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王义高谈:
加快制度创新,迎接史上最大归国潮
(本建议获2020全国侨联《侨情专报》建言献策一等奖)
前言:我们预言:海归的自我创新能力和崛起将对企业的“原始内部人事体制”造成冲击和创新技术供给威胁,海归将成为主要的、市场化的“技术供应商”,与之相反体制内的新技术创新越来越难;假如我们不重视制度创新,或者说形成创新的土壤,依然在一个封闭的人事体制下“重视人才”,这一轮技术革命我们或许还无法进入世界最强大第一梯队。
1、海外留学生是国家宝贵人才群
据教育部数据统计显示,2018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将高达799万人,另一方面,截至2018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简称“海归”)总数达268.11万人,仅2018年约有43.85万留学生毕业回国,海归人才将主导科学工程、电子工程、AI、智能制造和生物工程诸多高质量发展领域,不管你是否重视引进人才。
必须加快劳动市场人才流动制度安排。我们预言:海归的自我创新能力和崛起将对企业的“原始内部人才体制”造成冲击和创新技术供给威胁,海归将成为主要的、市场化的“技术供应商”,与之相反体制内的新技术创新越来越难;假如我们不重视制度创新,依然在一个封闭的人事体制下“重视人才”,这一轮技术革命我们或许还无法进入世界最强大第一梯队。
自2017年以来,归国留学人员回国人数开始陡然上升,留学回国人员已超285万。“一般普通(持BA学位)留学归国、海外就业工作资历的应届毕业生归国已渐感“不值钱”,他们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参与国内市场就业竞争,尽管如此但必须重视他们的海外经历和留学价值。
从传统的就业市场来看,20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每年仅仅增加了2%人口就业,民营企业则增加了20%,进入2019年,不论是国有还是民营就业市场增加率非常有限,如今新冠疫情新增就业人数尤其有限和艰难,要增加就业必须经过新一轮制度创新才能创造新的就业模式和新的就业市场,例如放宽“代购”的“自雇”市场、建立职业化医疗服务、家政市场(一个人接受服务是另外一个人的就业),家庭医生市场服务,以及促进一带一路劳务输出市场。
形势紧迫,2018年-2022年我国或许会迎来我国史上最大归国潮,归国留学人员与我国数近千万国内大学毕业生叠加一起,对于就业市场形成巨大压力,对构建社会阶层产生各种影响,按照常规,就业市场是无法容纳如此庞大的大学毕业生“新增”人口。因此,我们必须加快进行制度创新,放宽市场和促进流动性,才能有效容纳归国留学人员与国内大学毕业生的合理就业,让他们加速融入社会各个阶层,成为高素质人才主力军,才能人尽其才,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
为优秀人力资源创造新的就业市场,创造新的社会氛围,必须予以劳动市场合理的流动性,减少市场管制,特别是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人才合理流动性,那么,既有宏观经济领域劳动市场的流动性,又形成微观主体劳动单位的流动性(王一江,2019),单就微观市场的劳动力就业可以说能做到“无穷大”,因此一个人的技术发明和创新个体就是一个“自雇就业”体。
(中国侨联特聘专家、省侨联特聘专家委副主任、省侨联常委王义高教授与省政协常委、致公党省委副主委刘丹军在省侨代第八届会议上合影)
2、以留学人员专业化优势“微观体创新”促进充分就业
由于美国等关注到科学、工程学领域的人才对于中国现代化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未来五大领域的海归人才“一将难求”,变得非常稀缺。
创新无须不是“群众运动”,体制内的计划和指标,而是微观体的个人智慧表现。忽视个体的知识和才能以及发明创造,“国家队的创新”难以与千百万个体的市场创新匹敌,这方面前苏联是一个教训。
尽管如今留学生回国服务已经多过出国人数,大学生毕业人数高达1000万之众,但他们不愿意进入制造业工厂,对于“工匠”概念更是“嗤之以鼻”,大学生“适应”劳动市场就业观念亟待改善,但给予他们制度安排平台,参与劳动力竞争市场机会同样重要。
从1978年到2018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508.70万人,其中285.11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群体比例逾八成,留学回国与出国留学人数“逆差”逐渐缩小,显示出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下“人才磁铁”效应正在发挥积极的作用,出国留学与回国人数大致“等同”现象出现,说明我们出国留学专业的“自由选择”会转变为“就业选择”,并迅速过度到科学工程学和电子工程学领域,以及与高科技密切相关的学科领域,假如选择了未来20年最“热门”的专业,他们的就业收入可能高出其他专业收入的数倍,甚至在内地市场也不会比沿海城市的抵。目前全球顶尖AI(人工智能)人才大约30万至35万,50%在中国,30%在美国,这些年收入过千万收入的“技术骄子”全球难求,与工匠和体力劳动的“躯干”相比,“智慧大脑”构建的“新阶层”将成为未来中国稳定的“中产阶级”社会,在改革开放40年前主要是公务员、中小企业家和专家教授。劳动市场的“差距”越拉越大,公务员“捞取”不义之财的机会大幅度减少,越来越难,只有转型成功和创新型中小企业继续成为中产主体,但显然不在是老一辈传统企业家。
必须请中央有关部门高度关注的是,最终是“产业集群”决定人才就业市场的稳定、收入倍增和人力资源的效益发挥。
因此,制度创新,才能为归国留学人才和国内毕业生铺设锦绣前程的合理流动性市场。流动性越好,失业“痛苦指数”越低,就业率越充分。
如果说以往我们的招商引智是为了做大GDP蛋糕,那么现在我们迎接新一轮的海归潮就应该加快劳动市场流动性改革,“均衡就业”比“保”经济增长更为重要,至少在当前就业大潮面前是如此。
因此, 建议中央加快构建合理的“流动性”劳动市场,以促进“创新驱动”动力的形成。就业市场是如此的艰难,可感觉我国劳动力“非常丰裕”,逍遥嫖赌、参与旅游娱乐和广场舞大妈的人是那么地“悠闲”,并且80后开始进入“35岁迷芒”阶段,他们很快将被市场淘汰,因为科技革命让更年轻的一代进入高端就业市场。
3、降低人事门槛,用人单位动起来促进就业
企业模式创新具有很大的就业潜力。甚至是“无穷”的就业能力,如今体制内的人事门槛过高,不利于竞争市场的人才就业,海归人才在科学工程、电子工程、AI和生物医药等具有竞争优势,例如科技革命带来的金属3D打印,“新硬件”——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平台。可是国有企事业单位、高校和公务员一向是人才流动极差的领域。新人才大潮来临,我们不能“叶公好龙”,把人才全部推向自我“双创”和民营企业雇 佣市场,把体制内、体制外搞的泾渭分明。
开放国有科研院所,国有企业岗位竞争,形成“竞聘”市场,国有企业要彻底“去人事档案化”,“去双轨制”,一律将人事档案划归人才交流中心,管理层“职业经理人化”。改革开放40年过程中我们提倡国“现代企业制度”,但现在不提了,“强化”了内部人“控制”,按级别委任企业负责人,高校包括培育职业技术工人的职业学校基本“行政化”,教育家和懂管理的职业经理人几乎绝对排斥在外,国有企业劳动市场流动性制约了劳动市场人才流动,这是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获得大量银行“输血”和投资却未能增加就业的根本制度障碍,要获取一个国有企业的人事指标。家长要为孩子花很多钱。
要加快引进留学人才进入国有企业,国有科研机构,参与技术创新,科研项目,加快人才“阶梯式”更换,培养一线人才的竞争市场。如今我们50%的两院院士,70%的学术带头人,教授和研究员具有海外留学背景,但一些领域和基层仍然缺少关键技术人才,特别是民营企业人才更是匮乏。
加快留学人员职业经理人培养,我国“一带一路”走出去,国际贸易,跨境电商、涉外机构需要大量外向型人才,仅仅上海就缺少10万翻译,湖南与河南同为中部人口大省,但河南进出口额超3000亿,几乎高出湖南一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湖南缺少外向型人才,企业出口贸易意识不强,开放引领的潜在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又一说我国各省区产业化擂台,在于我们的技术瓶颈制约了科技革命成果的突飞猛进。还处于传统产业链洗澡配套。世界科技大公司我们几乎没有一家。
必须认识到,科技革命带来了拥有截然不同商业模式的新兴科技巨头的出现,他们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改变了经济发展格局。“市场主导”日益增长的“FAANG”(脸书、苹果、亚马逊、奈飞和谷歌。以及特斯拉,外加一个复兴的微软,正在引领“技术颠覆”。我们的科技革命成果实现要看到科技创新公司不是简单的人才因素,也包括制度创新的因素。
各级政府要重视“海龟潮”,加快人才多元化市场培育。加速我国跨国公司发展,为跨国公司走出去,海外投资,就可以培养职业经理人和技术集成创新中心引进高级专业人才,促进跨国公司职业经理人和技术人才成长壮大。
根据预测,科学工程、通信、电子工程、人工智能、互联网,生物技术将成为海归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最为迫切需要的人才,搭建什么样的制度创新平台来满足科技革命的需求呢?这就是我们谈及加快制度创新的思想要点。
多少年来私营和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越来越高,但仍有许多领域与海归岗位无缘,没有迹象表明,未来海归的就业,岗位安排不涉及各个领域,尽快开放各机构的人才流动是当务之急。
海归“双创”偏好创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科学和电子工程,AI和生物技术尤其人才短缺。
另外二线特色城市成为海归创业新的发力点。与此同时,海归群体的快速增长使就业压力更甚从前,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关注。
中国成为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在我国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民营企业成本高企时期,如何全面进入各个技术创新领域,实现技术驱动,产业升级,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的创新兴趣。加快制度创新,形成政府,市场和海归人才三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充分发挥我国的人才优势。尽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我国人才总体上仍然非常稀缺,但海归相对“富裕”情况下,建议中央保持留学归国人员“来去自由”的政策,允许留学人员,跨国公司高级工程师,海外华侨,侨属,他们在中国国内就业,岗位安排,在保持自己中国国籍情况下,允许他们持有“绿卡”(持中国护照拥有海外永久居民PR身份),允许他们持有曾经海外工作的“往返签证”,可以我们的护照由组织部门“保管”限制了人员流动,假如这是治理腐败也只起到制标作用。
让归国留学人员报效祖国成为自觉自愿的市场行为。应该相信中国知识分子的血液里,一直流淌着家国情怀,为此,多给予他们工作的机会吧!
加大就业市场的制度创新仍然是解决当前就业市场的根本“求解方案”。
——————
王义高:曾先后任湖南省经济地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经济学教授、山河智能独立董事、蓝思科技独立董事、成都数模码董事、湘潭理工学院(吉利汽车)学术委员、管理学教授、长沙理工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本文感谢赖明勇、张健、柳思维、袁礼斌、朱道弘、孙民生、骆伟和刘丹军的指导和鼓励。13808477067,2508535025@qq.com
编辑: 佚名 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