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先生与日月同辉共山河长存 ——纪念李昭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感言
中华名人在线 2021-12-06 16:37:34 作者:zhhmrzx 来源:

李昭先生与日月同辉共山河长存

——纪念李昭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感言

文蔡国祺

 2021年12月20日,是我们的老前辈李昭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日。 李昭先生是中华民族最杰出的女性之一,她的光辉功绩和崇高品德,值得我们永远缅怀和崇敬。今值老先生百年诞辰之际,特撰写此文以表达对老先生的追思和怀念。她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

老先生生前的人格魅力,激 情活力,领导艺术令后人钦佩,将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发图强。

人格魅力永放光彩   

品高声自远,李昭同志虽是党中央书记胡耀邦的夫人,但她位尊不显,平易近人;官高不矜,身在群众。李昭在北京乃至全国纺织服装行业享有崇高的声望,人们尊称她为李昭大姐。敬重她不仅仅因为她是胡耀邦夫人,而是她有老gongchandang员坚定的革命信仰,无私的坦荡胸怀,谦逊的高尚情操和朴素的人格魅力。

李昭在北京市纺织局工作的日子里,每次走进办公室总是笑吟吟的,全然没有大领导的架子。因她1937年就参加了革命,是延安时期的老同志级别不低,在当时有一些照顾供应,可是她经常想着要关照身边的同事。

1960年初春的一天,李昭带领邸长明(后任京棉一厂厂长)和孙建勋两名同志到北京开关厂洽谈相关重要工作,结束时天色已晚,李昭把两位同事请到自己家里吃晚饭。饭菜其实很普通,因为客人来,有两盘菜加了点肉,这在当时就非常不简单了。那天胡耀邦也在家,特意拿来一瓶酒,给两位年轻人一人各斟了一小盅。李昭则在旁边亲切客气地叮嘱他们多吃点,看起来这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但充分体现了李昭这个老前辈关心同事比关心自己为多的高尚情操。

她像那沾满露珠的花瓣,给人带来芳香;她像那划过蓝天的哨鸽,给人带来企盼和希望。

jiqing活力感人至深

1937年,李昭年方16,正念高中一年级的时候,神州大地,燃烧起抗日的烽火,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巾帼不让须眉。李昭爱国心切,毅然放弃学业,投身宿县战地服务团,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或上街演出,或张贴抗日标语,积极宣传抗战爱国思想。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顽固派开始实行“消极抗日,积极fangong”的方针,不断制zaofan共摩擦。耳闻目睹,李昭感到真正的民族救星是gongchandang,而不是国民党。她于1939年元宵佳节这一天,毅然离开宿县,冲破层层险阻,奔赴延安,进入中国女子大学深造。这时,她将原名李淑秀改为李昭。在大学里,她潜心攻读马克思主义,认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女大高级班学员,并于1940年加入中国gongchandang。不久,她转入延安大学学习俄语。

延安大学的对面,就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王家坪。当时,胡耀邦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常来延大作报告,参加学员的一些社会活动,他俩从此相识,胡耀邦和李昭认识后,共同的革命理想和追求,像一根无形的纽带,把他俩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每次相见,他们相互倾谈对革命的认识,对人生的见解。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情深意笃,心心相印,真诚相爱。在他俩看来,相爱,意味着随时可以进行感情、精神上的互补和内心秘密的相互托付,意味着随时可以卸下心灵的重负,因而激起双方对生活的勇气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

1941年冬,胡耀邦和李昭在延安喜结良缘,终成伉俪。在硝烟弥漫的岁月,胡耀邦夫妇相依为命,甘苦共尝,风雨同舟,志同道合,相濡以沫渡过了48个春秋。

领导艺术流芳百世

李昭与新中国的棉纺织业结下不解之缘。新中国成立后她长期服务于北京纺织行业,是专家型领导干部。李昭长期工作过的原北京国棉一厂,是一个全新的、有5万纱锭3000多名工人的大工厂。李昭上任的那天,身着列宁装,足穿棉鞋。当时,她梳着两根粗大的齐胸辫子,要去新岗位了,为了显得老成一些,她把两根大辫子盘在头上,戴了一顶八角帽,俨然一副老干部的模样。进了纺织厂,李昭发现这里对进入织布和纺纱车间的女性有严格的不得垂长发的规定,她很快就将两条辫子剪去了。

京棉一厂坐落在北京东郊。李昭的家在城里,与一厂相距10多公里,而厂里只有一辆带篷的美式吉普,不能用作上下班专车,李昭每天上下班要乘坐公交车,途中还要转一次车,来回需要3小时,因此她大都吃住在厂里,每逢星期六下午才回家。厂里为李昭安排了约14平方米的单人宿舍,没有专门的勤务员,宿舍由本人收拾。李昭自己到食堂打饭,自己拎着暖水瓶到锅炉房打水,很快就与工厂的同事们熟悉了。

李昭在南充就参与过当地棉纺厂的管理事务,对纺织业相当熟悉。来到一厂不久,她遇到了一个问题。当时,一厂有个拳头产品——“纯棉30×36细布”,向香港和东南亚国家市场供货。这个产品的纱比较细,受到当时工艺水平限制,织布车间在织造过程中经常出现稀脱纬和双纬疵点,影响外观,受货商不时提出意见。李昭知道了这个情况后,主动找来技术人员讨论,征求改进意见。技术员告诉她,疵点虽然出现在织布车间,其实与其他车间也有关系,其中如何保证纬线梭子不刮断纬纱是一个重要环节,而梭子不光洁是主要问题。李昭认为这个意见有道理,马上组织车间工人把所有梭子做光洁处理。这个措施很有效,产品质量合格率立即从90%提高到98%以上。

1956年,在“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京棉一厂办起了有20多名教职员的职工教育学校,10多个教室可组织容纳三班倒的40余个班级的教学,李昭参与了这所学校的创建,负责落实教学设备和资金。1959年,这所学校发展为大专层次的专科学校,宋汀任校长,李昭为副校长。这所学校所设的棉纺、棉织、印染3个专业先后培养了51名技术骨干,后来大部分都成为工程师,有的还担任了厂长。

 “大跃进”中抓安全、保护知识分子。1958年,“大跃进”高潮骤起,纺织企业中也出现了诸多“放卫星”的情况,李昭却是其中比较冷静的一个。在这段时期,她负责京棉一厂的安全生产,抓出了成效。她经常深入一线了解和检查安全生产情况。有一次,她带着孙建勋(后任北京市纺织局党委书记兼局长)一起爬上全厂最高的水塔检查供水及车间保温情况。水塔几十米高,小伙子爬上去都会发抖,李昭爬得十分利索,目睹这一场景的人对她无不钦佩。此后,李昭又马不停蹄,不辞辛苦,深入清花车间的地下除尘室检查。待到从除尘室出来,她全身都是棉絮杂花,漂亮的厂领导成了快要下班的清洁工,在全厂传为佳话。

“大跃进”中情况复杂,“浮夸风”、“放卫星”盛行,有些人提出了帆布一等品率达到95%、机器效率也达到95%的高指标。工程师卢荣亚经过测算,说两个95%的优良率根本达不到。谁知马上有人说卢荣亚给“大跃进”泼冷水喝倒彩,是“右倾”。他们和卢荣亚争论不休,最后把问题提到了李昭面前。这件事在当时很敏感,事关怎样看待“大跃进”的大问题。李昭为了保护卢荣亚,她沉吟了一下说,你们各说各的理,最后还得看事实。你们现在都不要吵了,回去睡觉吧。她这样处理,既化解了风波,又保护了工程师卢荣亚。

财务科会计柯鉴明在党的生活会上提意见,认为“大跃进”

大炼钢铁时期,不合算,劳民伤财,受到了其他厂领导的严厉批评,还被调离财务科,下放车间劳动。当时柯鉴明的情绪十分低落,出乎他意料的是,党委书记李昭没过多久就把他调到党委当秘书,待到“大跃进”高潮过去,又让他回了财务科。

柯鉴明心里明白,这是李昭对他的特别关照,以至后来,柯鉴明当上了北京纺织局的财务处处长。他回忆说,如果不是李昭当时保护了自己,恐怕就很难有后来的进步了。

“大跃进”开始不久,困难时期就来了。由于棉花生产急剧下降,工厂库存用尽,只好于1960年停工减员。李昭负责做回乡女工的工作,这项工作难度很大,但因为是李昭出面负责,她工作细致,态度和蔼,还是顺利地完成了这项任务。

1961年春节前后,饥饿笼罩着中国大地。李昭和大家商量,想办法解决工人的食品短缺问题。棉纺厂有优势,到棉花产地把棉杆买回来,厂里专门搞一个车间,将棉杆皮剥下来,掺火碱泡软,磨出淀粉充饥。棉秆淀粉磨出来很难吃,有人发牢骚说,你想的好主意!你回家可以吃好的,我们就在厂里吃棉杆皮。听到这些反映,李昭向大家保证,工作日她不回家,和大家一起吃棉杆团子。她的这种吃苦精神感染了整个工厂的工人。

李昭几十年如一日,一直在基层工作着,但她却是高屋建瓴地开拓事业,又在实业的细微深处,埋头苦干、兢兢业业地破解各种难题。在日常工作中,不论是讨论问题,拟写报告或是布置任务,李昭从不摆居高临下的领导架子,她总是和颜悦色,让人倍感亲切,始终保持着源于骨子里的那种谦逊美德。她对工作人员体贴如微,心细如发。她立志要把中国的妇女打扮得更漂亮。她做了北京服装协会的会长,领导这个协会连续举办了几届群众性的服装展销和评比,知名度甚高。她还乐于在中外服装界之间当“红娘”。由于协会牵线搭桥,王府井大街上的雷蒙服装店和日本著名服装设计师小筱顺子携手合营。

1985年开始,李昭经常下乡,帮助北京近郊一些地方发展养羊、养兔、养蚕。农民们因卖羊绒、兔毛、蚕茧赚回大把钞票而开心,她也跟着喜在心里。

令人极为敬佩的是,无论胡耀邦在台上还是赋闲在家中,李昭待人始终平易谦和,丝毫没有颐指气使的样子。她退而不休,每周有一半时间忙公务,直至到生命结束之时。

敬爱的李昭先生,您的崇高品德是值得我们永远深深怀念的。您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作者系原湖南省对外友好协会秘书长。

供稿:唐耀坤 编辑: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