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语
一、“论语”简述
1、 “论语”这本经典据作者的学习认为是曾子及其弟子最终完成。可以说是孔子的真传,因为专家们说子思是曾子的弟子,由此得知孔子对曾子的认可。当然更加重要的是通过对“大学”“中庸”“论语”的系统学习可以确认曾子和他的弟子对“论语”的成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2、“论语”的书名是成书时所确定,是有条理地论述孔子的 “语言”,孔子传授给核心弟子的孔门心法,就是“大学”的126个经文和“中庸”的109个经文。因此,“论语”是有条理地论述“大学”和“中庸”。
3、“论语”和“大学”“中庸”到底是那部经典在前,那部经典在后?或许我们无法考证。其实我们也无需考证,只要确认他们之间的关系即可。我们可以理解“大学”是纲要,“中庸”是能力,“论语”是诠释。
4、本版本是作者尝试回到2500年前的聆听先祖的训诫。这和当今人们谈论的所谓“儒释道”没有一点关系。也和朱熹与王阳明谈论的理学与心学没有任何关联。
5、本版本是“初入圣门”就是初步进入圣人之门。对“论语”的正式诠释是“成人之厦”版本。进入高级的研究是“成圣之径”版本。
6、据说“论语”的版本很多,诠释版本达3000种之多。现在到了该认真审视,重新修订,重新诠释的时候了。因此,作者抛砖引玉,恳请所有中华儿女献计献策,所有爱好人类智慧的全球有识之士献计献策。
二、中华民族的思想之树
1、我们在谈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复兴什么?一定是思想复兴。中华民族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就是“论语”。
2、我们可以理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巨人的苏醒。“道德经”是巨人的大脑,“周易”是巨人的作品,简单可以理解为日历。“论语”是巨人的行为。“礼”(周礼,仪礼,礼记)是巨人的行为规则。“诗经”是巨人的情感舒展。
3、“道德经”是中华民族历代“巫师”对人生与世界的看法。这里说的并不是现代人所理解进行迷信活动的“巫师”。可以从“道德经”的经文看出没有任何迷信活动。“道德经”是多位女性“巫师”在长达数万年间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是人类走在自己轨道上必须遵循的状态。她们是通天彻地之人。是维护我们子孙后代繁荣昌盛的守护者。因此,“道德经”不能和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对话入座地应用。
4、“周易”这本经书有人说是万经之首,许多大家将之解读成许多算命方法。在作者看来“周易”就是一个挂历。当我们要出门就看看天气,看看可能发生的事件(吉凶),在家就看看自己的人生轨迹。我们还可以理解为一本故事经文,先祖在给我们娓娓道来一个国家的兴衰历史和个人的奋斗史。
5、“论语”抽象出来就是“大学”和“中庸”。
6、“诗经”是先祖教导人们的情感舒展。包括了对“礼乐”的理解,引导人们“思无邪”。
7、“礼”是人们的行为规则。我们将高速公路地面上的线条称之为“礼”,将高速公路上的硬隔离称之为“法制”。当“法制”高度完善的时候就是“道德”极度败坏。人类就走到了极度危险的边缘。我们将遵循“礼”运行的状态称之为“道德”,万物遵循天地法则运行,因此,万物懂得“道德”。人类遵循“礼”的规则活动就是“道德”。因此,“礼”的制定是“圣者”。“法律”的制度可以是“贤者”。所以,“法律制度”是“礼仪制度”的边界。因此,当我们在努力建设完善“法律制度”的时候,更加要建设完善“礼仪制度”。
8、因此,我们将儒学说成儒家是混淆视听,儒学不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之言。诸子百家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树中的树枝,“道德经”“周易”“论语”是树干。不是宗教,更加和迷信无观,也不是统治文化,是提高人类认知能力的学问,是维护全人类繁荣昌盛的守护着,是人类思想中的钻石。属于全人类。
三、学习“论语”提高人类的认知能力
1、我们从学习“孝悌”,进入“新民”,同时到达“至善之地”,成就“明德”天下。如何判断我们的修行或者说达到了何等程度?在“论语”中有明确的说明。
2、人生的境界旅程就是“为政篇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论语”这部经书的最明亮的明珠就是这段经文,这是一位智者的心路旅程,这是对世界的伟大贡献。因为,我们不会找到,人类智力进化的真实具体表述。
4、“初入圣门”版本是人生修行的准备工作。“成人之厦”是开始修行的论述,他的培训目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人们绝大多数到此为止。
5、“成圣之径”版本是研究“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人生境界的论述,是极其少数的为人类未来寻去出路,勇于攀登的圣贤之人。工作繁忙的人是不适合的。
6、当人们的人生境界达到“四十而不惑”的时候就是跨入了另外一个物种的世界了。这个境界有啥奥妙?说来沮丧,就是具备了对“善恶,是非,丑美”的基本判断能力。
7、当然人们进行修行并不是仅限于学习“道德经”“周易”“论语”“大学”“中庸”“诗经”“礼记”“春秋”等,还需要学习西方哲学和自然科学。
8、所以,人生的修行之路是长期的,终身的。
四、中华民族的思想
1、中华民族的思想高度:只要人类还是碳基生物,中华民族的思想就是天花板,我们将永远不能超越。如果我们进化成硅基生物,也是我们的根基。
2、自从周文王演绎“周易”,周武王立国,周公制度。老子大成“道德经”,孔子叙述“大学”“中庸”,中华民族的思想达到人类的最高点。
3、根据“三角形整理法则”,中华民族的思想达到高点将不可被超越,一旦被超越。那就是硅基生物时代,是下一代文明。
4、中华民族思想在老子,孔子时代完全成熟,随后2500年的一直不断刘流变,到如今已经是碎片了。
5、中国共 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6、因此,因此,现在是复兴中华民族思想的最好时期。
五、东方哲学,我在这里干什么?
1、《论语》就是 “成人之学”,是成年人建立人生观,世界观的学问,是提高人们认知能力的学问。也就是说是追求智慧的学问,因此,不妨我们也来追问,也来爱智慧。
2、西方哲学有三个重大人生追问:第一个我是谁?第二个我从哪里来?第三个我要到哪里去?
3、更新学有四个重大人生追问:第一个我是谁?第二个我从哪里来?第三个我在这里干什么?第四个我要到哪里去?
4、我们考察西方哲学的追问和更新学的追问。会发现西方哲学缺少了一个追问,这就是“我在这里干什么?”这就是当前人类陷入愚昧、彷徨、暴力的根本原因。人们迷茫,困惑,没有方向。人们就如同被抛弃在当今世界上的孤儿。因此,当今社会抑郁患者众多,四处寻找信仰以期望能得到安慰。这个世界上几乎没有人能够确定自己不是抑郁患者。
5、中华民族的先祖对更新学的四个追问给出了答案。第一个追问“我是谁?”。《论语》第一篇“伦大学”学而篇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什么意思?让我们懂得“孝悌”,有啥用?知道自己是父母的孩子了。这就是知道了更新学的第一个追问“我是谁了?”。同时也就知道了更新学的第二个追问“我从哪里来?”
6、《论语》第十一篇“孔门弟子”先进篇 11-12“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孔子在告诉子路的疑问,更新学的第四个追问“我要到哪里去?”孔子间接告诉子路只要清楚了生的问题,到哪里去也就迎刃而解了。
7、在更新学看来“昨天已经逝去,明天还没有诞生,我只是活在今天”。那么“我在这里干什么?”《大学》告诉了我们,你是有使命的“要在人间主持正义”。《中庸》告诉我们:“要怀揣一颗真诚之心”。从此我们不在迷茫,明确了方向,我们的生命也有了意义。
8、学习 《论语》知道了 “我怀揣一颗真诚之心,在人间主持正义”的道理。这是先祖的训诫。这就是学习《论语》的意义所在。
9、学习先祖训诫不一定能够获得智慧,想要获得智慧就要学习先祖训诫,这样才能觉醒,成长为大人,成为君子,成为有使命的人。生命从此才会有意义。
10、因此,我们也就知道了先祖的训诫是国之重器。
11、因此,不论是孩子,青少年,中老年。不论地位如何?不论财富如何?人人都应当学习先祖的训诫。
六、学习先祖训诫首先要准备好“三颗心”
1、学习任何书籍都要有三步或者三个层次或是三个角度:
A、第一个层次:学习书籍字面上的意思。
B、第二个层次:贯通书籍整篇文章的思想脉络。
C、第三个层次:走进作者的思想中观看景象。
2、从目前对经典书籍的注释来看大多停留在第一个层次,或许有到达第二个层次。对《论语》经文的理解以后将在“成人之厦”版本中详细解读。在“成圣之径”中加以研讨。
3、我们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所看到的经典大多数注释值得商榷的。因为,人们没有“三棵心”。人们认为都几千年了我们比古人聪明多了。没有人知道我们生活在先祖编制的大网中,我们像是网中之鱼,这个渔网是我们的港湾,是我们生存的基本保证。当今我们的确聪明了很多,但是,失去了智慧。
4、因此,我们首先要拥有“三棵心”才有可能获得先祖的训诫真谛。
5、第一颗心:“无知之心”:知道《论语》是培训孩子成长为大人的训诫教材,是人们建立世界观的学问。放下一切幻想安静学习。学会“无知”才能开启“智慧之门”。
6、第二颗心:“恭敬之心”:我们是孩子、是学生、不是老师。我们没有资格去批评圣人,更加谈不上去批改圣人的奥义。因此,学会“恭敬”才能开启“灵智之门”。
7、第三颗心:“平常之心”:当我们达到圣人的境界时候,再去寻找经典中的糟粕。因此,要收起批判性思维,放下品鉴之想。这样才能开启“心流之门”。
8、圣人诉说的是先祖的训诫。我们要将思绪进入先祖的语境才能领略先祖的智慧。
9、先祖的训诫不可被证伪。一旦被证伪,也就是我们自己否定自己,也就是我们自己挖掉了自己的根基,因此,我们将从此彷徨,没有方向,人生将没有意义。
10、先祖的训诫不是宗教,是人类生存之道、繁衍之道、求知之道。
11、中华民族的先祖训诫才是人类的希望,是人类未来树立的灯塔。
七、启动 “次序法则法则”读懂“论语”
1、什么是“次序法则”?就是排好队吃果果。就是1、2、3、4、5。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就是“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2、“次序法则”看上去非常简单,甚至可笑,先祖却是乐此不疲。简单而无法掌握,这就是宇宙法则的魅力所在。
3、“论语”的诠释有人统计说是多达三千种。却是没有一本诠释清楚的就是因为不懂得“次序法则”。本文抛砖引玉,希望能够完善“论语”。
4、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孔子是什么人?我们说是圣人,即使不承认也不能摆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说出几句经文。我们不妨继续思考孔子的弟子是什么人?
5、因此,只有具备三颗心才能领略只有学习中华民族的先祖训诫《道德经》、《周易》、《大学》、《中庸》、《礼记》、《诗经》、《春秋》、《孟子》才能给人类找到一条正确的前进道路。别无他途。
6、因此,我们首先要使用“次序法则”对经文进行,目录编排,分类研究。第二步就要用“三颗心”对经文仔细揣摩研究。
7、我们必须了解一个事实孔子的弟子们以及再传弟子都不会是普通人,说的是“论语”的作者们,绝无可能将孔子的言语以及弟子的言语乱放一起。必须要有这个基本的认知,否则一无所获。
八、论义“朝闻道,夕死可矣”
1、“论语”是一本故事经书,先祖在给我们娓娓道来人生真谛。让我们聆听一段经文的奥秘。这是“成人之厦”部分内容。
【原文】4-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心流」2500年前的一天清晨,先祖孔子给学生讲了一个观察人的方法道理 “观过知人”,不亦悦乎?
【原文】4-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心流」既然早上听老师孔子讲解“观过知仁”,先祖训诫:当天学习到的道理,一定要在太阳下山前就要出去分享研讨。当天的事情当天毕。因此,孔子说放学,出去“时习之”吧。牢记,太阳下山前就要回家,现在还没有电灯,看不到道路会摔跟头,大家都日落而息,没有人学习了。
4、第九章 小人离道
【原文】4-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心流」天有不测风云,非常不幸,一出门就遇到小人,老师遇到小人咋办?先祖训诫:不要和他讨论,道不同不相为谋。也不错,坏事变成好事,学会了一个分辨小人的判断方法。
5、第十章 君子固执义
【原文】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心流」抓紧时间,刚才遇到小人,现在好运来了,遇到了一位君子不但分享研究了“观过知仁”,而且又学习到一个道理君子固执义。太阳就要下山了,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明天再研究“义”的道理。
九、先祖训诫警惕颜色革命
1、孔子知道三千年后是红色政权继承周朝的伟业。这就是天命。这是“成人之厦”中的一段论述。
11、继承周朝中华文明的是3000年以后的红色政权
【原文】2-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心流】礼仪制度是道德规范,是人类的大法。知道3000年后的礼仪制度,必定知道3000年后的道德情况,也知道是红色掌权。因此,是天意。孔子:“恶紫之夺朱也”。这是先祖最为痛恨的事情。
12、为什么说周朝?因为周朝是几千年中华民族文明的集大成,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总结。因此,孔子谈论继承周朝的问题。
13、“论语”中【原文】【译文】和【解析】部分组成“初入圣门”。【原文】【心流】和【层次】就是未来的“成人之厦”的部分内容,当然更加丰富很多。这就是两个版本的去别。除了方便阅读研究【原文】部分保留。
十、 人类历史的3000年之大变局
1、自从周文王演绎 《周易》,周武王立国,周公制度。老子大成《道德经》使得先祖的思绪得以传承,孔子秉承尧舜之道,文武宪章叙述《大学》《中庸》,奉行周礼,将中华民族的思想推向最高峰。
2、时光飞逝,弹指一挥间3000年转瞬即逝,如今人类面临自诞生以来最为严酷的生存挑战。因此,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是对人类社会的最大贡献。
3、《中庸》第二十九章“王天下有三重蔫其寡过矣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周朝距现在刚好3000年,也就是“百世”了。因此,这是3000年的历史大变局,是全体人类的福音。纵观新中国各位领导人,哪一位不是圣贤之人。因此,人类又一次来到圣贤之人辈出的轴心时代。
4、、结论,我们的认知能力远远不如先祖。人类的整体认知能力低下。我们居然失去了智慧。因此,我们人类陷入重大危机了。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根本原因吧?
5、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将持续500年,2023年6月15日是正式开启之日。一十一、先祖与经文之说
1、关于本文中提及的“先祖”的定义:女娲、燧人氏、神农氏、炎黄、尧、舜、汤王、周文王、周武王、周公、老子、孔子、曾参、子思、孟子等等。这些秦朝以前的大哲们作者都称之为先祖。当然各位读者还可以多添加一些。这里只是举例子。
2、人的一生有两个父母,第一个是自己的生物,血缘上的父母。第二个就是精神世界的父母。因此,所谓“先祖”就是给我们构建人生观,世界观的父母。
3、关于本文中提及的“经文”的定义:在作者看来,《论语》一书中的无论是孔子的言论还是孔子弟子们的言论都是经文。因为,看起来的确非常震撼与精美。即使在《道德经》、《周易》、《大学》、《中庸》、《孟子》中被后人增加一些言语,如果我们无法将之挑选出来,我们也无妨将之称之为“经文”。作者将在今后几年将这几部经典一一重新整理,争取最大可能将他们恢复到接近原始的状态。为此必将奋斗终生,当然一定有很多志同道合的贤能人士同行。
4、作者在先祖的训诫中没有创作什么?只是发现先祖的训诫太震撼了,突发奇想努力试图编写出说明书而已。说明书分成三部,这就是“初入圣门”、“成人之厦”“成圣之径”,预计花费十年时间。
4、先祖的训诫就是我们的生活,每天,每时每刻都在使用,无论你学习过没有,他已经在你的基因之中。因此,系统地学习就会唤醒沉睡的先祖给我们赐予智慧。不论是婴儿、儿童、学生、青年、壮年、老年;先祖的训诫都将伴随我们的生命历程。
十二、《论语》的本文结构与版本划分
1、 本文使用“次序法则”对《论语》进行分部分进行整理。并没有进行重新组合。
2、 本文是基础版本,几乎放弃章节经文的背景以及一些故事的出处讨论。重点将一些议题,关键思想点一一标出。以期望引起学者停下脚步沉思。学习先祖训诫“知止”是打开智慧之门的第一步。而且不进行长期阅读沉思,还要读18遍以上。必将终身一无是处。
3、 “论语”将分成三个版本:“初入圣之门”,“成人之厦”“成圣之径”。
4、 本文的结构,篇章简述,原文、译文、注释、解析、正源。
5、 注释及译文采取意译。不进行现代文学研究。
6、 研究方法:尽量忘记汉朝以后发生的事情。企图使用心流回到周朝。再用现代白话或口语描述感受,因此,不符合专业文学。敬请海涵。、
7、 本次发行的“初入圣门”之《论语》是第一版。毕竟这是一个圣贤之人辈出的新时代。作者才疏学浅,“初入圣门”不久,见识与文学修养都有待商榷,只能作为抛砖引玉为天下先。恳请诸位同学、老师不惜赐教为盼。书后有联系方式请大家将看法发到邮箱,在后续的版本中加以订正完善。
8、 这里郑重声明,本文诠释“论语”和儒释道没有一点关联。如果有学者发现有所关联,恳请告知马上纠正,虽然难以做到,也将全力而为之。
论 语
第一篇 论大学
第二篇 论君子人生境界
第三篇 论礼乐
第四篇 论仁义
第五篇 论智慧
第六篇 论中庸
第七篇 孔子是榜样
第八篇 先贤是榜样
第九篇 论天命
第十篇 孔子的礼仪
第十一篇 孔门弟子
第十二篇 论弟子学仁
第十三篇 论弟子学治国
第十五篇 论君子之道费而隐
第十六篇 论国家衰败
第十七篇 论一生无成
第十八篇 论君子固执
第十九篇 弟子心得
第二十篇 圣人训诫
论 语
《论语》第一篇《学而》包括16章
第一篇 论大学
第一部分 大学
第一章 我应当是怎样的人
第二部分 论学
第二章 在亲亲
第三章 巧言令色鲜仁矣
第四章 吾日三省吾身
第五章 在新民
第六章 亲 仁
第七章 君子
第三部分 论君子
第八章 主忠信
第九章 慎终追远
第十章 温良恭俭让
第十一章 观志观行
第十二章 礼之用,和为贵
第十三章 诚信恭敬
第四部分 论好学
第十四章 好学
第十五章 贫而乐 富而好礼
第十六章 患不知人
《论语》第二篇《为政》包括24章
第二篇 论君子人生境界
第一部分 论君子风采
第一章 君子居其所
第二章 君子思想纯正
第三章 君子仁德治国
第二部分 人生境界
第四章 人生境界标准
第三部分 论孝道
第五章 遵守礼制
第六章 注重父母健康
第七章 保证父母衣食无忧
第八章 对父母和颜悦色
第四部分 论辨识能力
第九章 观察平常
第十章 无处遁形
第十一章 再次观察
第五部分 分辨君子
第十二章 君子不器
第十三章 跟随君子
第十四章 观察君子
第六部分 论认知能力
第十五章 学而必思
第十六章 钻入牛角尖
第十七章 获得智慧的方法
第十八章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第七部分 君子从政
第十九章 提拔正直的人
第二十章 君子仁德庄重
第八部分 君子三德性
第二十一章 孝悌为政
第二十二章 君子诚信
第二十三章 君子前知三千年之礼
第二十四章 君子见义勇为
《论语》《八佾》一篇包括26章
第三篇 论礼乐
第一部分 礼乐尽失
第一章 礼 崩
第二章 乐 坏
第三章 不仁无礼乐
第二部分 论构建礼乐
第四章礼之本 俭而戚
第五章 礼无所不在
第六章 小人无礼
第七章 君子有礼
第八章 仁先礼后
第九章 知 礼
第十章 僭 礼
第十一章 掌握天下
第三部分 论君子学礼
第十二章 恭 敬
第十三章 君子中庸
第十四章 遵循周礼
第十五章 反复确认是礼
第十六章 量力而行
第十七章 不可失礼
第十八章 敬事尽礼
第十九章 上礼下忠
第四部分 论仁与礼乐
第二十章 思想纯正无邪
第二十一章 既往不咎
第二十二章 君子知礼
第二十三章 君子知乐
第五部分 孔子是榜样
第二十四章 夫子为木铎
第二十五章 君子中庸
第二十六章 小人反中庸
《论语》第四篇《里仁》
《里仁》一篇包括26章
第四篇 论仁义
第一部分 论仁
第一章 择邻而居
第二章 知者利仁
第三章 仁者爱憎分明
第四章 志于仁
第五章 道不可须臾离也
第六章 未见好仁者
第七章 观过知人
第二部分 论义
第八章 朝闻道夕死可矣
第九章 小人离道
第十章 君子固执义
第三部分 论义利
第十一章 君子与小人
第十二章 利先而怨
第十三章 礼让为国
第十四章 君子患所以立
第十五章 忠恕之道
第十六章 喻于义与喻于利
第四部分 论孝道
第十七章 见贤思齐
第十八章 孝顺是忠恕
第一十九章 不远游
第二十章 三年无违
第二十一章 担忧父母
第五部分 君子谨言慎行
第二十二章 谨 言
第二十三章 约之以礼
第二十四章 讷言而敏行
第二十五章 德不孤
第二十六章 尺 度
《论语》第五篇《公冶长》
《公冶长》一篇包括28章
第五篇 论智慧
第一部分 论贤贤
第一章 出嫁女儿
第二章 出嫁侄女
第三章 近朱者赤
第二部分 论君子三德性
第四章 君子不器
第五章 仁者不佞
第六章 自 知
第七章 匹夫之勇
第八章 不知仁
第九章 聪明无用
第十章 听其言而观其行
第十一章 刚强者无欲
第三部分 论君子德行
第十二章 不强加于人
第十三章 中庸之道不可闻
第十四章 有闻必行
第十五章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第十六章 君子四美德
第十七章 久而敬之
第四部分 论识人
第十八章 不 智
第十九章 不知仁
第二十章 再思而后行
第二十一章 愚不可及
第二十二章 节 制
第二十三章 不念旧恶
第二十四章 不真诚
第二十五章 心机深重
第五部分 中庸寂寞
第二十六章 圣人也无奈
第二十七章 无人自省
第二十八章 无人好学
《雍也》一篇包括30章
第六篇 论中庸
第一部分 论君子样貌
第一章 南 面
第二章 居敬而行简
第三章 一人好学
第四章 君子周急不济富
第五章 厚 待
第二部分 论天命
第六章 天 命
第七章 三月不违仁
第八章 各有天赋
第九章 自 知
第十章 亡之命矣
第三部分 论素其位
第十一章 贫而乐
第十二章 不要画地为牢
第十三章 君子儒
第十四章 不援上
第十五章 马不快
第十六章 巧言令色
第十七章 无人走正道
第四部分 论君子风采
第十八章 文质彬彬
第十九章 小人侥幸
第二十章 乐中庸者
第二十一章 人有层次
第二十二章 智力评判标准
第二十三章 君子快乐长寿
第五部分 论君子知变
第二十四章 变 化
第二十五章 觚不觚
第二十六章 明哲保身
第二十七章 不偏离中庸
第二十八章 君子自重
第六部分 论孔子期盼
第二十九章 孔子知天命
第三十章 孔子期盼
《论语》第七篇《述而》
《述而》一篇包括38章
第七篇 孔子是榜样
第一部分 论孔子学先圣
第一章 述而不作
第二章 学而不厌
第三章 学习三步骤
第二部分 论孔子教诲
第四章 平 静
第五章 不复梦见周公
第六章 志于道
第七章 自行束修以上
第八章 不启不发不复
第三部分 论孔子仁德
第九章 仁之心
第十章 仁者不乐
第十一章 仁者睿智
第十二章 仁者生财有道
第十三章 谨慎祭祀战争疾病
第十四章 社会要和谐
第十五章 求仁而得仁无怨
第十六章 仁者快乐
第四部分 论孔子知变
第十七章 学《易》无过
第十八章 孔子恭敬
第十九章 不知老之将至
第二十章 乐学
第二十一章 子不语怪力乱神
第二十二章 择其善者而从之
第四部分 论孔子明德
第二十三章 上天赋予孔子明德
第二十四章 孔子真诚
第二十五章 孔子传授文行忠信
第二十六章 孔子看不到圣人
第二十七章 孔子仁心
第二十八章 学而知之
第二十九章 改而止
第三十章 仁在心中
第五部分 论孔子德行
第三十一章 十目所视
第三十二章 智者乐
第三十三章 君子力行
第三十四章 诲人不倦
第三十五章 不信鬼神
第三十六章 君子节俭
第三十七章 君子坦荡荡
第三十八章 孔子端庄肃穆
《论语》第八篇《泰伯》
《泰伯》一篇包括21章
本篇共计21章,
第八篇 先圣是榜样
第一部分 论圣贤德行
第一章 至 德
第二章 遵周礼
第三章 战战兢兢
第四章 肃穆庄重
第五章 不耻下问
第六章 君子风采
第二部分 论圣贤德性
第七章 任重而道远
第八章 立于礼
第九章 君子不愚民
第十章 不仁必乱
第十一章 骄且吝
第三部分 论学圣贤
第十二章 三年未成
第十三章 笃信好学
第十四章 君子素其位
第十五章 君子必乐
第十六章 二季人
第十七章 学不及
第四部分 明德天下
第十八章 禹不禅让
第十九章 唯尧为至圣
第二十章 至 德
第二十一章 开国必仁德
2-1-8869,2-4-7752.4-5-5057
《论语》第九篇《子罕》包括31章
第九篇 论天命
第一部分 君子不器
第一章 子言命与仁
第二章 君子不器
第三章 不骄纵傲慢
第四章 毋极端
第二部分 论孔子命运
第五章 天命不可违
第六章 圣人多磨难
第七章 圣人困苦多艺
第八章 扣其两端
第九章 无征兆
第三部分 论孔子仁爱
第十章 仁爱之心
第十一章 颜渊赞孔子
第十二章 不越礼
第四部分 论孔子自重
第十三章 我待贾者也
第十四章 何陋之有
第十五章 专心学问
第十六章 处事自如
第五部分 论掌握命运
第十七章 逝者如斯夫
第十八章 未见好德者
第十九章 功亏一篑
第二十章 一人不懈怠
第二十一章 张弛适度
第二十二章 学无所成
第六部分 少年未来希望
第二十三章 英才出少年
第二十四章 闻善改过
第二十五章 毋友不如己者
第二十六章 人要有志气
第七部分 论君子三德性
第二十七章 君子自当强
第二十八章 君子固执
第二十九章 三德性
第三十章 学道执变
第九篇三十一章 虚情假意
《论语》第十篇《乡党》包括27章
第十篇 孔子礼仪
第一部分 公务礼仪
第一章 语言艺术
第二章 朝堂上
第三章 接待国宾
第四章 入公门
第五章 出 使
第二部分 着装饮食礼仪
第六章 着装有礼
第七章 祭 祀
第八章 饮 食
第九章 祭 肉
第三部分 日常礼仪
第十章 食不语寝不言
第十一章 瓜 祭
第十二章 席 正
第十三章 杖者先出
第十四章 站 位
第四部分 交往礼仪
第十五章 派使者
第十六章 明 示
第十七章 伤人乎
第十八章 赐 食
第十九章 病不失礼
第二十章 对君主尽身
第二十一章 每事问是礼
第二十二章 朋友可托
第二十三章 朋友交往
第二十四章 家 居
第二十五章 待人接物
第二十六章 驾 车
第二十七章 祭祀山神
《论语》第十一篇《先进》
《先进》一篇包括26章
第十一篇 弟子们
第一部分 孔门十哲
第一章 礼乐先行
第二章 各自东西
第三章 孔门十哲
第四章 不能独立思考
第二部分 学习三纲要
第五章 闵子骞孝悌
第六章 南容谨言
第七章 颜回好学
第三部分 无人传道
第八章 殊途同归
第九章 后继无人
第十章 希望破灭
第十一章 埋葬希望
第四部分 道的真谛
第十二章 子路迷茫
第十三章 子路夭折
第十四章 真诚前知
第十五章 子路过分
第十六章 过犹不及
第五部分 弟子德行
第十七章 聚敛之臣
第十八章 弟子各有所偏
第十九章 学无所成
第二十章 容人
第六部分 论君子
第二十一章 伪君子?
第二十二章 因人而异
第二十三章 明哲保身
第二十四章 不同流合污
第二十五章 巧言狡辩
第二十六章 人各有志
《论语》第十二篇《颜渊》
第十二篇”论弟子学仁” 《颜渊》
共24章
第一部分 论仁
第一章 克己复礼为仁
第二章 如见大宾
第三章 仁者言讱
第二部分 论君子泛爱众
第四章 君子内省不疚
第五章 四海之内皆兄弟
第六章 君子明智
第七章 无信不立
第三部分 论君子文质彬彬
第八章 文质彬彬
第九章 君子怀仁
第十章 主忠信徙义
第十一章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第四部分 论格物致知
第十二章 扣其两端
第十三章 尽其情
第十四章 居之无倦
第十五章 不偏离
第十六章 君子成人之美
第五部分 论诚意正心
第十七章 君子心正
第十八章 小人心不正
第十九章 君子诚意
第六部分 论修身
第二十章 君子通达
第二十一章 君子崇德
第二十二章 举直错诸枉
第二十三章 交友不可则止
第二十四章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子路》一篇包括30章
第十三篇 论弟子学治国《子路》
30章
第一部分 名正言顺
第一章 先之劳之
第二章 举贤才
第三章 名正言顺
第二部分 论政事
第四章 君子不器
第五章 学以致用
第六章 身正不令而行
第七章 周公旦和康叔
第八章 经商有道
第九章 先富裕后教之
第十章 君子三年有成
第十一章 百年胜残去杀
第十二章 王者必世而后仁
第十三章 正身从政
第三部分 论民主治国
第十四章 国 老
第十五章 一言兴邦
第十六章 近者悦 远者来
第十七章 欲速则不达
第四部分 论中庸
第十八章 父为子隐 子为父隐
第十九章 恭 敬
第二十章 人分五等
第二十一章 贤贤
第二十二章 持之以恒
第五部分 伦君子德行
第二十三章 君子和而不同
第二十四章 仁者爱人也恶人
第二十五章 君子与小人
第二十六章 君子泰而不骄
第二十七章 刚毅木讷近仁
第二十八章 论士
第六部分 全面备战
第二十九章 全民皆兵
第三十章 时刻备战
第十四篇 论弟子修身《宪问》
44章
第一部分 论君子志在四方
第一章 何谓可耻?
第二章 君子志在四方
第三章 君子言行中庸
第四章 君子三德性
第五章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第六章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第二部分 民主?
第七章 人有倾向性
第八章 政令四权力分立
第三部分 论君子三德性
第九章 著其善
第十章 贫无怨难 富无骄易
第十一章 知 人
第十二章 论三德性
第十三章 君子时中
第四部分 论君子仁德
第十四章 端 倪
第十五章 谲必不正
第十六章 管仲仁德
第十七章 大义与小节
第十八章 不嫉妒
第十九章 昏君贤臣
第二十章 言过难成
第五部分 论君子尽责
第二十一章 孔子尽责
第二十二章 诚实事上
第二十三章 君子上达
第二十四章 君子自省
第二十五章 君子寡其过
第二十六章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第二十七章 小人言过其行
第二十八章 君子三德性
第六部分 论君子德行
第二十九章 子贡方人
第三十章 患其不能
第三十一章 贤人前知
第三十二章 君子忧国
第三十三章 君子贵德
第三十四章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第七部分 论知天命
第三十五章 独 行
第三十六章 天 命
第三十七章 君子明哲保身
第三十八章 知其不可而为之者
第三十九章 击磬漏心迹
第八部分 君子修身次序
第四十章 自古守孝三年
第四十一章 上好礼则民易使
第四十二章 君子修身三境界
第四十三章 君子修身三步骤
第四十四章 欲速成者
第十五篇 论君子之道费而隐《卫灵公》
42章
第一部分 论一以贯之
第一章 军旅之事未学
第二章 君子固穷
第三章 予一以贯之
第二部分 论君子德行
第四章 知德者鲜矣
第五章 无为而治
第六章 君子言忠信行笃敬
第七章 君子明哲保身
第八章 知者不失人不失言
第九章 杀身以成仁
第三部分 论修行德行
第十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第十一章 放郑声,远侫人
第十二章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第十三章 未见好德如好色者
第十四章 不举贤
第十五章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第十六章 二次追问
第十七章 人以群分
第四部分论君子的品德
第十八章 君子修行四步骤
第十九章 君子病无能
第二十章 君子爱护名声
第二十一章 君子反省
第二十二章 君子群而不党
第二十三章 君子查言观行
第二十四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五部分论弘扬君子之道
第二十五章 三代先圣是榜样
第二十六章 君子不自以为是
第二十七章 巧言乱德
第二十八章 君子异常必察
第二十九章 君子弘道
第三十章 君子有过必改
第六部分 论君子好学
第三十一章 好 学
第三十二章 君子忧道不忧贫
第三十三章 君子中庸
第七部分 君子胸怀天下
第三十四章 君子有使命
第三十五章 小人惧怕仁德
第三十六章 镜子当仁不让
第三十七章 君子贞而不谅
第三十八章 君子敬事而后食
第八部分 君子胸怀仁德
第三十九章 君子有教无类
第四十章 道不同不相为谋
第四十一章 辞达而已矣
第四十二章 圣人仁德
第十六篇 论国家衰败《季氏》
14章
第一部分 · 论邦国无道征兆
第一章 出师无名
第二章 逐步没落
第三章 衰败无可阻挡
第二部分 圣人训诫
第四章 益者、损者三友
第五章 益者、损者三乐
第六章 侍于君子有三愆
第七章 君子有三戒
第八章 君子有三畏
第九章 人分四等
第十章 君子有九思
第十一章 见善如不及
第十二章 有财无德
第十三章 圣人真诚
第十四章 名正言顺
第十七篇 论一生无成《阳货》
26章
第一部分 论天命
第一章 吾将仕矣
第二章 性相近习相远
第三章 心志不移
第四章 君子学道则爱人
第五章 君子也迷
第六章 仁者五项品德
第七章 君子再迷
第二部分 论好学
第八章 不好学一无是处
第九章 君子要学诗
第十章 学习《周南》《召南》
第十一章 何谓礼乐?
第三部分 论国家独立自主
第十二章 纸老虎
第十三章 民主陷阱
第十四章 不实之说
第十五章 精英摇摆不定
第十六章 社会风气败坏
第十七章 巧言令色鲜矣仁
第十八章 警惕颜色革命
第十九章 天何言哉?
第二十章 以直报怨
第四部分 论君子自当强
第二十一章 三年之丧,久呼?
第十七篇第二十二章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第二十三章 君子义以为上
第二十四章 君子也恶人
第二十五章 唯宰我与小人为难养
第二十六章 四十见恶其终也
第十八篇 论君子固执《微子》
11章
第一部分 论不改其志
第一章 殷有三仁
第二章 不变其志
第三章 孔子避地
第四章 孔子避人
第五章 不要固执
第六章 君子不与鸟兽同群
第七章 不可洁身乱大伦
第二部分 论君子自强不息
第八章 七贤人
第九章 自 强
第十章 圣者训诫
第十一章 周朝有八位贤士
第十九篇 弟子心得《子张》
·25章
第一部分 子张心得
第一章 贤士四德行
第二章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
第三章 论交往朋友
第二部分 子夏心得
第四章 坚持君子之道
第五章 论好学
第六章 仁在哪里?
第七章 君子学以致道
第八章 小人有错误会掩饰
第九章 君子三种样貌
第十章 君子信而后动
第十一章 大义与小节
第十二章 洒扫应对进退
第十三章 学而优则仕
第四部分 子游心得
第十四章 丧致乎哀而止
第十五章 子游仁乎?
第四部分 曾子心得
第十六章 曾子仁乎?
第十七章 人未有自致者
第十八章 何谓孝顺?
第十九章 君子体察民情
第五部分 子贡心得
第二十章 君子的引导
第二十一章 君子有过必改
第六部分 孔子是日月
第二十二章 文武之道无所不在
第二十三章 夫子之墙数仞
第二十四章 萤火虫论日月
第二十五章 无知者论圣人
第二十篇 圣人训诫《尧曰》
第一章 禅让帝位
第二章 从政尊五美屏四恶
第三章 君子知天命
论 语
第一篇《论大学》
本篇《学而》前言:《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第一篇《学而》包括16章。这是旧有的编排。
本篇重新分为四个部分,本篇的篇名是“论大学”。
第一部分大学,只有第一章,我应当是怎样的人?本章的三句经文是整部论语的核心思想,也是对“大学”经文‘在亲亲,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的诠释。该部分的关键经文是:“学而时习之”,“有朋友”,“人不知而不愠”“君子”。以后割部分章节都是围绕第一部分展开。
第二部分论学,一共有六章。描述了从“孝悌”开始学习,直到成为仁德之人。该部分的关键经文有:“孝悌”“仁”“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巧言令色”“吾日三省吾身”“忠”“信”“亲仁”“贤贤易色”。
第三部分论君子,一共六章。描述了成为仁德之人要从“主忠信”深入学习,直至掌握诚信恭敬的道理。本部分是培养如何做才能算作君子。本章需要重点探究的关键经文:“君子不重,则不威”“主忠信”“过,则勿惮改。”“慎终,追远”“温良恭俭让”“观志观行”“礼之用,和为贵”“信近于义;恭近于礼”。
第四部分好学,一共三章,描述成为君子必须好学,达到知人的目的。当然这不是最终目的,认识自己才是追求。最后一章呼应第一章第一句经文“学”的目的。本部分的关键经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患不知人”。
到此,本篇论大学就结束了。
本篇每章节都是紧密相扣,详细解释开篇经文的深意。
《学而》是论述君子要从“孝悌”开始认识父母亲人,从而认识自己,给自己定位,进而认识外人,具备处理与亲人和外人的关系,进而达到自己有个和谐的生存环境。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和父母签订契约文本,对外人用这个文本参考和外人签订契约参照,这个契约可以是书面的大多是默认的。
本篇作者将之命名为“论大学”因此,第一章论述的就是“大学”。同时,“论语”本身就是论述“大学”和“中庸”的经文。为了理清楚思路,将经文按照讨论议题,分成一些部分加以分段,这样是为了方便学习掌握先祖训诫的真谛。以后个篇章均采用此方法。
第一篇 论大学
第一部分 大学
第一章 论述我应当是怎样的人
【原文】
1-1子曰(1):“学(2)而时习之(3),不亦说乎(4)?
有朋自远方来(5),不亦乐乎(6)?
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乎(9)?”
「译文」
孔子说:“学习了‘孝悌’要主动在恰当的时机反复练习领悟,内心不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请教我,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
人们不懂得“孝悌”而不心情烦躁,不就是君子要做的事情了吗?”
第二部分 论学
第二章 在亲亲
【原文】
1-2有子曰(1):“其为人也孝悌(2),而好犯上者(3),鲜矣(4);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
「译文」
有子说:“他为人孝顺父母,敬重兄长,却喜好冒犯上级,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冒犯上级,而喜好zaofan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根本建立了,大学之道也就建立了。孝顺父母、敬重兄长,这就是仁德的根本啊!”
第三章 巧言令色鲜仁
【原文】
1-3子曰:“巧言令色(1),鲜仁矣。”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和颜悦色样子的人,很少有仁心的。”
第四章 日三省吾身
【原文】
1-4曾子(1)曰:“吾日三省吾身(2)。为人谋而不忠乎(3)?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要多方面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使用了呢?”
第五章 在新民
【原文】
1-5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而信(3),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译文」
孔子说:“管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级别国家的方法,首先要严谨认真地处理国家大事做到诚实遵守信用;其次国家财政开支要节约做到要爱护官吏臣僚,最后役使民众要做到不误农时”。
第六章 亲仁
【原文】
1-6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悌,谨(4)而信,泛爱众,而亲仁(5),行有余力(6),则以学文(7)。”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诚实守信;要博爱,主动亲近仁德之人。能够轻松践行后,就可以开始学习文献知识提升自己。”
第七章 君子
【原文】
1-7子夏(1)曰:“贤贤易色(2);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3);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崇尚贤德不注重女色,侍奉父母能做到全力以赴,给君主办事能做到全身投入,与朋友交往,说话守信用。这种人虽然说没有学习,但是我确说他已经学习了。”
第三部分 论君子
第八章 主忠信
【原文】
1-8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僵化死板;学习要从忠信入手,不和道不同的人做朋友;有了错误,就不要害怕改正。”
第九章 慎终追远
【原文】
1-9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按照礼仪对待死去的人,追念过去的众位祖先,民众的风气就会趋向于忠厚淳朴。”
第十章 温良恭俭让
【原文】
1-10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
子禽问于子贡说:“夫子到一个诸侯国,总是能够听到这个诸侯国的政事。这是他自己主动求取获得的,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夫子温良恭俭让,所以获得,这是夫子主动求得的,他的这种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方法不一样吧?”
第十一章 观志观行
【原文】
1-11子曰:“父在,观其志(1);父没,观其行(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他父亲在世的时,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去世以后,观察他的处理事务的行为处世。三年时间没有改变他父亲生前处理事务的方法,如此就可以说他是孝顺的了。”
第十二章 礼之用,和为贵
【原文】
1-12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有子说:“实行礼仪的时候,和谐才是最好的。先王的治国方略最为美好的地方就在这理了。但是不论大事小事都这样处理,是行不通的。为了和谐而和谐,不用礼仪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
第十三章 诚信恭敬
【原文】
1-13有子曰:“信近(1)于义(2),言可复也(3);恭近于礼,远耻辱也(4);因不失其亲(5),亦可宗也(6)。”
【译文】
有子说:当一个人守信,就接近义了,说过的言语可以再次重复;当一个人对人恭敬,就接近于礼了,就能远离羞辱。因为,这二者之间没有失掉紧密的关系,所以,可以将他们视为一脉相承的。
第十五章 贫而乐 富而好礼
【原文】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5)。”
【译文】
子贡说:“一个人贫穷却能够不谄媚,富裕却能够不骄傲自大,这样的人怎么样? ”孔子说: “这可以了。但是不如虽然贫穷却乐于道,虽然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说得就是这个意思吧? ” 孔子说:“赐呀,你能举一反三了,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第十六章 患不知人
【原文】
1-16子曰:“不患(1)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编辑:佚名 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