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标语,永不褪色=炎陵县保护红军标语、弘扬红色文化
中华名人在线 2020-09-19 07:32:39 作者:zhhmrzx 来源:
红色标语,永不褪色=炎陵县保护红军标语、弘扬红色文化

本网长沙讯 (特约记者李顺平)=在湖南省炎陵县城西北隅,矗立着一座独一无二的红旗造型的红色建筑。这就是全国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以红军标语为主题的博物馆,它的主要收藏品,就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工农红军书写的234条标语。
“红标”,在硝烟中诞生
时光倒流90载。
1927年9月,湘赣边秋收起义爆发。起义遭受挫折后,毛 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沿湘赣边界向南进军。部队在三湾改编、茅坪安“家”后,于10月8日来到炎陵县十都镇,12日到达炎陵水口乡。在水口,毛 泽东审时度势,作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历史性决策。
“炎陵县是井冈山根据地西南部的斗争前沿,先后有50余支红军部队在这里活动过。”炎陵县党史专家张观怀介绍。
据他介绍,炎陵县红色历史丰富,朱毛第一次会面、第一次连队建党、第一次插牌分田、第一次给部队集中上政治课等一系列首创性革命实践活动,均在这里发生。毛 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工农红军在这里进行过大小20余次战斗,留下了大量革命遗迹、遗址。

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中,红军官兵以标语作为发动群众的武器,在炎陵城乡写下了“打土豪、分田地”“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中国共产 党十大政纲”等数以万计的革命宣传标语。

这些标语激励着炎陵人民为创建和保卫革命根据地浴血奋战。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10年间,先后有3.8万炎陵儿女为中国革命英勇捐躯,占当时全县人口的一半。

“红标”,穿越历史云烟
1934年8月,红六军团奉命西征。国民党军队占领湘赣根据地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强令清洗或铲除红军标语。

老区群众纷纷投入到红军标语的保护之中。他们有的在标语表面刷上泥浆或石灰水,有的将室内标语用纸糊封,有的用柴草杂物等掩盖起来……
在红军标语博物馆第一个陈列室内,有几幅题为 “拆屋迎宾”“标语穿褂子”“守护”的图画及文字说明,再现了当年老区人民保护红军标语的生动故事。
为保护利用好这份珍贵的革命文物,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炎陵县就着手开展红军标语的调查、登记工作,并对部分遗存红军标语采取了保护措施。1990年,省文物局发出抢救、保护革命标语的通知,炎陵县被列为全省重点。
据统计,炎陵县目前保存完整、字迹清晰的红军标语共有151处339条(组),涉及红军部队番号达66个,其保存数量和内容完整性均居全国之首。

2008年9月,中宣部批准在炎陵县建设全国唯一红军标语专题博物馆,2011年6月,博物馆建成开馆。博物馆选址当年毛 泽东和工农革命军召开群众大会的大操坪,馆内陈展面积1300平方米。
“红标”,传承红色精神


“这些红军标语既形象又生动,使我们对革命先辈有了新的认识,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9月16日,前来这参观的湖南省公安厅政治部退休党支部书记张朝维说。


为更好地发挥红军标语的教化功能,炎陵县全面优化博物馆软硬件设施,创新标语展示载体,扩建游客服务中心,并通过组织红色文化进校园、部队官兵红色之旅炎陵行等特色宣教活动,全方位传播红色文化。
目前,红军标语博物馆已相继被省政府授予“湖南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被省委宣传部和省军区政治部定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被国防科大定为“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基地”,并成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今年获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近年来,依托红军标语博物馆等红色资源,炎陵掀起了红色旅游热潮。截至目前,仅博物馆就已接待游客300余万人次。
“沧桑不改红色印记,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军标语是时代的符号,是历史的见证,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教育下一代有潜移默化作用,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把红色精神传承好。
(文字来源=炎陵县 党史馆)
摄影=胡立强 编辑: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