李丽君同志一直在农村工作。她长期吃在农村,住在农村,同农民一块滾打,从头到脚农民化,满身散发着泥土香味。老百姓称他为"泥腿子干部"。数十年来,她蹲过多少村,住过多少"三同户",连她自己也记不清,可是农民没把她忘记。那些对她怀有深厚感情而朴实憨厚的农民,来长沙办事或旅游时,总是先来李书记家串门,捎点自己生产的土特产给她品尝。农民们风趣地说,当年农村生活苦,粮食紧张,您同我们天天吃红薯。如今党的政策好,农村发展了,我们生活富裕了,三歺大米饭,有肉有鱼,晚上还要喝二盅。我们能有今天,全是党的政策好,也缺不了您当年带领我们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打了个好底子。今天不给您送肉送鱼送红包,送点红薯给您吃,不忘当年农村苦,更觉今天日子甜。
数十年来,李丽君同志扎根农村,贴心农民,同农民一块摸扒滾打,与农民建立了深厚感情,凡她工作过的地方的农民无不称赞说:李书记是一位"泥腿子"领导,农民的贴心人。我觉得农民对她的这个评价恰如其分。我同她一起做过一段农村工作,给我第一印象是:她是干部,穿着打扮是农民;她家居城市,经常生活在农村;她身居领导岗位,心系千千万万农民。
1976年,全国上下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共衡阳地委组建了"农业学大寨"工作团,地委书记宁生任工作团团长,李丽君同志任副团长。衡阳军分区也成立了工作队,支援地方农业学大寨。我刚从军区调下来,觉得是锻炼的好机会,主动请缨参加农业学大寨工作队,被分配驻衡阳县樟木公社工作队,并担任工作队副指导员。这样能有较多机会接触工作团领导和李丽君同志。在军分区我就多次听说过李书记扎根农村,贴心农民的故事。耳闻不如目睹。在那短短一年的农村工作中,李书记为军分区工作队员和我做出了好榜样。她吃在农村,住在农村,回地委开会也很少回家。她的足迹踏遍了工作团驻衡山、衡阳两个县的山山水水,串过千家万户农民的门。白天同农民一起劳动,晚上不是开会,就上农民家串门,促膝谈心,调查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情况,听取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意见。李书记的行为,我们军队的同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学在行动上,扎扎实实为农民做点实事。我多次出席工作团的工作会议,听过李丽君同志的报告。他报告言简意明,无华丽词藻。她做农村工作指导思想十分明确,就是要带领农民苦干、实干、科学干,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让农民尽快富裕起来。我记得她常对我们工作队员讲,农业学大寨要学根本,不搞花架子,一切从实际出发,学大寨人自立更生,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而不是学开山造地的形式。我们这里有地,无需再去开山,破坏生态平衡 浪费人力物力。要帮助农民科学种田,提高粮食产量,让农民吃饱吃好。要发展多种经营,让农民口袋里有钱。要奖勤罚懒,打破"大锅饭",建立有利于调动劳动积极性的分配制庋。还要帮助农民修路。生产发展了,农产品多了,要能运得出去和卖得起价,农民口袋里才会有钱。城市里也就物质丰富了。这就是李书记告诫我们农业学大寨的指导思想。
在她的指导下,我们军队工作队员,每人驻扎一个生产队,带领农民扎扎实实发展农业生产,共同致富。发动农民科学种田,大力推广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当年实现亩产双千斤。给六个生产队每队买回一台手扶拖拉机,实现了耕地不用牛。农闲季节发动农民修路,村村通了公路。我们军队工作队的工作成绩得到了总团的肯定和农民群众好评。成绩的取得与地委工作团和李书记的正确领导分不开。
反腐先锋 倡廉模范
回忆李丽君同志反腐倡廉方面的事迹前,我先讲段插曲。插曲更能印证我回忆事件的真实性。
1989年底,我从长沙政院转业,当初安置在省人民银行。也许有人会问,银行比供销社好得多,为何跳槽呢?是的,从个人角度讲,银行是"金窝",确实比供销社好。但我想到的是省供销社的两位领导一一刘明高和李丽君同志,为官清廉,平易近人。我的个性与他们相似,清高、好斗,在当今这种社会吃不开。于是改变主意,决心投靠他们麾下,以求好共事。跳槽前我曾找刘、李两位领导商量过。他俩劝我不要从"米箩"跳到"糠箩"。可是我还是选择了自己认定的路,来到省供销社,任办公室副主任。这个岗位使我有较多机会接触领导,从而,对李丽君同志了解更多更实。下面回忆的全是本人亲历真实之事。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李丽君同志的座右铭。她心中只有党和人民,唯独没有自己。毛 泽东时代如此,邓 小平丶江 泽民时代还是这样。改革开放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她思想开放了。但她廉洁奉公的品徳依旧。人们称赞她是典型的"毛派"干部,这是我到省社十八年来对李丽军同志的基本印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思想解放了。国家发展,经济腾飞,人民生活好比"芝麻开花一一节节高"。改革洪流冲刷了过去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思想、旧制度,中国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然而,西方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也乘国家放开政策之机而入,腐蚀党的肌体。党风丶国风、民风潜移默化演变,不正之风在党内和民间逐渐兴起。以权谋私在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开始滋长。"南国风"吹倒了一批腐败分子。然而,李丽君同志在"南国风"中高风亮节,牢牢把握自己政治生命的航向,始终保持一个共产 党人员的先进性。
党风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我们党是一个伟大的党,当察觉到党内不正之风滋长时,曾多次整顿党风,惩治腐败。在每次整风中,李丽君同志都充当反腐急先锋和倡廉楷模。用她自己的话说:一个优秀共产 党员,不仅自己要保持共产 党员的先进性,还要积极同腐败分子作斗争,捍卫党的先进性。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任省供销社理事会副主任,分管党群人事工作,执掌招工、招干、干部任免升迁大权。但从不以权谋私。她有三个儿子,其中两个均在她调省社前由国家和军队安排工作的。身边另一个儿子随同她一同进长沙。组织上为照顾她,同意在供销社机关或效益好的农资、棉麻等公司安排一个子女。可她不同意,说我是主管人事工作的。人事工作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干部必须"德才兼备",自己儿子胜任不了机关工作。结果由劳动部门按政策分配在农业厅下面一个小厂子当工人。后来厂子垮了,几个人在一起开了个火车票代售点。
她这人办事讲原则,不正之风到她那里没门。凡不符合政策的事,无论是上头打招呼还是下面说情,她都不会买账。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而得罪不少人。一些小人骂她、恨她、排斥她。记得一次党组会议讨论干部,我列席会议作记录。会议上有人提出,前省委某主要领导打招呼,要求把曾当过他公务员的一位员工提拨为副处级,李丽君坚决抵制,说:按干部队伍"四化"要求,该同志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工作能力偏弱,不能信任这个岗位。大多数党组成员赞成她的意见,上头的"招呼"未能兑现。也许是这个或其他原因,李丽君同志执掌人事工作的权力削去了。
退休后,由于她德高望重,全体退休员工一致推选她为退休党支部书记。她不负众望,领着退休的老同志严格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一次又一次地同党内的不正之风斗争,并一次次取得胜利,使不正之风在省社机关无立足之地。"湖南供销大厦"拔地而起,就是她领导全体退休干部和大部分在职员工斗争的胜利果实。
五一大道拓展,原先的"合作庙"(省社办公楼)拆除了。按市里规划"五一商圈"的建筑必须是高层建筑。市场经济形势下,计划经济解体,供销社的日子不好过,建高楼没有钱,"合作庙"那块地皮闲置着。不少开发商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逐鹿这个"黄金码头",多次找省社领导合作开发。老同志认为这是省社机关最后"一顿晚歺",建好这栋大厦是供销社的形象工程,必须自己建。而那位当时执政的主要领导强调供销社没钱,主张以地皮出资,同开发商合资建。围绕"自建"与"合建"的问题斗争相当激烈。李丽君、刘明高等一百多名老同志联名给党组写信要求自建,并发动退休员工向亲朋好友借钱,先后集资了八千多万元,并通过有关渠道从银行贷款数千万元。资金解决了。可那位主要领导还是坚持要合建。问题反映到省里。省领导指示,"自建"还是"合建",实行投票公决。投票结果,在职和退休员工,百分之八十三主张自建。斗争胜利了,大楼建成了,供销社的形象工程树立起来了。这项工程的建成,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都受益,人人拍手称快,无不称赞李丽君等老同志为供销社办了件大好事。
我回忆的上述事情,看起来是一些“琐事”,但并非琐事。一滴水能反映太阳的光辉,无数件琐事能透视一个人的心灵。我正是从这些琐事中洞察到李丽君同志高尚的品德和为人。我期望党内多几个李丽君同志这样的党员。这样,党的事业才能更兴旺发达,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就能万岁!万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