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的不同景象
中西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可谓景象纷呈。这种文化的不同也集中反映了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本文试图从历史源头上,从哲学思维形式上来进行剖析,通过剖析,看哪一种文化会产生社会主义,哪种文化会产生资本主义,究竟是社会主义制度好,还是资本主义制度好,就会得出自己的结论。
中西文化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历史背景。在中国,由于古代圣贤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副生存图景,因而中国人注重传承,几千年一脉,以“道”一以贯之,之后,复以儒释道三家为其主流。在西方,由于海洋文明的发育,使西方人喜新厌旧,乐于创新,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化传承体系。西方文化是以基督教文化为其主流。
中西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哲学理念,思维形态:中国文化的特点是以宽容互助与和平共存为核心的文化体系,比如:中国人求同存异,注重整体,从整体中看个体,重视事物之间的联系,思维方式走“中道”;西方人求新求异,注重个体,从个体中看整体,看事物非此即彼,不是肯定就是否定,不是成功就是失败,思维方式走“两边”。西方人喜欢探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命题,如:物质是第一性还是精神是第一性的,存在是第一性还是意识是第一性的。中国人认为“一”与“二”的争辩没有意义,因为事物都是变化的,此时是第一,彼时不一定是第一,此地是第一,彼地不一定是第一。西方人的这种思维是静态的,而中国人的思维却是动态的。中国人是从事物的变化来观察事物的。
中国的中医就是证明,中医看病是整体的,注重身体各个器官之间的联系。西医是个体的,化整为零,分科分室,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医是动态的,从动态中看身体的平衡状态,治病就是调理平衡。西医是静态的,是从解剖中来。除中医外,在饮食方面也一样,中国人的饮食讲究五味调和;西方人的饮食也是个体的,单一的。如此等等。
中国文化崇尚整体,故中国人注重和谐;西方文化崇尚个体,故西方人注重竞争乃至斗争。和谐能聚众,故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竞争、斗争上升则为战争,战争使得西方四分五裂,国小人稀。西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极易导致人我对立,人与环境的对立。正如中国一位前外交部长说的:西方人冲动,怕没有敌人,中国人仁爱,怕没有朋友。
因为具有整体性,故中国文化是利他的,因为具有个体性,故西方文化是利己的。中国人的努力是一种责任,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乃至对社会负责。中国的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与社会是“合一”的,爱国与爱家一体,这种结构十分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西方人的家庭是契约关系。西方人的努力是一种憧憬,一种自我需要。
中国文化具足利他性,充满浓厚的道德意识;西方文化极具自私性,注重法律。相对法律而言,中国人更注重自律,更注重情理,中国人的法放在肚子里,情放在脸面上。中国过去的乡贤,都是地方百姓推举出来的德高望重的人。另外,由于追求整体和谐,崇尚利他,使得中国人的沟通成为本能,西方人认法不认情,甚至不认理,西方人的沟通是本领。北大教授辜鸿铭先生曾总结说,西方人有三怕,怕神,怕律师,怕警察。中国人只有一怕,怕良心的责问。
从这种文化延伸,西方人喜欢斗勇,因而体育发达,中国人却崇尚斗智,因此棋术十分发达。西方人要战胜人类,征服自然。中国人要战胜自我,与自然协调。在西方传统哲学中,西方文化用“矛盾”二字代表事物的两面,中国文化则是“阴阳”二字代表事物的两面,矛盾反映了事物的对立与斗争,阴阳却体现了事物的联系与转化。假如用西方人的观点来看中西文化也是对立的,就象德国哲学家莫尔所说,中国文化“无法追踪与理解”。用中国人的观点来看中西文化是统一的,整体的,正如唐代诗人王勃所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中国文化是内在的。中国人谦卑含蓄,不事张扬。中国人的艺术及审美是含蓄的。中国人崇尚内在气质的美;西方文化的美是暴露的。西方人崇尚外在的形体的曲线的美。在艺术上,东方艺术讲究传神,西方艺术讲究逼真。在科学技术方面,中国人重“宏观”,中国古代的科学研究直接针对宇宙与生命本体,并且强调宇宙自然与人的生命是一个整体,是人天合一的。这种观念与自然法则是一致的。中国古代的天文、农学、化学、医学是当时世界上最领先的科学;西方人则重“微观”,对物质组成,基本粒子的分割与研究深入而精细,走向人天分裂。
中国人信仰儒释道,根在人间,服务在人间。中国人的神就是自己,人神合一,人天合一,延伸开去,乃至万物合一。西方人信仰基督教,做人做事只对神负责,不对人负责。西方人的神只能仰望,是可望而不可亲近的。基督教信仰延伸出人神分裂,人天分裂,走向“二元”文化。西方人是以“神”来平衡自我与环境的矛盾与冲突的。
中华民族注重整体的平衡与和谐,“和而不同”,因和而同。这种天下大同的思想,由孔子儒家不断推演,遂成为后世中国文化的主流。由于中国古代圣贤对“道”的信仰和对“德”的推崇。因此,中国文化具足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这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境界,一直延续至今。同时,在人类历史上,也只有中国人才能喊出“为人民服务”的口号。
中国社会一直以来是以儒家文化为其正统价值观。儒家文化偏柔,具有吸纳性。西方文化偏刚,具有扩展性。西风东渐,东西互补,于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一个新中国,这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现在这方面的文章很多,但多数人对于西方文化比较熟悉,对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把握却难以到位,没有摸触到重点。(注意:中国道家文化具有刚性,至近代丢失殆尽)
儒家文化浓厚的道德意识,使中国人具有包容与忍辱精神。中国人做事求稳务实,注重长远。包容忍辱,注重长远,反过来又强化了中国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与合作,即所谓集体主义精神、团队精神。由此,中国文化的整体性具足了内力,这种文化渊源就是产生社会主义公有思想的土壤。西方人求新求变,重破坏,重创新,重物质、追求眼前,突出个体,推崇个人英雄主义,这种文化只能产生乌托邦,即空想社会主义。
中国儒家崇尚集权,尊崇所谓“中心、核心”凝聚力。这种文化尤重官德。官德丧失,上行下效,社会必乱。儒家文化抨击专制,重民生,重民权,不重民主;讲法律,讲自律,不讲自由。中国古代的政府不是管理型政府,而是服务型政府。按照现daikao古的实证,中国没有所谓奴隶社会,只有西方才有。古代尧、舜时期正是上古“天下大同”的时期,在政治上,除了禅让制外,还有百官及首领的任命——选贤与能。是时,没有任人唯亲,更不可能有敲诈老百姓的。官场争做父母官,争当道德标杆。如果不是这样,就会被赶下台来,或者根本上不去。所以中国古代的“大同”社会与君主专制“私天下”不是一回事,而是水火不相容的。孔子在《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说的“大道”,就是尧舜的时代,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弱有所养的大同社会。这些,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特征。
中华民族的这种“大同思想”历经沧桑而不衰,不仅为中国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所重视,而且成了历次农民起义的理由与旗帜。比如清王朝,由于腐败与不均,引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构划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大同社会。
孙中山也把“大同”作为他的理想,认为按照他的所谓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建国,“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大同世界”。maozedong早在青年时代就受到“大同思想”的影响。1917年他在给黎锦熙的信中就明确提出“大同者,吾人之鹄也”,新中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其核心内容就是大同思想,就是“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其渊源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或者说中国儒家文化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
综上所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这种文化在人类历史上独树一帜,独具特色,并影响东南亚诸国及日本。中国文化只会产生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和中国gongchandang对社会主义制度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符合中国思想文化特点及国情,符合老百姓的愿望。经过这么多年的沧桑,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日益凸显,也越来越被中国人民所重新认识。习主席所创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完全符合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理念与客观实际。同时,也只有中国领导人才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也只有中国才具有这样的思想智库与实践能力。西方文化只能产生资本主义,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没有“大同思想”,没有利他的文化土壤与基因,最终只能垮掉,成为真正的“乌托邦”。总之,中西文化互为刚柔,互为表里,互为体用,各具特色,闪耀光芒。由于中国文化的大同思想以及它的道德自律、整体包容、谦让和平等等特性,普适合于人类各种政治制度。
2018年6月9日,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欢迎宴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致辞,他引用了《尚书》里面的话:“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又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乃大”语出《尚书·君陈》。习主席的讲话类似这样的引文有很多。
从中西文化的比较就可以看出中美文化的差异,同时还能看出中国当前的教育缺失在哪里。现在谈中美异同的文章很多,谈教育的文章更多,但无论有多大的差别,其本质是文化的差别。找到了中西文化的历史的、哲学的渊源后,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如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中心主义已经崩塌,东方古国正在崛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极具现代价值和指导意义。
本文于2003年2月13日,曾以《略谈中西文化的差别》为题,发表于《湖南工人报》教育导刊专版。内容作了些许调整修改,奉献给大家。
(涂世辉 2020年冬)
编辑: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