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领导的工作职责:自治事务管理工作
中华名人在线 2022-07-03 07:26:30 作者:zhhmrzx 来源:

村领导的工作职责:自治事务管理工作

村民自治是指在农村由群众依法自己办理自己的事务,自主行使管理村级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权利的民主形式。它包括由广大村民民主选举村领导,民主决策村中大事,民主管理村内事务,民主监督村委会工作和村领导等。

 

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是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第一,村民自治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产物,也是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革,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家庭成为相对独立经营主体和利益主体。利益分配关系的变化,使原有的基层组织的功能不断丧失,而新的服务性要求不断增生,按照经济改革的要求,重新构建乡村组织与农民的关系,使农民得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已是改革深化到一定阶段的客观必然,村民自治便应运而生。

 

第二,村民自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村民自治是符合我国农村实际、发展基层直接民主的好形式,是切实保障农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全面推进村民自治,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在实践中提高农民群众的民主政治素质,有利于加快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使政治文明建设有了新的着力点。

 

第三,村民自治是新时期党和国家重新组织农民、领导农民的需要。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原有的群众组织方式被废除,但有许多的社会性事务仍需要有组织地参与,在新形式下,要解决这些问题,仅靠行政命令的办法,靠政府包办是不行的,必须走依靠群众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解决群众组织的自觉行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村民自治就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正确之道。

 

第四,实行村民自治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需要。实践表明,实行村民自治,切实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有利于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有利于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有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响稳定的现实问题,因此,它的产生就成为解决农村社会问题,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

 

村民自治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随着«村委会组织法»的颁布实施,村民自治在农村广泛兴起。搞好村民自治,必须坚持以下两个重要原则:一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实行村民自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由我们国家的历史经验、国家制度和现实国情决定的。因为党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先锋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由各阶层先进分子组成的先进组织,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使村民自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亿万农民群众的政治主动性和参政议政愿望,转化为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行动。二是必须坚持依法办事。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必须在宪法或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决不允许有超出或凌驾于宪法或其他法律之上的特权。只有坚持依法办事的原则,才能保持村民自治正确的法制方向,才能及时查处压制和破坏民主、侵犯农民民主权利的行为,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推动乡镇民主政治健康发展。

 

村民自治运行中的阻碍主要是什么?

 

1)具体落实上不平衡。村民自治要求实行“四个民主一体化”,但在不少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选举、轻决策、管理和监督的问题。部分村长期不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少数村村务基本上不公开,或者公开只是走过场,与“四个民主”的要求不吻合。

 

2)自治能力与自治要求不适应。干部总体带领村民发展农村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能力有限,并且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

 

3)村领导存在短期思想。因为实行任期制,下届能否当选是个未知数。因此,村领导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头年干、二年看、三年等着换的问题。因此导致事业心、责任心不强,村里一些热点、难点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4)村领导素质有待提高。村领导工作能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落实,村领导中普遍存在以下现象:一是素质不高,对学习不够重视,文化科学知识有限,管理能力较弱;二是部分村领导工作作风不实,热衷于拉关系、跑路子,甚至不惜虚报浮夸,损害群众利益。三是部分村领导精神状态不佳,缺乏开拓创新精神,软、懒、散的现象严重。

 

5)村集体经济薄弱。当前村一级基本无经济来源,村集体经济举步维艰,村委会办公、开展工作的经费基本上靠上级的拨款或相关部门的资助。

 

什么是民主决策?民主决策的形式、内容及程序是什么?

 

在我国农村村民自治的实践中,所谓民主决策就是按照有关法律和法规,在农村设立村民大会或者村民代表会议,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共同研究村中大事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然后依据多数人的意见做出决定。所以民主决策主要是通过村民的会议来实现的。

 

村级民主决策的基本形式是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召开村民会议,应当有本村18周岁以上的村民过半数参加,或者有本村三分之二以上农户的代表参加,所作决定应当经到会人员的过半数通过。涉及本村土地承包、调整等重大事项,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决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村民会议授权的事项。

 

但由于全国各地千差万别,实际情况也各不相同,所以民主决策的形式和具体内容也有所不同,但是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由全体村民进行集中民主决策。这一般通过召开村民会议来实现;二是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民主决策。这是在实践中创造的一种村民大会的代议制形式,它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实现村民会议制度可能存在的某些不足和缺陷。它是由村民代表和村委会成员以及村民小组长共同组成,是仅次于村民会议的村民自治组织中的决策性和权力性组织;三是召开户代表会议进行民主决策。即一家一户派一名代表参加的民主决策会议。这种决策形式由于吸收了以家庭为单位的不同利益集团的参加,因此有利于民主决策后决议方案的贯彻执行;四是由部分当事人参加的小范围内的民主决策。这种决策形式一般适用于决策的内容和对象具有片面性,一般也只限于解决一些具体的生产和生活福利方面的事务。

 

涉及村民利益的事项,原则上要遵循以下决策程序:由村党组织、村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十分之一以上村民联名或五分之一以上村民 代表联名提出议案:由村党组织统一受理议案,并召集村党组织和村委会联席会议,研究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由村委会召集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由村党组织、村委会组织实施村民民主决策事项的办理。对提交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会前要向村民或村民代表公告,广泛征求意见;会后要及时公布表决结果;对决定事项的实施情况,要及时公布,自觉接受村民监督。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按照决策程序提请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的决定,是要交由村委会执行,并接受会议监督的。因此,务必要做好会议记录,并且会议的记录一定要规范、准确、完整,这样一方面便于村民和村民代表监督决议的执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评议村领导的工作,对其工作作风和工作能力给予监督。

 

在村民自治的具体实践中,不仅民主决策的内容是重要的,而且很多情况下决策程序也影响村民民主权利的发挥。对此,各地也探索出了一些适合本地特色的民主决策程序。例如四川乐山农村实行的“八步法”就是一个典范。他们的决策程序主要包括提出议题、安民告示、召开会议、报告工作、听取意见、宣布议题、表决通过、组织实施等八个环节。山东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实行的“村务公决制度”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们把村中大事全交给村民自己决定,并制定了«涛雒镇村务公决制度»,这项制度规定:凡村集体投资2万元以上的工副业项目、土地调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公益福利事业、经济园林更新等重大事务,村“两委”都要根据会议讨论,然后进行民主评议。

 

村民会议的具体形式有哪些?议事范围是什么?

 

村民会议的具体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全体18周岁以上的村民参加的村民会议,即全体村民会议。这是村民会议的最高形式,也是最完整的形式。二是户代表会议,即每户派一名代表参加的村民会议。此外,有些地方的村民在自治实践中,还请一些有经验、有能力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村民,组成“三老会”或者“党员议事会”、“村民议事会”等组织,进行民主协商和讨论,帮助村委会进行决策和解决难题。

 

按照«村委会组织法»第19条的规定,涉及村民利益的下列事项,村委会必须提请村民会议讨论决定,主要有:

 

1)乡统筹的收缴办法,村提留的收缴及使用(农村税费改革后已取消);

 

2)本村享受误工补贴的人数及补贴标准;

 

3)村集体经济所得受益的使用;

 

4)村办学校、村建道路等村公益事业的经费筹集方案;

 

5)村级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方案及村公益事业的建设承包方案;

 

6)村民的承包经营方案;

 

7)宅基地的使用方案;

 

8)村民认为应当由村民会议讨论的涉及村民利益的其他事项。

 

什么是民主管理?

 

一般来看,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村也有自己的村规。一个村就是一个小社会,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国家法律、政策没有涉及、没有具体规定的事情。这时就需要建章立制,实行制度管理。而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就是民主管理活动的制度遵循,是民主管理活动和过程的外化形态。在现在农村的村民自治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的村级规约: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各类专项规约、临时性的制度规定。

 

什么是村民自治章程?它的结构和内容是什么?

 

村民自治章程,它是目前农村实行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的综合性规章制度,群众称之为“小宪法”,具有结构合理、形式完备、内容广泛、语言通俗、实用规范的特点,所以被各地广泛采用。它的结构形式和内容基本趋向一致,比较统一。

 

章程在结构上分为总则、分则、附则有“章”、“节”、“条”三级形式。总则为第一章,包括制定章程的依据、目的和作用。分则为若干章,少则三四章,多者七八章,一般为五章:“村民组织”为一章,内容包括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委会、村委会下属各工作委员会、村民小组的设立、产生、职责、任务、相互关系、议事规则等;“经济管理”为一章,内容包括发展村办企业、劳动积累、土地管理、承包费的收取使用、生产服务、财务管理、国家任务的完成、宅基地审批等;“社会秩序”为一章,内容包括社会治安、村风民俗、邻里关系、婚姻家庭、计划生育、户籍管理、民事调解等;“社会福利”为一章,内容包括村民的权利和义务、村民保险、兴办公益事业、养老办法、减免提留摊派款的办法、奖励学生学习的办法、村民和村民代表的监督渠道、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领导等。“附则”为最后一章,内容包括本章程何时由村民会议通过、何时执行、如何修改、解释权归属等问题。当然,也有的章程分则各章的名称用“组织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廉政建设”来表述,但实际内容基本相同,这也是一种模式。

 

什么是村规民约?它的结构和内容是什么?

 

村规民约,它是村民群众在村民自治过程中,依据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结合本村实际,为维护本村的社会秩序、社会公共道德、村风民俗、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制定的约束规范村民行为的一种专门性规章制度。它属于公约的一种形式,一般由名称、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它的名称应为“╳╳村村民公约”;它的结构基本上是“条款式”,即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但也有的采用数码顺序自然排列,即一、二、三……;它的结尾部分,主要是规定何时通过、何时生效。村规民约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规定村民的行为,应该怎么做,另一方面则是规定村民违反和破坏规章制度的处罚条款,主要有进行教育、给予批评、作出书面检查等内容。

 

专项规约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各类专项规约,主要包括村务公开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干部廉洁制度、村民档案管理制度、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计划生育公约、村委会及下属各委员会的工作职责等等,这些是与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并行不悖的有关各种专门组织、专项事务的工作规章,现在几乎在每个村都有这类专项规定。临时性的制度规定,是指选举方案、村民代表选举办法等。

 

制定村规民约的原则和程序是什么?

 

各类专项规约,主要包括村务公开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干部廉洁制度、村民档案管理制度、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计划生育公约、村委会及下属各委员会的工作职责等等,这些是与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并行不悖的有关各种专门组织、专项事务的工作规章,现在几乎在每个村都有这类专项规定。临时性的制度规定,是指选举方案、村民代表选举办法等。

 

制定村规民约的原则和程序是什么?

 

要想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合法的原则。就是说村规民约的指导思想不能与党的路线方针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相违背,其条文不能与现有政策规定相抵触,否则,村规民约就会失去合法性。

 

2)民主原则。就是在村规民约的制定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民主原则,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不能由村委会自己制定,更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这是由村民自治的属性决定的。

 

3)简便易行的原则。村规民约由于是对全体村民的要求,务必要切合实际,简单明了,倡导什么,禁止什么,一目了然,便于实行。

 

制定村规民约,除了应坚持上述原则外,还要经过有关程序,通过有关步骤。从各地的实践来看,一般主要采取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步,宣传教育,提高认识,讲明意义。主要是采取多种方式途径向村民讲清村规民约的性质、作用,制定村规民约对村子发展的重要意义;第二步,集中意见,拟定草案。主要是在宣传教育的基础上,组织村民结合本村具体实际情况,广泛酝酿讨论,提出具体意见,形成草案。第三步,召开村民大会表决通过,使其具有约束力;第四步,张榜公示,并报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备案。

 

怎样抓好村规民约的执行?

 

村规民约由村委会监督执行,那么,村委会如何才能很好地监督、执行村规民约呢?

 

第一,建立健全村规民约管理执行机构,经常检查村规民约的落实执行情况。一般来说,村规民约的执行人员要由村委会干部和村内具有一定威望、热爱公益事业、办事公道正派的村民代表共同组成。

 

第二,坚持有约必依,执约必严,违约必究的原则。尤其是村领导更应带头遵守和执行。如果一旦有人违反,就应当根据其违约的轻重、损失的大小、态度的好坏等具体情况,按照具体规定给予适当处罚。

 

第三,坚持以思想教育为主的原则,依靠舆论和道德的力量来监督村规民约的执行。对违反村规民约的村民,要以思想教育为主,不能一味靠经济处罚来代替思想教育工作。同时要注意的是,不能以村规民约代替法律制裁,对已构成违法犯罪的案件,要及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什么是民主监督?民主监督的形式主要有哪三种?

 

村民自治中的民主监督就是指村民群众依照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运用多种监督形式,对村民自治的各项工作,特别是对决策以及决策执行过程进行监督,以及对村委会及其成员的工作情况进行监察、督促的过程。它在整个村民自治中,起着一个整合、纠错和保护的作用。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村民自治健康发展,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

 

依照我国村民自治的现行体制,从民主监督的对象和内容来看,我国农村村民的民主监督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通过定期召开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听取和审议村委会的工作报告,对村委会的工作进行评价和监督。二是制定群众评议干部和村务制度,通过包括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等各种形式,对村领导的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工作作风和其他行为以及村级事务进行全面的评议。三是通过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制度,推行民主监督的经常化。

 

什么是村务公开?为什么要村务公开?

 

村务公开是村委会把涉及村民利益和村民普遍关注的事项定期及时向村民公布,自觉接受村民的监督。但经实践证明,村务公开无疑是最有效的而且是最重要的形式。

 

村务公开制度的建立和运行,巩固了村委会换届选举成果,深化了村民示范活动,有效地推行了民主治村的全面落实。第一,村务公开满足了广大村民参政议政的愿望,增强了村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精神,改善了干群关系,化解了矛盾,消除了农民群众对村干部的疑虑。第二,村务公开特别是财务公开,有力地推动了村领导的廉洁,改善了村干部的工作作风。第三,村务公开增强了村民的相互监督和自我约束,减少了村民之间、村民和村干部之间的误会和摩擦,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和两个文明的建设。

 

村务公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村委会组织法»规定:“村委会实行村务公开制度”。村务公开的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政务公开。主要涉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教育、执行落实情况以及上级政府依法布置的各项国家任务的完成情况。

 

2)事务公开。主要涉及村内日常事务的管理,主要指在村委会职权范围内由村干部直接处理的正常事务,如日常工作安排、计划生育工作、宅基地的分配等。还有村内重大事项的处理决定情况,村委会履行职责情况以及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的执行情况。

 

3)财务公开。主要指村财务的收入与支出情况。如各种承包费的收缴、接待支出、村干部的福利补贴、公益基金的使用等情况。

 

为了保持农村的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办 发【2004】17号文件强调指出,当前,要将土地征用补偿及分配、农村机动地和“四荒地”发包、村集体债权债务、税费改革和农业税减免政策、村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种粮直接补贴、退耕还林还草款物兑现,以及国家其他补贴农民、资助村集体的政策落实情况,及时纳入村务公开的内容。继续把财务公开作为村务公开的重点,所有收支必须逐项逐笔公布明细账目,让群众了解、监督村集体财产和财务收支情况。

 

当然,各地情况不同,村务公开的内容也会有所不同,关键是要坚持村民想知道啥就公开啥。比如,山东省昌乐县在村务公开方面重点做好“一紧跟”,就是在公开内容上紧跟发展变化的形式和群众关注的焦点,实行动态管理。哪个时期群众最关注什么就公开什么,什么问题与群众利益最直接就公开什么。

 

村务公开的形式、实践和基本程序是什么?

 

zhongbanfa【2004】17号文件指出,村务公开的基本形式是公开栏,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明白纸”、民主听证会等形式公开。

 

在我国村民自治的具体实践中,广大村民遵循使用方便、节俭的原则,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村务公开形式,怎么方便怎么公开。比如山东省五莲县在公开形式上很有特色,大力推行点题公开。各村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召开点题公开会,对村务活动中存在的模糊问题、村务公开中没有涉及的事项,由村民向村干部提出质询,村干部当场答复或以其他形式答复。

 

关于村务公开的时间,zhongbanfa【2004】17号文件指出:“村务公开的基本程序是:村委会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依法提出村务公开的具体方案;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对方案进行审查、补充、完善后,提交村党组织和村委会联席会议讨论确定;村委会通过村务公开栏等形式及时公布。”

 

如何强化监督制约机制,保障村务公开?

 

1)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实现有效监督提供政治保障。

 

2)重视制度安排,为实现有效监督提供制度保证。一是村民组织的办事制度。主要是村民代表议事会制度、民主议事规则、村民理财小组和村民小组的工作制度等。二是确立严格的村务公开纠错机制。

 

3)设立村务公开监督小组,为实现有效监督提供组织保证。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成员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在村民代表中推选产生。村干部及其配偶、直系亲属不得担任村务公开小组成员。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及其成员应当热爱集体,公道正派,有一定的议事能力,其中应有具备财会知识的成员。

 

如何组织领导好村务公开?

 

村务公开是村民自治的重要内容,村领导要想使其发挥应有作用,就一定要加强领导、严密组织,具体来讲,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教育,统一干群思想。对领导来说,要自我教育,提高对村务公开重要性的认识;对群众来说,要教育他们正确对待村务公开。

 

2)正确组织实施村务公开。村务公开的重点是财务公开,主要包括财务预算的编列及执行情况,各项收入和支出、各项债权债务、各种收益分配,代收代缴费用等,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收益分配及执行各项财务制度的情况。公开的内容要简洁明了,便于群众了解。公开的形式和方法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如会议公布、张榜公布、广播公布、印发公布等。公开的时间要及时,对需要公开的事项要尽快向村民公布,也可以采取定期公开或者按阶段公布的形式,但不准无故拖延或蓄意隐瞒,每一项较大的事项完成之后,都要及时向群众公布结果,接受群众的监督。

 

3)搞好村务公开后意见反馈工作,对村务公开中暴露出的问题要及时改进。每一次村务公开后,都要及时召开会议,听取群众对村务公开的反馈意见,对群众提出的疑问及时解释,对群众提出的要求及时答复,对群众提出的建议及时吸纳,对大多数群众不赞成的事情,马上纠正。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管理委员会专家、湖南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智库专家  王超)

编辑 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