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不谈史
“快逃吧,官兵就要抓你来了!”
“我不走!”
“你难道不怕死吗?”
“死有什么好怕的,如果我一个人的流血牺牲能让国家觉醒的话,我甘愿赴死!”
这位勇于牺牲的义士叫谭嗣同,戊戌六君子之一。变法失败后他拒不逃亡,最后英勇就义。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这是谭嗣同就义前说的话,这种为了中国存亡甘愿牺牲的精神实在是令人佩服不已。从那以后,万千仁人志士追随着他的脚步,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挽救中国于危难之中。
他虽然牺牲了,但是他的精神会鼓舞着更多的人,继续在他的道路上走下去。
这其中就包括他的妻子李闰。
才子佳人
李闰和谭嗣同一样,都生于官宦之家,她的父亲才华横溢,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后来官至户部尚书。他和谭嗣同的父亲是同乡,住的也近,两家时有往来。
封建时代,父母如果有了合适的人选,在很早的时候就会给他们定下亲事。他们两家关系较好,家中刚好有年龄相当的一儿一女,所以这门亲事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定下了。
不过幸运的是,李闰虽然是个裹着小脚的女子,但是饱读诗书,是个知书达理的名门闺秀。
李闰和谭嗣同以诗词相通,夫妻恩爱异常。
婚后不久,李闰为谭嗣同生下了一个儿子,但是没几年就不幸夭折了,从此再无所出。
二人虽然无子,但是恩爱地生活了15年。
曾经有人嫌弃李闰配不上他,对此谭嗣同狠狠地怼了回去。在他看来,自己的妻子才华横溢,和自己意趣相投,是天生的一对,容不得他人的置喙。
他们不仅能一起讨论诗词书画,还能商讨国家大事,李闰不仅是自己的贤内助,还是难得的知音。
谭嗣同投身变法之后,每天都忙得脚不沾地,夫妻二人也常常见不到面。但是他们的书信往来却从来没有间断过。
一直到谭嗣同被捕之前,他们都保持着联系。
英勇就义,君子气节
甲午战争惨败之后,倍感屈辱的中国人决定变法图强,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上书光绪帝,要求实行新政,挽救大厦将倾的清政府统治。
光绪也有心救国,于是召集维新人士开始进行变法。
但是这一举动引起了慈禧太后的不满,她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大权独揽,大肆搜捕变法人士。这时候很多人都纷纷逃亡国外,梁启超前往日本之前曾经劝谭嗣同跟自己一起走。
但是谭嗣同拒绝了。
这时候的光绪帝还没有死,他想法设法地想要解救出皇帝,以为这样就能挽救新政。但是倘若一个皇帝沦落到要靠着自己的臣子去拯救的话,那么他的处境可想而知啊。
不久之后,光绪帝莫名其妙地死在了自己的寝宫,变法的希望彻底破灭。
维新人士遭到了大肆的搜捕。
在谭嗣同被捕之后,按照惯例,应该先由军机大臣和刑部审讯后再做判决,但是封建顽固派们害怕夜长梦多,奏明慈禧,直接处决!
谭嗣同就这么直接被押到了刑场。
在谭嗣同被捕之前,他有无数个机会可以逃跑,但是他都拒绝了。他不是被杀死的,而是自己选择终止自己的生命。
这种牺牲在很多人看来是完全没必要的,他们觉得一次失败了不要紧,还有下次,不行就下下次,只要坚持下去,就总有一次会胜利的。这叫百折不挠。
但是谭嗣同这种精神不是可以用得与失这种价值观来衡量的。这是一种殉道,他用自己的生命来祭奠这场变法,同时用无畏的精神嘲笑封建顽固派的短暂胜利。
英雄是杀不死的,像他一样的仁人志士还有很多,终有一天,他们这些封建顽固派们会走向灭亡。
智救儿媳
谭嗣同去世之后,他的父亲谭继洵也被罢免,带着一家老小返回家乡。起初,他们并没有告诉李闰谭嗣同已经去世的消息。
李闰每天都在都在盼着丈夫能早日归来,甚至日日以泪洗面,家人看她这个样子更不敢告诉她真相了,只是说他一定会归来,只是还需要等上一等。
李闰虽然担心的不得了,但是也没有其他的办法,只能继续等候消息。
谭嗣同曾经给李闰的信
原本她想留在家中继续等消息的,但是李继洵被罢免,要带着一大家子人跋山涉水的回乡,十分辛苦,她只好先将丈夫的事情放一放,跟着家人一起走,路上悉心的照顾老人家。
但半路上不知谁走漏了风声,李闰得知消息后直接晕了过去,众人赶紧将她送回房间休息。
从那以后,虽然李闰还是像以前一样努力的孝敬公婆,但是心中早就已经是一片死寂,脸上再也没有了笑意。
因为心中郁气难消,李闰很快就病倒了。
但是她却毫不在意,任由自己的病情发展下去。
谭继洵知道她这是存了必死的意志,但是他已经失去了一个儿子,怎么能在失去一个孩子呢?
况且这是老友的女儿,他如果不好好照顾她,将来又有什么颜面去见她的父亲?
他知道李闰是个刚烈的女子,无论怎么劝说都没有用,只有用责任才能拴住她。
因为他们夫妻二人一直没有自己的孩子,所以他将自己的一个孙子过继给了谭嗣同,希望李闰能好好将注意力转移到孩子身上,忘记悲伤。
继承丈夫遗志
当谭父将孩子送到李闰身边的时候,她才突然惊觉,自己这段时间的想法有多么不负责任。
看着面前年迈的谭父和年幼的孩子,她决定要替丈夫守住这个家。
她将丈夫的画像挂在卧室的墙上,以此来怀念他们曾经美好的岁月。
然后就将所有的身心都投入到了主持家业上去。
谭父被罢免之后,家中没有收入,李闰就将老家的宅子收拾出来,开起了客栈,这才勉强维持生计。因为兄嫂都识字不多,所以家中教育孩子的重担就落到了李闰的头上。
李闰对孩子们的管教十分严格,既是严父也是慈母。看着孩子们认真学习的样子,她忍不住又陷入了回忆。
谭嗣同曾经对教育一事也非常关注,他还参与筹备过女学堂,不过捐款的时候是用的自己的名义。
突然之间,她好像明白了什么。
接触到了新思想的不仅有那些参与变法的维新派男子,他们的家属也在他们的影响下逐渐启蒙。李闰饱读诗书,接受新事物比较快。
在丈夫的影响下,不仅认识到了解放妇女的新思想,而且决定付诸实践。
虽然离开了丈夫的指导,但是她也已经可以进行独立的思考。
回乡期间,她发现这里的女孩子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虽然家中两个女孩都在她的教导下读书识字,但是还有很多女孩和自己的兄嫂一样,大字不识。
有些是受封建思想制约,觉得女孩子不需要读书,但是有些则是根本无学可上。
正处在思想启蒙中的中国,女孩子上学的思想已经逐渐传播开来,但是教育设施却依旧没有改变,供女孩子学习知识的学校很少。
于是她暗下决心,要创办一所女子学堂。
为了筹建学校,她捐出了一部分家产,对此,家里人也表示十分同意,他们都对李闰的决定无条件的支持。
钱有了,但是修建校舍还远远不够,于是她找到了当地一家破旧的佛寺重新修缮,暂时作为校舍使用。
学校建成以后,不少对谭嗣同十分仰慕的人士纷纷赶来支持,他们捐款捐物,一同将这个学校轰轰烈烈的办了起来。
从那以后,她又多了一个任务,那就是管理教务。
她每天处理完家中的琐事之后,就匆匆来到学校工作,不仅亲自给孩子们讲课,还负责学校内的大小事务。
她告诉女孩们要自立自强,将来学成之后要为国家做贡献。
除了兴办女子学堂之外,她还特别关心当地的女婴。因为封建思想的荼毒,有些家庭在生出女孩后会将她们直接淹死或者遗弃,不少生命就此逝去。
李闰自己也曾经当过母亲,所以她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为了挽救这些尚在襁褓中的小生命,李闰创办了育英局,并且再次捐出了部分家产。
众人在她的带领下也都伸出了援助之手,成功救助了不少女孩。
1912年,清朝的封建统治终于落幕,为了纪念谭嗣同的功绩,政府出资修建了谭嗣同纪念堂。一年以后,纪念堂终于建成,李闰站在门口泣不成声。
1925年,这位巾帼女英雄终于走完了她的一生,这么多年以来她的所作所为没有给丈夫抹黑,九泉之下,她也能无愧地和他相见了。
结语
虽然谭嗣同的变法失败了,但是他身上属于中国人的血性却永远鼓舞着中国人。
正如他他所说的那样,从他牺牲开始,中国的为了变革不断的流血牺牲。但是正因为他的英勇,才鼓舞了更多人为之奋斗的勇气。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他的英勇会永远是近代史书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编辑:佚名 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