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
中华名人在线 2021-12-10 12:17:44 作者:zhhmrzx 来源:

早上好!今天去江西大余参观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由江西新四军研究会组织。



寻访红军足迹 聚力复兴梦想
走进大余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故地教育实践活动纪实
大雪节气甫过,赣鄱大地仍是暖阳沐浴。12月8日,由江西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30余名后代会员参加的《寻访红军足迹,聚力复兴梦想——走进大余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故地》教育实践活动,正式拉开了序幕。
7时正,汽车从晨曦中肃穆安祥的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出发,一路南向,满程欢歌。时至中午12时许,顺利抵达崇义县城。
午餐后,会员们不顾400余公里长途跋涉的疲乏,在领队余秀萍副会长率领下,又兴致勃勃跟随导游,参观瞻仰了“赣南三整暨崇义革命历史陈列馆”,认真学习听取讲解员的讲述和介绍。
1927年10月上旬至11月下旬,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从粤东饶平经福建武平西进赣南,在安远县天心圩进行思想整顿;在大余县对部队进行组织整编;在崇义县上堡进行军事整训,史称“赣南三整”。“赣南三整”在革命的危急关头,保存了共产 党领导的第一支正规部队,挽救了革命,挽救了人民军队。领导部队不断进行政治建军和统战合作的途径及方式,初步形成 人民军队初创时期的建军原则,为整党整军创造了最早的经验。同时,为湘南起义和井冈会师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从而开辟了中国工农红军新的历史起点,迈出了建设人民军队的重要第一步。因此,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通过实地实物实景实情的学习教育,大家对党领导下人民军队的初创过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倍感江西这块红色沃土,对如今猎猎军旗下强大的人民军队,曾作出过多么重要的贡献,有着无与伦比的深厚历史渊源。
会员们还饶有兴致地参观了一墙之隔的崇义阳明博馆,观看了明代著名心学家、理学家王阳明有关史迹、文物资料、民间传说等,对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的论述,有了近距离的切身体会和认识。

新四军为何被称为“铁军”

    新四军作为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一支重要抗日武装,又被称为“铁军”,“铁军”之誉何来?

 我们知道,新四军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背景下,经过双方激烈的谈判,在1937年10月12日,把红军主力长征时留在南方八省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工农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

  关于叶挺军长,他早年加入的是国民党,1924年加入了共产 党。他曾率领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参加北伐战争成为北方名将,当时独立团在湘南和湘东的赫赫战绩很让湖南百姓折服,称第四军为“铁军”,官兵也被誉为“铁人”,武汉粤侨也曾把铸有“铁军”二字的盾牌赠给第四军。叶挺后来提议将改编后的南方红军游击队称为新四军,意在继承北伐时的优良传统。后来的新四军被称为“铁军”,更与他们一往无前的铁血征程密切相关。

  新四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之一,后面在发展壮大中调入了八路军干部和八路军南下部队,共产 党地方组织建立的抗日武装和一些由共产 党或爱国进步人士组建的抗日武装也成为新四军迅速发展壮大的群众基础之一。

  新四军在发展壮大的历程中,经历过无数次重大事件的考验。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是胜利还是挫折,他们始终听党指挥、对党忠诚。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在项英和陈毅的领导下,留在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紧紧依靠群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军,在战略上配合红军主力的行动。虽然南方三年游击战,各游击区都遭到国民党严重摧残,剩下的部队依托高山丛林与敌人战斗、周旋,有的部队只剩下二三百人,又长期与中央失去联系,但他们对党的信念、对党的忠诚矢志不渝。1937年,国共双方达成合作,他们听从党的指挥,迅速下山集结,不计前嫌,与社会各界结成了最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

   从1938年3月起,新四军各支队先后挺进敌后,义不容辞地擎起民族抗日的大旗,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保家卫国,与日伪展开殊死搏斗。他们在根据地建立民主政权,彻底改变了基层面貌,实现了人民的民主权利,维护了人民利益。

  皖南事变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幸存的新四军没有以牙还牙、血债要用血来还,而是听从党的指挥,为了抗日的大局,毅然开赴苏北,继续高举抗日救国的大旗,避免了国共两党的进一步冲突。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正面战场两军对峙,敌后战场转为抗战主战场,新四军成为华中抗战的主力军之一。在无遮无挡的水乡湖荡,新四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用最简陋的武器,以血肉之躯,在日、伪、顽军内外夹击中纵横驰骋。

  抗日战争结束后,以黄克诚为师长的新四军三师坚决听从党的指挥,跋涉千里,奔赴东北战场,抢占了战略上的先机,为解放东北奠定了基础。其余的部队开赴山东战场,为夺取淮海战役的胜利作出贡献。随即大军南下,跨过长江,继续为解放全中国而奋斗。

  全面抗战期间,新四军同日伪军进行了激烈的浴血奋战,共作战2.46万余次,击毙日伪军29.37万人,俘日伪军12.42万余人,还有5.4万余日伪军官兵投诚、反正。新四军也付出了重大的牺牲,共伤亡指战员8.2万人,其中团级或相当于团级以上干部328人,叶挺、项英、袁国平、周子昆、彭雪枫等一批军队的高级将领为了人民的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在新四军的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英雄的团体,如刘老庄连、老虎团、铁锤子团、大胡庄连、朱家岗英雄小鬼班、沙家浜连、浙东海防大队等。新四军将士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坚守了初心和使命担当,他们是一支“消灭不了的”英雄部队。

  可以说,一部新四军的历史就是一部听党话、跟党走、为党举旗、对党忠诚的历史。

  抗日战争中的新四军之所以被誉为“铁军”,首先是因为有勇猛顽强、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铁的担当。战争年代,他们无论进攻还是防御,或是穿插迂回,总是能冲在前、战在先、人在阵地在,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其次是有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铁的精神。在近十年的征程中,他们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关心和服务人民,与人民群众保持了血肉联系,他们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为民族谋解放的无私精神,模范践行着共产 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第三是有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作风优良的铁的纪律。他们先后制定的“不准敲群众家门,不准动群众的一草一木,不准大声喧哗、惊醒群众”宿营纪律、“不拉夫、不收款、不扰民” “三不”政策、新的“三大纪律、六项要求和十项注意” 和发布的一系列条例、布告、纪律、军规、制度、守则、公约等,形成了一整套教育、监督、预防、惩处并重的廉政建设制度体系。私卖公家一条棉裤被开除党籍、贪污6元钱被绳之以法……令行禁止、秋毫无犯的铁的纪律,成为凝聚党心民心军心的坚强力量,成为新四军战胜艰难险阻的强大武器,也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铁军”铸就的是“因党而生、为党而战、向党而强”的党领导下人民军队的精神气质。

供稿:赵建桥 编辑 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