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流击水的橘洲君 山水洲城记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10月17日至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十年来,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长沙实现了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的“华丽蜕变”。通道联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开放融通,长沙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十年硕果累累。
“一带”善舞,“一路”高歌。“敢为人先”的长沙人,在“一带一路”翩翩起舞,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一带一路”的长沙故事,探寻出一条内陆地区迈向改革开放高地的崭新路径。
一
“呜呜——”在位于长沙城北的广铁集团长沙北站里,机车穿梭,作业不歇,悠长而深远的汽笛声背后,是运输生产的“红红火火”。只见大型龙门架的吊臂在空中飞舞,从一辆辆大型货车上抓取一个个集装箱,再平稳放置在即将启程的中欧班列上。
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长沙中欧班列连破纪录,较去年增长17%,图为长沙北站运输生产的红火场面。广铁集团 供图
通过中欧班列,工程机械、锂电池、烟花爆竹等湘字号优质产品源源不断运到国外,同时也将国内需求量较大的俄罗斯木材、欧洲优质奶粉和糖果、中亚锑精矿等进口商品运回长沙。
中欧班列在长沙的成功,一大关键因素在于长沙雄厚的产业。工程机械、新材料、信息产业等异军突起,是支撑长沙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大放异彩的根基。
另一成功因素是综合物流成本的降本增效。“相较之前的海运模式,中欧班列山河智能专列运输时间缩短20多天,运输成本降低15%左右。”山河智能董事长、首席专家何清华告诉橘洲君,专列帮助企业缩短了合同交付时间,降低了综合成本,提升了本土企业在海外的市场竞争力。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长沙的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行线路达12条,辐射亚欧大陆近30个国家100个城市,已成为湖南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经贸往来的重要载体。
长沙中欧班列的成长史,只是长沙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中“以通道换空间”的生动实践的一部分。
从黄花机场到长沙新港,长沙构建起陆、水、空、铁、公立体交通体系,国际航空货运、中欧班列、江海联运、铁海联运、东盟货运等五大国际贸易通道通达全球,让全球优质商品飞进长沙市民的生活,让一批批“湘品”大步“走出去”,打响“长沙智造”“湖南智造”的名片。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长沙进出口总额由2013年的722.8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3315.6亿元,十年间增长3.6倍。据星沙海关统计,2022年,长沙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出口贸易额为1750亿元,同比增长44.156%,占全市贸易总额的52.8%。
二
借“一带一路”之势,得开放之利,“长沙之门”越开越大,越开越敞亮。
一方面,筑巢引凤,外资入长聚产优链。
“长沙是一个充满活力与朝气的城市。我们选择长沙,并有强烈意愿与长沙进行深入合作。”9月1日,在长沙市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首开式上,德国大陆集团中国区副总裁杨承祖的话,字字恳切。大陆集团是全球五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之一,集团全球首家5G数字化超级工厂就位于长沙。
除了优越的营商环境,大陆集团的布局,也看中了长沙汽车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巨大潜力。这个产业链正朝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不断优化升级。
截至目前,落户长沙的世界500强已达180家。长沙共有外资企业1353家,2022年营业收入2038.8亿元,纳税总额112.5亿元,吸纳就业人数19万人。
另一方面,御风出海,“长沙制造”舞动全球。
在距离长沙7831公里的波兹南,湖南星邦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波兰制造基地里,行业领先的全自动智能流水线马力全开,一台台高空作业平台整装待发。2021年6月,星邦筹划在波兰投资建设中国高空作业平台制造商的首家专业海外工厂。不到一年时间,工厂顺利竣工并实现批量生产,年产能可达2万台,助力长沙智造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长沙的商品、技术、资金、人才,纷纷在共建国家落地,让共建国家收获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在马达加斯加,袁氏种业的杂交水稻茁壮成长;在卡塔尔,中联重科的高空塔吊为世界杯球场建设贡献力量;在阿联酋,楚天科技并购德国诺脉科集团,成为世界医药装备行业领军企业之一……一大批长沙企业不断拓展国际市场,逐步从中国知名企业成长为世界知名跨国企业、行业领军者。
来自袁氏种业的长沙专家和马达加斯加朋友喜迎杂交水稻丰收。李艳萍 供图
据市商务局统计,2022年,长沙对外实际投资额占全省总量的八成以上。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增长明显,2021至2022年,新增投资项目37个,分布在印尼、新加坡、柬埔寨等18个国家和地区,涉及电子信息、专用设备制造、有色金属加工、工程机械等行业,新增中方合同投资额11.9亿美元。
三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长沙将风华正茂的青春气息、生动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富有灵感的创新创意有机结合,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诗和远方”。
从2017年起,长沙连续举办“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活动,为长沙文化“走出去”、各国青年“走进来”打开了一扇窗、架起了一座桥。
今年6月,参加“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活动的中外青年代表走进火宫殿,触摸长沙的历史脉络。刘晓敏 摄
“我爱长沙!I love Changsha!”今年6月,来自46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60多名青年代表一起游长沙、品长沙、说长沙,从山河智能到马栏山,从湖南米粉街到长沙滨江文化园,从潮宗街到火宫殿,从一江两岸的灯光秀到夜空中万千变化的无人机表演,大家充分领略长沙的热情和魅力。
2019年,刚果共和国青年高翔来到长沙,在湖南师范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不仅见证了长沙的发展,也感受到了湖湘文化的魅力。在长沙期间,他担任过第二届中非经贸博览会的志愿者,为外宾担任翻译、推荐非洲产品;也做过 “带货主播”,将肯尼亚的红茶、卢旺达的辣椒酱、埃塞俄比亚的咖啡等非洲特色产品推荐给中国的千家万户;还制作了名为《“非博”看湖南》的中、法、英三语短视频节目……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长沙香山旅游峰会、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互联网岳麓峰会、中非经贸博览会等世界级、全国性知名展会高频率举行,让长沙频频刷屏出圈,越来越有“国际范”。长沙还先后与31个国家的52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或缔结友好合作关系,老挝、马拉维相继在长沙设立总领事馆。
一批批长沙人还远赴海外,在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写下了精彩的“一带一路”长沙故事。
以卫生健康领域为例,在塞拉利昂,湘雅医院承担的中塞友好医院,致力于打造成西非最好的综合性医院;在津巴布韦,湘雅医院承担中津对口医院合作创新项目,致力于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建立最大的泌尿外科腔镜医学中心,使津巴布韦泌尿外科腔镜手术和科研水平达到非洲先进水平……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省妇幼保健院等医疗机构也组织优秀团队,持续为当地卫生健康事业贡献长沙力量。
四
“一带一路”建设为长沙外向型经济带来了新动能,而改革创新始终是开放发展的源头活水。
自贸长沙片区、6大功能性口岸、7大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长沙开放平台数量居中西部省会城市前列。
2020年9月,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获批。三年来,79.98平方公里长沙片区,积极对标国际一流,闯出一片新天地——工程机械再制造出口标准化模式改革、新型易货贸易、对非标准合作、来华留学生创业创新,长沙片区加快推进4个集成式制度创新,扩大制度型开放的成果凸显。
截至2023年8月,长沙片区累计引进项目302个,投资总额3736.4亿元,50亿元以上26个。外资、外贸、对非贸易、实有企业数较获批前分别增长138%、50%、2754%、133%,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80项。
以工程机械再制造出口标准化模式改革为例,近两年,工程机械市场由“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赋予旧产品新生命的工程机械再制造迎来发展机遇。“长沙片区将着力打通工程机械再制造设备出口税则不明、标准缺失、异地销户等关键痛点问题。”自贸区长沙片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谭浩然告诉橘洲君。
今年3月10日,自贸区长沙片区216台工程机械再制造设备集中发车“出海”。王志伟 摄
相较于生产端的工程机械,普通民众对乘“一带一路”东风进入长沙的各类美食更加印象深刻。
卢旺达的干辣椒、南非的红酒、埃塞俄比亚的咖啡、莫桑比克的腰果……湖南高桥大市场,汇聚了非洲各式美味让人垂涎。“‘一带一路’倡议和自贸区建设让我们赶上了好机遇。通过自贸区雨花区块的供应链平台下单,一个半月左右可以到货,可节约一半时间,进口量比自贸区成立前增长30%。”高桥大市场半岛坚果负责人李海丽感慨地说。
中非经贸博览会、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两大国家级平台相继落户湖南,成为长沙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2022年,长沙对非贸易总额244.7亿元,较2021年增长72.3%,较2020年增长两倍。
今年6月,第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在长沙开幕,图为正在布置咖啡特产的卢旺达小哥哥小姐姐。易亿 摄
大道长歌征如虹。十年间,通过畅通道、建平台、促经贸、优环境,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长沙正加快走上迈向“前沿”的开放之路。
站在共建“一带一路”十周年的节点上回眸,长沙之变映射硕果累累,更照见“一带一路”的未来与希望。
开启新征程,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面临着新形势、新要求。长沙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畅通国际投资贸易合作渠道,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在高水平开放中打造竞争新优势,更好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
编辑 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