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道统
中华名人在线 2020-11-18 22:34:20 作者:zhhmrzx 来源:

中国文化的道统


由中宣部、文化部首先推出的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央视新闻联播201661712部,它们分别是:《论语》、《孟子》,《易经》、《诗经》、《尚书》,《道德经》、《庄子》、《黄帝内经》,《荀子》、《墨子》,《史记》、《孙子兵法》。看了后非常高兴。

重温经典,如沐春风。今天和大家一起交流国学,一起与诸子百家同游。讲述的主题是《中华文化的道统》。

一、12部书的基本归类

中国文化是“合”,讲整体性,很难具体的将某一部经典归于哪一类,只能大致分一下:

先看先秦诸子百家有哪些?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纵横家)、阴阳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细分还可以有医家、史家等。

上述的经典,道家3部:《易经》、《道德经》、《庄子》。儒家4部:《诗经》、《论语》、《孟子》、《尚书》。墨家1部:《墨子》。兵家1部:《孙子兵法》。医家1部:《黄帝内经》。史家1部:《史记》。百家中4家未列书目,名家、农家、杂家、小说家。

中国古代崇尚“道”。自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后,到汉代将百家统于一家,那就是“儒”家,儒家的本质是由神道落实到人道。到南北朝时fojiao摄入,至唐代便是儒释道三家为其主流了。

依我个人的观点,从中华文化的大体系方面来说,道家是源头,儒家是正统,佛家是归宿。三者各有特色,相得益彰。假如从小的方面说,三家又自成体系,各有其源,各有其归宿。因为大同小异,以上的分法很勉强。儒家是正统已形成共识;道家是源头,佛家是归宿的说法,学术界有不同的意见。中国文化道统天下,流注百家,严格说来是不能按西方的思维方式进行“分”的,春秋百家争鸣以前,追溯到尧舜,再上溯到羲黄,都是“合”的。源头理清了,所有争论,皆成戏论。

道家包罗万象,儒家取其人生哲学的一面,也就是形而下的一面,尽情演绎,发挥到了极致,遂成为后世的主流意识形态。墨家、阴阳家、法家、兵家、名家,医家都是道的传承,都是对道家的发挥与创造。勉强要分,则叙述如下:

1、道家:法羲黄,性亦善亦恶。静坐炼丹,修神仙之道。

2、儒家:法尧舜,主性善。注重伦理,推重人文。道失而后有德。

3、阴阳家:法道家,注重科学。

4、法家:法道家,主性恶,重国不重家。礼失而后有法。

5、兵家:法道家,主谋略。法失而后有兵。

6、墨家:法道家,尊儒家,尚宗教,尚同、尚俭、兼爱、侠义、注重科学。

7、名家:法道家,注重逻辑。名家即形名,形通刑,通法家。

8、医家:法道家,药食同源,治病与治国同源。

9、史家:法儒家,尚《春秋》,言称六经皆史。

农家、杂家、小说家从略。

二、中国文化的道统

“道统”一词源于宋代。

1、道是什么?

“道可道,非常道”。道讲不清,道不明。道的表现方式,古代用易:易者,日月也,天文也。易的核心只有一个字,变;有二个系统,符号与文字;讲了三对矛盾,阴阳、动静、刚柔,归纳起来就只有阴阳;讲了四个字,知时守位,具体一点,就是要懂得如何趋吉避凶;还有五字精神:生生之谓易。

易首先是符号:无极是0,是空;太极是一(阴阳鱼图),是平衡;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是讲矛盾对立统一;相对的事物彼此运动,又产生出一个新的事物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个星球,一个原子核,一个单细胞等,小中有大,大中有小,互含互摄,相反相成,生生不息,都是讲宇宙与生命科学,许多已被现代科学所证实。

佛不是祈福,但依祈福而保留了下来。《易》也一样,不是为了卜筮,但依卜筮而保留了下来。

《易经》是亦道亦儒的书,它的图像和符号部分是道家的。之后,它不但得到了道家老子的传承,同时也得到了儒家的传承和演绎,它的文字部分基本上都是儒家的。

道,中华文化总源头,综罗百代。正本清源,今天就从道家和道教说起。

2、道家正脉 :

道家是追求形而上的,什么叫形而上,形而上是讲天上的东西,即所谓神仙境界。有上就有下,所谓形而下,就是地上的东西。道家称:人越俗气,离地越近,离天越远;物资的东西越多,精神的东西越少;人越贪越坠落,生前不一定过得好,死后更惨。道家是修神仙之道的,自然离不开神话。伏羲降龙,黄帝飞升这类故事很多。《尚书》记载:“舜,烈风雷雨不迷,山崩地裂不见不闻”,是讲定力。有定力,就有功夫,古代培养定力的方法很多,“得道”高人也很多。这就是道家的所谓丹道:一心专注,乃通于神。

老子说,我道易行难知。就是说我的道,难搞清,难搞懂,但人人都能做到。流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气功,也属于道家丹道的余绪。道家丹道一脉如下:

伏羲-黄帝-老子--王玄甫-钟离权。

钟离权-吕洞宾-王重阳--(北七真)。

钟离权-刘海蟾-张ziyang--(南五祖)。

老子--陈抟--张三丰。

著名的丘处机属于王重阳一系,是北七真之一,创龙门派。还有一位著名神仙白紫清,属于张ziyang一系,是南五祖之一。

其中还有许多不留名的神仙人物,到宋代王重阳,丹道派又名全真教,全真教由王重阳祖师传承黄老内丹而确立,代表了道家的正宗。

道家是开发人体潜能,修神仙之道的,目标是生命超越。副产品,特异功能。

朱熹在武夷山时,研究魏伯阳的《参同契》,搞不懂,听说南宗祖师白紫清也在五夷山,想去拜访。他的弟子跟他说起白真人的神迹,朱说,“偶中而已”。某一天,朱约白前往,一同游山,忽下大雨,朱浑身湿透,白滴雨不沾,朱问,你这是什么道行?白答:“偶中而已”。朱熹是大儒,而且半日读书半日静坐,却没有“得道”。白紫清借朱的话,将朱着实调侃了一下。

2、道家另一支:

道家有两支,前一支注重丹道,后一支由内丹衍生而出,注重符箓,名天师道,其源流如下:

老子-张道陵-张衡-张鲁-张盛······(38代)张与材-64代台湾)张源先、(65代大陆)张继禹。

天师道祖师张道陵,是张良的九世孙。他虽然是画符念咒的祖师,但有很深的内丹功夫,到第三代张鲁迁至江西龙虎山。元成宗时,敕封38代天师张与材作“正一教主”,领三山符箓。三山是指龙虎山、茅山、阁皂山。由此,天师道又名叫正一教。道家在正一教的影响下逐步宗教化。

张道陵正一教的宗教化,体现在关心人间病苦,重视终级关怀,关注灵魂超荐。治病救人,鬼神交通。如果按照西方给宗教所定的概念,正一教也不完全属于宗教,只能说宗教化,有宗教倾向而已。因为中国文化即宗教,非宗教,从古至今,都是以人为本,人天感应,不是以神为本,也没有偶像崇拜。这也是许多学者一直争论中国究竟有没有宗教的根本原因。

我们这里在座的赵洁老师是研究神话的,她说神话是人类文化的源头,没错。区别在于,西方在古代才有神话,而我们中国每个时期都有神仙遗迹,都有神话故事。在老子、孔子以前隐士很多,神迹也很多,他们都是道家的卓越人物,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圣贤。西方文化的根是基督教,西方的神在天上,我们的神在人间,因此,我们的神都是人格神,与道德有关。这也是中西文化在源头上的区别。

神不是迷信,是一种超验现象,现在正逐步被科学所破译。

3、从儒学到理学:

理学奠基于陈抟,创始于周敦颐,其源流如下:

陈抟:-钟放-李溉~(河图洛书)

陈抟:-钟放-穆修-李之才-邵雍(象数学)

陈抟:-钟放-穆修-周敦颐(理学)。

陈抟是道家的惊世人物,直秉老子,精研《易经》,与吕洞宾交往甚密,人称陈抟老祖。周敦颐直承陈抟,在湖南道县月岩洞一边读书一边静坐,开悟得道,懂了儒释道本来一体,创立理学,宋史将他列入道学人物列传中。周敦颐传二程,二程一支传杨时、至朱熹。另一支传谢佐良。至南宋时,地域性文化凸起,流派纷呈,诸子争鸣,其源头都是陈抟与周敦颐。

世界是圆的。笔者在解读湖湘文化的时候,有一个发现,南宋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时的百家争鸣,竟有惊人的相似,恰似一个轮回。首先,陈抟和老子出生在同一个地方,同修丹道。其次,老子处于周朝后期的春秋时期,陈抟处于唐朝后的五代时期,都是在一个鼎盛朝代后的乱世;老子以后百家统一于儒家,陈抟以后各家统一于理学;都身处一个百家争鸣的乱局,都是一个源头——道,都是一个结果——儒。

汉代以后,百家虽统一而为“儒”,但后来的实际情形是儒释道三家。到宋代,儒释道统一而为“理”,实际上还是三家,还是明儒暗道,所不同的是各呈特色,有主有次。

三、人为造成的纷乱

中国远古丹道内证实践所形成的思想,影响中国几千年,总的概括为一个“道”字,黄帝是集其大成者。到春秋时,文化开始分崩离析,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诸子百家之中,遂以道家为其源流。可是,一直以来,学界在谈学术史时,许多都是从春秋开始,从春秋的“分”谈到汉代的“合”,春秋以前“合”的情形或回避,或语焉不详。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趋势?究其原因,是把道家从老子算起,把老子以前没有产生争鸣,以道家丹道为其主流的内证修炼时期搁置不谈,或视为神话,或视为迷信,或者把从羲黄时期形成的道(家),和东汉时张道陵所创导的道(教)混为一谈,甚至把道的形成说成是自张道陵开始,同时,又把丹道内证的时间降到了宋朝,从王重阳创立全真教时算起。这样一来,自割脐带,使思想界集体失去了记忆。丢掉了源头,在讨论学术问题时,本末不清,争论不休。

文化始创,不可能是多家甚至百家,只能是一家。丢掉了文化始创源头,就只能说诸子百家相互影响,这样,永远扯不清谁影响了谁。有的学者说道家吸收了儒家经典《易经》里面什么什么东西,有的学者说陶渊明是受道家什么什么思想影响。假如是这样,那么,《易经》是吸收了哪家的东西呢?陶渊明在受道家影响之前是属于哪家的思想呢?其实,《易经》是儒家对道家符号的哲学阐释,陶渊明也不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准确的表达应是“传承”或者是“秉承”。

道家远绍羲黄,儒家祖述尧舜。老子讲宇宙人生的道理,孔子只讲人生的道理,道家讲国,讲大自然,儒家讲家,讲伦理。道家比儒家更广大,更霸气。儒道两家广博精微,互为本末,相互依存,各有千秋。假如搁置道家而独重儒家,无异于阉割儒家,使儒家丧失其“本”,断其归路。阉割后的儒家,或者说断掉道家后的儒家只能培养顺民。一个社会,只有顺民,不完整。现在学界所出现的这些问题,原本都不成为问题,是我们人为造成的纷乱!学术的源头只可能是一个,不可能是两个或多个。合则通,分则争。这种学术的乱像,主要是受大气候的影响,受西方“分”的思维的影响。春秋时期的所有流派都是道的分支,所有思想都是对道的不同理解与诠释,最后都统合于道。同时,这些不同的分支都是为了适应不同的时代需求所作的调整与创新。道,成就了中华民族的庄严底色。

四、经典常读常新

经者:超越时空也。除上述12部书外,我们通常所重视的儒家经典,如先秦时期的《礼记》《春秋》《管子》《史记》亦是很重要的经典。唐代的《六祖坛经》一书,也是很重要的。要全面了解中国文化,这些都是必读的。

除佛学外,我们过去已经把中国文化分成了二套系统:一是黄老,二是儒家六经。这样正好一道一儒。古人云:文必崇秦汉。其实,自北宋陈抟-周敦颐以后所产生的学术流派,仍然秉承了中国文化的道统,其中有几位大家,颇具特色,他们根据时代的需要,创造了属于那个时代的流派,他们的著作和秦汉时期的经典是并驾齐驱的,其分列如下:

宋代理学时期的经典:

1、道家祖师陈抟:《指玄篇》;2、理学鼻祖周敦颐:《通书》;3、象数学鼻祖邵雍:《皇极经世》;4、气学鼻祖张载:《正蒙》;5、心学鼻祖王阳明:《传习录》。

在民国时期,有三本书是许多家长经常放在枕边教育孩子的,是三本蒙学书。儒家的《弟子规》,是讲打扫应对,礼貌处世;道家的《太上感应篇》,是讲道德至上,事业成功。佛家的《佛说十善业道经》,是讲因果循环,做人准则。这三本书是从小就要树立的价值观。

另外,蒙学中有三本书是打基础的,一是《说文解字》,是解释字的、二是《尔雅》,是解释词的,三是《广韵》,是解释音的,读了这三本书,再读古书就不会有困难了。

经典常读常新,有显意和密意,要分泛读与精读,精读的书不宜多,要反复读,读得多就能够读出密意来。

读完了这些经典,再读唐诗宋词、就能领会出古人的深意。再看看中国四大小说名著,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你就是一个完完全全的中国人了。这些都是打基础的书,是教你做人的,不是教你做事的,是开启你的智慧与潜能。读完中央电台推出的这12部书,以及我所提及的16部书,一百部后面再推出的书即使不再看了,也是一个有知识的人了。如果像古人一样,能够精读一本书,如:易经、诗经、道德经、庄子、黄帝内经、论语、左传,那就更好,就会成为一个大学问家。

浇花回来一身香。谢谢大家。

(涂世辉  中南大学大数据中心演讲整理  20167月)

编辑: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