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派猴王——记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万春(二)
中华名人在线 2024-02-28 20:48:11 作者:zhhmrzx 来源:
北派猴王——记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万春(二)
profile-avatar
中华名人在线

贺爷

李万春18岁离开斌庆社来到双庆社,和他合作的有徐碧云、朱琴心。1932年21岁时,在父亲李永利的主持下,他离开双庆社,自己挑大梁拉起永春社。以北平为基础,往返天津、上海、济南、青岛,武汉和东北各地演出。

永春社主打武戏,文戏老生有常立恒、王文源、王少楼、赵化南和雷喜福;旦角是魏连芳、胡碧蘭、邹剑佩、胡菊群、金少梅、王静香;二旦小桂花、赵倚霞、何佩华;小生先后为俞步蘭和高威廉;花脸有刘砚亭、李春恒、侯喜瑞,后来是陈富瑞、苏连汉和张福友;靠把老生是曹连孝和陈喜光。

李洪春在把关公戏教给李万春以后,也曾搭他的班,除了《走麦城》里扮关公外,其余全扮老生。宋遇春、李宝奎在社里待过,小花脸早先是斌庆社的小奎官殷斌奎,以后是高斌峯、杨四立、朱斌仙,最后一位跟随李万春多年的是张永禄。

武生班最重要的配角是武净、武丑、二路武生和武旦,这些人过硬,武戏才能出色。李万春选人特别注意,首先是与自己对打的下把,在戏中影响最大,最合适的是蓝月春,俩人曾在北京风靡一时。但此时蓝月春已经不在北京。

当年二人到西安跑码头,蓝月春非常受欢迎,人们对他的《芦花荡》百看不厌,所以蓝就自主留在长安了。毛庆来原先学武生,身手矫健,开打翻扑都干脆利索,合作挺合适。于是在组建永春社时,李万春便选中了毛庆来。

1938年,李万春收了个徒弟叫姜铁麟,年轻体壮功夫好。可1941年去上海演出时,又被戏院老板看中重金留下,李万春的配角就改由二弟桐春担任。永春社里的武净早期是范斌禄、于斌安,于斌安早年发福不再上台,由于义亭顶换。

二路武生王德禄、武丑刘斌升始终跟随李万春。永春社总管迟景泉的儿子迟金声唱老生,也搭班演过几场戏。鼓师是崔国祥,拉胡琴的是周文荣,弟弟周文贵是李多奎的琴师。大锣是陈广顺,三弦兼唢呐胡保安,也是台湾著名须生胡少安的父亲。

对李万春影响最大的是“国剧宗师”杨小楼。杨父杨月楼是清代著名京剧演员,工文武老生,兼演武生,“一般京调非偏爱,只为贪看杨月楼”。儿子杨小楼集“杨派”和师父俞菊笙“俞派”于一身,不但唱、念、做、打特别精细,唱功更讲究四声、韵味,抑扬顿挫感情真切,念白语气特别讲究。

杨小楼常在开明戏院演夜戏,李万春在广德楼演白天戏,正好不同时间,所以李万春对师父的戏,几乎是每演必看。杨小楼没有戏的时候,李万春就到前门外笤帚胡同听师父说戏。如有客人到访,万春就在一旁伺候。

杨小楼说戏唱念做打一起来,一招一式,一个眼神儿,一个步位,都严格要求。说《长坂坡》时,杨小楼着重刻画赵云,从出场的倚马假寐,但又时时提防曹操兵将赶来的那种警醒,到救护糜夫人时的夺马、抓帔掩井的复杂感情变化,一一表现。

武戏文唱是戏曲前辈谭鑫培最早提出的。清朝京剧界,武戏演员侧重于翻打扑跌,对文场子不大注意,唱念做打也不太讲究。谭鑫培演老生,但有一身好武功,靠把老生戏和武戏都能演。他在老生戏里很注意刻画人物,演武生戏也不放过文场子。

杨小楼请谭老指点,谭老说,你有丰富的舞台经验,有气魄,嗓子又好,得学会武戏文唱,才能上去一大块。杨小楼遵照指点,对武戏中的文场子,戏中人物思想感情进行深入的体会、钻研,创造出一批武戏文唱的典型剧目。

杨小楼告诉李万春,武戏光凭武打不行,演员要“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把人物演活。武戏文唱,不是让把武戏演成文戏,磨得没棱没角,而是要演得入情入理,演出角色性格来。武戏是戏,有不同人物和情节。武戏是武人的戏,武是戏中之武,人物之武,不是演员向观众卖弄武功。

李万春用心默记,回家后赶快写在笔记本上。杨小楼先后教过李万春:《长坂坡》、《连环套》、《铁笼山》、《落马湖》、《八大锤》等,还学过猴戏《水帘洞》。在前人的启发下,李万春开始刻意求新,不断向文唱努力。

那时演武松最拿手的,南方要推盖叫天,北方就属李万春。刚演武松戏时,李万春严承父教,专门在武打上下功夫,他的武功好,身段灵活,要达到这一点并不困难。《狮子楼》里,李万春扮武松,毛庆来演西门庆,两个人的对打紧张激烈,不拖泥带水,很受观众欢迎。

《十字坡》中,毛庆来反串母夜叉孙二娘。武松把馒头连盘子一起扔过去,孙二娘用扇子轻轻接住,馒头不掉。在空手夺刀的武打中,孙二娘倒在台上,武松扔出两把匕首,紧贴着孙二娘的脖子扎在地上,很是惊险。

李万春想,武松是顶天立地、噙牙带发的英雄,表现他要有气魄、粗犷,有刚和狠劲儿,也要表现出他内心细微的感情变化。他把自己设想为剧中人,准确体会剧情发展阶段里剧中人的情感变化,表演起来心里就有数多了。

再演《狮子楼》,李万春一登场,就开始表现武松的喜、惊、悲、疑、怒五种感情。出场是表现他离家外出一段时间,马上就要见到兄嫂,有种别后重逢的喜悦。没想到进了家门,桌上竟然摆着武大郎的灵牌!这一惊非同小可,马上转为悲伤。

这里的感情变化突然、急骤,因为李万春事先下足了功夫,所以表现得很自然。见到潘金莲后:“兄长既死,嫂嫂为何面涂脂粉,头戴鲜花,是何道理?”由此引出怀疑。看她言语支吾,总出破绽,就由怀疑发展成愤怒。这种细微感情发展而带来的面部神态变化,李万春都细致地表现给了观众。

李万春在艺术实践中,总结出“戏、细、戏”的道理。一出戏演细致了,才有戏剧性,才能打动观众。在表演大刀关羽时,根据不同时期所处的不同地位、环境,努力表现出他的性格发展过程。从《白马坡》、《诛文丑》、《古城会》到《走麦城》,应该是越演越骄。

《斩华雄》的时候是个小老爷,年轻气盛,戏可以唱得火爆点。到了《白马坡》,关羽求战心切,总想着杀敌立功,火爆气比从前要少。《古城会》时心情复杂,要表现出威武气魄。

《华容道》上傲气起来,敢和诸葛亮立军令状,结果放了曹操。《走麦城》时官封五虎上将,看不起老将黄忠,又曾经是自己手下败将,所以不听别人的意见,导致失败。这样大刀关云长的形象,就活生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李万春的《古城会》,每看一次都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一出戏竟能每每催人泪下,这种艺术魅力,就在于他深入领会剧情,在前人基础上加以发展,形成独到的艺术。关羽护着刘备的妻子来到古城,马童前来禀报,蔡阳带兵追来,要为外甥秦琪报仇。

关羽先是一惊,继而抬起右臂挡着二嫂视线,挥臂示意马童再去打探。李万春这里的心惊不是惊恐,而是事出意外,又担心惊吓了嫂子,于是挡住她们的视线。这一惊很合乎分寸,堂堂关云长,武功显赫,威震中原,如果惊幅过大,好像怕蔡阳,就有损关羽的形象了。

由于张飞紧闭城门不认二哥,关羽伤感得想提刀自尽。马童急忙劝阻:不见大爷,纵死无益。这时的李万春圆瞪双眼,浑身抖动,表现出无限哀戚。他的重点不是在瞪眼,而是体会到如果自刎,则失散多年渴望重新聚首的结义弟兄,再无团圆的日子。

用拖刀计斩了蔡阳后,李万春不单用程式的亮相,表现胜利的喜悦,而是加了一个两望的动作,接着又撩须口,挡脸,然后摇头,叹息。表现出关羽对死伤这么多无辜深感内疚,没想到弟兄们就要相见,还有这场杀斗,虽然得胜,但心情并不舒畅。

李万春把关羽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细腻,关羽的人物出来了,戏也就深沉了。兄弟三人团圆时,关羽见到刘备,扇子一扔,停顿了一下,好像有千言万语,但却断断续续喊出“大哥”。声音不高,却饱含泪水,以情带声,把久别重逢的复杂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杨小楼是李万春的猴戏老师。但是最早使他得到真传的,却是光绪皇帝的弟弟载涛。李万春16岁那年,俞振庭组织了一场连台本戏《混元盒》,有一折是张天师率天兵天将和金花娘娘大战鄱阳湖,李万春扮演“斗战胜佛”。这是李万春第一次演猴,没想到有位观众主动提出,要教他一出正儿八经的猴戏《安天会》,这个人就是载涛。

载涛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叔叔,喜欢京剧,不仅爱看爱听,而且爱唱爱演,嗜之成癖,如醉如痴。他请当时著名演员张天保教他猴戏。张天保是杨小楼的师傅,扎扎实实给了载涛一出猴戏《安天会》,现在改称《闹天宫》。结果载涛这出戏成了拿手绝活,内行都公认为真传实授。

载涛告诉李万春,演猴要学猴,到了台上就要猴学人。观众看的是艺术,咱们演的是人,不是猴。李万春逐步体会到,演猴得先把自己变成“猴”,然后在“猴”的基础上再去学人,这样才能成为有人性的猴,人格化的猴。可是,怎么样变成猴呢?

李万春买回一只小猴养在家里,天天观察它。猴也很会观察人的神态,一旦发现对方有敌意,就呲着牙shiwei。猴刚买回来时认生,李万春模仿猴的各种动作神态,猴受到惊吓乱窜乱跳,张牙舞爪,摆出决斗的架势。天长日久习惯了,就不再怕他了。

猴戏里有猴吃水果的情节,别小看了这吃水果,需要真功夫。载涛讲到兴头上当场表演,拿过桃子边啃边吃,吃完后桃皮还连在一起,李万春看呆了。他也要了一个桃子试吃,咬不了几口桃皮就断了。

从此李万春回家时,常带水果给猴子,猴子跳到身上伸手要,扔到地上,三窜两跳追上去抓住,啃上几口,又跳回李万春身上,爪子伸到衣兜里去掏。没带水果回来猴子不高兴,逗它就呲牙咧嘴。李万春把这些神态动作都记在心里。

他体会到,演猴必须掌握鸡腿、龙身、鹰眼三要领。鸡腿就是金鸡独立式卷着腿站立。龙身就是身子三道弯儿,塌着腰不挺直。鹰眼是目光机灵有神儿。猴的动作要脆、快,不能拖沓,有时候动作稍慢,但要慢在腿上、身上,不能慢在头上、脸上。

《安天会》里,孙悟空被封为弼马温,却以齐天大圣自居,出场时身着蟒袍玉带,演唱时要有王者相。与天兵天将开打时,又露出嬉笑戏耍的猴劲儿来。在《探瑶池》和《闯兜率》两出戏里,李万春边唱边做,通过吃仙桃、嚼金丹的细微表演,使观众过目不忘。

从这以后,李万春的猴戏在北方独树一帜,吸引了大批观众。李万春自编新戏,先后排出《二本安天会》、《五行山》、《斗六贼》、《五庄关》、《子母河》、《女儿国》、《真假美猴王》、《骷髅山猴王》等,设计出许多猴戏的武打,被誉为“活猴王”。

他还把许多老戏增多加尾,排成整本大套。《高宠》从汝南庄高宠从军,一直到《挑滑车》。《石秀》中自石秀打柴和杨雄结拜起,到《翠屏山》杀山为止。还有《太平天国》、《铜网阵》、《大名府》、《忠义臣》和《楼悟山收何元庆》,不仅在表演上突破旧框框,在服装、道具和置景上,也大胆创新。

他和四大须生之一马连良,都开有自己的戏剧服装制作店,那时叫行头铺,李万春的行头铺叫四维堂。乌绒就是他们最先设计用到服装上来的,马连良在《借东风》里,让诸葛亮穿上乌绒做的官服,头戴乌绒纱帽。李万春则让武松穿上乌绒箭衣和褶子,威风英俊。

李万春常自己设计海报,为广告编词。每上演新戏,戏单上的“小批儿”,很多都是李万春亲笔。李万春还画了一手好墨菊、梅花、兰花。20多岁时在苏州网狮园,同时拜张大千和他的哥哥善子两位为师。张大千很喜欢这位“大风堂”弟子,说他英俊潇洒,倜傥不群,习画也颇有潜质。

1982年张大千84岁时画了一幅梅花,自题绝句一首,请人烧制了100个瓷瓶,除不慎摔坏两个外,其他都分赠给门生和好友。他特地把一个交给学生沈苇窗,嘱托:这个代我存放,什么时候见到万春,替我送给这个徒弟。

张大千瓷瓶上的梅花,淡妆素裹,生意盎然。小诗为:

万里春归故国山,

溪边结得屋小橼,

种梅买鹤余生了,

月下花前伴君眠。

1983年5月,李万春和妻女去香港探亲,沈苇窗闻讯赶来,郑重把瓷瓶交给李万春,完成了老师遗愿。沈先生还送给李万春一枚印章,上刻“大风堂门人”。这个瓷瓶放在北京前门大街李万春书房里最显眼的地方,作者采访李万春先生,就是在这个书房。

编辑:佚名 李锦辉 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