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大同思想网
西方制瓷技术源自湖南永州
王佩良 张若彤
(湖南工商大学数字媒体工程与人文学院)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德克·鲍德(Derk Bodde)在《中国物品西入考》透露化学来自于华夏的事实:“中国炼金术是阿拉伯人炼金术的灵感来源,而阿拉伯的炼金术又启发了欧洲中世纪的炼金术,最终,我们的现代化学便由此诞生了。”他却杜撰德国工匠博特格在1709年偶然发现“高岭土”,并成功烧制硬瓷的伪史,掩饰西方剽窃华夏制瓷技术的真相。
众所周知,陶瓷与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一样,都是中国的伟大发明。陶瓷工艺为中国原创,由来已久,可追溯至一万多年前的湖南永州道县玉蟾岩遗址。1993、1995、2004年,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组织国际考古队发掘玉蟾岩遗址,出土1.4-2.1万年前的五粒人工栽培稻谷以及带有布纹的陶器,可谓人类稻作文明和制陶文明的源头。玉蟾岩陶器文明往外传播,往东有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浙江桥头遗址彩陶,往南有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陶器,往北方有河北徐水南庄头陶器,往西有大地湾遗址陶片。湖广地区少昊后裔鬲人是制陶工匠族群,擅长烧制三足陶鬲。他们往西迁徙,将陶鬲制作工艺带入亚、非、欧洲,古希腊Greece即与来自东方的鬲人鬲国有关。玉蟾岩遗址作为早期陶器的发生地,制陶技术的开创地,在人类文明史上地位重要,影响深远。
在湖南的洪江高庙、澧县丁家岗、城头山、长沙大塘、桂阳千家坪、岳阳坟山堡、安乡划城岗、汤家岗、湘潭堆子岭、汨罗附山园、辰溪松溪口、华容刘卜台等三十多个考古遗址发现大量七千多年前的白陶。高庙白陶制作需要相对复杂的原料配制和控温技术,以瓷土和高岭土为原料,经1000度高温烧制而成,装饰纹样独特丰富,构图考究,排列整齐,分布匀称,以戳印和刻划为主,太阳纹、八角星纹、獠牙兽面纹、凤鸟纹最多,展示出当时人们丰富而神密的精神生活。洪江高庙白陶艺术沿着沅水入洞庭湖,再上溯湘江,往南经由千家坪,翻越南岭,到达珠三角;向东传入长江、大海,继而流布东亚、南亚、西亚以及北非,催生了世界著名的大江大河文明。考古专家郭伟民指出:“湖南白陶是新石器时代艺术的一道天光,照亮了幽暗晦暝的史前丛林。”
秦汉以降,湖南的岳州窑、衡州窑和长沙窑制瓷业兴起,工艺先进,独领风骚,产品畅销海内外。湘阴岳州窑遗址出土“汉安二年”款识的青瓷布纹残片,施用一种氧化钙含量较高的石灰釉或草木灰釉,这表明岳州窑最早烧制青瓷。南朝,岳州窑大量烧制标有“官”“太官”“太府”款识的青瓷,销往都城南京,说明岳州窑最早烧制官瓷。岳州窑最早采用匣钵覆烧,叠层堆放,成品率高,效益更好。岳州窑率先采用釉下彩工艺,以氧化铁、氧化铜为彩料,在素坯上绘出图案、诗文,再施以青釉,经1220℃高温烧制成釉下彩。清代蓝浦滨《景德镇陶录》记载:“湖南岳州府,唐代亦陶瓷,皆青。”黄矞《瓷史》记载:“岳州即湘也,其品既在寿州、洪州上,则亦当时之珍品。”据史书记载:“具有希腊特色的棕叶式莲花、绿思特莲花和亚述亚圣树式莲花在西方源远流长,而影响到我国,在岳州窑前期的湘阴窑印纹中即已出现。”长沙铜官窑始于初唐,盛于中晚唐,是世界釉下多彩陶瓷的发源地,瓷品繁多,造型别致,样式新颖,色彩艳丽。长沙窑主要烧造各种日常用器、文房用器以及各种雕塑玩具,品种繁多,以青釉瓷,白釉瓷、褐釉瓷、酱釉瓷、蓝釉瓷等为主。许多瓷器配有诗歌。如有一首这样写道:“君生我未生,我生君以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全诗共用9个字讲述爱情,却字字不提“爱”,倾诉了两人苦恋不能厮守的闺怨遗憾,也体现唐代长沙人的多情浪漫。唐代李群玉在《石渚》诗中描述了当年长沙窑的繁盛:“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迥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湖南陶瓷经湘江,入洞庭,再顺长江入大海,从广州或宁波运往世界各地,在越南、菲律宾、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等国都出土长沙窑瓷器。1998年,印尼海域发现唐代“黑石号”沉船,出土5.6万件长沙窑瓷器,震惊世界。湖南的先进制瓷工艺影响周边地区。宋代以后,江西景德镇瓷厂吸收岳州窑工艺,后来居上。据考证,湖南、江西民窑发达,器形相似,都是喇叭口、腹部大,柄的最高处和“嘴”在同一直线上。江西浮梁县有“湘湖村”,曾发掘一处与长沙窑相似的唐代遗址。
中国瓷器千姿百态,瓷绘艺术悠久,色调清纯亮丽,倍受西方人青睐,他们无比向往:中华土产有佳瓷,尤物称人从所思。艺苑能辟新世界,倾城何处开如斯。16世纪初,欧洲掀起一股收藏中国瓷器的热潮:去找那种瓷器吧,它那美丽在吸引我,在引诱我。它来自一个新的世界,我们不可能看到更美的东西了。它是多么迷人,多么精美!它是中国的产品。欧洲皇室贵族以拥有中国瓷器而自豪。萨克森国王奥古斯都二世痴迷瓷器,曾在1715年用六百名龙骑兵与普鲁士皇帝交换151件青花瓷瓶。这组瓷瓶被称为“龙骑兵瓶”,换走的龙骑兵则被称为“瓷器兵团”,这也成为世界陶瓷外交史的一桩奇闻。法王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热爱瓷器,经常光顾巴黎专营中国物品的商店。1772年12月27日,她曾以5000利佛尔的高价购买5件中国青瓷花瓶。利玛窦曾在《中国札记》记载:最细的瓷器是用江西所产的黏土制成, 人们将其用船运到中国各地, 也运到欧洲最遥远的角落,在那里受到那些欣赏宴席上的风雅有甚于夸耀豪华的人们珍爱。 因路途遥远,运输不便,物以稀为贵,一件优质的中国瓷器到了欧洲市场简直价值连城。欧洲于是兴起一股仿制中国瓷器的热潮。1575-1587年间,佛罗伦萨的托斯卡纳公爵支持陶工生产出梅第契 (Medici)瓷器,这是欧洲产的第一批原始瓷器,但胎质、釉质与中国瓷器相差甚远,规模很小,产量有限。为了掌握烧制瓷器的奥秘,打破中国对瓷器贸易的垄断,西方人想方设法窃取中国瓷器制作工艺。而法国yesu会传教士殷弘绪的间谍活动尤为典型。
殷弘绪(Père Francois Xavierd'Entrecolles),字继宗,1662年 2 月 5日出生于法国里昂,1681年加入yesu会。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他随法国传教士白晋从印度马德拉斯来到中国厦门。他先在厦门学习汉语, 成效显著。次年,他受利圣学神父任命,来到江西饶州传教。他首先为一位贫穷的泥匠工人洗礼。不久,泥匠病逝, 殷弘绪为其举行天主教葬礼,引起上万名当地人围观,差点引起骚乱。他的传教事业起步艰难,当年仅 2 人入教。为了能自由传教,他经常给当地官员送礼物,以寻求保护。他与江西巡抚兼御窑厂督陶官郎廷极搭上关系,传教事业开始有所起色。康熙四十五年(1706),他赴北京任法兰西外方yesu会会长。1709年,殷弘绪通过与郎廷极的私交,向清朝廷进贡一批法国葡萄酒,康熙皇帝龙颜大悦。此后,殷弘绪便常驻景德镇,利用皇帝红人的身份,自由进出各大陶瓷作坊,细致观察,深入了解各道制瓷工序,并在陶工中发展教徒,通过布道活动,套取许多不为人知的制瓷细节。他发现景德镇“饶玉”瓷器之所以“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磬,薄如纸”,关键在于其坯土的配方与众不同。
康熙五十一年(1712)9月1日,殷弘绪在江西饶州府治鄱阳给欧洲奥日神父寄送一封上万字的长信。他在信中写道:“尊敬的神父:我在景德镇培养教徒的同时,有机会研究了传播世界各地、博得人们高度赞美的美丽瓷器的制作方法。我之所以对此进行探索,并非出于好奇心:我相信,较为详细地记述制瓷方法,这对欧洲将起到一定的作用。关于制瓷方法,除了亲眼看到的以外,我还从基督教徒那里了解到许多特殊情节。在这些基督教徒中有不少从事制瓷工作的人,也有一些是大瓷商。”他作为商业技术间谍,在信中全面介绍了景德镇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风俗信仰、经济状况,又详细讲解了胎土、釉料、成型、色料、配方工艺以及施釉、修足、挛窑、满窑、烧窑的烧瓷工序。
他介绍了景德镇以高岭土烧制瓷器的秘密:“制瓷原料是由叫做白不子和高岭的两种土合成的……精瓷之所以密实,完全是因为含有高岭土。高岭土可比作瓷器的神经……”“高岭是瓷器成份之一,其加工比白不子简单。一般直接使用自然土。在表层被红土复盖的一些山中可以找到高岭矿。它埋藏得较深,并以块状存在。把它作成正方形不子的方法,与作白不子的方法相同。”他说冰裂纹瓷器是因施了用白石子制作的釉, 烧结后形成大理石花纹, 远看瓷器好像破碎了。他以杯子为例,介绍了景德镇瓷器生产的流水作业。一个工人从转轮上面拿下杯坯, 按照要求修改其直径和高度。第二位瓷工将杯坯和杯座粘在一起。第三位瓷工将杯子放在模具里压印图案。第四位工人将杯子边缘刮光刮薄,使其透明。烧制一件瓷杯需要经过七十多道工序,非常复杂,但效率极高。大型瓷器则是分开制作,先制作成小器皿,再一个个粘合起来,最后用专门的特制工具琢磨抛光。他还透露了景德镇瓷匠用石头烧制各色釉料的秘密。蓝色釉料是将天蓝色石头埋入窑内砂砾中烧烤一天,再用瓷钵将其研磨成细粉。红颜料是将糟矾放入坩埚炼烧而成。白釉则是将透明的石粉放在窑炉烧制。
奥日神父以《中国陶瓷见闻录》为题,将来信刊载在《yesu会传教士写作的珍贵书简集》第12期。1716年,法国《科学》杂志登载这封信件,在欧洲学术界引起轰动。1717年,殷弘绪将窃取的制瓷技术写成另一份详细报告寄往法国。从此,欧洲人开始四处寻找高岭土,并按照殷弘绪介绍的二元配方仿制高温硬质瓷器,但仍有许多技术难题未能解决,西人对窑变、釉彩技术不得要领。1722年,年近六旬的殷弘绪从北京专程前往景德镇深入考察瓷业一个多月。是年10月25日,他撰写第二封长信,将其寄往欧洲。他在信中写道:“为了了解中国工人制作瓷器的方法,我煞费苦心。由于我所进行的新的探索,给了自己以新的知识。”在这封信中,他对前次未解释清楚的问题作了补充和修改,又增加不少新的考察资料,如瓷器的修补,薄胎瓷的制法,滑石的用途,紫金釉的烧制,纹片釉的制法,青釉的呈色,乌金釉的配制,釉里红的制法,铜红釉的发色,窑变花釉的形成,各种颜料的制备,彩瓷烤花方法,窑内火候的控制,青花料的制备,几乎涉及整个制瓷工艺。他指出“石是瓷器的肌肉,而高岭土则是瓷器的骨胳。”该信以《中国陶瓷见闻录补遗》为题在《yesu会传教士写作的珍贵书简集》第16期刊登。欧洲人如获至宝,茅塞顿开,开始争相仿制中国高端瓷器。
18世纪初,德国萨克森大公兼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二世拔巨款资助炼金士博特格试制瓷器。经过多次失败,终于烧制出色白透明的硬质瓷器。随后,奥古斯都二世在德累斯顿的阿尔布雷希特斯堡建立梅森皇家瓷厂。1740年按照殷弘绪提供的二元配方法,陆续烧制出青花、釉下蓝彩、描金彩瓷等高温硬质瓷。1735年,法王路易十五兴建塞夫尔瓷厂(Sèvres)。因没有高岭土,只能生产玻璃和软质瓷。1768年,在法国中部利摩日附近的圣提勒小镇上,外科医生妻子黛莱特偶然发现自家院子的白色黏土具有增白功能,可以漂白衣服。消息传出,采矿工人蜂拥而至,发现这种粘土正是寻觅已久的上等制瓷原料“高岭土”。1770年,法国人终于成功烧造出第一款高温硬质瓷。此后,利摩日的仿瓷技术突飞猛进,将中国瓷的设计、装饰、彩绘工艺与西方软瓷烧造工艺巧妙结合,生产的瓷器品质细腻,款式多样,成为法国“瓷都”。
德、法两国成功仿制中国瓷器,英国不甘落后。1759年,英国人乔赛亚·韦奇伍德在斯坦福德郡创办陶瓷厂,使用殷弘绪介绍的方法烧制瓷器,做工精良,风格简练优雅,成为英国皇家专用瓷器。1793年,马嘎尔尼使团访华,向乾隆皇帝进贡韦奇伍德瓷器。19世纪初,韦奇伍德受殷弘绪介绍的中国“骨瓷”启发,在原料中加入动物骨粉,烧制出韦奇伍德骨瓷。
殷弘绪的书信对欧洲学术界影响巨大。1780年,法国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根据殷弘绪的两封书信,编写“瓷器”辞条。1896年10月,德国地理地质学家李希霍芬考察景德镇瑶里镇东埠村矿洞遗址,发表论文,首次从岩石角度介绍景德镇高岭土,将其译作Kaolin。
从道县玉蟾岩陶罐、洪江高庙白陶,到岳州窑、长沙窑,再到景德镇窑,中华陶瓷产业经历数千上万年发展,方有大成。法国传教士殷弘绪来华,从康熙朝到乾隆朝,从秘密刺探窃取制瓷工艺,再到西人仿制瓷器作为国礼“回赠”中国,只有短短九十余年。美国历史学家阿谢德S. A. M指出,十八世纪yesu会士带回更多的中国技术资料并被采用, 欧洲才生产出真正的瓷器。1986年,法国库达美窑炉公司总经理约·库达美坦言:“二百七十年前,殷弘绪将yesu教传到景德镇,将景德镇的制瓷技艺带回法国,他既是宗教传播者,也是瓷艺传播者。”殷弘绪不仅从中国偷盗瓷器技术,还窃取华夏的水银提炼、人造珍珠、牛痘、养蚕等技术。他在西方人眼中拥有崇高的地位、身份和荣誉,堪称盗窃东方文明圣火的“普罗米修斯”。
墙里开花墙外香。殷弘绪的两封书信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瓷业格局由此发生重大转向,中国不再独享瓷器的专利,且被蒙在鼓里。1942年,日人小林市太郎将两封书信翻译成《zhinei陶瓷见闻录》。1979 年,日人佐藤雅彦将其增补成《中国陶瓷见闻录》,收入《东洋文库》第363 册。1978年,王景圣根据日文本转译成中文,收录于景德镇陶瓷馆文物资料组编辑的《陶瓷资料》第1期。至此,传教士殷弘绪窃取中国制瓷技术的真相才为国人所知。根据“糯文糯语”英汉同文原理,英语中许多关于陶瓷的单词可以解读为音、意相通的相应汉字,如POT即“盆瓯坛”,BOWL即“钵瓯盌瓴”,WARE即“瓦盎容匜”,JAR即“斝盎容”,也表明西方陶瓷文化源自中国。
作者简介:王佩良,湖南工商大学数字媒体工程与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湖南省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糯文糯语英汉同文馆创始人,湖南长沙,410205。张若彤,湖南工商大学数字媒体工程与人文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23级硕士生。
编辑:佚名 李锦辉 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