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大洋彼岸会有一座中医药博物馆呢?
中华名人在线 2024-05-04 06:53:38 作者:zhhmrzx 来源:
送花

为什么在大洋彼岸会有一座中医药博物馆呢?

世界华人周刊
创建于19小时前
阅读 680
更新提醒

域外岐黄一丰碑


金华昌


早期在海外的华人会抱团形成聚落,一个个唐人街在世界各地建立。美国最早的唐人街在西海岸著名城市旧金山。也是在美国西部,有一个已没落的唐人街,150年前曾经繁荣一时,与旧金山唐人街齐名。现在知道那里的人恐怕不多了,而那里与中医药有一段很深的渊源,保留了一座被遗忘的中医药博物馆。


启程


2017年我得到一条信息,美国西部还有一座鲜为人知的中医药博物馆,我立刻开始筹划行程,决定前去考察。8月我和考察组一行6人,从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出发,沿着哥伦比亚河峡谷,一路开车进入西部腹地。沿途的植被从郁郁葱葱的大树,渐渐变为枯黄的灌木丛,进入不毛之地,事先探过路的美国博士生白效龙Eric Brand,已经心中有数,跟大家开玩笑说:“我们要去的是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一路颠簸了七八个小时,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一座名为约翰迪的小镇。


面对着现在如此荒凉的小镇,很难想象这里曾经的热闹景象。这里曾juji了2000多华人在此生活,而现在,镇上一个华人都没有了,全镇人口不到2000。


淘金 


十九世纪中叶,美国的西海岸发现了黄金矿,引发了淘金热。约翰迪地区华人juji得越来越多。异国他乡的孤独,加上当时美国社会对华人的歧视与欺凌,那里自然形成了一个华人抱团取暖的社区。


哪里有华人,哪里就有中医药。在这支华人淘金的队伍当中,出现了中医药人的身影。


1888年,来自广东新会的梁安与来自广东台山的中医大夫伍于念,合伙开办了一家多功能的公司,金华昌。取名金华昌,图的是个好彩头,盼望事业红红火火。这一年,梁安25岁,伍于念26岁。从此,梁安、伍于念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与合作,成为了一对真正的金牌搭档。


梁安是商业人才,来自梁启超的故乡,受过良好的教育,精通英文,善于社交,他很快融入了当地社会,负责公司的多种经营项目,生意愈发兴隆。


伍于念大夫专注于看病。他的医术高超,远近闻名,求医的不仅是当地的华人,还有很多来自外州的洋人。


但不幸的是梁安先生在1940年去世了。好似俞伯牙失去了钟子期,伍大夫悲恸之下仍坚强地独自撑起了金华昌。


尘封


在大淘金浪潮过去之后,当地的经济萧条了,华裔居民纷纷离去,另谋出路。1948年,伍大夫不慎跌伤,不得不离开金华昌,住进了波特兰的安老中心。上世纪50年代初,伍大夫在波特兰去世。他生前留下遗言,想把自己的诊所和公司全部捐给政府作为博物馆。


但是约翰迪太荒凉偏僻了,当地政府竟然把这件事忘了。直到70年代,人们准备在金华昌的位置建一个游乐场,才发现还有一栋建筑。调查后方知,原来是伍大夫捐给政府的金华昌公司。


时隔29年,金华昌的大门才被再次打开,昏黄的灯光下,浓郁的中国味铺面袭来。木门、木地板、木墙、木柱、二胡、民国时期的画报,还有用毛笔写的对联、香案上干瘪的水果……所有的陈设好似被封存在一个时间胶囊里一样,一切都停留在伍大夫离开的那一天。


室内一边是杂货店,一边是诊所兼药房。向内走还有厨房、主人的卧室,以及一个简易的客栈。这里曾是收容华人生老病死的场所,展示的是一个中国社会的浓缩。


重启


当我走进金华昌时,体会到一种进入敦煌莫高窟的感觉,一个中医诊所、老药铺原原本本地展现在我的面前,真实的中医老物件触手可及。打开药柜上的药盒,依然可以闻到几十年前的中药香。


金华昌保存的中药饮片有400多种,常用中药应有尽有,其中也有不少贵重药材,如人参、三七、沉香等。动物药材有麝香、羚羊角、蛤蚧、鹿茸。中成药有广州地区常用的保济丸等。非常有意思的是,在一个白兰地酒瓶中泡着一条来自李时珍家乡的蕲蛇,好似东方的书画作品被装进了西洋的玻璃镜框里。


伍大夫寿终90岁,在我看来伍大夫医德高尚、医术精良,有超过55年的行医经历,如果按现在“国医”的标准,大概称得起“国医大师”了。


在金华昌内,我留意到一沓没有兑换的支票,总额超过23000美金。在半个多世纪前,这是笔不小的数目,可以把当年的半个村子买下来。但每张支票都是小面额的,6美金、8美金、10美金。我想这可能是一般老百姓支付的诊金加药费。但伍大夫没去兑现的原因,据我的解读,伍大夫可能只想默默地帮助患者做义诊,无偿地为贫困患者服务,他尊重患者的情面收了支票而不去兑现。


金华昌原封不动地保存着伍大夫留下的大量病例病案,超过1万份。其中有很大的处方,有的差不多有100味左右,且所列的都是常用中药,按照中药的理法方药来分析处方,看不出治法逻辑。


这时,旁边一本小黑皮书引起了我的注意。小书像是一本字典,翻开看到里面写的蝇头小楷,手抄得工工整整,内容却有些难懂。后来我请教了中医药文献学家王家葵教授,他推测该书记载的可能是洪门帮会的“切口”,类似于密码暗号。也许按照某种规律解开一组代码,就可以在处方相应的位置将中药找出来。


其实类似在大方子里隐藏小处方的做法,金元时期已经出现了,一直流行至清末,还流行到了日本。有时一位医生开出了处方,患者按方抓药,药到病除了则无碍。万一病人再拿着处方到别处抓药,出了事就会影响原先开方子的大夫。这个处方别人看不懂没关系,患者需要开方大夫的诊所里抓药,那大夫自己才明白其中的奥秘。这在知识产权不受保护的年代,也算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办法。


丰碑


当我结束考察走出金华昌博物馆时,门前20米左右的地方有一棵7、8米高的大树。那是一棵枝叶繁茂的杏树,灰褐色深裂的树皮似一个饱经风霜的耄耋老人脸上深深的皱纹。这棵杏树仿佛诉说着“杏林”的故事。传说三国时期的董奉,为百姓治病不取钱物。患者康复后栽几棵杏树表达敬意。几年后,他家门前杏树有十万余株,郁然成林。根据这个传说后人用“杏林”称颂医家的高尚品质。


金华昌周围没有一棵与杏树相似的树,我想可能是某位患者为了感谢伍大夫特地栽种的,也可能是伍大夫自己为了明志而种的。


金华昌门前的杏树就像一面百年不倒的中医旗帜,一直在北美飘扬。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墓地的位置非常重要。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伍大夫和梁先生选择了过世后就埋葬在漂泊创业的约翰迪小镇。离开小镇前,我决定去祭奠一下他们。


伍大夫和梁先生安葬在半山坡上的墓园里,俯瞰着金华昌。我们转了大半个镇子,终于买到了一束花。我把花献到了他们的墓前,鞠躬致意。直起身来,一回头我突然发现了旁边开着的几朵小花,我顿觉没有必要特意买花来了。墓地旁的篱笆墙上,自然攀援生长着淡淡的白色小花,那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威灵仙。威、灵、仙三个字可以代表伍大夫的医术和医德。威、灵、仙也正是海外华人顽强不息、奋斗精神的赞颂。


告别金华昌时,我在留言簿上写下了临别赠言:“海外华人创业之先驱,北美杏林拓展之楷模。”


有关金华昌的故事,我在《中华医史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考察报告《沧海遗珠——被遗忘的中医药博物馆》,陆续也接到了有关媒体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