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澧州洗墨池傳說探密
中华名人在线 2024-03-27 02:14:54 作者:zhhmrzx 来源:

湖南澧州洗墨池傳說探密

湖南澧州洗墨池傳說探密

(明朝澧州志記載傳說中的洗墨池探源)

第一章、湖南澧州民間傳說“洗墨池”傳奇史料記載版本
第一節、湖南澧州民間傳說“洗墨池”傳奇史料記載
第二節、歷史詩篇記載選篇
第二章、明代天順版《大明一統志》直隸澧州志史料記載版本
第一節、澧州名人錄記載範仲淹的故事
第二節、澧州名人錄記載唐代弘文館校書郎李群玉的故事
第三節、澧州名人錄記載東晉吏部尚書車胤囊螢照讀的故事
第四節、澧州名人錄記載清朝兩江總督陶澍的故事
第五節、澧州名人錄記載辛亥革命首義功臣楊載雄將軍的故事
第三章、時代演變發展中的湖南省澧縣第一中學
第一節、澧縣一中學校園地址
第二節、澧縣一中學評級為湖南省省級示範高中學校

湖南澧州洗墨池傳說探密
《目錄》

湖南澧县一中校园内“洗墨池”摄影图片

一】湖南澧州民間傳說“洗墨池”傳奇史料記載版本

湖南澧州洗墨池歷史記探密

澧州民間傳說“洗墨池”史料記載一瓢道人畫像

序言:澧州洗墨池民間傳奇傳說的《一瓢道人》一書,是明代文學家“袁中道”,編著撰寫的人物傳記。袁中道(1575年—1630年)明代文學家,字小修,一作少修。“公安派”領袖之一,袁宗道、袁宏道胞弟。漢族,湖廣公安人(今屬湖北)。十六歲考中秀才,以豪傑自命,性格豪爽,喜交遊,好讀老莊及佛家之書。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中進士,授徽州府教授,止於吏部郎中。與其兄宗道、宏道並稱“三袁”,其成就次於宏道。以反對前後“七子”的復古模擬,主張創新而稱譽文壇。他的作品以散文為優。遊記文能直抒胸臆,文筆明暢;日記多有精粹文筆,對後世日記體散文有一定影響。著有《珂雪齋集》20卷、《袁小修日記》20卷。

第一节、湖南澧州民間傳說“洗墨池”傳奇史料記載
澧州《一瓢道人》的民間傳奇故事一書敘述;澧州“洗墨池” 明代澧州志“收藏民間史書”記載,澧州“洗墨池”是因“一瓢道人” 施展仙術傳奇而得名。傳說明朝初年澧州有位奇人,名稱:牛舜耕的人,嘗(常)持一瓢浪遊鄂嶽間(今湖北湖南地界)四處遊走,人遂呼為“一瓢道人”。牛舜耕因受神仙鐵拐李的點化而得道,道號為“一瓢道人”。明洪武九年(1376)年,“一瓢道人”即“化”(圓寂)於澧州(隸常德府,在今湖南境內)。“一瓢道人”在“澧州”常來常往漸漸得知他事蹟的人就傳播於民間。據說:“一瓢道人”年少時讀書功名不就,於是投筆從戎,離家到沿海從軍。那時正鬧倭寇,聲勢正盛。“一瓢道人”打仗勇猛,從小校開始,積累軍功做到了裨將(副將)。後來失律畏誅(觸犯律條害怕被殺)就離開軍隊,混入盜匪之中,出沒於長江中下游一帶。時間一長,厭煩了這種生活,就出資購買了十餘名歌舞妓,在淮安、揚州一帶做賣笑生意。賺到的錢,全部用於自己揮霍,jinu:們則輪流服侍他。沒有哪天不是過著懷抱美人,佳餚美酒,聽歌看戲的生活,飲食日用和國王差不多。又過了十多年,他對這種生活又產生了厭倦,於是悄然離去,在鄂嶽間(嶽:南嶽衡山,鄂:湖北鄂城,)今湖北湖南地域內乞討流浪,爾後又回到家鄉澧州城。也沒人注意到他的來去蹤跡,時間一長人們確發現他說些大家聽不明白的話,但又說得非常准,給人治病又很有效,還能給別人作畫,作品以花草走獸飛禽為主題但是他善長“畫龍”和“畫耕牛”。並能隨口作詩提詞,總用些奇怪的語言,大家慢慢開始對他敬重起來。送給他好衣服和好吃的,他都接收下來,然後又施捨給窮人。為此人們經常款待他。“一瓢道人”他生性樂善好施,常常以憂民助民為樂。從此便引出過一段佳話,也為澧州城的“洗墨池”增添了一層更為神秘的傳奇色彩。明王朝的子孫藩封澧州,始於明太祖朱元璋的孫子朱悅燿,就藩澧州,為華陽王。他來澧州是在永樂二年,即西元1404年。華陽王曾經是“一瓢道人”的好友,這位才華橫溢的藩王是明皇朱元璋的嫡孫,澧州當時則是華陽王的封地,他也曾拜訪求學“一瓢道人”擅長畫龍技巧,並且以他自己獨特的方式和技巧來作畫。明代詩人劉崇文在其《鮫人篇·贈一瓢道人》的詩中曾描寫過,其中有更為精彩的幾句…。
第二节、历史诗篇记载选篇
《一》作者明代詩人:劉崇文

明朝詩人劉崇文历史制作图片

《二》作者明朝華陽王朱悅燿简介:
《朱悅燿生於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初九日,永樂二年【1404】四月初四日受封華陽郡王。詔令悅燿遷徙到武岡居住,又遷居澧州【今湖南澧縣】。宣德八年【1433】八月初五日,朱悦燿薨,年四十二。諡曰悼隱。葬於澧州城外。》
那麼;“一瓢道人”畫龍的技藝真的有那樣神奇嗎?他畫龍的點睛之筆怎樣得見呢?說來還有一段令人神往的故事。這與“一瓢道人”生性樂善好施,以憂民助民為樂有關。那年,澧州就“一瓢道人”畫龍的情景在《贈一瓢道人畫龍歌》這首長詩中描述過,現摘錄一段…。

《明朝詩人劉崇文撰写鮫人篇·贈一瓢道人》

古貌畫龍宛相似,煙雨盡向瓢中生。

萬丈靈湫吐胸次,江翻海立勢崢嶸,

一擲群龍滿天走,昂霄氣吐流雙睛。

明朝華陽王朱悅燿历史制作图片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華陽王對一瓢道人畫龍的高超技藝是非常佩服的,在欣賞、折服的同時,他因為擔心“一瓢道人”畫的龍一定會飛去,便要求道人把筆擱下,千萬不要給那龍點了眼睛。
据傳說记载:有一年澧州境內大旱,一連30多天過去,老天爺卻連一個噴嚏也沒打。眼看河湖乾涸,禾苗乾枯,人畜斷了飲水。人們沒有辦法,只得天天求神拜佛。然而,這一切都無濟於事。官府也急得心如火焚,無奈之下便四處貼出告示,動員人們想方設法,尋找水源,有功者給予重獎。這時,以畫龍畫牛見長的“一瓢道人”為解百姓之憂,揭下州衙告示。於是來到“澧州文山書院”的大廳內,在幾丈長的白綾上揮灑潑墨,潑出一條烏龍,接著他又將烏龍送入原建築“溪東書院”邊上的一水池中(據看風水先生評論;此地域“水池”是一塊“點睛化龍”的靈性福地,名曰:因龍而生的風水寶地。),“一瓢道人”手提朱筆,口中念念有詞,為龍點睛,只見他手落之處,頓時波浪翻滾,一條烏龍騰空而起,霎時烏雲滾滾,雷電交加,大雨傾盆,直落得百姓喜笑顏開,池滿塘溢,澧州全境才久旱逢甘霖。從此,這裏本來清澈淨淨的池水,卻因此帶上了墨氣變得淡黑, 從此民間就稱呼為“洗墨池”傳承到至今。
据傳說记载:不久“一瓢道人”住在澧州一古廟中,一天,他從爐灰裏取出一塊金子,把廟祝叫來交給他,說:請為我叫些僧人來做禮懺(即禮拜諸佛、菩薩,懺悔所造諸惡業)。禮懺儀式完畢,便買了一口棺材自己進去坐著,不蓋棺蓋,叫十多個人抬到澧州城裏人多的集市之上,四處遊走就是小巷裏都走遍了。他抱拳拱手,大叫‘這些年非常打擾各位鄉鄰父老,今天貧道與大家告別了。澧州城的人都非常吃驚。回到廟裏,就仰面躺在棺材裏對眾人說:可以把棺材板給我蓋上了,眾人不敢蓋,轉眼看時“一瓢道人”已經死了。於是蓋上棺蓋抬出去埋了,抬棺槨的人發現很輕,始終覺得有疑問,總是覺得象棺材裏沒人一樣。眾人都感到非常訝異,一群大膽人打開棺木一看沒有見到一瓢道人屍體,傳說一瓢道人已經修成正果,成佛升天…!
編輯撰寫制作:冰雪 2009年於北京

《明朝華陽王朱悅燿贈一瓢道人畫龍歌》

笑呼童子劈素練,拈筆一掃雲霧生。

奔雷掣電不停手,須臾頭角皆崢嶸。

江潮欲起風颯至,白日慘澹忽失明。

我知此物定飛去,請君閣筆勿點睛。

第二章、明代天順版《大明一統志》直隸澧州志史料記載版本
序言:據明代天順版《大明一統志》、《直隸澧州志》等史料記載;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範仲淹幼年時曾在澧州求學。因“工書耽誦”,常洗筆硯於池,則“池中水石草蟲盡為墨、赤之色”,後人名之為“洗墨池”,從此“洗墨池”就成為澧州城“內八景”之一。南宋寶慶二年(1226)年為紀念範仲淹,湖右常平使者兼澧守科院董侯在“洗墨池”畔興建了澧州第一個書院“溪東書院”。“溪東書院”幾經興廢,明正德年間1505 ~1521年澧州溪東書院的重修。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又在原址重建“澧陽書院”,至1902年改為新式中學“澧州官立中學堂”,九澧女師,省立十四中,後逐步衍續成湖南澧縣第一中學。現在的湖南澧縣第一中學校內垂柳依依,小亭側立,水池環繞,石橋橫亙,實在是太漂亮了。“洗墨池石雕”特別顯眼,“聚賢島上”上立有“車胤、範仲淹、陶澍”等三位先賢名人的銅質雕像非常醒目。“後樂亭”和“後樂碑”,名字顯然出自出自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範仲淹”流芳百世的名句。《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現屬縣級古跡保護文物。四周矗立的新建築整齊而漂亮的校園高樓和學生宿舍樓又成了澧縣風景亮點。

湖南澧州(澧縣)八景之一“洗墨池”景觀圖片

第一节、澧州名人錄記載範仲淹的故事

據《直隸澧州志》史料記載;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範仲淹幼年時曾在澧州求學。仿效車胤囊螢之風,借著螢火蟲發出的微弱燈光,夜以繼日地苦讀。終於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據《宋史》載,範仲淹作品有《文集》二十卷,《別集》四卷,《尺牘》二卷,《奏議》十五卷,《丹陽編》八卷。北宋有刻本《範文正公文集》,南宋時有乾道刻遞修本、範氏家塾歲寒堂刻本,皆二十卷。範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同擔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採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曆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上疏《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十項改革措施。不久後,新政受挫,範仲淹被貶出京,曆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範仲淹扶疾上任,於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諡號“文正”,世稱範文正公。

湖南澧縣第一中學校園內立有“範仲淹”的銅質雕像

據明代天順版《大明一統志》直隸澧州志等史料記載;

“洗墨池”是因北宋名相範仲淹年少時曾在此求知攻讀,揮毫洗硯,池水至今仍見淡黑而得名。《直隸澧州志》記載:範公年少喪父,家境貧寒,母親改嫁,養父朱公赴任澧州安鄉就任縣令時,範公隨養父來到安鄉,後移居澧州溪東書院舊址(今址:澧縣一中校園)。範仲淹年少時,即:嘗慕文山“李群玉”學識淵博,道德高尚。特來澧州“車胤”武子之鄉,效仿東晉吏部尚書車胤年少時囊螢誦讀彌勤,斷齏劃粥,揮毫潑墨,而終成大器。範仲淹於慶曆三年(1043年)官拜參知政事。因此,人們為了紀念範公,激勵後人,便將他洗筆清硯的池塘叫做“洗墨池”,又依他讀書時的原樣建了“讀書屋”,根據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興建了“後樂亭”,立“後樂碑”一塊。並於南宋初年(1226年)辦起了“範文正溪東書院”,明正德年間1505 ~1521年澧州溪東書院的重修。原溪東書院後來更名為“澧陽書院”。再後來,澧陽書院改名為澧州官立高等中、小學堂、九澧女師、省立十四中等,直到今天又更名為湖南省澧縣第一中學。
第二节、澧州名人錄記載唐代弘文館校書郎李群玉的故事

唐代澧州人“李群玉”字文山畫像

據明代天順版《大明一統志》·《直隸澧州志》等史料記載;李群玉(808~862),字文山,唐代澧州人。現澧縣仙眠洲有古跡“水竹居”,舊志記為“李群玉讀書處”。李群玉極有詩才,他“居住沅湘,崇師屈宋”,詩寫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傳》稱其詩“詩筆妍麗,才力遒健”。關於他的生平,據《全唐詩·李群玉小傳》載,早年“杜牧”遊澧時,勸他參加科舉考試,並作詩《送李群玉赴舉》,但他“一上而止”。【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鬱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來:宰相“裴休”視察湖南,鄭重邀請李群玉再作詩詞。【裴休(791年—864年),字公美,漢族。河內濟源(今河南濟源)人,祖籍河東聞喜(今山西運城聞喜)。唐朝中晚期名相、書法家,浙東觀察使裴肅次子。】爾後:李群玉他“徒步負琴,遠至輦下”,進京向皇帝奉獻自己的詩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覽”其詩,稱讚“所進詩歌,異常高雅”,並賜以“錦彩器物”,“授弘文館校書郎”。三年後辭官回歸故里,死後追賜進士及第。

第三节、澧州名人錄記載東晉吏部尚書車胤囊螢照讀的故事

車胤聚螢入囊勤奮好學的圖畫

湖南澧縣第一中學校園內立有“車胤”的銅質雕像

據明代天順版《大明一統志》·《直隸澧州志》等史料記載;

車胤(約333年-約401年),字武子,東晉南平郡(古為澧州·津市囊螢臺人)。囊螢臺位於湖南省津市新洲嘉山東北麓,為東晉吏部尚書車胤囊螢照讀之所。車胤幼年,捕螢火蟲裝入練囊中照明,夜以繼日,苦讀成名。“囊螢照讀”故典遂出於此。車胤聚螢入囊,勤奮好學的故事,激發了眾多貧寒學子刻苦攻讀、奮發有為。車胤的祖父車浚,三國時期作過東吳的會稽太守。因災荒請求賑濟百姓,被昏庸的吳主孫皓處死,此後車胤的家境就一貧如洗了。車胤自幼聰穎好學、立志苦讀,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太守王胡之曾對他的父親車育說:“此兒當大興卿門,可使專學”。因家中貧寒,晚上看書沒錢點燈。一個夏天的晚上,他正坐在院子裏默默背書,見到許多螢火蟲在空中飛舞,象許多小燈在夜空中閃動,心中不由一亮,他立刻捉上一些螢火蟲,把他們裝在一個絹做的口袋裏,螢光就照射出來。車胤借著螢火蟲發出的微弱燈光,夜以繼日地苦讀。在他父親的指導下,車胤終於成了一個博學多識的人。歷任中書侍郎、侍中、國子監博學、驃騎長史、太常、護軍將軍、丹陽尹、吏部尚書。“車胤”為人公正、不畏強權,後被會稽王司馬道子世子元顯逼令自殺,死後追諡忠烈王。
第四节、澧州名人錄記載清朝兩江總督陶澍的故事

湖南澧縣第一中學校園內立有“陶澍”的銅質雕像

清朝兩江總督陶澍歷史畫像

據明代天順版《大明一統志》·《直隸澧州志》等史料記載;陶澍於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三十日(1779年元月17日)出生湖南安化縣小淹鎮的陶家灣。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七歲的陶澍跟隨父親陶必銓遠走長沙,在嶽麓書院讀書。科舉及第於嘉慶七年(1802年)春,陶澍在京參加壬戌科會試,中進士,為第63名;四月,參加殿試,為二甲第15名;朝考,嘉慶帝召見,定為第55名。為安化第一個進士,嘉慶九年(1804年)二月,赴任翰林院。嘉慶十年(1805年)四月,任翰林編修。同年閏六月,父陶必銓病逝,陶澍回鄉奔喪,丁憂三年(“丁憂”是中國封建社會傳統的道德禮儀制度,根據儒家傳統的孝道觀念,朝廷官員在位期間,如若父母去世,則無論此人任何官何職,從得知喪事的那一天起,必須辭官回到祖籍,為父母守制二十七個月,這叫“丁憂”)。此後;在澧州“澧陽書院”任教,陶澍在澧陽書院主講授課三年,認真從事教育,為國家培養人才。

“陶澍”複職為官期間,在除惡安民、抗災救災、興修水利、整頓財政、治理漕運,倡辦海運,革新鹽政,整治治安,興辦教育,培養人才上作出了較大貢獻。任內力圖整頓淮鹽積弊,裁省浮費,嚴核庫款,緝禁私鹽,淮鹽得以行銷。又於淮北試行票鹽,後推及淮南。“陶澍”與“湘軍三傑”(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關係十分密切,他在理學經世思想、改革思想、吏治思想、人才思想、愛國主義思想等方面,對“湘軍三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湘軍三傑”可認為是“陶澍”思想與事業的繼承者和發揚者。

第五节、澧州名人錄記載辛亥革命首義功臣楊載雄將軍的故事
杨载雄(1881年―1951年)又名杨怀斌,字璘轩[清]德宗.爱新罗载湉“光绪7年”农历辛巳年、甲午月、戊寅日(五月十七),1881年6月13日,出生于澧州(今更名为澧县)澧阳镇东门外。其父杨登举曾获清朝武科乡试、会试登武举进士,[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咸丰9年”农历己未年,中选武举人。武事为历代家传。杨载雄少时,“好驰马试剑,乡里有不平事,载雄奋然为之争,已故人多敬之”。幼时曾拜师于澧州名士周梦龄,熟读《草庐经略》及《洴澼百金方》等兵书。周梦龄称赞杨载雄:“志在尚武,喜读兵书,非凡品也,将来必有大用。”杨载雄与蒋翊武从小为同窗好友,公元1898年([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光绪24年”农历戊戌年)曾一同到临澧县梅溪桥拜名士蒋作霖为师,结识同学徐鹤野、林修梅、林伯渠等人,开始接触维新思想。

(楊載雄一生投筆從戎三次投軍)

辛亥革命首義功臣楊載雄將軍曾任教湖南省澧縣第一中學

導語:西元2013年2月25日, 黎元洪與袁世凱屠殺革命黨人,清制死灰復燃。1913年3月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被暗殺,暗殺宋教仁是中華民國的一個血腥的開端。它證明袁世凱已走上了一條逆歷史潮流而動的不歸路。蔣翊武1913年8月29日,南行至廣西全州所屬興安縣唐家沖,為駐軍統領秦步衢的部下所捕,由全州押解至桂林。秦電告廣西都督陸榮廷,陸榮廷致電袁世凱和黎元洪促袁世凱速殺蔣翊武以絕後患。9月1日,蔣翊武被押至桂林。在獄中,蔣翊武歷數袁世凱罪惡,並作遺書數千言,先傳至黃貞元,再傳至其夫人。9月9日4時,蔣翊武被押至麗澤門外刑場,著綢衫褲,向圍觀群眾講演革命大義,坐紅毯從容就義,時年28歲。湖南省都督譚延闿聽從副總統的建議,於7月25日宣佈湖南獨立,但隨著江西省和南京反袁世凱的失敗。1913年10月,譚延闿宣佈取消湖南獨立。二次革命全部沉寂。
楊載雄與蔣翊武最後一次約會:
西元1913年春,楊載雄在湖南省城任都督府顧問,得知蔣翊武因察知“袁世凱有叛法專制之意,藉此回家省親,南下以觀世變”。楊載雄即亦請假省親回澧州會蔣翊武。晤面時蔣翊武問起湖南黨政,楊載雄慨然曰:“湘省黨政不可問矣!”楊載雄先前在省城與人同辦湘西選舉時,郭仁童、陳家鼎皆為國民黨健將,國民黨推舉他倆為國會眾議院議員,甫入京,即為袁世凱賄買。接著又說起湘省國民黨員多轉入進步黨(共和、民主兩黨合併後稱,為袁世凱操縱),並舉澧水流域8縣省議員僅一人留在國民黨內,還差點為進步黨徒所捕害,還有姚姓慈利人、陳姓漢壽人紛紛回縣組織進步黨,為袁世凱張目,助紂為虐。“可謂死絕天良矣!”楊載雄最後不禁脫口咒罵此等投機宵小、趨炎附勢之徒,而蔣翊武默然無語,似不盡信。
時年夏秋間,因宋教仁血案釀成二次革命,滬皖蘇贛湘相繼宣佈獨立,湘省黨政各首腦電函交馳,征蔣翊武到省主持大局,蔣翊武邀楊載雄一同赴征,楊載雄他因病未與同行,也深知湘省那班利慾薰心之人的作派,知道蔣翊武此去凶多吉少,便殷殷進言道:“武昌黎元洪,已附袁世凱,不肯獨立,是前有障礙;而廣東廣西在我後方,不肯獨立,是後有顧慮。若湖南,公無歷史性,軍民擁不擁戴,政府與不與實權,是問題。且我南方有五不及北。(1)論兵賦,不及北之大借款;(2)論指揮,不及北方之統一;(3)論兵士,不及北方之訓練;(4)論兵械,不及北方之富利;(5)論水戰而無兵艦。兵法雲:‘智生度,度生量,量生稱,稱生勝。’以度量而稱之,不及北方遠矣。”接著楊載雄他以對南北軍事對峙的把握和雙方戰略意圖的洞悉,為蔣翊武精闢推演兵棋:“敵若以湖北軍艦侵湘,侵滬,則江蘇之我軍必防上海,不能援皖;敵以一路軍屯合肥,則安徽之我軍不敢稍動;敵若分一支軍隊和軍艦由小池口以攻九江,則九江危;敵若以一路軍隊屯荊州,分一支軍隊由公安經常德進攻長沙,則長沙莫保。”但看到蔣翊武“志在革命,那顧一切”而不敢再言,只是一再囑咐:“公必去,其慎之!”果然,不幸言中,一語成讖,湘政府僅以一鄂豫招撫使空頭銜予蔣翊武,不久江西九江討袁世凱軍敗,湖南督都譚延闿取消獨立投向袁世凱。8月6日袁世凱下令褫奪蔣翊武軍銜、勳位,並著各省嚴行拿辦蔣翊武。9月初,蔣翊武在退往廣西全州時被捕,1913年10月9日“開國元勳”蔣翊武在桂林英勇就義。
楊載雄解甲歸田返回澧州:
西元1913年12月,當時任職湖南省政府少將顧問的楊載雄,因不滿袁世凱倒行逆施殺害革命黨人及湖南省府一班投機宵小之做派,加之兒時好友、同學、革命同志、戰友“蔣翊武”已經壯烈犧牲。楊載雄他心灰意冷!因感覺國家前途渺茫,而向湖南省政府申請辭職信回鄉。1913年12月底,楊載雄因辭職而解甲歸田,鄂軍政府發給楊載雄休養金3000元大洋。楊載雄辭職返回澧州時,故鄉澧州已經在“民國元年”即西元1912年,改直隸澧州為澧州行政廳,“民國二年”即西元1913年9月,已經廢州為縣,始稱澧縣,隸嶽常澧道。楊載雄返回故鄉澧縣後利用休養金,在澧縣城關東門外原住宅處重建家園,取名“拾園”。大廈落成後,楊載雄在其家門口作對聯一副:“殘局如此誰收拾,老傍青門學灌園。”其實,楊載雄關心時事,壯志未酬,經常召集革命進步人士集會於“拾園”,與辛亥革命功勳龔霞初及社會名流黃貞元,夏國瑞,嶽景飛等人一道談論國事。積極支持政府興辦教育事業,為故鄉培養人才以報效國家。楊載雄為澧縣教育事業貢獻力量;接受澧縣澧州中學邀請,在澧州中學任語文教師並兼任武術教官。西元1914年,應中華民國中央政府邀請;赴北京,在中華民國中央政府陸軍部工作。

楊載雄第一次解甲歸田

辛亥革命首義功臣楊載雄將軍曾任教湖南省澧縣第一中學

楊載雄第二次投筆從戎加入北伐戰爭:
公元1924年9月,奉系軍閥張作霖和皖系軍閥浙江省督軍盧永祥聯合反對直系軍閥曹錕、吳佩孚,第二次直奉大戰爆發。為打倒直系,奉系、皖系軍閥向孫中山表示可以聯合反直。孫中山根據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認為進行北伐,完成統一中國的時機已經成熟,便於9月在廣州大本營發表了《討賊宣言》和《北伐宣言》,準備北伐。為此,孫中山下令將北伐軍改稱“建國軍”,任命熊克武為川滇黔建國軍前敵總司令兼建國川軍總司令。熊克武一面派人去湖南找趙恒惕磋商,聲明建國軍“假道湖南北伐,不干涉湖南內政。”同時任命湯子模為前敵總指揮,賀龍為前鋒。湖南當局對建國軍假道北伐,十分恐慌。
湘西督辦葉開鑫下令“以武力制止”賀龍、湯子模部入湘。為了消除誤會,賀龍在9月初由銅仁發兵時,先通知湘西當局,曉以大義,然後向湘西開進。部隊在開進中,軍容整肅,紀律嚴明。不少原來認識賀龍或仰慕他的人,紛紛帶著隊伍來投奔。陳渠珍就有兩個團倒戈。
自進入湘西境內,賀龍的部隊迅速擴大到十來個團,號稱1萬餘眾。
陳渠珍嚇得逃回鳳凰老家,鎮守使田應詔躲進烏宿大山,旅長楊永清也急電詢問賀龍:“此次來沅,其宗旨若何?”賀龍回電重申:“本軍此次假道入湘,對湘政無任何用意,仍屬假道為宗旨,於湘省地域主權毫無侵犯。”10月底,賀龍率部進駐沅陵。孫中山為了謀求國家的和平統一,應邀於11月13日從廣州北上,去北京參加國民會議。
他臨行前,再次命令熊克武的建國川軍在湖南待命北伐。為此,熊克武於11月下旬命令賀龍和湯子模部繼續分別向津市、澧州、大庸、慈利、石門一線開進。常澧鎮守使唐榮陽出動部隊,企圖阻止賀、湯部進入他的防區。賀龍採用武力打擊和分化瓦解相結合,一舉擊潰了唐榮陽1個旅又2個團,1個團倒戈,並佔領了津市。唐部許多官佐的家屬都在津市,賀龍下令對他們嚴加保護,不得騷擾,違者嚴辦。
並借此對唐部官佐大力開展統戰工作,使唐部軍心動搖,失去鬥志,隨後出兵把唐榮陽打得大敗,逃回石門,賀龍乘機進占澧州。在佔領了津市、澧州之後,賀龍立即下令廢除唐榮陽設立的一切苛捐雜稅,穩定物價。此舉受到了津澧老百姓的衷心擁護。從銅仁出發時,賀龍的部隊只有3個團6000餘人,進入湘西後,先後收編了10個梯團,部隊擴大到萬餘人。那些剛收編的隊伍,成分很雜,軍政素質差,賀龍下令全面整頓部隊的紀律,提出約法8章,嚴明軍紀,受到了老百姓好評。由於賀龍治軍有方,連年征戰,功勳卓著,1925年2月8日,建國川軍總司令熊克武報經孫中山大元帥批准,提升他為建國川軍第一師中將師長兼任澧州鎮守使。賀龍力邀楊載雄出任建國聯軍川軍補充團團長,負責訓練新兵,並帶兵北上參與北伐戰爭。楊載雄帶兵北上參與北伐戰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到北京後,曾一度受聘擔任東北軍張學良部,部將馮麟閣軍任參謀長。正是因為這一機緣,西元1928年7月國民黨中央政府派出代表團赴瀋陽與張學良商討“東北易幟”事情,楊載雄被民國中央政府推薦為代表團成員。大功告成後,楊載雄再度力辭公職返回故鄉從事家鄉的教育事業。
楊載雄第三次解甲歸田
楊載雄第三次投筆從戎赴瀋陽勸張學良易幟:
導語:西元1928年6月4日,張學良的父親張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關東軍炸死,張學良在張作相的推薦下就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開始統治東北。皇姑屯事件之後,統治中國東北的奉系軍閥將領張學良背著國恨家仇,於西元1928年12月29日通電全國,宣佈:東北從即日起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改變旗幟(將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換成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此舉標誌著北伐戰爭的結束、國民革命政府完成“形式上的中國統一”以及北洋政府的正式結束。
北伐戰爭:是由中國國民黨領導下的國民政府以國民革命軍為主力,蔣介石為總司令於西元1926年至西元1928年間發動的統一中國的戰爭。楊載雄將軍,曾經受聘擔任過東北軍張學良部,部將馮麟閣軍任參謀長。正是因為這一機緣,西元1928年7月國民黨中央政府派出代表團赴瀋陽與張學良商討“東北易幟”,楊載雄將軍被推薦為代表團成員。由於蔣介石叛變革命,屠殺共產黨人,一批批與共產黨有關聯的辛亥革命功勳也未能倖免。楊載雄將軍因厭惡內戰,對此極為不滿,於西元1936年再度力辭公職“解甲歸田”,又重歸故鄉澧縣。西元1936年楊載雄將軍在澧縣九澧聯立女子師範學校任教。西元1937年“1937年7月7日”日軍製造“盧溝橋事變”,(也就是“七七事變”)開始全面侵華,之後日以重兵三路進攻華北。當時的中國處於民族生死存亡形勢,為了國家和民族利益,為保家衛國出力。楊載雄將軍積極創辦澧縣國術館,為抗戰抗擊侵略者培訓身強力壯,擅長技擊青年。西元1937年―西元1940年,楊載雄在澧縣國術館任館長。西元1941年至西元1950年:在澧縣創辦童蒙學校,發展地方教育事業從事專職教育工作直到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毛澤東主席曾親筆寫信邀請楊載雄將軍等辛亥革命的有功之臣到北京去開會、居住,楊載雄將軍因年事已高,身體欠佳,未能成行。楊載雄將軍一生正直清廉,憂國憂民,為推翻封建王朝,建立中華民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楊載雄將軍曾著有《陸軍上將翊武事略》一歷史書籍,他是澧縣人民的驕傲。

楊載雄第二次解甲歸田

辛亥革命首義功臣楊載雄將軍曾任教湖南省澧縣第一中學

第三章、時代演變發展中的湖南省澧縣第一中學

楊載雄第三次投筆從戎赴瀋陽勸張學良易幟:
導語:西元1928年6月4日,張學良的父親張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關東軍炸死,張學良在張作相的推薦下就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開始統治東北。皇姑屯事件之後,統治中國東北的奉系軍閥將領張學良背著國恨家仇,於西元1928年12月29日通電全國,宣佈:東北從即日起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改變旗幟(將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換成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此舉標誌著北伐戰爭的結束、國民革命政府完成“形式上的中國統一”以及北洋政府的正式結束。
北伐戰爭:是由中國國民黨領導下的國民政府以國民革命軍為主力,蔣介石為總司令於西元1926年至西元1928年間發動的統一中國的戰爭。楊載雄將軍,曾經受聘擔任過東北軍張學良部,部將馮麟閣軍任參謀長。正是因為這一機緣,西元1928年7月國民黨中央政府派出代表團赴瀋陽與張學良商討“東北易幟”,楊載雄將軍被推薦為代表團成員。由於蔣介石叛變革命,屠殺共產黨人,一批批與共產黨有關聯的辛亥革命功勳也未能倖免。楊載雄將軍因厭惡內戰,對此極為不滿,於西元1936年再度力辭公職“解甲歸田”,又重歸故鄉澧縣。西元1936年楊載雄將軍在澧縣九澧聯立女子師範學校任教。西元1937年“1937年7月7日”日軍製造“盧溝橋事變”,(也就是“七七事變”)開始全面侵華,之後日以重兵三路進攻華北。當時的中國處於民族生死存亡形勢,為了國家和民族利益,為保家衛國出力。楊載雄將軍積極創辦澧縣國術館,為抗戰抗擊侵略者培訓身強力壯,擅長技擊青年。西元1937年―西元1940年,楊載雄在澧縣國術館任館長。西元1941年至西元1950年:在澧縣創辦童蒙學校,發展地方教育事業從事專職教育工作直到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毛澤東主席曾親筆寫信邀請楊載雄將軍等辛亥革命的有功之臣到北京去開會、居住,楊載雄將軍因年事已高,身體欠佳,未能成行。楊載雄將軍一生正直清廉,憂國憂民,為推翻封建王朝,建立中華民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楊載雄將軍曾著有《陸軍上將翊武事略》一歷史書籍,他是澧縣人民的驕傲。

楊載雄將軍第三次解甲歸田

(历史记载中的原範文正溪東書院现更名澧縣第一中學)

湖南省省級示範高中學校澧縣第一中學圖片

第一節、澧縣一中學校園地址
澧縣一中就坐落在“點睛化龍”的靈性福地,風水學名曰:因龍而生的風水寶地。在這塊風水寶地上,她集天時、地利、人和多種優勢於一體。在治校育人方面充分利用“澧州”豐厚的人文底蘊、中華民族崇尚知識的優良傳統,教導萬千莘莘學子吮吸“文山書院”“範文正溪東書院”“澧陽書院”書墨清香、仿效車公囊螢之風、追隨屈原獻身理想之志、繼承賀龍元帥革命精神,為中華民族培養出了一批批棟樑之材,他們中又有不少人成長為傑出的革命家、軍事家、科學家、管理家,真可謂“綠葉成蔭子滿枝,桃李芬芳耀環宇”。也無怪乎清代文人龔之茗曾經盛讚:“澧居洞庭西澨,志稱神仙窟宅,柳子厚亦稱南州之美莫如澧,則以氣節、文章。東晉有吏部尚書車胤(字武子),唐代有澧州人李群玉(字文山),北宋名相範仲淹(範文正公),清朝兩江總督陶澍,公元1936年有解甲歸田的辛亥革命首義功臣“楊載雄將軍”在澧縣九澧聯立女子師範學校任教。“澧州溪東書院—澧陽書院—澧州官立中學堂—澧縣九澧女師—澧縣省立十四中—澧縣一中”歷代出偉人,不愧為文獻名邦。
第二節、澧縣一中學評級為湖南省省級示範高中學校
澧縣一中评级為湖南省省級示範高中學校;校園內有傳說中古跡“洗墨池”,因北宋名臣範仲淹“臨池洗墨”而得名。辦學淵源始於西元1226年,歷經“溪東書院”,“澧陽書院”,澧州官立中學堂,九澧女師,省立十四中,後逐步衍續成湖南澧縣第一中學。湖南澧縣第一中學,薪火相傳,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積澱,孕育了獨特的校園精神:崇尚憂國憂民,培養有高尚品德的人;崇尚經世致用,崇尚勤奮刻苦,培養有進取精神的人。這所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學府“今天的澧縣一中”自創建以來培養了一批批有真才實學報效祖國,為國爭光的人才。

編輯撰寫制作:冰雪(2009年於北京)
编辑:佚名 李锦辉 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