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礼:希望中医药能帮助更多国家和地区战胜疫情
中华名人在线 2020-08-29 09:47:26 作者:zhhmrzx 来源:

张伯礼:希望中医药能帮助更多国家和地区战胜疫情

本公众号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方微信,如果您还未关注,请点击上方蓝色“中国中医”进行关注


内容来源:新华社
记者:张宇琪、栗雅婷、宋瑞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张伯礼已经参加了几十场海外连线,“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分享中国经验,我们从不保守”是这位老中医自始至终秉持的观念,“希望中医药能帮助更多国家和地区”是他的希望和不变的追求。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近日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我沾了全国医护人员的光,沾了中医药的光,被授予的国家荣誉称号不是给个人的,自己只是其中的一分子。”




临危受命 为中医药战“疫”不遗余力




“晓飞江城疾,疫茫伴心悌。”今年72岁的张伯礼“出征”武汉时填词如许。


“疫情来了,医务人员必须上前线。”1月27日,农历大年初三,正在天津指导疫情防控工作的张伯礼飞赴武汉,作为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组成员投身抗疫最前线。


回忆起刚到武汉的场景,张伯礼说当时医院里人满为患,各类患者交织一起,极易交互传染,情况远比想象的严重。


深入了解疫情后,张伯礼和专家组认为,要迅速采取措施,对疑似、发热、密接和确诊四类人,进行分类管理、集中隔离。严格的隔离加上普遍服用中药,四类人中确诊新冠肺炎的患者比例逐步下降,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


“一定要有中医药阵地,有阵地,就能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尽快拿出治疗方案。”张伯礼说。之后,他与同是中央指导组专家的刘清泉写下“请战书”,提出筹建一家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


2月12日,张伯礼率领中医医疗团队进驻武汉市江夏方舱医院。


因连日劳累,饮食不规律,张伯礼胆囊炎发作,2月19日凌晨接受微创胆囊摘除手术,他调侃道:“这回我把胆留在了武汉,更加与武汉市民肝胆相照了。”


截至3月10日休舱,江夏方舱医院收治的564名患者中无一例转为重症,无一例复阳。


在张伯礼的推动下,中医药全过程介入新冠肺炎救治,武汉方舱医院累计收治患者1.2万余人,每个方舱医院配备4至8名中医药专家,同步配送清肺排毒汤、宣肺败毒方等方剂,中药使用率达90%。


3月19日,武汉新增确诊病例、新增疑似病例、现有疑似病例首次全部归零,这一天也恰逢张伯礼72岁生日,“‘武汉清零’对我就是最好的祝贺了”。




医者仁心 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20世纪60年代末,医学院校毕业的张伯礼来到渤海之滨的乡村卫生院。他看到老中医用普通中草药配方治疗病痛,具有较好疗效,便对中医药产生了浓厚兴趣。1978年全国恢复研究生考试,张伯礼顺利考上天津中医学院首届研究生。


在乡村他真切感受到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他整天脚踏自行车、背上大诊包,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奔走在田间小路、海上渔船、建筑工地。他总是精神饱满,认真治疗每一位患者,也从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张伯礼说:“是患者培养了我们,无论多么辛苦,靠自己的医术救死扶伤,为他们解除病痛,我很有成就感。”不断推行中医药现代化,为国家培养中医药人才,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是他从未更改的初心。


扩大中医诊所覆盖面,中医人才是关键。担任天津中医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的近20年间,张伯礼提出品德、能力、中医思维“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倡导成立全人教育的“勇搏励志班”。


身处治病救人一线,张伯礼深刻感受到老百姓看病难、基层医生现状的不容乐观。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他积极奔走呼吁,要加快实施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和在职人员培训,提高全科医生医疗水平和薪酬待遇。




传承发展 老中医开出“新处方”




发展大中药产业、推动设立《中医药法》、培育中医药人才……多年来,张伯礼为中医药的发展不断开出“新处方”。


“中医学虽然古老,但理念并不落后。将中医药的理论优势与现代科技结合,就能发挥优势作用取得原创性成果。”张伯礼说。


一粒拥有700多年历史的六味地黄丸如何在技术的加持下“焕发新生”?2015年,张伯礼领衔完成的“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系创研及其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古老中医药赋予现代科技内涵。


中成药二次开发可实现药品从原料到制剂的全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二次开发可以回答像六味地黄丸一样的中药,其药效物质是什么,留哪些东西,扔哪些东西,控制哪些东西,这些都要靠扎实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张伯礼说。


“中医走向国际,一是人家有需求,二是我们要有能力。走出去主要靠标准引领,标准要先行,科技是基础。不能操之过急,一定要先练好内功。”张伯礼曾在接受采访时说。

“中西医结合救治是我们的亮点,希望中医药能帮助更多国家和地区战胜疫情。”他说。


张伯礼  


张伯礼,1948年2月生于天津,籍贯河北宁晋,中共 党员,中医内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主任,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

张伯礼198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获得中医内科学硕士学位;1992年任天津中医学院中医工程研究所所长;1999年任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2002年任天津中医学院院长;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任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2010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2011年被授予“全国优秀gongchandang员”称号;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6年获得吴阶平医学奖;2017年被授予“全国名中医”称号;2019年获得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2020年8月,授予张伯礼“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张伯礼长期从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工作。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张伯礼

  • 国籍

    中国

  • 民族

    汉族

  • 出生地

    天津市

  • 出生日期

    1948年2月26日

  • 职业

    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者

 
  • 毕业院校

    天津中医药大学

  • 主要成就

    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 2016年获得吴阶平医学奖

  • 2017年被授予“全国名中医”称号

  • 2019年获得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

人物经历

1948年2月26日,张伯礼出生于天津市南开区。

1982年7月,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获得中医内科学硕士学位。

1982年9月-1992年7月,任天津中医学院中医研究所室主任。

198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 党

1992年7月-1999年12月,任天津中医学院中医工程研究所所长。

1999年12月-2002年8月,任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

2002年8月-2006年10月,任天津中医学院院长。

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组建中医医疗队,担任中医治疗"非典"总指挥,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救治患者。

2006年10月,任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

2010年12月-2018年12月,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2020年2月,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率领由来自天津、江苏、湖南等地中医医疗团队组成的"中医国家队",进驻武汉市江夏方舱中医院。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综述

张伯礼长期从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开展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开拓了舌象色度学和舌底诊研究方向。20世纪90年代开展血管性痴呆(VD)系统研究,制定了VD证类分型标准和按平台、波动及下滑三期证治方案;明确了中风病证候和先兆症动态演变规律,建立了综合治疗方案;创立了脑脊液药理学方法,揭示中药对神经细胞保护作用机制。自1999年开展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创建了以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途径和关键技术。21世纪初完成了首个中医药对冠心病二级预防大规模循证研究,建立了中医药循证评价系列方法。开拓中成药二次开发研究领域,促进中药科技内涵和质量提升,推动了中药产业技术升级,培育了中药大品种群。

  • 学术论著

截至2019年6月,张伯礼已发表论文400余篇,SCI收录80余篇,主编专著20余部。

出版时间 著作名称 主编 出版社
2016年 中药药效研究方法学 陈奇、张伯礼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年 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指南 任德权、张伯礼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年 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理论与实践--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 张伯礼、王永炎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年 复方丹参方的现代研究--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理论与实践 张伯礼、高秀梅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 津沽中医名家学术要略 张伯礼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年 中医脑病学 王永炎、张伯礼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年 中药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张伯礼、翁维良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年 中医内科学(案例版) 陈湘君、张伯礼 科学出版社
  • 承担项目

截至2019年6月,张伯礼已承担并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

张伯礼主持的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研究连续三次得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支持。

时间 项目名称 项目类别
2012年-2016年 治疗心血管疾病有效方剂组分配伍规律研究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2011年-2014年 中医慢病临床科研体系及其成果转化应用模式研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
2008年-2010年 名优中成药大品种二次开发关键技术研究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2008年-2010年 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临床研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
2005年 方剂配伍规律研究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 成果奖励

截至2019年6月,张伯礼已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在内的国家奖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

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2020年 新冠肺炎中西医结合救治与创新中药宣肺败毒颗粒研制 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特别奖一等奖(第一完chengren)
2014年 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糸创研及其产业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chengren)
2013年 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关键技术及应用 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chengren)
2011年 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临床试验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chengren)
2011年 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临床试验研究 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chengren)
2006年 方剂组分配伍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 天津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chengren)
2006年 天津市SARS患者流行病学回顾性调查和健康随访与干预试验研究 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chengren)
2005年 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临床研究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05年 SARS中医证候学及中西医结合疗效分析研究 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chengren)
2005年 中风病急性期辩证论治综合治疗方案临床研究与评价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一完chengren)
2004年 复方丹参方药效物质及作用机理研究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chengren)
2003年 复方丹参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原理研究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完chengren)
2002年 复方丹参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原理研究 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chengren)
2002年 益肾化浊法治疗老年期血管性痴呆的研究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chengren)
2001年 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chengren)
2000年 清脑益智方对神经细胞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脑脊液药理学建立及应用 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chengren)
2000年 脑神经细胞损伤机理探讨及中药的保护作用研究 中国高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chengren)
1999年 血沉曲线检测方法及仪器研制 国家技术发明奖四等奖(第一完chengren)
1999年 中医中风病危险因素及证候调查研究 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chengren)
1999年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和关木通肾毒性研究 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第一完chengren)
1995年 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第一完chengren)
展开

人才培养

  • 教育理念

张伯礼提出了"知识、能力、素质并重,以拓展学生创新发展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倡导强化中医临床思维,注重临床技能训练。

  • 制定标准

张伯礼致力于创建中医药高等教育规范。2008年,他主持制定了《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开展了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和中医学专业的认证工作;主持制定世界中医学教育史上第一个国际标准--《世界中医学本科(中医师前)教育标准》,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组织各国专家编写了国际通用系列的中医药教材,筹建了"一带一路"中医师资培训基地,制定世界中医专业认证标准。

  • 指导学生

张伯礼长期在教学一线指导研究生、亲自给传承班当班主任。截至2019年6月,张伯礼已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近300名,指导的3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篇获提名奖。

  • 教学荣誉
时间 教学成果 荣誉表彰
2018年 以标准引领全球中医药教育--中医药教育标准的创建与实践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一获奖者)
2009年 中医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一获奖者)
  • 奖助学金

张伯礼先后将个人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奖、吴阶平医学奖、世界中医贡献奖等奖金二百余万元捐给天津中医药大学设立"勇搏"励志奖助学金,培养立志献身于中医药事业的践行者。张伯礼为勇搏励志班制定"责任、坚韧、克已、奉献"的班训,注重学生的自我激励、自我管理、自我淘汰。

折叠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1991年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2年 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2005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5年 全国先进工作者
2006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07年 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
2010年 香港浸会大学荣誉理学博士
2011年 "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组织管理突出贡献奖
2011年 "十一五"期间天津市最具影响力劳动模范
2011年 中医药国际贡献奖
2011年 全国优秀gongchandang员
2014年 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
2015年 天津市科技重大成就奖
2016年 吴阶平医学奖
2017年 全国名中医
2019年 "岐黄中医药传承发展奖"成就奖
2019年 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
2019年 树兰医学奖
2020年
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2020年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
2020年8月11
“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个人生活

张伯礼的儿子张磊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兼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执行院长。

2020年元宵节,张伯礼在武汉抗疫一线写下《战地灯节》一诗:"灯火满街妍,月清人迹罕。别样元宵夜,抗魔战正酣。你好我无恙,春花迎凯旋。"2月16日,因劳累过度引发胆囊旧疾需要手术,张伯礼坚持自己签字不告诉家人;和儿子同在前线,他拒绝探望,让儿子先管好病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2006年5月 《中西医结合学报》副主编
2006年10月 《疑难病杂志》顾问
2006年10月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会长
2006年12月 《中药材》第六届编委会副主任委员
2006年12月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编委
2007年3月 《世界中医药》第一届编委会副主任委员
2007年3月 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2007年4月 中国医师协会理事
2007年8月 《科学中国人》专家委员
2008年3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08年4月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副会长
2008年5月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8年11月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大学协作工作委员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
2008年12月 《中华海洋本草》顾问
2009年1月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第五届编委会委员
2009年6月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
2009年6月 中国药理学会抗衰老与老年痴呆专业委员会顾问
2009年7月 《中国新药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委员
2009年8月 《中国中药杂志》第九届编辑委员会副主编
2009年12月 第六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生物与医学学部委员
2010年12月 第十届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执行委员
2011年1月 全国临床医学(中医学)、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1年6月 高等中医药教育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2011年7月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第七届编委会副主任委员
2012年3月 天津市医师协会副会长
2013年3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15年12月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
2016年11月 "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十三五"总体组副总师
2017年8月 第十一届药典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8年3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19年1月 教育部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9年2月 中国医师协会中医师分会首任会长
2020年1月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科研攻关专家组专家
2020年2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2020年2月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
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
展开

人物评价

张伯礼在继承发展祖国传统中医药事业上做出了突出成绩。他潜心研究,用现代科学技术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倾注大量心血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 (新华网评)

张伯礼用诲人不倦、勇于开拓的科学精神,生动地诠释了一名共产 党人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群众的赤诚大爱、对科学探索的执着追求,无愧于全国优秀共产 党员光荣称号,彰显了一位有崇高价值观的中医达人的高远胸怀。 (人民政协网评)

张伯礼热爱祖国,为人坦诚,学风严谨,富于创新,尊重前辈,虚心学习,善于与他人合作。热爱中医教育事业,淡泊名利,提携后学,关爱学生。 (何梁何利基金评)

张伯礼校长是中国科技界的著名学者,为国家的教育和科技进步特别是在中医教育、科研和管理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澳门科技大学评)

中国中医

微信号:satcm01


 编辑:王迪 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