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庸
中华名人在线 2024-02-12 21:37:25 作者:zhhmrzx 来源:

   

一、      概述

1、    《中庸》是论述人生境界修养的一部专著,是儒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原本是《礼记》中庸第三十一篇,据传为战国时期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子思(前483-前402)。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

2、    从《中庸》内容看开篇的109个经文是不会有啥问题的,后文有明显的秦汉以后时期的修订,但是这并不影响“中庸”的思想完整。因此,本文并未将之删除,可以看出修订者非常高的儒学水准,便于我们较深刻地理解先祖训诫。《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中庸》提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给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这五项追问是应当仔细进行研究与探索的。

3、    《中庸》就是埋在你家后花园的钻石!

二、      《中庸》的地位

1、    认识儒学:《大学》是思想,《中庸》能力,《礼记》是行为规则,《诗经》是乐,《孟子》是外延。

2、    《论语》先祖给人们建立人生观,世界观的学问。“大学”和“中庸”是从其中抽象出来的修行纲要。这就是这三本书之间的关系。

3、    “论语”讲的是“我怀揣一颗真诚之心,在人间主持正义”。“在人间主持正义”就是“大学”, “我怀揣一颗真诚之心”就是“中庸”。“论语”系统地论述了君子的修行之路与人生境界进级。

4、    因此,可以看出《中庸》的地位,《大学》和《中庸》是不可分割的,是一体的。

5、    《中庸》是研究“诚”的 “极致”状态。诠释了“止于至善”的道理。

6、    《论语》说的是“我怀揣一颗真诚之心,在人间主持正义”。《大学》的第一章说的是“我应当是怎样的人”第二章说的是“我应当如何做?”,那么《中庸》说的是我的“力量”。因此,我们者就知道了《大学》和《中庸》的关系了。他们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因此以后当作者说《大学》的时候已经包含了《中庸》。因此,我们就此可以确定《中庸》的地位了。

三、    为什么要学习“中庸”?

1、 《中庸》是孔门的修行 “心法”。是修行德行的基本方法,和 《大学》;《礼记》;《诗经》是一套,不可分割。《大学》是修行的纲要,是思想,是道路, 《中庸》是具体的能力。《礼记》是规则尺度,”《诗经》是情感舒展的乐章。

2、 所以《论语》和《大学》、《中庸》、《礼记》、《诗经》要一起学习,这5本书都是儒学的“心法”。

3、 我们不会在世界上找到如此完整,严密,系统的提高人类认知能力的思想体系了。他历经两千五百多年仍然散发着他的光彩与智慧。无与伦比。是中华民族文明的传承。

4、 儒学应当发扬光大,他不应当只是属于中国人的文化,应当是全人类的文化。

5、 孔子并不是儒学的创立者,但是他是集大成者,这个学说不会有人超越了。他的光芒照耀人类前进的道路。直到永恒。

四、    人类历史的3000年之大变局

1、中华民族民族文明源远流长,自从周文王演绎 《周易》,周武王立国,周公制度。老子大成《道德经》使得先祖的思绪得以传承,孔子秉承尧舜之道,文武宪章叙述《大学》,奉行周礼,将中华民族的思想推向最高峰。

2、时光飞逝,弹指一挥间3000年转瞬即逝,如今人类面临自诞生以来最为严酷的生存挑战。因此,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是对人类社会的最大贡献。

3、《中庸》第二十九章“王天下有三重蔫其寡过矣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周朝距现在刚好3000年,也就是“百世”了。因此,这是3000年的历史大变局,是全体人类的福音。纵观新中国各位领导人,哪一位不是圣贤之人。因此,人类又一次来到圣贤之人辈出的轴心时代。

4、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将持续500年,2023615日是正式开启之日。

五、    中华民族文化复兴

1、        我们现在提倡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那么复兴什么?可以看到有很多人在修订修补古籍。很多人在研究甲骨文,也有许多人在研究汉字的来历。当然大家更加看重的是文物金银器皿就热血上头。其实,这些都是外围。

2、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是思想的伟大复兴。那么,面对浩瀚如海的书籍,那些才是核心?大家都在说儒释道认为这三家就是驻华民族的思想。可以说这些都是树枝。

3、        作者在此有不同的意见,根据三角形整理法则。从周文王到老子,孔子中华民族的思想已经完全成熟。因此,最多到子思,孟子。以后的都可以无需统计在其中了。当然,也可以先放在旁边。如果想要学习甚至复兴中华民族的文化,那就不用研究儒释道了,因为,这些和先祖的训诫毫无关系。

4、        因此,作者说的复兴中华民族的文化是秦朝以前的。主要有:《道德经》,《周易》,《论语》,《大学》,   ····《中庸》,《礼记》,《诗经》,《尚书》,《周礼》,《仪礼》,《孟子》等等。

5、        因此,中华民族的核心思想就是:首先学习《大学》《中庸》建立世界观,然后安放《道德经》思想,下来摆设室内挂件《周易》装饰房屋。这样就基本建好了自己的家园。以后按照自己的偏好进一步装饰。例如放上点喜好的家具之类。因此,中华民族的思想绝不是简单地归结为儒学如此简单。

6、        当然学习要从“初入圣门”开始,人后学习“成人之厦”。绝大多数人到此为止。勇敢有余力者将继续攀登“成圣之径”的高峰。

7、        不论你信仰什么宗教?不论你是什么党派?无论你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

8、        不论你是员工还是老板。是清洁工,外卖小哥,还是机关干部,或者是政府官员。

9、        不论你是小学、还是中学、或是大学、博士、教授、什么之父?

10、     不论你是高高在上,还是卑微如蝼蚁。不论你是财富如山,还是一贫如洗。

11、     不论你是婴儿,或者在幼儿园,少年、青年、壮年、老年任何年龄。

12、     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不论是黄皮肤,白皮肤,黑皮肤还是棕色皮肤的人们。

13、     全部都没有理由不聆听先祖的训诫。聆听先祖的训诫福音。

14、     人类的道路有深有浅,有长有短,但是人类的道路方向是一致的,是先祖指明的 “至善之地”。

六、    《中庸》的高度

1 人类唯一的道路就是实行“中庸之道”。别无选择。

2、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3、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貂。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 配天。

4、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

 知天地之化育。

7、    因此,中庸之道已经超越一切宗教,是整体人类的福音。

8、    《大学》和《中庸》是一体的,是先祖讲解如何提高人的认知能力的学问。不是宗教。也不是“儒释道”。

9、    《大学》讲的是“我怀揣一颗真诚之心,在人间主持正义”。《中庸》讲的就是什么是真诚之心?

10、 因此,《中庸》是作为一名人类就必须具备基本特性。

11、 因此,不懂《中庸》,不学习《中庸》,和人类就有距离了。

 

七、    如何学习《中庸》

1、                学习《中庸》首先要有三颗心“无知之心,恭敬之心,平常之心”。

2、                要终身阅读《中庸》,100遍不多。

3、                阅读《中庸》要一个字一个字阅读,切记不能一语贯之。

4、                一语贯之是中国读书人的最大灾难。这是为什么?秦朝以后读书人看不懂《大学》和《中庸》的根本原因。因此,也不会产生所谓的科学。

5、                如何确认看不懂《大学》和《中庸》?如果有人在讲解“三纲八目”那就确认不懂《大学》了,其他不用再看了。如果有人再讲“君子之道费而隐,是广大而精微之类”就可以确认不懂《中庸》了。

6、                《大学》和《中庸》是更新学的最基本的课程。是需要终身学习的。

7、                这个版本是“初入圣门”版本,后续还有“成人之厦”和“成圣之径”两个版本。

八、    《中庸》的文章结构

1、        这个版本是和“大学“一致的“初入圣门”版本。以后还有”成人之厦“以及”成人之径“版本。

2、        文章结构:原文、译文、注释、解析  心流  总结

3、        不论是译文还是注释都是意译,力图忘记汉朝以后的一切,是本版本的追求。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知天命

第二章 平常生活

第一节 每时每刻

第二节 警    

第三节 慎其独

第三章 致中和

第二部分 暗 玄

第四章 使  

第一节 君子与小人

第二节 抑  

第三节 迷  

第四节 使  

第三部分 曙光初现

第五章 三德性

第一节 格物致知

第二节 知止有定能静

第三节 静而后能安

第四节 安而后能虑

第五节 虑而后能得

第四部分 费而隐

第六章 德 

第一节 遵道而行

第二节 查乎天地

第三节 须臾不离

第四节 忠恕之道

第五节 四    

第六节 谨言慎行

第七节 居易以俟命

第五部分 齐家治国

第七章 恭  

第一节 亲亲为本

第二节  恭恭敬敬

第八章 大 孝

第一节 大德必受命

第二节 天下第一家

第三节 达 孝

第九章 方 略

第一节 知 天

第二节 五 纲

第三节 九 经

第四节 规 则

第六部分 怀揣真诚之心

第十章 真 诚

第一节 唯一道路

第二节 先天之诚

第三节 后天之诚

第四节 殊途同归

第五节 天地参

第六节 曲能有诚

第七节 至诚可前知

第八节 诚之为贵

第九节 至诚无息

第七部分 智 慧

第十一章  睿 智

第一节 点滴成道

第二节 明哲保身

第三节 遵礼而行

第八部分 天下平

第十二章 配  

第一节 王天下

第二节 孔子述先祖训诫

第三节 至圣

第四节 至诚

第十三章 训诫明德天下

第一节 诚于中,形于外

第二节 费而隐

第三节 恭  

第四节 肃穆威严

第五节 敦厚慎独

第六节 如保赤子

第七节 无  

 

 

一、中庸原文

 

 

    

 

第一部分   

第一章、知天命

 

【原文】

天命之谓性(1),率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3)。

【译文】

上天赋予人的自然天赋叫做“性”,率领本身的性行事叫做“道”,学习“道”叫做“教”。

 

【注释】

1)天命:自然的、原始的。这里的天命就是指上天赋予的。

2)率性:率,遵循,有理顺带领的意思。性:天然状态、天生的、天赋。道:分“天道”和 “人道”。《中庸》主要讲的是“人道”。也就是“大学之道”。因此,我们的重点是研究学习“人道”。

3)教:;学习、请教的意思。

 

【解析】

本章是“中庸”的核心思想之一,是纲领之一,以后各章节都是诠释纲领。

本章重点一:知天命。人生境界一直要修行到“五十而知天命”才能较为深刻的认识到。当然,这是圣人的年龄,圣人这时候或许已经150岁了也未可知。

本章重点二:本章描述《大学》所说的“如切如磋”和“如琢如磨”。

本章重点三:重点经文“天命”,“率性”,“修道”。

本章重点四:重点经文“教”,学习《论语》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杂谈】

第一你是一颗钻石这是上天的安排,这就是你的 “性”,就是你自己的天赋。根据自己的“性”遵循使用钻石的道理就是自己的道。根据圣人的教诲和格物致知以及践行。将钻石的功能和光彩发挥出来。

第二你是上天安排的钻石,你就要将他修炼的更加灿烂光彩。也就是要按照自己的天赋,喜好修行,让自己的道更加符合现实生活中的规则和道德规范。

第三然而钻石是无机物,我们可以用一颗种子来进行比喻,就是自己心中的种子,给他正确浇水施肥,就会壮实的成长。如果你浇水不好,施肥不对,肥料不对,就会成为歪脖树。就不能成为一颗苍天大树给人遮风避雨。这个浇水施肥的过程就是“修道”

第四所以“修道”也就是修好道路,自己好走在自己修的道路上。

第五牢记:我们永远不会走在别人的道路上。

 

第二章 平常生活

第一节 每时每刻

【原文】

道也者(1),不可须臾2)离也,可离非道也。

 

【译文】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注释】

1也:本义:蛇。语气。

2)须臾:片刻。须,胡子。臾(yú),臾曳,束缚之意。手抓住胡子之意。

 

【解析】

本节是“中庸”的核心思想之一是纲领之一。

本节重点一:中庸之道是生活的一部分,这一点要深刻理解。

本节重点二:中庸之道是“有为”。是人类的基本特征,不是想不想“中庸”而是人类有了“性命”也就是“慈爱、孝、悌”后必须有的社会行为。

本节重点三:中庸之道就像是手抓住胡子一样,是不可以将胡子拽下的。比喻,中庸之道和生活的紧密程度。

 

【杂谈】

第一在上章提出了自己永远不会走在别人的道路上。因此,要学会独立思考。认知到自己为什么要“修道”,只有知道自己为甚麽要“修道”才能够坚守。

第二独立思考:修行自己的道,就要坚守,不能偏离更加不能脱离片刻,尤其不能将自己封闭起来。在平时的一言一行都要注意自己的道德规范。

 

第二节 警 觉

【原文】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1;恐惧乎其所不闻(2;莫见乎隐(3;莫显乎微(4)。

 

【译文】

所以,修养德性的人要警惕看不见的地方;担心听不到的事情;注意没有看到暗处的事情;也没有查看到细微的变化。

 

【注释】

1戒慎警惕谨慎的样子。

2)恐惧:惊慌害怕,惶惶不安的样子。

3)莫见乎隐:莫:没有。见(jian),看到。:隐,暗处,不易被人觉察的地方。

4)莫显乎微:显,查看细微。微,细微的变化。

 

【解析】

本节是“中庸”的核心思想之一,是纲领之一。

本节接上一节告诫“道”离开的原因的原因是,有看不到的事情,有听不到的事情,还有察觉不到的细微变化。

本节重点一:对看不到的事情要瞪大眼睛。

本节重点二:对听不到的事情保持敏觉。

本节重点三:对阴暗处的事情要及时看到。

本节重点四:对事情细微的变化要明察秋毫。

本节重点五:戒慎不睹,要警惕看到显著的事情,还要看到幽暗的之处,要看到细微的变化。因此,要仔细体会。

 

【杂谈】

第一大事都是从小事开始的,因此,我们观察人、观察事情就是要从小处观察,这就是 “查微”。这就是征兆,就是知天命的征兆。

第二所以,我们自己要特别注意修行要从小事情开始,要在人看不到,听不到的时候开始。这就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

第三即使,看到了,也要注意到事情的反面,隐含的问题,尤其是要注意到事情细微的变化。

 

第三节 慎其独

【原文】

故君子慎其独也(1)。

 

【译文】

所以,修养德性的人要谨慎独行、独处。

 

【注释】

1慎其独:独:这里重点两个意思。第一个自己一个人“独处”。第二个自己要和别人在一起,不能熟视无睹,要学会察言观色。和别人不互动,可称之为独行。

 

【解析】

本节是“中庸”的核心思想之一,是纲领之一。

本节重点:要主动和别人交往,独行可能会看不到,听不到,看不到细微的变化。更加感觉不到背地里的事情并且无所觉察。

本章总结:将本章这段经文,分成三部分,是为了更加深刻体会先祖的谆谆教导。感受先祖的情绪变化奥妙。我们一般阅读经文,都是一带而过,这样就如同海上冲浪,不会获得先祖训诫的真谛。

本章要牢记,先祖的经文都是箴言。因此,要一点点揣摩。

读者需要对比本文和其他书籍注释不同之处,才能领会奥妙。

 

第三章 致中和

【原文】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1);发而皆中节(2),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

喜怒哀乐没有发动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发动表现出来没有过分和不及,符合道德规范,叫做“和”。“中”,是根本;“和”,是成就“大学之道”。致力于“中和”。天地都会在自己的位置上,世间万物就会自然生长繁育了。


【注释】

1中:情绪未发动处出来的状态。

2)发而皆中节:发,主动释放,表现出来。中节,和谐的意思。中,符合。节,节度。

 

【解析】

本章是“中庸”的核心思想之一,是纲领之一。

本章接续前两章节,讨论如何开始修行,讨论什么是“中庸”?

 

【杂谈】

第一我们如何开始修行?我们使用“喜怒哀乐”的情绪来进行和人的交流。这个“喜怒哀乐”就是前面说的钻石的性的变化,作为大家都是人,所以性是相近的,我们不会和动物或者植物相近。所以大家对别人的性是能够理解的。因为不会有人认为你的发怒是对他的欢喜。

第二当我们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就是“中”,但是一定不是 “不偏不倚”,这是和个人“性”紧密相关的或者说就是个人的“性”。当人们将“喜怒哀乐”发动出来,并且符合道德规范的时候,就是“中节”这就是 “和”,就是和谐。

第三值得注意“乐”能统一人们的行动,使人们遵循相同的道德规范。 “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因此,人们的情绪发动是多么重要。

第四子思在这里使用了夸张的手法说明了,“中和”的重要性,也就是和谐的重要性。我们不用和天地联系在一起,我们在人世界和谐才是关键。

 

【总结】

第一部分 力 量,一共分三章以后各章节都是诠释本部分。第一章是这三章的纲要,第二章和第三章是开始是第一章的展开。说的是如何做?

第一部分经文一共109个字,加上“大学”126个经文,总计235个字,就是儒学的全部思想或者说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思想。

本部分重点一:知天命和查知自己所处的状态是重点讨论的问题所在。

本部分重点二:第一部分说的就是,用自己的天赋秉性,使用喜怒哀乐,按照社会现行道德标准和别人洽谈合作事宜,达到大家一致皆大欢喜的地步。

本部分重点三:针对孩子,在07岁就是原始样本的积累,超过这个年龄就是和别人进行样本比对的过程或者是建立成人样本库的过程。

我们看到一个孩子在哭闹,大人就要应对,如果应对失误,就会让孩子收集到一个失败的样本,为以后的失败埋下伏笔。这就是中庸论述的方法。

所以中庸的方法是非常实用而且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本部分重点四:中庸就是平常的天天的生活,使用喜怒哀乐的方法。我们知道了这些,现在让我们开始进行聆听先祖的训诫。

 

第二部分 暗 玄

第四章 使  

第一节 抉  

 

【原文】

仲尼曰(1):“君子中庸(2),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3),小人而无忌惮(4)也。

 

【译文】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于实行的中庸,是君子在恰当的时机实行中庸;小人实行的中庸,是小人肆无忌惮。”

 

【注释】

1)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

2)中庸:”中”,即中和。庸,“平常”的意思。

3)小人之中庸也:小人实行的“中庸”。

4)忌惮:没有顾忌和畏惧的意思。

 

 

【解析】

从本章开始,以后关于如何使用“中庸”展开讲解。

本节讨论的是君子和小人对待“中庸”的认识。本节的小人不是坏人,而是没有被教化的普通民众。普通民众没有智慧,因此,不知道什么是“中庸”?因此,本节重点告诉我们人们对待“中庸”的态度。这是讨论两个极端状态。

本节的重点一:君子做事有底线,做事讲原则,做事时中。

本节的重点二:小人做事没有底线,不讲诚信,不愿意签订协议,只是口头承诺,经常说话不算话这些都是基本特征。因此,这也是基本的判断分辨的方法。

本节的重点三:一定要牢记,本节是最基本的判断标准,否则就不会修行成为君子。成为君子首先要有基本的判断力。

 

【心流】

为什么本节是抉择?因为,你必须在君子和小人之间进行选择。如果你选择平庸,选择成为DNA的载体,生命将毫无意义。如果,你不幸选择作为君子,那你的困难就在后面展开了。你就要背负历史的使命了,你将“费而隐”长期抑郁,或许终身一事无成,或许,你将伟大。因此,你必须做出你的抉择。

 

第二节 抑  

【原文】

子日1):“中庸其至矣乎(2)!民鲜能久矣3!”

 

【译文】

孔子说:“中庸能够做到吗?民众很少能做到,已经很久了啊。”

 

【注释】

1子日:孔子的这句话亦见《论语-雍也》略有不同,“子 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2)其:指中庸。至:达到。

3)民鲜能久;老百姓很少能够做到已经很久了。鲜, 很少的意思。

 

【解析】

本节用孔子的言论,叙述做到“中庸”是很困难的事情。

本节接续上节,先讨论君子和小人对待中庸的态度,

本节说明君子很少出现了。所以,本节起名抑郁,表示我们对社会现状的担忧心情。因此,下一节必定是想说明为什么君子出现少的原因。

 

【心流】

本节先祖告诫你,选择作为君子实行中庸,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你必将孤独。因此,你要慎其独也。因此,或许你在叹息为啥如此难啊,因此,抑郁。做君子,做好人是一件难过上青天的事情。想好了吗?如果确定就继续向后修行吧。

 

第三节 迷  

【原文】

子曰:“道(1)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2)过之,愚者(3)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4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

孔子说:“中庸之道难以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实行过了头;愚钝的人实行不力。中庸之道不能明确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认识过分了;不贤的人认识不到位。就像人们没有每天不吃喝的,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到滋味。”

 

【注释】

1)道:即中庸之道。

2)知者:即智者,与愚者相对。

3)愚者;愚钝之人。

4)不肖者:与贤者相对,指不贤的人。

 

【解析】

本节紧接着上一节叙述为什么“中庸之道”难以实行的原因。聪明的人、愚钝的人对中庸的实行认识不足做过或是做不到位。贤达的人、不肖的人知道实行中庸但是认识不到位。因此文章在这里引用孔子言语担心中庸之道在天下难以实行的慨叹,以彰显圣人忧患天下的情怀。

本节之所以是迷茫,就是民众也不知道什么是“中庸”?所以,君子出现的很少了。

本节告诉民众只有努力修行成为一名君子才能实行中庸。引出君子要主动承担了社会的责任。

 

【心流】

本节重点:好不容易到这里了,你是不是很是纠结?好不容易不抑郁了,采取行动到这里显然你选择中庸,虽然很少的人选择做君子,虽然他们都是人中龙凤,先祖却告诉你,他们都没有做到中庸。少之又少的勇敢者也没有做到。你还还想继续吗?人们都打道回府了,大家都恨是迷茫,你的头脑还清晰吗?你迷茫吗?你怀疑吗?

 

第四节 使 命

【原文】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译文】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了吧!

 

【解析】

本节接续上一节既然没有人做到中庸,那么,实行中庸的人就要出现了。因此,实行中庸之道是君子的使命。从而引出下一章节关于舜是如何中庸的。

 

【心流】

你真的很是了不起的,因为,你居然到这里了。想做君子的人都没有做成,到这里大家全部失败了。

现在您确定还要独行吗?他们都失败了。您能行吗?您确定您能承担使命吗?您是天选之子吗?后面的道路很是漫长的,寂寞的,孤独的。您不想坐溜溜板吗?您不想成为一名大富豪吗?游艇,美女,豪宅,金钱这些不好吗?不想成为一名高官吗?作为君子可是榜样啊,人们都看着您,无处遁形的,这可是一条长长的上坡路啊,没有人可以达到“至善之地”。这可是先祖的原话的告诫,没有人做到。看清楚这可不是我说的。

唉!毫无办法了,毕竟呆头呆脑的人到处都是。我就佩服您的,你是天选之子。您是有使命的人。您是人类的导师,祝您一切顺利。当然,我也将跟随您的脚步前行。

从此,我对您的称呼也将从“你”改为“您”。您必将伟大。您将带领人类突破:“暗玄”迎接光明时刻。

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让我先去歇一会,毕竟年龄偏大,我去喝茶了,我们将在“成人之厦”中再次相遇。

 

【总结】

第二部分 暗玄 说明社会已经道德极度败坏。文章作者引用孔子的言论说明社会的腐败程度。以及作者对人类命运的担忧。从而呼吁君子主动站出来承担历史的责任。下一部分开始讨论君子要具备的剧本能力“三德性”。因此,下一部分是曙光初现,君子们开始行动起来,拯救民众,扫除暗玄阴霾。

本部分重点一:要分清君子和普通民众的区别。

本部分重点二:君子不但要实行而且要“时中”明确“中庸”。

本部分重点三:当社会道德极度败坏时,君子要主动站出来主持正义。

本部分重点四:这一部分 主要叙述了君子是如何实行“中庸”的。

第一:君子实行中庸是“时中”的。

第二:君子开始实行中庸,并且无过和不及。

第三:君子能明确中庸而且分辨的清楚,并且无过和不及。

本部分的重点五:

第一人们要实行和运用中庸是非常困难的,不是不及就是过头。这说明,平常生活中和人打交道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想要达到和谐是要下苦功夫的。达到一个满意的契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人是随着环境地位变化而变化的。也就是情绪不停波动的。

第二:第一个问题:就是知不知道中庸是什么?如何实行?因此,有智者和愚者之说。

第三:第二个问题知道中庸和如何实行,但是不并不知道达到的程度。因此,有 “贤”和“不肖”之人之说。

   综上,我们知道了“中庸”的困难程度,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不断“琢磨”。所以说君子任重而道远。先祖告诉了我们作为君子要达到的目标,下面让我们跟随先祖的指引开始修行之路。

 

第三部分 曙光初现

第五章 三德性

第一节 格物致知

 

【原文】

子日:“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1),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2),用其中于民3其斯以为舜乎4 !”


 供稿:邦国

编辑:佚名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