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雪峰山文化
——在第四届“雪峰之春”文化研讨会上的发言
胡玉明
(2020年10月27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女士、各位同仁,各位朋友:
大家好!
今天,有缘与大家一起,参加“第四届‘雪峰之春’文化研讨会”活动,本人感到十分荣幸。同时,衷心感谢主办单位和组委会的辛勤劳动和热情周到的服务。下面,与大家一起,作三个方面的交流:
一、雪峰山概况:
(一)雪峰山
俗话说,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那么,雪峰山是一座什么样的山,我们必须有所了解。
雪峰山,位于湖南省中西部,是湖南省最大的山,古称梅山(最宽部分在安化县)。其地千里,南接邵阳、北到常德、西到怀化沅陵、东到益阳市和长沙宁乡县西部,雪峰山是其中的主峰地带,民国时期才以雪峰山之名取代梅山。
雪峰山主山为狭义雪峰山脉,与常规说的雪峰山脉(广义雪峰山系)是不同概念:雪峰山也是大型山脉、是次级山脉,是指起于绥宁县巫水之北、达益阳县的巨型高地,是跨越湖南省怀化市东部与邵阳市西部-娄底新化县-益阳安化县-益阳县的长形大山,因主峰长年积雪而得名;广义雪峰山脉还包括雪峰山的旁支和余脉,主要是大南山、金龙山-天龙山等。
雪峰山是东北-西南走向,南接湘桂间的八十里大南山,西南起于邵阳市绥宁县城的巫水北岸、柘溪水库划分南北两大段、北到益阳县 ,西部在湖南省沅江以东(包括资水流域的北部),西侧是丘陵级的武雪山脉(雪峰山的西翼),东部伸出巨大支脉到新邵县的金龙山-天龙山。还有一批褶皱断块山。资水把它分为北段和南段。南段山势陡峻,北段被资水穿切后,渐降为丘陵。长350千米、宽达80-120千米。主峰苏宝顶,海拔1934米,位于洪江市与洞口县之间;次高峰白马山,海拔1781米。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各种杉木为主,垂直分异明显。
(二)古之昆仑山
据湖南民俗、历史专家阳国胜考证,湖南“雪峰山”地名约定俗成并载入史册不过百年。此之前至宋代叫"梅山","梅山"之前叫"楚山","楚山"之前叫"会稽山","会稽山"之前与武陵山合称"昆仑山"--现代"昆仑山"与古之"昆仑山"的概念是不同的 。
狭义梅山:为湖南中部安化县一新化县-带的当地名称,这种习称由来已久。安化县古称梅城,所谓梅山水师,大体指这一带。
广义梅山:这个大山的最宽部分在安化县,安化古称梅城。因此,梅山是湖南雪峰山在古代的官方称呼(而雪峰山只是指这个大山的主峰地带,用雪峰山概称这个大型山脉开始于民国时期,还只有百年历史)。《宋史·梅山蛮传》记载:"上下梅山峒蛮,其地千里,东接潭(潭州,今湖南长沙),南接邵(邵州,今湖南邵阳),其西则辰(辰州,今湖南沅陵),其北则鼎(鼎州,今湖南常德)。"这个梅山其地千里(如万里长城一样是大概估算),就是后来所称的雪峰山区,主干从绥宁县城到益阳县(今益阳市区南部)是350公里,土地面积近5万平方公里;支脉南到八十公里大南山。
(三)雪峰山水脉
了解水,也是了解文化。例如,海纳百川。又如岳麓书院大匾上的墨宝:
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尚书•舜典》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司马迁的《史记•泰史公自序》
匠人建国,水地以县。——《周礼》
雪峰山的水脉,概括讲有9条入沅水,有71条入资水。
雪峰山南部与广西-湖南之间的八十里大南山相接,西南起于绥宁县城的巫水北岸(南岸是八十里大南山)、略成弧形蜿蜒向东北伸展、止于益阳县(邵阳市官方地理介绍 )、全长350千米、宽达80~120千米,西部在湖南省沅江以东(包括资水流域的北部),西侧是丘陵级的武雪山脉,东部伸出两条巨大支脉,一条到新邵县的金龙山-天龙山,一条到安化县-涟源市(专称梅山)。
综上所说,雪峰山是湖南省最大的山,也是历史悠久的山,它是华夏民族的文明源头之山、文化之山、具有民族之魂。因为,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生命。因为水之通江达海,我们的先祖构建了最早的水上丝绸之路、茶马文化古道。
二、关于昆仑山文化
(一)昆仑山即雪峰山之热点。
前述阳国胜考证,后有周行易先生的论文,曾引争议成热点。
2017年5月9日,“湖南中心论”引争议:五千年前文明中心在湖南?昆仑山即雪峰山?
其实,澎湃新闻,《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早就发表了一篇周行易先生的论文《论“西王母所居之昆仑山”即湖南雪峰山》(2015年11月18日;2019年辑录《大陆新儒家与文明起源》大同思想网文集壹,四季出版社)。光看标题,当时就已经让人们兴奋不已,作者在这篇论文中,证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昆仑山”就是如今湖南的雪峰山,五千年前中华文明的中心在湖南。
(二)上古神话中的“昆仑山”,学者和公众们还有中原、西北或山东、四川地区之说。
周行易先生的论文《论“西王母所居之昆仑山”即湖南雪峰山》,为什么敢下如此惊人的结论呢?理由是什么呢?
关于古代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所居昆仑山究竟何在,一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未解之谜。对此,学者和公众们长期以来对昆仑山的真实方位进行了各种猜测,但一般认为是在中原西北方,比如流行的有“甘肃泾川”说、“青海湟源”说、“新疆天池”说、“四川岷山”说、“山东泰山”说,等等。但周先生上来就论证了“昆仑山不在中原西北或山东、四川地区”,那么它到底在哪呢?
(三)周先生证明西王母神话的源头在南方,连续列举了六项理由。
周先生先根据《山海经》《淮南子》中的论述,用自然科学知识证明“昆仑山不可能在远离北回归线的地方”,而后引用“石器时代中国南北人群的流向是由南向北迁徙”的人类基因研究,证明西王母神话的源头在南方,而不是传统上认为的北方。
接下来,周先生论证了“昆仑山”即如今湖南的雪峰山,连续列举了六项理由:
1、作为我国地形第二级阶梯东缘最南端分界线的雪峰山和与之并连的武陵山及沅水是我国先民由南向北迁徙的重要通道;
2、《山海经》说的昆仑山所毗邻的“都广之野”在与雪峰山相连的“南岭和岭南地区”;
3、都广“建木”即岭南地区和雪峰、武陵山区所特有的“建柏”;
4、《山海经》经文证明“雪峰山”即“昆仑山”;
5、其他文献证明“雪峰山”即“昆仑山”;
6、高庙遗址出土文物证明雪峰山即昆仑山。
周先生还叙述了许多例证,本文就不再详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检索阅读。
在论文最后,周先生明确阐述“昆仑山”即湖南雪峰山:“综上所述,我们对西王母所居昆仑山地望进行了多方面论证,昆仑地望已经明了,而中华文明的源头也渐次清晰起来。长期以来,人们总是以‘南蛮之地’看待湖南,看待雪峰山和武陵山区,这种认识必须改变。事实上,五千年前,中华文明的中心在湖南。”
(四)雪峰山是上古文明的源头,还有许多亮点。
1、溆浦历史悠久。
二千多年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被贬流放至溆浦,写下了《涉江》、《山鬼》等楚辞名篇,留下许多名胜古迹和美丽的传说。著名学者,中国屈原学会会长汤炳正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写道:“溆浦对我有特殊感情的,进入溆浦地域在思想意识上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仿佛时时都看到屈原彷徨行吟的伟大身影。”他还从溆浦方方言中发现;竟保留几千年的上古楚音。著名学者陈抡先生在其著作《历史比较法与古籍校释》中,也讲到《楚辞》中有的古字读音同溆浦方言完全吻合。这里不仅留下三闾大夫屈原、马援、林则徐、沈从文、钱钟书等名人的历史足迹,并孕育出大批的文人学者,著名教育学、辞学家《辞海》主编舒新成,历史、考古学家向达,经济学家武育干。这里还诞生了民族英雄,史称鸦片战争“定海三总兵”之一的郑国鸿将军,中国gongchandang创建时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者向警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向仲华等一大批名人。
溆浦西汉为武陵郡郡治所在地,武陵郡在此置郡232年之久,并在郡遗址附近发掘出土战国,西汉硎葬千余座,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有人说《楚辞》是从美丽的溆水里流出来的,《楚辞》楚韵的桨声,至今仍回荡在这块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上。溆浦,不仅让你感受到楚文化的魅力,五溪文化的神秘让你在思想意识上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2、芷江历史悠久。
芷江古属“五溪蛮地”,因著名诗人屈原“沅有芷兮澧有兰”而得名。远在旧石器时代,舞水沿岸就有原始人类活动。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无阳县,明清时曾为川、黔、滇、湖广总督府和偏沅巡抚所在地,乾隆元年(1736年)始称芷江县,1986年改为芷江侗族自治县。
芷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遍布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出土的商周时期的编钟、青铜凤形器等珍品尚属罕见;宋代古城墙、护城河历历在目;明代所建的龙津风雨桥巍然横卧于舞水;内陆最大的妈祖庙——天后宫矗立于舞水之滨;文蕴丰厚的文庙和奎文阁等古建筑群分布于县城各处。
唐贞观八年(634),以辰州龙(木票刂 )置巫州,龙(木票刂 )改龙标,又析龙标置夜郎、朗溪、思微三县。天授二年(691),改巫州为沅州,又析夜郎置渭溪县。长安四年(704),分沅州夜郎、渭溪二县置舞州。先天二年(713),析龙标置舞阳县(治所在今芷江县城),仍隶沅州。开玩十三年(725年),沅州复为巫州,舞州易名为业州。天宝元年(742),巫州改为潭阳郡,业州改为龙标郡。乾元元年(758),潭阳郡复改为巫州,龙标郡复改为业州。大历五年(770),巫州更为叙州潭阳郡,领龙标、朗溪、潭阳三县;业州更为奖州龙溪郡,领峨山、渭溪二县。唐末,马殷据湖南,叙州“蛮酋”昌师益附于楚。五代长兴三年(932),楚王马希范以叙州潭阳县置懿州。乾祐三年(950),马希萼袭位,改懿州为洽州。宋乾德三年(965),改洽州为懿州,遂为羁縻州。熙宁七年(1074),撤销羁縻州,在懿州新城(今县治)置沅州,又以潭阳郡地置卢阳县。元丰三年(1080),沅州领卢阳、黔阳、麻阳、渠阳四县,属荆湖北路。
元至元十二年(1275),置沅州安抚司,十四年改为沅州路,领阳、黔阳、麻阳三县,属湖广行中书省。
明初改沅州路为沅州府,洪武九年(1376),改府为州,以州治卢阳,县省。
3、沅陵历史悠久。
沅陵县,神话及民间传说甚多,有“夸父追日”典故即源于此,位于沅陵县五强溪镇夸父山村境内,距县城70公里。
还有盘瓠洞。此洞地处沅陵县丑溪口乡荔溪口峡谷,洞分三层,上层洞长30米,宽15米,高5米;中层洞长80米,宽25米,高10米。盘瓠洞,盘瓠文化的像征。盘瓠是南方多民族(“南蛮”)信奉的先祖。有关盘瓠的记载早见于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一书中。应劭在书中写道:"高辛之犬盘瓠。……高辛以少女委之,封盘瓠氏。"这只是对盘瓠事迹的简要记载。至于盘瓠的产生在史书中很难寻见,仅在元代周致中的《异域志》中写道:“帝喾高辛氏宫中,老妇耳内有聍耳,掏出如茧,以瓠盛之,以盘复之,有倾化为五色之犬,故名瓠犬。”可见盘瓠有神犬之尊。其实,盘瓠是一种民族潜意识产物,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共同崇拜的先祖。
杜钢建教授在研究雪峰山地区的古代历史文化时,谈到了有关的10个古方国,如盘古国文化、伏羲国文化、古蚩尤国文化、古蛮国文化、王母国文化、颛顼国与古濮国文化、苍梧国文化、古沚国文化和昭阳国与邵阳国文化等。
其中雪峰山地区,就有诸多盘古文化的遗存。特别是沅陵丑溪口乡盘古洞经过考古专家的认证,至少有一百多万年的历史。湘西盘古国十三部落是人类文明早期族群的源头。盘古国部落的后裔族群迁徙到南海和世界各地。
洞口县的建制,秦,洞口县域,秦属长沙郡;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称都梁侯国,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称都梁县,属零陵郡;吴宝鼎元年(266年),改都梁县为武冈县,属昭陵郡;晋太康元年(280年),分武冈东北境置都梁、建兴二县,洞口属建兴县地,隶属昭陵郡。可见,古昭阳国的文化与洞口源远流长。
瑶族的《盘王大歌》,苗族的《古老话》等都涉及到盘瓠;苗、瑶、畲、仡佬等族都信奉盘瓠。盘瓠在民族间表现在文化方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成为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湘西南部的广大苗区至今仍信奉盘瓠,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盘瓠文化并以丰厚的文化积淀存于苗族民间,形成丰富的苗族文化资源。
4、会同县历史悠久。
早在新石器时期,会同境内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夏、商、西周属荆州西南要服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地;两汉、三国为镡城县地,属武陵郡;东晋义熙年间,为舞阳县地,梁为龙檦县地,唐贞观八年,析龙标县置朗溪县,属巫州;宋崇宁元年(1102年)置三江县,次年改名会同县,属靖州。
纪念地及名胜古迹有粟裕故居,诸葛井、驸马墓、公主墓、国师墓、游府警示牌、石屋塔等。
怀化会同的阎朝科,2015年的“百度”就有公开报道,称赞“叩响怀化历史的大门——读阎朝科高庙文化研究专著《谁是人类最早的文明》”。
谁是人类最早的文明?
这一震撼人心的宏大发问,源出于高庙文化研究专家、现受聘于河南省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任兼职研究员的会同人阎朝科先生。
(五)宣传远古文明源头的工作,任重道远。
周先生论证“五千年前,中华文明的中心在湖南”,有的认为“这是惊世结论”;有的也有存疑,有的对他的逻辑推断和依据,认为还可商讨。
然面,从文旅角度看,这些正是需要和值得我们去挖掘和包装的,有价值的文旅产品。
三、雪峰文化积淀深厚
国运昌盛,文运必兴。“躬逢这一伟大时代,是文学的幸运,作家的幸运。”笔者认为,这是一句能够点燃jiqing的话,并撰写“用真情放牧邵阳文化”。
因为沉醉湖湘文化之道,笔者曾站在金融文化即金融之“形而上”理解,如果用一个字表述,金融文化即金融之“道”。《说文》:道,所行道也。按道家之说,“道,道可道,非常之道”。因为曾经有缘宣传工作,特别是在中央提出“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针指引下,沉醉湖湘文化这块沃土,力求用一种“飞蛾扑火”的精神,努力结合本土文化,感悟些许之道。
什么是邵阳文化?梅山文化、雪峰文化、抗战文化、理学文化、码头文化、宝古佬文化,这几种历史文化渊源和归纳。诚然,仅是个人管窥之见。
(一)梅山文化
邵阳位居湘西南,历史悠久,据考古专家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即有先民栖息屯居,从隋朝文帝开皇十年时(590年)起历经唐、宋、元、明、清诸代,邵阳一直是中国首屈一指的“天下第一县”。
特别是,邵阳积淀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梅山文化。这是湘中地区自远古至今一直保存较为完备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梅山地区人们世代创造、传承的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性民族文化。它属于中国文化两大主流之一的荆楚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支流,与其他区域的文化共同构架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所谓“梅山”,是一个历史的地域名称。据《宋史·梅山蛮传》记载:“上下梅山峒蛮,其地千里,东接潭(潭州,今湖南长沙),南接邵(邵州,今湖南邵阳),其西则辰(辰州,今湖南沅陵),其北则鼎(鼎州,今湖南常德)。”即今天的洞庭湖以南、南岭山脉以北,湘、沅二水之间成西南——东北走向的资水流域——雪峰山区。邵阳是这一文化的重要辐射区域。梅山地区自古就是一个汉、苗、回、瑶、土家等多民族杂居之地。由于生存空间的相对封闭和族群的相对独立,900多年来,深厚悠远的土著文化和历代移民带进来的外地文化不断整合、交融、同化,形成了神秘而独具特色的梅山文化。梅山文化以远古渔猎文化为基石,在古老巫术外衣的包裹下,有着自己独特的民间文化与民俗特色,打上了鲜明的地域性烙印。据专家学者概括,梅山文化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宗教信仰;二是生活习俗;三是反映梅山峒民的劳动、生活,以及表达思想的文化方式。
梅山人在封建社会的汪洋大海之中,在10000平方公里的“孤岛”上,建立了一个长达186年的割据政权,经受了封建统治者一次又一次的武装征剿和经济封锁的风浪袭击,虽然满身创伤,但始终傲然屹立,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政治上内部凝聚力。
这种凝聚力首先表现在全体梅山人民共同的政治理想上。他们要在祖辈开辟的土地上,建设一片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乐土,他们一代又一代地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这一政治方向。他们不相信皇帝是真命天子。所以也敢于不服王法;但他们也决不指望自己做皇帝去压迫、剥削他人。除了反抗压迫、打破封锁攻打过几次邻近的郡县以外,始终把自己的生存建立在发展生产发展经济这一基点上。扶汉阳、顿汉凌,始终不曾称王。正是“自道生来为饱足,不知世上有荣枯”(北宋武节度推官吴居厚《梅山十绝句》),所以,人民安居乐业,上下一心。
这种凝聚力还表现在梅山人平等、民主、忠义、团结的政治思想上。因为梅山生产力的落后不曾进入封建社会,“耕者勤于力,故虽无甚富亦无甚贫”(同治《安化县志》卷10),这里没有穷富的阶级对立,没有民族的相互歧视,人人平等,徭汉一家,汉人扶汉阳从湖北汉阳千里迢迢来投徭人右甲首领顿汉陵。由于他行侠仗义武艺高强,不久就被推举为左甲首领;50年来,他对梅山人民忠心耿耿,与徭人亲如兄弟,捐躯疆场,死后被尊为扶王。汉人张五郎,身怀绝技,来梅山传艺。同徭人独手一起与兽搏斗,死后被奉为梅山教主。
梅山的徭老制是一种原始的民主制度。群众推选的徭老及徭老推举峒主,是不脱离生产的公仆。平时是农民,是猎手,也处理村、峒事务;战时是战士也是指挥者。所以他们获得群众的拥戴,有很高的威望。梅山人民在平时是农民是猎手是手工业者,战时一声命下,便全民皆兵;妇女平时也是生产能手,战时更要独立承担生产的重任,“山头畲麦缘藤去,背上驮儿用布缠”(《梅山十绝句》)。社会的民主风气,可见一般。
唯其平等,民主,便有忠义、团结。“忠”在这里,就是人人以诚相见;“义”在这里,就是讲究节操、扶危济困。扶汉阳屡次拒谕降,讲的就是忠义,顿汉凌与扶汉阳共事50多年,从无猜忌,讲的就是团结。《宋史·梅山峒》及《宋史·人物传》中瞿守素、田绍斌,唯独没有说梅山有过内部斗争。相反的,同治《安化县志》第十卷还引用了历代论者对梅山人的赞誉:“士风纯古,恬(淡然)于世利,其俗多慷慨,尚节俭而耻为不义”,“励气节守忠义,急于排维,以请托为耻”,“僻在万山,其民团聚”。梅山在186年割据中。没有过党朋之斗。没有过“窝里斗”,没有过屠杀自己同胞的丑闻。这是使那些自认为文明社会的人感到汗颜的。
1989nian8月26日《新民晚报》以“传情记事全凭歌谣祖师是个倒立英雄梅山文化湮沉千载今被确认”为题,报道了“梅山文化是荆楚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流,在1989nian5月的长江文化研究会上得到确认。1989nian8月1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披露了这一重要消息。”
(二)雪峰文化
雪峰文化是指直接因雪峰山脉气候和风水的影响,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区域地理、山水物产特征,居住民众衍生的风土人文、历史等本土文化。雪峰文化的衍生范围:以洞口为中心,辐射雪峰山东麓相关地区。雪峰文化是千百年来形成的独特的区域文化,它起源于中国西南山区的苗蛮文化,又传承了湖湘文化精髓,成为湖湘文化的重要一支。雪峰文化是湘西南地区的文化瑰宝,是我国长江中上游文化长河里的一颗灿烂明珠。
《史记·楚世家》中,雪峰山东麓这一方广大的地域属于楚国。楚王一再声称自己就是蛮夷。从雪峰山脉的西面看(以黔阳为界),包括张家界、湘西、怀化在内的广大湘西地区,自古以来就称“五溪蛮地”。因此,雪峰文化起源于远古时代的苗蛮文化。远古以来,雪峰山区就是西南少数民族的聚居区,苗族、瑶族是雪峰山东麓洞口疆域范围内自古以来的土著民族,自东汉元嘉年间(151年至153年),汉族刘姓一支开始迁入洞口。2000多年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被流于沅湘之间,自楚都郢(今湖北沙市西北)进入沅湘之地,溯沅水而上,披发行吟,远达溆水之滨(今溆浦,紧邻洞口),愤而作楚辞,写下千古绝唱《离骚》、《九章》、《桔颂》等,经学者初步研究发现,《离骚》中描绘的芳草嘉树、山水美景源自雪峰山,《桔颂》赞美的就是名扬天下的雪峰山蜜桔。屈原“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成为古代雪峰文化的基本精神。
雪峰文化经历了数次大融合。历史上,两晋的永嘉之乱、唐代的安史之乱、宋代的靖康之乱,中原地区长期战火不绝,中原人纷纷南下,中国南方涌现大量北方移民,尤其是到了靖康之乱以后的南宋,中国有名的文化人均在南方从事文化教育活动,据专家考证,有137个姓氏在南宋至明末期间迁入。中原汉人的大量涌入,同时带来了中原的文化形态,与相对封闭的古代雪峰文化形成激烈的冲撞。史载,在洞口的地域,俗语有“十里不断刘”之称。明末大学士方以智,于1647年-1650年间移居洞口城南读书岩,并在此著书立说,他的哲学思想体系既有当时流行的以儒学为根本的理学文化思潮,又有不同的深刻内涵。
雪峰文化最大的融合。诚然,是中国近代文化,在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的冲突、融合中产生并发展,雪峰文化也是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形成了大融合、大发展。从清末到民国,维系几千年的封建体制瓦解,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吁到洋务运动的倡导,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风云,从护国倒袁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前后一百余年风云际会,外来文化的冲击,大量人口的流动迁移,民主自由、开放救国的新思想像潮水一样涌来。
首先是兴办现代教育。高沙“蓼湄中学”在当时的新文化思潮中最先脱颖而出,成为在湖南省内与历史悠久的岳云、雅礼并驾齐驱的湖湘名校,一大批文化名流从这里脱颖崭露头角。主要代表有毕业于该校的高沙抚军村刘百昭,曾担任北洋政府专门教育司司长,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校长,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系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的开拓者。国民政府期间,又先后诞生了上海黄埔军校高沙培圳基地、竹市国立第十一中学等教育机构,雪峰大地,一时群英荟萃。在兴办教育的同时,开放经商也成为时尚。民国初年,先后有邵阳、湘乡、衡阳、祁阳、新化及江西等外地人流入洞口境内。据专家考证,从清末到民国之间,洞口境内新增外地姓氏162个,足见当时人口流动之众。新流入的外地人纷纷以帮会的形式结成组织,从事手工业,办厂经商,洞口境内先后出现了邵阳籍的“洞天宫”会馆,湘乡籍“上湘宫”、“龙城宫”会馆,江西籍“万寿宫”会馆,衡阳籍“衡州宫”会馆等等。商业的繁荣以高沙为代表,当时五里长街烟景繁华,人称“小南京”。西学的引进,现代教育的兴起,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使在几千年农业文明中孕育出来的雪峰文化又一次得到了升华和发展,此期内最能够代表雪峰文化精神的人物就是我国近代杰出的民主革命先锋蔡锷将军。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1882年12月18日(清光绪八年十一月初九)生于宝庆(今邵阳市)一个贫寒农家。幼年在洞口山门私塾读书,在雪峰文化的滋润下成长。12岁中秀才,1898年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事梁启超、谭嗣同,接受了梁启超等人维新思想的影响;同时,还有打响“八一”南昌起义第一枪的原渤海纵队司令员、水产部副部长袁也烈将军,1899年生于洞口金田乡袁家垅一个贫苦农家。民国10年考入省立第一师范,亲聆maozedong关于《列强》、《gongchandang宣言》的演讲,接受进步思想。蔡锷、袁也烈将军骨子里流淌的民主革命的新思想是雪峰文化大融合、大发展的集中体现。
蔡锷与小凤仙结识于北京青云阁的普珍园。八十年代,在青云阁原址拍摄的电影《知音》是根据蔡锷将军与小凤仙(张凤云)的爱情故事改编,世人为之感怀。2011年放映的《建党伟业》电影,展现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gongchandang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也用镜头反映了蔡锷将军与小凤仙的有关故事。
其次,反映看得见的雪峰文化现象。在华夏文明的长河里,散发着耀眼的光辉。如宗教文艺,异彩纷呈。洞口境内,宗教历来以fojiao为主。fojiao传入洞口境内始于唐朝,鼎盛于明清时期。1949年以前,洞口全境内有fojiao寺庙多达370余座,有著名的寺庙97座,如观音阁、普照寺、南岳庙、兴福寺、真人殿、紫云庵、钟沧寺等,在湘中及湘西南山区形成较大影响,并涌现出了一批在fojiao界久负盛名的人物。如竹篙塘居士唐大圆,30年代参与编纂国家fojiao经典著作,著有《治国法师》,在中国fojiao界影响深远;该县毓兰镇的能彻(原名王在贵)、岩山乡唐镜澄、横溪乡释乘法和尚系原洪江市嵩云山方丈,总揽湘西南fojiao;在洞口县城郊观音阁坐禅多年的明真法师,后成为长沙开福寺方丈、中国fojiao协会副会长,观音阁一度成为远近闻名的fojiao圣地。2009年6月,洞口居士张建成先生、唐白莉女士捐巨资重建观音阁,成为湖湘宗教界的盛事。同时,因受雪峰文化的影响,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和流传下来一批独具特色的民间文艺,如:祁阳戏、花鼓戏、木偶戏、唱传、打渔鼓、莲花落、南方龙舞、狮舞、蚌壳舞等源远流长;墨晶石雕,根雕,南方民间剪纸,工艺陶器名扬海内外。因受雪峰文化的滋养,一大批文艺名家和学者脱颖而出,如现代的著名学者、中国消费经济学奠基人尹世杰、著名作家谢璞、著名画家黄铁山等,蔚为大观。斑斓多彩的宗教和文艺,是雪峰文化的生动呈现。
(三)抗战文化
雪峰山会战,是民族之魂铸就,世界和平影响深远。雪峰山会战又称湘西会战、芷江保卫战。1945年4月,日寇的铁蹄踏进洞口,日军共投入了5个师团、3个混成旅共8万余人分南、中、北三路向雪峰山地区进攻。中国军队实施了以雪峰山为天然屏障,阻敌于雪峰山东麓聚歼的战略部署,雪峰山地区成了湘西会战的主战场。洞口人民与国民党军队携手,浴血奋战,保家卫国,先后在两个月内打响了江口阻击战、山门收复战、马颈骨歼灭战、芙蓉山战斗等10余次战斗,痛歼日本侵略者达28174人,俘敌449人。雪峰山民众,用土制的棕树炮、鸟枪等武器,描绘了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英雄画卷。
雪峰山大会战,是全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重要战场,揭开了中国抗日正面战场大反攻的序幕,中国军民用鲜血铸就,一举奠定了抗战胜利的局面。国民党在该县江口修建了“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蒋中正、何应钦、王耀武亲笔题词。“八年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落芷江。”战争的目的是和平,雪峰山大会战是世界和平文化的重要收获,是雪峰文化和平正义精神的生动呈现。
雪峰山大会战,还有溆浦县的抗日战争最后一战的主战场--龙谭,修建于一九四六年秋的抗日战争最后一战唯一纪念地,陵墓中不仅埋葬700余具中国战日将士的遗骸,还有理葬着部分日军骸骨的“倭寇”。
最后,还有芷江受降坊。蜚声海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胜利的标志性建筑芷江抗战胜利受降纪念坊以及盟军第二大机场芷江机场、中美空军联队俱乐部、受降堂、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六军团司令部旧址、湘西剿匪烈士纪念塔等一大批纪念性建筑在境内熠熠生辉。
(四)理学文化
据了解,20年前,在由湖南省社科院和岳麓书院联合发起的“湖湘文化与书院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研究湖湘文化,邵阳是个重点(《文化传承的盛会》见《湖南日报》1996年6月26日)。由此可知,邵阳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为什么?因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宋治平四年(1067年),中国理学创始人湖湘文化的最早代表——周敦颐以永州通判权知邵州,他在邵阳改建学宫,兴教化民,邵阳人民学习文化知识由此蔚然成风,在邵阳历史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五)码头文化
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没有天津的码头文化就没有天津。邵阳,被群山环抱,实则以资江而兴,因码头而建城。邵阳文化的源远流长,与资江是难以分开的。邵阳底蕴深厚,文化根多维多,但从根基和主体上看,是依水而逐渐形成的城市基建和不断融合的汉文化和梅瑶少数民族文化底蕴。港口经济、码头产业与邵阳城市兴盛、经济繁荣紧密关联。
邵阳因水而兴,依水而盛。据一位学者(谢永强)说:“传统码头文化是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彼此融合的产物,蕴涵着码头的迁徙文化和大山文化的特质。那些吟唱在赧水河畔的诗人,流浪在武冈和夫夷水边的散文家,他们从大山中走出来,在水的滋润下成长,走向码头,最后走向外面。”
“衣冠王化染,耕凿古风同。”生长、生存于湘西南这一偏居之地的人们,尚武崇文,文明绵远,代有才人。唐代胡曾著有《咏史诗》3卷,为邵阳境内文学的开篇之作,自宋到明代数百年中,为最有影响的启蒙读物之一。《咏史诗》均为七言绝句,以一人一事为题,语言通俗,寄意浅白,咏物怀古,慷慨悲歌,为推动我国咏史诗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清初有因《声律启蒙》而闻名全国的车万育和以文才著称的车鼎晋;近代史开端时期有“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之称的大思想家、文学家魏源,“腹内孕乾坤”,著述很多(26卷)种,其中,《海国图志》影响最多,仅该书就有50卷本、60卷本和百卷本三种。
魏源(1794~1857)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邵阳隆回人,道光二年举人,二十五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有感魏源
杯中太极施圣露,腹有乾坤亮金灯。
佛谛勤参游慧海,神通宇宙渡众生。
瞻仰魏源故居
远达才思瀑若流,《海国图志》耀千秋。
著述广益开宏愿,施政抗倭善运筹。
逆境人生兴鸿业,起舞闻鸡壮金瓯。
志尚诗书忧民乐,留与后人自弘猷。
同一时期还有被誉为“湘中三杰”的邹汉勋;稍后有武冈的邓辅纶、邓绎兄弟的诗文也表现了忧国忧民的高贵情怀,兄有《白香亭诗文集》,弟有《藻川堂文集》传世,清代大名士王闿运曾发出感叹:“近代诗人以魏源和邓辅纶为最,而二人皆出邵阳,实山水钟灵之故也”;辛亥革命时期有护国讨袁再造共和之功臣,被称为文韬武略的儒将蔡锷;解放后有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吕振羽;著名的民族音乐家贺绿汀、著名花鼓戏演员钟宜淳等……他们各自以自己卓异的政治与文化事功而成为湘西南人们永远的骄傲!
码头文化给邵阳城市文化打下了根基。从资江建到长江的码头,所承载的开放、融合、创新的文化精髓代代相传,由此形成邵阳独特的文化特征,影响着邵阳城市的文化气质。
“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邵阳这座城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城市精神体系。开放、融合和创新应该成为邵阳主旋律,这也应是邵阳的城市精神。”
谢永强说,开放、融合和创新的精神至少涵盖:“开放”——以大视野、大气度的胸襟看发展;“融合”——以灵动宽容的心态看待生活;“创新”——以敢闯敢做、勇立潮头的品格铸就创新精神。
如今,邵东人,是犹太人的说法,可以管窥一斑。
(六)宝古佬文化
纵观雪峰文化、资水文化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我们从这些文化的源头到古代文化的形成、融合,从中可以提炼出宝庆文化所包含的基本精神要素,即:忠孝勤俭、和平正义、开放包容。这些最基本的文化精神要素也就是宝庆的人文精神,是地域文化的“精”、“气”、“神”,代表一个地方人民群众共同的价值取向、道德追求和精神风貌。
人,需要精神支撑。文化,又要靠一代一代人传承。一次,我到邵阳,曾有缘收到邵阳市十大杰出青年(2000年度)、中国联坛十大新闻人物(2009年度),“湖湘楹联七子”之一、中国银行邵阳分行综合部主任邹宗德同志托人,转送的一本《邹曾联墨》予我。这本大作,就是由梁章钜奖获得者宗德先生撰写的楹联,凝聚曾叔鸣先生(原邵东县书协主席)心血,67岁遗墨人间的。2011年3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邹曾两人,称得上是忘年之交(曾老是1932年生人,宗德1964年诞生),因为文化,心有灵犀,才有“墨浪联花”。手捧这本“两代人”创作的珍品,是夜拜读,即赋。
有感《邹曾联墨》:菜香山人墨韵新,宗德撰联赋诗魂。珠联璧合须会意,境界求高可通神。
湖湘楹联传四方,七子才气绍书香。宗德佳作有意境,豪情万丈气势强。《邹曾联墨》芙蓉国,名师序言胜迹藏。鹤负惠魂西域去,深耕种玉日月长。
(注:菜香山人、惠魂,系曾叔鸣之自称和笔名。宗德,系指邹宗德)。
走近雪峰山,走近邵阳,真情了解渊远源长的雪峰文脉,放牧心灵,感受旅游,那一道道风景,如花瑶、南方的呼伦贝尔、城步苗歌、壮美崀山,给人的确是一种美丽的心跳。
上述,是一种学习,管窥心得。对于勤劳智慧的湘西南人民来说,只有了解它的昨天,才可能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明天。特别是文化与经济、金融,对于目前以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研究,对于了解湘西南地区乃至全民族和全人类的文明源头、民间生活史、民众观念史,绿色生态文明、红色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它们可以为我们今天建设和谐、文明的湘西南现代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从而达到促进地方经济和文化的进步与发展的目的。
了解它们,就是把脉和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抢占文化旅游高地,把握经济发展之魂,掌握经济金融持续发展之源。
(作者:胡玉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金融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作者简介:
胡玉明,男,汉族,1957年3月生,浏阳人,高级政工师。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毕业。从军13年,从事金融系统工作30年,历任张家界银监分局党委书记、局长,湖南银监局党委宣传部长等职。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协理事,湖南省诗词协会会员,湖南省金融作协名誉主席。曾历任湖南省老干部诗词协会常务理事、湖南省金融作协常务副主席,湖南金融文联常务副主席,湖南省安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爱好研学历史文化,主要作品《沉醉湘水》《浏阳潭湾梦》《走读谭嗣同》《走读浏阳罗汉》《血色洞庭忆春江》。
编辑: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