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标”,在硝烟中诞生
1927年9月,湘赣边秋收起义爆发。起义遭受挫折后,毛 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沿湘赣边界向南进军。部队在三湾改编、茅坪安“家”后,于10月8日来到炎陵县十都镇,12日到达炎陵水口乡。在水口,毛 泽东审时度势,作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历史性决策。
据他介绍,炎陵县红色历史丰富,朱毛第一次会面、第一次连队建党、第一次插牌分田、第一次给部队集中上政治课等一系列首创性革命实践活动,均在这里发生。毛 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工农红军在这里进行过大小20余次战斗,留下了大量革命遗迹、遗址。
1934年8月,红六军团奉命西征。国民党军队占领湘赣根据地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强令清洗或铲除红军标语。
为保护利用好这份珍贵的革命文物,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炎陵县就着手开展红军标语的调查、登记工作,并对部分遗存红军标语采取了保护措施。1990年,省文物局发出抢救、保护革命标语的通知,炎陵县被列为全省重点。
据统计,炎陵县目前保存完整、字迹清晰的红军标语共有151处339条(组),涉及红军部队番号达66个,其保存数量和内容完整性均居全国之首。
“这些红军标语既形象又生动,使我们对革命先辈有了新的认识,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9月16日,前来这参观的湖南省公安厅政治部退休党支部书记张朝维说。
目前,红军标语博物馆已相继被省政府授予“湖南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被省委宣传部和省军区政治部定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被国防科大定为“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基地”,并成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今年获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沧桑不改红色印记,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军标语是时代的符号,是历史的见证,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教育下一代有潜移默化作用,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把红色精神传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