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型核电池—
—污井盖——发动机说起(创新专题之一)
昨天,朋友发来一个链接,说某国开发微型核电池,这个东西一旦成功,将会带来一场涉及众多方面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我和朋友忍不住在微信交流中叹气:这新玩意儿又是人家的。想想这多年,哪样引领潮流的东西是我们整的呢?电脑、三D打印、手机、精确制导武器、高铁、直到支付宝-----,这些东西,我们落后也好,赶上也好,超过也好,都是在人家的路上走。朋友说,他的亲人是知名科学家,对此也忍不住扼腕叹息:为什么我们就想不到做这些事?
前些年,量子通信横空出世!才算有了一块中国人开辟的新天地,有了一条自己开辟的新路子,让人家跟着我们走。
可是,那些许许多多的其他呢?
当然不是说,别人弄个什么新东西,我们都必须先想到。那有点过分。但是,成百上千的行业,林林总总的领域,数不过来的项目,总该不断地创新出独树一帜的宝贝,开出一条让别人跟着走的新路吧!不至于大多数人都去吃别人嚼过的馍吧!
短短70年间,我们的科技追上了时代步伐。这个速度,可以说前无古人。是否后有来者,不好说。但是,从总体上看,我们的进步都是追差距。
这是我们的起步,不是我们的目标。
可是,很多人把它当成了目标。别人有了,自己才“脑洞大开”,于是跟着热闹起来,一哄而上,干成干不成,先上个概念就行,至少让股票跟着风头先上去。
这种“见事迟”“跟风走”现象是什么原因呢?
人们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归因。各种归因都有自己的道理。
但是,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土壤”问题——我们孕育创新的土壤太过贫瘠,太过贫瘠!而这个土壤的贫瘠,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
说到这里,人们会问,怎么把账算到普罗大众身上来了?
没错!就是大众!
大众,包括我、你、他,创新观念的拘狭,造成了创新土壤的贫瘠。
不信吗?
请你走到所在城市的背街待一会儿,你会闻到令人作呕的下水道味道。混合的粪便在下水道中流淌,臭味源源不断地从盖孔中涌出。可能自从下水道和粪盖板诞生以来,板上的两个小孔就没有改动过。过去穷,不讲卫生,没想这些事,闻到臭气捂一下鼻子就过去了。现在生活好了,文化高了,讲卫生了,还停留在捂鼻字状况。真是长走奇味之街,“久闻不觉其香”。有谁想到过去改变吗?盖板就那么难改吗?它技术含量再高,也不会超过太空飞船与空间站对接吧。
不是难为也,而是不为也;不是不为也,而是想不到也!不是想不到也,而是根本就不想!
你若有时间,请你到那些中外合资汽车厂看看,不管北京还是上海,问问他们“追星”几十年了,现在能造发动机吗?能不能不用人家的发动机,开发自己的?想没想过,用一种新的什么东东取代汽油?取代曲轴发动机?取代变速箱甚至取代整个汽车?------别去问了吧,他们八成会说你神经不正常。跟着别人走,才是“正常的神经”
好像是前年,中原某市试制氢动力汽车。市委书记到了现场鼓劲。消息一出,铺天盖地的嘲笑。什么话都有,就是没有一句是鼓励创新的。甚至一些专家也从什么“科学”角度去讽刺挖苦。本来这件事即便是失败也值得点赞。市委书记我不认识,我认为他的行为更值得点赞。然而点赞没来,人和事却被大众的口水淹没了。这个大众可不是文盲啊!有学者、学生、干部,等等等等!文化人哪!众口一词,给人家扣上什么“水变油”的帽子。其实该市到底搞的是什么,热火朝天的“评论家”们有谁到现场去问明白了?
可悲呀可叹!创新何其贵,创新何其难!平日里,人人喊创新,个个骂保守。可是一到具体事,多数都变成保守派,不约而同骂创新。
再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过往,回忆一下自己经历的新鲜事,理一理当时的想法与态度,或许会对自己的“观念”有一个新看法:你当农民时想没想过不用锄头锄地?不用砖头垒墙?你当车工时,有否想过不用车刀干出更好的活儿?总之,你不论做什么,有没有想过在既有的设施、装备、工艺和程序之外,设想新的东西去取代?你为此做过什么努力?失败的时候你怎么想的?你周围的人对你的想法和相关行为以及失败与成功如何评价?如果你有过哪怕很微小的创新经历,你肯定是这样一个结论,创新难,难在冲破旧观念。
说实话,不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屠呦呦,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支持屠呦呦。尤其是在她刚刚提出设想或者起步研究时,人们至少可以声援她;在她失败时鼓励她,尽自己能力为她提供些建议和保障条件。最起码不要冷嘲热讽,幸灾乐祸。当时的同胞是这么做的吗?也许做得更好。但她在多少年后得奖时,还有不和谐的声音。
流汗甚至流血,最后落个流泪,是改革者、创新者普遍的遭遇。
所以,创新,与我们人人有关系。每个人的创新观念积聚起来,就是创新型国家的土壤;有了这个肥沃土壤,科技创新一定会像百花一样,处处盛开,时时盛开,四季盛开。反之,也是一样,国民没有创新观念,再大的疆域,也只能是广袤的沙漠。
创新型国家——一个多么伟大的目标——让我们每个人从自己做起吧!
供稿 郭德河 编辑 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