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身心健康直接影响我国国民整体素质,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关心。为进一步提升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的实效,可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队伍的“三性”问题。
一是着力确保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队伍的稳定性。针对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岗无编、有编无人,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挂名兼聘”等问题,要通过足额配备专职人员编制及兼职人员岗位设置、提供职称评聘的专门通道、配套专门经费及保障支持等措施,确保学校从事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人才队伍配到位、能提升、有保障,尤其避免乡村学校缺乏专职心理教师和心理咨询服务的情况。要建立健全社会组织或个人进入学校向青少年提供身心健康服务的准入机制,打消学校聘用社会兼职人员的后顾之忧。
针对2017年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取消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认定后,社会上出现的所谓官方或社会机构颁发的技能证书或合格证书层出不穷,证书的官方认可度、权威性和使用效力大打折扣,导致行业内从业者或者有意向的社会工作者无所适从、职业能力无权威认定、个人能力良莠不齐、归属感缺失、晋升和发展通道受限等问题,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规范对从业资格或技能的认定,设置单列职称评审通道,推出核验社会公益组织的官网查询平台以及官方认证的心理健康教育准从业者或专家库查询平台(为教育部门的服务购买和兼职教师聘用背书),不断规范并强化对行业协会的指导等,真正解决学校兼职岗位有人可聘、学校敢聘放心聘的问题。
二是大力提升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队伍的专业性。要持续加大对学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培育,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应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资质,建立班主任、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分层分类培训体系,打造一支服务于青少年身心健康需求的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确保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专业化、常态化、制度化。尝试建立省级层面学校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陪诊轮训机制,即:所有大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进入相关医院科室陪诊学习几个月或半年左右,类似医学生或住培生轮科实习,在面对真实病例的诊疗过程中提升做好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实践能力和水平。考虑轮训任务较大,可实行分区域分批次轮训,即:区域上实行逐级培训的模式,下一级学校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安排在上一级相关医院轮训;时间上采取分批次逐批轮训。经过几年时间,完成对全省学校全部专兼职教师的轮训,并根据实际需要启动新一轮培训。
考虑该轮训的实效,建议安排专门经费,不由学校或教师个人承担任何费用。为进一步弥补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不足,进一步提升工作专业性,可通过建立学校社会工作站、设立社会工作岗位等形式引入专业力量参与学生管理服务,探索青少年身心健康公益组织等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驻校或者联系学校工作机制,依托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站点及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协助开展法治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毒品预防教育、行为矫治等教育及活动。
三是积极扩大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队伍的参与性。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当中。如,鼓励有关青少年身心健康公益项目的社会公益组织注册,可尝试“宽进”的准入标准以及按省、市、县三级分类的差异化“严管”标准相结合,并加大对社会公益组织的指导和服务。在设置年审要求上,也适当降低青少年身心健康公益组织在服务次数、服务人数及规模等方面的标准,由年审制调整为2-3年审核一次。探索设置心理健康服务相关社会工作岗位,鼓励和支持具有资质的社工组织、公益组织参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尝试设置心理健康课程方面的“家长课堂”,将家长进行青少年身心健康培养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作为强制性要求,或考虑在学生小升初成绩上体现家长课堂的合格分,制度上形成家长重视并参与到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的过程中。
针对向社会服务购买较少的情况,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增加专项经费的投入,加大政府采购社会服务的力度。可根据辖区青少年实际需求(按学校、医疗、社区等分头上报),公开招投标集中进行采购,相关地区或单位在申报计划内按实领用。落实建设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援助热线,加强公益性、普惠性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供给,确保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公益项目的场所、活动开展、支持力度等有根本性的改观。
编辑:何君 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