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公田公所
中华名人在线 2020-06-26 11:21:27 作者:zhhmrzx 来源:
      2014年我和几个浙商朋友到浙江丽水出差,办完业务之后,应邀来到合作伙伴吴城的家乡,中国著名的长寿之乡,浙江省庆元市参观游览,庆元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除了参观传统的旅游景点之外,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古镇,由于长久以来庆元没有经历过战火,所以古镇里古迹民居都保存完好,就像走进了中国历史的博物馆,又像置身于明清小说里的市井之中。古镇中有众多的只有在中国言情小说里提到的贞洁牌坊,古装戏曲中演出的诰命夫人匾额,金榜题名的状元及第,……当然还有古代的戏楼,在徽派的古建民居的门窗上有精美的木刻,墙上有各种中国文学名著的砖雕,什么马头墙、门当、户对那就很多了。在大路旁,我看到有两个砖砌的门柱子,宽度很宽,看来原来是很气派的双开的大门,大门已经没有了,只留下门柱子向游客们诉说着往日的尊严。我记得是右边的门柱子上,挂着一个导游指示牌,上面写着“公田公所”。从外面望去里面是一片空地,没有任何建筑,所以也不是一个旅游景点,但是我的直觉告诉我,这里一定是一个好玩的有趣的有故事有历史的所在。
      我就问我们年轻的导游小姑娘:你能跟我讲讲,这个公田公所是怎么回事吗?她说:我参加工作这么多年,还真就是你第一个问我这个问题,好在我还了解一些。然后就说:从历史上看,我们庆元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调雨顺,物产丰富。由于远离中心城市,没有经过战乱,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祖祖辈辈都是过着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安详平静的生活。因为各过各的日子,基本生活都有保障,所以民风淳朴与世无争,文化水平相应较高。但只有这样一家一户的自然经济过日子,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人组织管理村镇的公共事业。例如,村里镇里的各项公益事业,要修桥补路,要搞村镇的基本建设,例如为了满足村民的文化政治需要,演戏集会,需要盖一个戏台,需要修一片场地,例如皇上的圣旨下来封了镇上的哪一位是诰命夫人,村里镇里就要庆祝就要修建诰命夫人牌楼……,这都不是一家一户能够办理的。还有日常的工作,例如给朝廷给政府交粮交捐出劳务,处理家长里短的矛盾纠纷。如果鬼子打进来了,官府要派兵派夫,谁家几丁抽一,谁家当挑夫,运粮扛枪扛炮运炮弹……这都需要有人负责,有人张罗,一定要有专人管理。由于这个管理的人要管理的是大家的事,他就没有时间种自己的田地了,那么他吃什么呢?他如何生活呢?因为他是为村里所有人来办事的,所以村里人就应该来保障他的生活,那么过去是怎样养活这个人的呢?在古代就是每家每户从自己的田地里分出一部分田来,凑在一起,这一块土地所收获的粮食和一切产出,都用作为大家办事的人的生活和办公开支,那么这一块土地就叫做“公田”,而管理公田并为大家办事的机构就叫“公田公所”。据专家秦晖等的研究,中国古代农村的公田是十分普遍的,大小不等,最多的能够占到总土地的百分之二三十。所以公田公所的人员工作生活的水平应该是很不错的,职位是有吸引力的,所以也需要竞争上岗。因为我没有在那个时代生活过,我只能猜想,公田公所是封建社会的基层管理机构,那么今天的文艺作品里所描写的村公所,乡公所,是不是功能上指的还是这些,只不过民国以来改了名称或者各地的叫法不同吧。而办事的人是不是就叫保长,甲长呢,好像台湾现在还这样叫。

这块公田是自古以来就传下来的,当时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有的人家可能祖业殷实又人丁兴旺,于是就家境富裕,有的人家可能因为男丁少劳力少或者赌博疾病等原因就会贫穷,从长远看贫穷和富裕始终是处在动态的变化中,于是在农村就有了要积德行善、来世投胎、好人好报的文化传统,所以基本上大家也都是相安无事的,不会出现暴力革命。对于公田富裕的家庭就相应多捐一些田产,穷困的家庭通过协商就可以相应少捐一些,没有田地或不愿意捐出田地的人呢?就在公田上劳动,用他的劳动折价作为补偿,所以即便是无田无钱的穷人也是在养活这个办事的人。因为这个办事的人是吃所有村民饭的,全体村民都是他的衣食父母,所以他一定要为全体村民负责。

      这个人是如何产生的呢?过去农村都有宗法祖制,按照老辈传下来的规矩,定期或不定期的协商产生,通常是在农闲时期,例如春节前后,由村里的一个或几个大的家族中有威望的老者,来组织全体村民推荐选举办事人员。因为被选举人是为所有村民办事的,又是吃所有村民的饭,所以对他要求很高,这个人首先要人品正直,办事公道,他要有一定的威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因为要上通官府,下达百姓,所以还要能够识文断字,能够看得懂公文通知,还不能让贪官污吏黑了老百姓,保护村民的利益,所以村民们都非常看重自己选择的权力,一般这样选出来的人都是大家口服心服,这样才能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因为你是吃着百家饭,又是百姓推举的,又是祖祖辈辈生活在一起,乡里乡亲的抬头不见低头见,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礼教,百姓是有荣辱底线的,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办事的人一定不会也不敢贪污,不敢也没有权力欺负百姓,因为百姓就是选民。这就是传统的村民自治或者叫乡绅治理,这种延续几千年行之有效的治理,是自然形成的,治理成本最低的,最具人性化的治理方式,保证了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的长期稳定。正是因为这种自古以来传承的治理方式,对社会的稳定起着巨大作用,所以对于立志要变革社会的革命者和共产党人,则必然把它看作是革命的障碍是革命的对象,看作是封建专制的基础,是土豪劣绅,故必然要把它消灭干净,所以村民自治和乡绅治理在中国革命的洪流中已经荡然无存了。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技术手段落后,道路通信设施基本上没有,所以各种信息的收集汇总统计都十分原始,中国历朝历代的中央政府都没有能力管到乡村一级,只管到县。所以我们看电视剧,小说或其他文艺作品,最小就是七品芝麻官即七品县令,只有他们是朝廷的命官,吃财政饭穿官服,在吏部是登记在册的,再往下就没有了。县衙里的工作人员,像三班衙役、都头、师爷等人都是由县令发工资的。所以那时候是小政府大社会,基层是乡绅治理。而且乡村基层还有不吃朝廷饭的自己的武装保境安民,像水浒传中宋江三打的祝家庄,一直到中国革命中在毛选里经常提到的“土围子”,都不是国家军队,不占用国家军费,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地主武装。所以吃皇粮的人很少,管理国家的成本不高,比较容易做到藏富于民。这种国家形态一直延续到民国即国民党时期,所以我们在电视剧中能看到国民党最低一级的党组织就是国民党县党部,县党部书记长的形象一般都是穿一身灰色中山装,胸口别一枚青天白日的圆形国民党党徽。再往下乡里村里就没有国民党的乡支部村支部了,当然也就没有乡、村的国民党的书记长了,所以民国也是一个小政府大社会,真正吃皇粮的人也不多。

      简要叙述了长久以来历史上自然形成的小政府的形式,一般就要问这个形式好不好啊?反正不管怎么说,中国的历史表明国民党就是打不过共产党,除了其他所有的原因之外,我们党的动员能力是最彻底的做到了极限,没有任何一个组织能够与之匹敌的。我们党的组织不但到了县级,而且在国民党到不了的乡镇、村、街道都有党支部,党能够管到每家每户甚至每一个人,例如需要的时候,街道的老太太都可以戴上红袖章去执行任务。所以发动群众,动员群众的力量就特别强大,所以我们一直自豪地说,只有我们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不管是动员群众参加战争、参加建设、参加运动、参加大批判、推行统购统销、搞大跃进人民公社、搞原子弹……动员的人力资源都是无限的,这确实是我们的制度优势,这也是西方国家害怕我们的原因之一。 这种国家的管理形式,在整个中国的传统历史中是没有的,完完全全是从苏联学习来的。其实不单是中国,凡是社会主义国家一般都是这种形式,当年苏联、东欧各国,亚洲的朝鲜、越南甚至柬埔寨的红色高棉,不管国家多大多小,不管他是十几亿人还是几千万几百万人口,都是可以管理到每一个人。由于高度的动员,不单在中国国民党打不过共产党,在苏联同样也是白军打不过红军,50年的时候南朝鲜也打不过北朝鲜,南越也打不过北越。充分的动员就像在军队里一样,支部建在连上党小组一直管到每一个战士,所以这绝对是一支党的军队。这样的军队,这样的国家,是能够把人的因素发挥到极致的,以此也能够补上自身所缺乏的一些短板,尤其是物质上的短板。例如战争年代的武器装备落后,后勤补给的不足,在建设时期中的机器设备各种物资的不足,物质生活保障的短缺等等。所以在战争时期,在经济恢复时期,都能创造出无数的奇迹来,这可能就是国家的军事化管理吧。但是仗打完了,国家进入正常的和平发展时期,这种严密组织高成本管理形式的弊端就逐渐暴露出来了。我们过去经常在媒体上看到说苏联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官僚主义、僵化、脱离群众,指挥不畅……这都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东欧国家脱离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原因,不改是不行的。其实我们国家何尝不是这样呢?今天我们中国的劳动者,养活吃财政饭的官员,是中国有史以来比例数最高的,根据1987年《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官民比例西汉是1:7945,清朝是1:911,而今天是1:26。今天在全世界我们国家的官民比例也是最高的,由于网上提供的数据差距较大,我按最保守的数据,美国是1:187,日本是1:150,中国是1:18。大体是其他国家的十倍左右,从这点来说,我们中国老百姓养活政府官员的负担,比起其他国家的老百姓是要重好多的。所以我们才需要改革,才需要精简机构,也希望是大幅度减少官员数量,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政府行政开支,减轻百姓负担。
赵:我国2019年通过了村民委员会选举法,能解决村民自治和减少行政人员的问题吗?
      胡:我觉得不行,我觉得我们今天的村民委员会,和我在古村落里看到的公田公所,绝对不是一回事,不可能实现自治,也达不到精简机构的目的。由于我们政治体制还是原来的苏联模式,目前还不允许政治改革的,乡村还是要有党的基层组织,党是领导一切的,村民委员会是在党支部领导下工作的,没有党组织的同意,村民委员会决定不了任何事情。所以即使选举了村民委员会,也是有名无实。而党的组织结构就是从中央一层一层地派党的工作人员,一直到县、乡、村。派下来的党的工作者一定要向上级党组织负责,今天的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依然是拿着上级财政拨款的工资,结果是既没有精简机构,行政经费也没有降下来。由于上级派下来的第一书记只代表党的利益党的立场,当党的利益、看法和村民们不一致的时候,例如大跃进的时候,党的工作者就只能而且一定要紧跟党中央,于是也就只能罔顾事实地说亩产万斤粮了,这就不能代表所有村民的利益和看法。如果是公田公所办事的人,是绝对不会赞成同意这种违背生活常识的说法和做法的,于是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也会出现问题。因为今天的村官是执行上级指示对上级负责,只要得到上级领导的认可和赏识,可能还会晋升到更理想或更高的职位。由于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跟村民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可能来之前从来就不认识,所以村民的舆论压力对他的影响就不大,他更在乎的是上级对他的印象和看法。所以绝对不会像公田公所的办事人员那样尽心尽责地为全体村民负责,为全体村民服务。
     这可能也是今天农村民心不振的原因之一吧?

作老:老胡 供稿:探索 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