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意义在于闲暇(
中华名人在线 2021-03-17 01:55:24 作者:zhhmrzx 来源:

教育的意义在于闲暇(续)

教育的意义在于闲暇
——亚里士多德

一个城邦的教育制度也应该对所有人一视同仁,而且该制度的提供也必须是公共行动。不能像现在这样,把教育变成一种私人事业,让每个家长为自己的孩子私下做准备,让孩子按照家长认为合适的方式私下接受教育。

——亚里士多德


选自青豆新书

《教育的真谛》

十位大哲学家论教育

作者:[英]尼古拉斯·泰特

出版时间:2020年1月

出版方: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青豆书坊

长按二维码购买


图片


前期链接:教育的意义在于闲暇


教育的不同阶段


亚里士多德将个体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从7岁到青春期;从青春期到 21岁;以及21岁之后。前两个阶段的价值不在其本身,而仅仅是通往最后阶段的步骤。这个视角和当代人对教育的理解还是有差异的:当代教育观念认为,初等教育不应该仅仅被看成是中等教育的准备阶段,中等教育也并非高等教育与工作的准备阶段,孩子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度过令他满足的童年。


这种视角上的差异对教育实践带来的影响可能并不是很大,但是它反映了教育观念的一个转变:这种转变更倾向于从孩子开始,而不是从抽象的教育目的开始。在更根本的层面上,它反映了现代世界对童年和成年之间关系的看法的转变,尤其 是那种认为成年期更为优越的传统观点在不断被淡化。


在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即 7岁到青春期),亚里士多德特别强调体操和身体训练,目的在于发展身体的力量,保持身体的健康,不过也要学习拼读和其他科目的基本知识。这个阶段的教育旨在让孩子建立良好的习惯,并认识到这种习惯在未来的人生中是有益的。


从青春期到 21岁,教育的主要关注点会发生重要转移。然而其重点依然是培养年轻人建立良好的习惯,为有美德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打下基础,而不是训练他们具备更为哲学化的头脑。这个阶段将练习着运用理性,但强调的是其更实际而非思辨的方面。


这个阶段教育的主要构成部分是音乐,这里所说的是一种希腊式的、更为宽泛的“音乐”概念,包括了所有的文艺作品,尤其是诗歌、戏剧和绘画,当然还有各种不同的音乐类型。此外体操还要继续进行,并有四年的军事训练作为补充。 


21岁之后,那些已经通过早期教育而养成恰当习惯的年轻人,就准备好运用理性思辨来塑造他们的思维,其方式就是学习哲学和理论科学,并且持续研究各种文艺作品。正是这些训练令他们拥有更深刻的见解、智慧以及道德品格,从而得以恰当地运用履行公职之外的闲暇时光及其在闲暇中产生的成果。


亚里士多德关于这个领域的思考并没有全都保留下来(至少在《政治学》当中没有留下来),因此,不像柏拉图的《理想国》,我们并不了解亚里士多德为这种终生学习的理念提出了何种具体的实施建议。亚里士多德的其他著作,尤其是他的《尼各马可伦理学》则具体说明了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应该体现出什么样的美德和品质。


城邦教育与私人教育


在古代希腊的城邦中,教育主要属于私人事务和家庭责任。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这个问题太过重大,不能由个人随心所欲,因此他坚持认为,教育应该是城邦的责任。这不仅仅是说,城邦需要对于那些无法自主决定并且在家庭之外依然需要保护的人(也就是孩子)履行职责,他所说的比这个更为根本。在亚里士多德看来:


我们不能认为,公民仅仅属于他本身:我们必须将每一个公民都看作城邦的一部分。


这种主张城邦扮演积极角色的观点在当代亦有众多回响。西方民主国家有一种不断高涨的热情,热衷于督促公民在健康、幸福和善良等方面不断进步,同时还通过管理和劝诫的 方式,在越来越多的层面干预民众的生活。


然而,另一种较为消极的、非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观念远未消失,约翰·罗尔斯( John Rawls)是其中最有说服力的现代代言人。他们认为,国家的作用就在于创造一个空间,其中每一个个体都拥有权利、途径以及保障通过自己选择的方式来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是,如果他们暴饮暴食、抽烟、酗酒并且不求上进,那么国家则会代为履行监管职责。


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城邦的作用就在于令人们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能够过得满足并且有所成就,而这些幸福生活的方式则与人类以及城邦固有的本质是一致的。基于这个原因,城邦必须对其公民的教育方式具有发言权。亚里士多德对于家庭的看法比柏拉图更加负面。他承认家庭在教育过程中扮演一定角色,但是他认为这种角色应该从属于城邦。


尽管亚里士多德认为女性和奴隶没有公民身份,尽管他承认,有些公民永远无法获得思辨的理性能力,但是他也坚持认为,一座城邦中的所有公民应当接受的,不仅仅是某种教育,而且应该是同样的教育,“这种教育……对于所有人来说都必须是同一种教育”。对此,曾有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学者说过: “(对于亚里士多德而言)教育必须是为了整个城邦,而 且必须是公共的,因为教育是一个整体。”


这种观点与多数当代民主国家的实践并不一致,后者允许更大的教育自由,因为他们关注个体权利(亚里士多德没有这个概念),而且也因为当代人重视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选择权,并认为这种选择带来的教育、社会和政治层面的影响是值得追求的。


教育中的音乐与艺术


《政治学》第八卷中超过一半的篇幅都在思考音乐教育的问题,而且考虑的都是当代意义上的(也是范围更窄的)音乐。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音乐十分重要,但并不是因为它能令人在聆听或欣赏音乐,或在从事审美判断的时候感到快乐(当然在这些方面的快乐也很重要),而是因为,音乐有助于形成一个人的品格,并且能够教导人们的灵魂。


正因为对于实现亚里士多德式的教育目标来说,音乐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亚里士多德才花费了这么多的篇幅来讨论,我们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音乐教育,具体包括:是否应当学习某种乐器?如果应当的话,学习哪种乐器?对于音乐教育的目标而言,哪些教育模式或规模是最恰当的? 


亚里士多德设想,对于城邦中那些受过教育的成年人来说,在他们的闲暇时光中,音乐扮演了一个关键的角色。这些成年人会因为音乐自身而去聆听和欣赏,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他们的心灵,比如说,通过对于音乐形式和结构的欣赏,他们可以提高思维水平。


亚里士多德还高度评价在音乐中,也包括在史诗和悲剧中,由“净化”(catharsis)所带来的教育作用。通过怜悯和恐惧来净化过度的jiqing,并由此令个体倾向于过一种有原则的生活,实施理智的道德行动。《政治学》已经预告了对这个话题的讨论,但是却没有讨论;不过在《修辞学》当中,亚里士多德再次论及这个主题。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艺术是一种能引起我们道德上的同情或反感的活动,虽然它们是对现实的摹仿,虽然它们或许能令我们认识到有关人性和人类生活的普遍原理,但是它们的目的并不在于建构真理。


总体来说,对于艺术带给人们的影响,亚里士多德的看法比柏拉图更积极,他也更看重艺术在教育当中的功用。但是和柏拉图一样,他也认为,与研究哲学、神学、逻辑、数学以及物理学之类以追求真理为核心目标的活动相比,艺术是层次较低的活动。一位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学者曾经写道:“亚里士多德的价值体系……认为文学和音乐适合于厨房,逻 辑和数学适合于餐厅,而哲学和神学适合于客厅。”就算我们不同意这个价值排序,对于我们今天经常从艺术说客那里听到的那套夸张的说辞而言,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观点也不啻一剂有益的解毒药——因为按照这些艺术说客(以及在这个领域的主要获益者)的说法,艺术在学校课程体系之中应该占有核心地位。


亚里士多德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从第一原理开始,并允许人们产生疑惑


《政治学》的一个新鲜之处在于,亚里士多德并不隐瞒自己的疑惑和游移。


他写道:“现在,关于教育的科目设置,人们意见不一。年轻人究竟应该学习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人们并没有形成相同的观点。……如果我们看看实际的情况, 结果则是令人遗憾的混乱;因为对于下面这个问题,我们毫无头绪:年轻人是应该学习那些生活中有用的东西呢?还是那些有助于行善的东西?还是那些推进知识边界的东西?每一种研究都有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偏好而加以支持,没有任何一种研究是所有人毫无异议地予以支持的。”


对于那些对“教育需要做什么”这个问题毫无疑惑的政治家和教育改革者来说,这是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对比。当亚里士多德在为教育的具体方面提出建议时(比如说,孩子应不应该学习乐器,应该学习什么乐器),这些建议总是以第一原理为基础的,总是基于他对一个问题的回答,即: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举个例子,这就好比我们在准备学校的年末活动时,总是在问:是要再办一场时装秀呢,还是演出舞台剧?是要演出《歌舞青春》(High School Musical)呢,还是《火爆浪子》(Grease)?是《jiqing年代》(The Crucible)还是《仲夏夜之梦》(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我在各所学校担任校长的时候,至少碰到过三次《歌舞青春》,更是躲过了不知道多少场时装秀。最后,我在一场关于“学校里的理智领导力”的讲座上,直接把这个问题甩给了一群学校的负责人。我没做任何评论,就是给他们看了一张 20世纪 50年代、日内瓦国际学校的学生表演索福克勒斯( Sophocles)戏剧的照片。在讨论中,我最终意识到,也许我们还能找到一些排演《歌舞青春》的理由,但对于时装秀,亚里士多德的疑惑则完全

没有安放之处。














































































































































































































































































论如何恰当地度过闲暇时光


我们生来就具有自然的倾向……去追求合适的职业,也寻找那些令我们可以恰当地度过闲暇的方式和手段。事实上,如果我们有能力恰当地运用闲暇时光,也就有能力安排好我们的整个生活(后面我们还会不断重复这一点)。诚然,职业和闲暇都是必须的,但是闲暇比职业更加重要,它是职业的目的。因此,我们的问题就是要找到那些用来度过闲暇时光的活动方式。我们不能用玩乐来打发闲暇。这样做只会令生活除了玩乐再无其他。这不在选择范围之内。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八卷,第三章


现代哲学家论亚里士多德的闲暇观


……最根本的是首先面对一个事实:西方文化的基础之一是闲暇。这一点至少可以从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第一章看到。单词的历史也能证明这一点:希腊语的“闲暇”是 skole,拉丁语是 scola,英语则是 school。School(“学校”)这个词用来指我们进行教育和教导的地方,但它来源于一个意为“闲暇”的词。所以,恰当地说来,school的意思不是“学校”,而是“闲暇”。


——约瑟夫·皮珀:《闲暇:文化的基础》,第 21页(伦敦:柯林斯出版社,1965年)

《教育的真谛》

十位大哲学家论教育

作者:[英]尼古拉斯·泰特

出版时间:2020年1月

出版方: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青豆书坊

供稿:容海  编辑: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