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映初心 精神代代传
中华名人在线 2023-09-21 08:16:45 作者:zhhmrzx 来源:

红烛映初心  精神代代传

慈利县第一完全小学   唐国英

 

有一种崇高的精神叫红烛,蜡炬成灰泪始干;有一种博大的情怀叫奉献,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有一个人诠释了这一切,他就是扎根山区,甘于奉献,追求卓越,教育报国的优秀教师、校长——覃东荣同志。

田埂两边一丘丘的稻田,绿油油,茁壮成长。穿过禾田,那遮天蔽日的山岗上,树林茂密的山坳里,都曾是覃校长走过的地方。在这儿仿佛仍能看见他的身影:他背着一袋袋的作业回家批改;他拄着拐杖背孩子回家;他为伍良平兄妹垫付学杂费;他让吕飞跃、吕启银和自己的孩子一起长大;他两次跃进水中救出落水儿童……在这片土地上,他挑砂石建校;他磨刀砍树烧炭勤工俭学……也是在这里,他三十五岁就拄着拐杖;他的孩子九岁独自穿过山林;他的妻子一次就要在河里洗九套床单被罩;他满怀对妻子的愧疚,他哀痛没有陪伴父亲没有伺候母亲;而当他将这坎坷的山路走完之时,他能穿着的最体面的竟是两件破烂的运动衫。

就这样,含着泪,我在向晏漪老师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红烛》中认识了覃东荣老师,他坚持的那些平常的,而又极不平常的小事叫人潸然泪下,又心生敬重。

他让我回忆,陷入沉思。

那是1997年,也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时期,我被分配到象市的一所村小。上班之日,同事就告诉教学质量是生命线,孩子是一个也不能少,开学时我们也是地毯式的摸排和走访。第二年的夏天,我就和同时分配来的另一个老师也去走访了。那时,我们也从绿油油的禾田穿过,我们在田间上蹦下跳。从朝霞微染到烈日当空,当我们从符坪村走到马家河,阳光已经在稻秧上反射出刺眼的光,一路叽叽喳喳的我俩,湿透的汗衫已经被晒干。这时,我们已经站在一位学生家门前,望着那扇紧闭的木门唉叹,家长还没回来。那一间大大的土砖房只有一块大木门,离大门不远的土墙上有一个大窟窿,算是窗户,一根竹篙一头搭在窟窿墙上,另一头也许是支撑在床架上,竹篙上有一些衣服。透过窗户就看见了一张床,一个大水缸,估计在那暗处还有椅子之类的家具,但那凹凸的土屋里真的放不稳一张桌子。“唉,算了,快去下一家。”我们来到了另一家,孩子的妈妈赤着脚热情地倒了两杯茶,看来也是从地里回来不久。这是我们一天来的第一杯水,尽管茶杯壁上有浓浓的茶垢,但我们双手接过茶杯咕噜而下。家中似乎还坐着一个人,而我们就听着家长说:孩子去亲戚家了,很喜欢你送的那件格子衬衣,孩子爸爸出车祸后,幸亏有人帮着……过了一会儿,就叫我们吃饭。吃过饭,我们就要离开了,孩子妈妈一直送着我们走出小路,都到了大路上,才将一张卷着的人民币迅速塞进我的裤袋里,“拖迟了,莫做声,家里的那个人是来讨账的……”突然,我们,不知所措……幸亏我们没有嫌弃那个长满茶垢的杯子!这样苦的生活!

这沉甸甸的学费让我铭记,让我成长!

这就是普九时期的一个家访缩影,家访时,我们既劝学又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还顺便讨点学杂费,不是家长不交学杂费,而是真穷啊!那时期的老师谁不会垫付学杂费呢,我周围的老师都是这样的,年纪越大垫付的越多!那时,我是在大树底下好乘凉,谁知道那些需要养家糊口的年长老师们背后的心酸与无奈呢!其实他们知道农村里收入的高峰期,是在挑着的一担担油菜籽里,在猪栏哼哼的小猪里,但是他绝不会去收,因为那是孩子们全家生活的指望!我的那些同事们在日复一日中,热衷于唠叨学生们的大小问题,而独自咀嚼家庭的困境,平凡普通的他们让无数家庭充满了温暖和希望。

那是一段多么动人的教育经历!甘于奉献,将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坚持将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这就是教育者的精神丰碑。

时间缓缓流淌,随着九年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政策落实,我们告别了那段难忘的岁月。

时代飞速发展,教育者们在奋力学习:学习信息技术,钻研新课标,每个老师的办公桌上堆满着作业和书籍,手机里存满工作的各种信息,假期里各种培训挨挨挤挤,因为我们都只求更好的自己。

我和我的同事们还是站在讲台讲解,拿着粉笔书写,搬着作业批改,倾听孩子心声,扮演着老师、家长等多重的身份角色,我们或许朝气蓬勃,或许华发早生,但教育的声音还是那么洪亮。学生取得成绩了你说真棒;学生委屈了,你说别哭;直到所有的孩子说:“老师再见!”你才转身去备课改作业……第二天的太阳升起,你又重复今天的事情。这就是教育。

教师仍是平平凡凡,普普通通:三尺讲台,四季耕耘,满腔热血,培育栋梁,教师的红烛精神仍然在我的身边散发光芒。

红烛小,见真心,平生闪亮不为己,只求照他人。红烛精神,将永远照亮着我们前进的道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我们共同弘扬红烛精神,支撑教育强国战略,在筑梦之路上坚守初心,点亮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