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陈先枢
《长沙通史近代卷》选录(2)手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陈先枢参加编著的“湖湘文库”图书
《湖湘文库·长沙通史近代卷》陈先枢所撰第二章“19世纪60至90年代中期长沙传统社会的缓慢变化”连载
手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连载2)
同光年间农产品的商品化直接导致长沙传统手工业的发展,大批失地农民转入手工业生产,当时长沙地区已形成多个大的手工行业,著名的有:
湘绣是长沙久负盛名的传统手工业产品。湘绣在长沙形成商品性专业生产始于咸丰末年同治初年。长沙东乡沙坪袁家冲袁魏氏,公认为近代湘绣艺术的鼻祖。她自幼酷爱刺绣,天资聪颖,对传播刺绣工艺,发展刺绣生产颇有殊功。她先在长沙东乡袁家坪、沙坪一带授徒100余人,以后又往来于西乡渔湾市、溁湾市、三汊矶一带授艺。刺绣遂成专门行业。“湘绣”一词在同治以后才见称于世。省城第一家绣坊招牌,当推长沙府湘阴人吴健生之妻胡莲仙于光绪四年(1878年)在长沙天鹅塘挂出的“绣花吴寓”招牌;后迁尚德街,改挂“彩霞吴莲仙女红”的招牌。
清胡莲仙绣荷鹤图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前后胡莲仙的儿子吴汉臣在长沙红牌楼开设了湖南第一家销售绣品的“吴彩霞绣坊”;长沙袁家冲袁魏氏之子袁瑾荪则在长沙八角亭开设锦云绣馆。随后,长沙城内相继开设了“春红簃”“梁玉霞”“李协泰”、“天然”等绣庄。这些绣庄拥有资本,采取店外加工、工商合一的经营方式。长沙县沙坪乡和霞凝乡(今属开福区)是这些绣庄的生产基地,多数农家妇女以刺绣为业,有“绣乡”之称。到清末,长沙绣庄已达26家,绣工逾万,年产绣品2万余件,价值80万银元。绣品以日用品为主,也有少量高档画屏。有些绣庄还在上海、天津、北京、武汉、沈阳等地设有分庄。从此,湘绣作为名贵手工艺品大批量投入市场,销路逐渐扩大,声誉与日俱增。
长沙窑陶瓷,自唐代晚期湮没多时后,清代又在原窑址附近的铜官镇得以复生。铜官窑恢复于何时,目前很难考证。据l942年《湘东各县手工艺品调查》载:“铜官制陶始于何时,鲜有人知。唯据老窑户收藏之契约,有康熙、乾隆之年号,即铜官陶业之创始必在三百年以前。相传,明末有渔人某远到广东捕鱼,于海滨学得制陶之法,归而传授他人。于是窑厂林立,陶工麇集,铜官之陶遐迩闻名矣。”
铜官陶瓷业恢复于康熙之说是可信的,因为史载康熙中后期清政府实行“减官窑,兴民窑”的政策,当时长沙府醴陵瓷业已经复苏,这势必刺激有着烧窑传统的铜官发展陶业生产。到清末,铜官已有陶工数千人,生产的产品有日用陶、建筑陶和美术陶几大系列,号称十里陶城,成为全国五大陶都之一。到清末,铜官镇有陶窑160多座,窑工9000多人。光绪期间的义兴窑至今保持完好,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铜官清代义兴窑旧址
河西湘粉,又名南粉,因产于湖南而得名。但其主要产区位于长沙湘江西岸(俗称河西),故亦称西粉,是长沙、望城两县的传统土产。其制作技艺自清咸丰年间从湘潭传入,至光绪初年,长沙有粉丝作坊7家,光绪末年增至40余家。湘粉畅销西南各省,最高年产量达l50万公斤。
浏阳花炮包括鞭炮和烟花,历史可追溯至唐宋。雍正(1723-1735)年间,浏阳烟花鞭炮已成贡品,清廷放的“架子焰火”,即来自浏阳。到同治年间,浏阳鞭炮庄号广设于省内各重要口岸,粤、鲁、晋各省帮客纷纷来湘贩运。当时浏阳有“十家九爆”之说,东、南、西3乡从事鞭炮制造的逾l0万人,城关镇亦有作坊300余家,工人2500多人。
浏阳夏布也是驰誉中外的传统产品。早在“明末清初,浏阳夏布畅销各埠年可销万筒(即18万匹)”。咸丰至同治年间山东“谦益祥”在浏阳设庄收购夏布,年均达7万余匹。当时,浏阳在京、沪、粤、汉等地设立的鞭炮庄均兼营夏布。醴陵所产夏布多由布贩从民间采购,转手贩与浏阳商人漂白后,再成捆外销。并开始远渡重洋,销往日本、朝鲜、南洋等地。
浏阳夏布
浏阳贡纸生产始于清初,它以嫩竹纤维手工操作制成,纸张细薄、滑腻、吸水性强,书写流畅,永不褪色。清乾隆年间被朝廷官府纳用,始有“贡纸”之称。咸丰年间引进竹料熟料造纸工艺后,所产文书用纸、漂大贡、漂二贡、浏报纸质量更上一层楼,销路愈广。到同治年间,浏阳已与邵阳、南岳鼎足而立,成为湘省三大产纸区之一。据l913年湖南出版的《实业杂志》中《调查浏阳生产志略》一文记载,19世纪90年代浏阳仅折表一项,每年所产值银70万两左右。
豆豉也是浏阳的著名特产。道光年间浏阳就有豆豉作坊数家,以“杨福和”最有名。同治年间又有朱晋升开设作坊,到光绪年间增至10余家。清末浏阳豆豉业出现行业组织,名“崇新祀”,以每年农历九月二十八日为集会日,合议简单行业约规。长沙豆豉制作也是由浏阳传入的,光绪年间就有浏阳籍商人到长沙设店经销,后来自己建作坊,就地雇工,由浏阳师傅掌作。浏阳豆豉因而名声在外,到清末各地仿制者甚多,但都冠以“浏阳豆豉”。
铁锅业在同光年间宁乡县黄材一带盛极一时,多为长沙府安化、益阳二县锅商来此开办铸锅作坊,《宁乡县志》有详细记述:“黄材铁锅业……始于道、咸间。光绪中叶,安化、益阳铁商来山,大增工厂。桎木长冲、乌龟山、横塘冲、 汪子坑、直江塘、洞冲等处,皆高炉二三座,每座资本四五千元,炉工三十人,杂工十人,炭工三十余人,运夫无定。……高炉之利,一日夜率出生板铁十四五石,多至二十石,岁出三千石以上。石售银七元五六角,合得二万余元。十家则二十余万元。每炉一日夜工价、矿价、柴价五六十元,出生铁十四石,收还资本有余。地方财源以活。锅厂设于黄材附近元嘉山炭河里,凡十六家,炉二十座。一座需本银二千余元,炉工十五人,杂工四人,炭工三十余人,运夫无定。月出锅七石;石售银十二元八角。岁约出锅四万石以上,售洋可五十余万元。黄材锅业一时称盛,家世传之。”
这时长沙的手工业已开始向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行业分工细密、生产规模日渐扩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出现等明显的特点。
第一,手工业的行业分工和行业内部的分工已经十分细密,并逐步向专业化发展。在长沙,专一生产某种小商品的行业已非鲜见,其细密程度令人惊叹。按行业分工,不仅上述行业,还有角盒花簪行、戥秤行、京刀行、明瓦行、棕绳行、锡器行、翠器行、铜器行等;从行业内部分工来看,表现在生产工序的单一化、专门化趋势加强,一件产品的制成不再是一人包干到底,而从粗坯、成型、加工等工序依次由众多的工人完成,出现了流水线作业的雏形,反映出商品生产的专业化特征。
第二,手工业作坊的规模及产品种类大大扩大。19世纪后期长沙的手工业,虽然仍以家庭小作坊为主,但在某些行业也出现了规模较大的作坊。如随着长沙周边地区冶铁业的发展,长沙在同治年间出现了大型铸锅作坊,“专铸鼎锅及其他铸货”,“最盛之时,在光绪初年”。随着西方商品的输入,长沙手工业产品也开始突破传统产品的局限,当时被称之为“西洋货”的某些商品,长沙人也能自己制造。如1889nian(光绪十五年)长沙人罗福庭在西牌楼开设福记制镜作坊,采用锡箔光工艺制镜。1892年(光绪十八年)湖北人汤光明从上海学回日本烤光制镜技术,随后与长沙张学云、刘正庭合伙在三泰街开设云记作坊,生产烤光镜。这一制镜工艺以后沿用了60余年。清末长沙的手工业作坊还可生产肥皂、玻璃瓶、棉纱袜等商品。
第三,伴随着手工业、商业和矿业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工商业集镇。随着工商业的发展,长沙附近发展起一批工商业小集镇。铜官有“十里陶城”之称,与铜官一江之隔的靖港有“小汉囗”之称。靖港地处湘江西岸,东望铜官,是沩水入湘江之三角洲地带,昔为天然良港,水路畅通,帆影不绝。凡滨湖湘阴、益阳及宁乡和本区粮食、土产多以此为集散地。靖港碾米业发达,曾为湖南四大米市之一,又是省内淮盐主要经销口岸之一,商贾云集,市场活跃,为境内第一繁荣集镇。往来于沩水、湘江的宁乡“乌舡”船有3000多艘,平日停靠船只千艘左右。清末民初,有粮行50多家,粮栈、米号各20余家,还有造船、酿酒等一批其他工商业。同光年间与津市、洪江并称为湖南省繁盛三镇。此外,浏阳县东门市(今大围山镇)、大瑶市,宁乡县黄材镇、玉潭镇等都是手工业发达、商贸繁盛的著名集镇。
靖港集镇
在清同光年间,长沙手工业行业中依稀出现了初步的资本主义萌芽。这可从几个具体行业的历史资料来分析。
冶铁与制锅:前引《宁乡县志》资料表明,同光年间宁乡县有冶铁与制锅两个行业。冶铁始于道、咸间,制锅则至光绪中叶始兴。湖南制锅业以益阳、新化和安化最盛,宁乡制锅业就是安化、益阳锅商来境开办的。但就其资本、炉厂、庄号来看,宁乡冶铁铸造锅业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特别是大量使用了guyong劳动。从前引资料中可以看出,一座冶铁的高炉guyong炉工、杂工、炭工等70余人,另外还有运夫;一座铸造锅的炉子子guyong炉工、杂工、炭工等约50人,另外也要guyong运夫。这些工人都是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换取“工价”为生,因此,工人的“工价”被计算在生产的成本之中。这说明,这些冶铁铸锅业有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制茶业:同光以前,湖南各县种茶者,专业户极少,大都为农户家庭副业。同光以后出现了专业茶农。在产茶季节,茶农通常“呼集邻近男女老幼采摘”,按量计酬。粗制成毛茶后,茶农除留少量自用外,大多售与附近的茶庄茶号,茶庄茶号则或再售与茶厂,或直接设厂制作精茶销售。茶厂将毛茶加工成精茶,一般须经拣、焙、筛、车、磨、捞、簸以及装箱、起运诸工序, 皆雇工进行,其中拣茶更大量雇用妇女、儿童。长沙府醴陵县城常有茶号十数家,于各乡设庄,“自采摘、运送以至发拣、装箱,贫民资以为活者,不可胜计”。而拣茶之方法,早年“均由造茶之人(庄号和厂家)发给女工携回家中,拣去茶梗、茶包及黄叶片,缴茶时验视最严”;至l9世纪80年代(光绪中叶),则“皆在栈房雇用女工入拣”。这些情况,均可看出茶叶采摘、制作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清代乡间制茶场景
湘绣:湘绣是19世纪后期崛起的外向型手工业。“构成湘绣业这个行业的,一方面是专业的绣庄(坊),另一方面有环绕着绣庄的广大农村和一部分城市居民中的刺绣手工劳动者。……除部分粗绣庄有少数固定雇工外,所有粗、细绣庄的绣品,绝大部分都是发交城乡绣工加工代绣,即由绣庄发给原料,并画出图样,载明颜色,配好色线,绣成后按件计给工资。”这些情况,就决定了湘绣业在其发展过程中, 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它崛起较晚,当它开始成为一个行业的时候,便从产到销,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第二,绣庄主不仅收购、贩卖绣品,而且发放原材料和图样,直接控制生产,这样,他们就不仅是包买商,同时还是企业主,他们所拥有的资本也同时具有商业资本与工业资本的双重性质;第三,由于湘绣业技艺上的特殊性,它很难使用机器生产,因而长时期中使用人数众多的、分散的城乡个体手工业者的家内劳动进行生产,这是一种典型的资本主义家庭劳动。
陶瓷业:湖南陶瓷器主要是长沙县铜官陶瓷和长沙府醴陵县瓷器。从总体上说,陶瓷业的分工较湘绣业为细。就制瓷的工序来说,主要有采泥、制坯、贴花、上釉、过烧等项;而从事此项生产的人,又有窑户(作坊、工场)、搭烧户和彩花红店的不同。大体说来,从事土瓷生产的窑户,因生产品种不多,品质不精,大多以小作坊的形式进行生产,一般雇用二三十人,最多四五十人,共同操作,很少分工。而制作细瓷则相对规模较大,每家窑户有工场四至六个,雇用工作人员常自七八十至百余人不等,分工也较细。至于搭烧户和彩花红店,对于窑户来说,处于附属地位,不同于湘绣业中的城乡手工业者的家庭劳动。所谓搭烧户,是指技术工人自组工场,但因资金不足无力建窑,而将制造的瓷坯搭在有窑之窑户烧制。“其搭烧手续,除匣窑、装窑、出窑概须自费外,尚须预先向窑主租定窑位,缴纳租金”。搭烧户规模比窑户小,一般有工人数人或十余人。彩花红店则为瓷器再加工的店家,即将窑户已烧好的白瓷器,用矿石制作的特种颜料,加以彩绘,增其美观,以便高价出售。彩绘人数一般较少,每店一至三五人不等。不难看出,以上窑户(包括土瓷、细瓷)、搭烧户、彩花红店,均属资本主义作坊或工场手工业的经营性质。
鞭炮业:鞭炮制作操作工艺比较简单,长期停留在“纸包硝磺”的手工劳动状态。除原料的加工外,鞭炮生产工序主要有八,即扯筒、褙筒、洗筒腰筒、上盘、钻引孔、插引、轧引颈、结鞭。其中仅“腰筒、上盘、钻孔、结鞭等,须富于经验之技工始能为之,余如扯筒、褙筒,插引诸端,皆属易学而且易为之工作,不独壮年男女可作,即老人、稚童以至残废者,亦能胜任。”这就决定了近代时期鞭炮业生产关系的特点,是手工作坊与家庭劳动紧密结合:“普通作坊除专雇技工担任腰筒、上盘、钻引孔、轧引颈、结鞭等工作外,其它简单工作,或由(作坊主)自己家中人作,或分发各民家,备价包做。”作坊于鞭炮结鞭后,即卖与运销商。此种运销商人于各主要鞭炮产地设立庄号,名曰炮庄。炮庄备价向作坊收买各种鞭炮后,另雇工人,加以包装成封、成箱,然后运往外埠销售。显然,这些炮庄主要具有资本主义包买商的性质。(注释略)
推荐阅读
1、三湘惊雷震九州 ——长沙和平起义纪实
2、吉祥巷片区条条街巷有故事
3、他对清朝有再造之恩,官至极品!墓址选地却一波三折
4、临湘市聂市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著名茶乡
5、说不尽的北山之山
6、千年古镇福临铺
编辑: 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