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卫专栏:我国各现状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及中药材产业(二)
广东跑合中药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由中国中药有限公司、广东省广州国际医药港有限公司、广东春生投资合伙企业联合发起的中药材B2B电子商务公司,旨在为中药材行业客户提供专业的中药材在线交易服务,实现“互联网+中药材”的全新体验。
2018年12月18日《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发布。该《规划》从我国现实出发,对发展道地药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建设布局与保障措施,提出了资金筹措及建设进度。《规划》充分考虑并吸取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宝贵经验,重点着力于种子种苗繁育、标准化生产、产地生产加工、服务、质量管理5个方面,采取以“品种为纲、产地为目”的方法,将定品种、定产地和定标准相结合,以“有序、安全、有效”为方向,优化道地药材生产布局。
该《规划》发布后的这几年,中药材种植业迎来了蓬勃的发展期。据统计,当前我国中药材种植总面积已达到近9000万亩,我从媒体和网络上,收集整理一下全国各省的中药材种植面积,并按中药材种植面积进行了排序,今天公开种植面积前5名省份,供大家参考。
截止2022年底,云南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903.5万亩,产量135.16万吨,综合产值1839.61亿元,种植面积、产量、农业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中药材主产区。2023年云南省种植面积较大的品种有50余种,种植面积最大的10种中药材是三七、天麻、滇重楼、铁皮石斛、灯盏细辛、茯苓、云当归、云木香、草果、白及。其中三七、重楼、砂仁等18个中药材品种,种植面积分别突破10万亩。云南省三七2022年种植面积39.45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98%以上,年产量3.59万吨,农业产值60.13亿元。2023年种植面积增长最快的是云当归,种植面积达4.2万亩。2023年文山州中药材种植面积224.62万亩,居全省第一位。
云南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药材之乡的美誉。云南天然中草药资源丰富,中药材产业基础深厚。全省有中药材资源种类6559种、药用植物资源6157种,分别占全国的51.4%和55.4%。云南气候立体、生物多样,海拔横跨60-6000米以上,既可以种植三七、石斛、重楼等道地中药材,还可种植砂仁、草果这类热带药材,也可生产红景天、云木香这类高海拔药材。2020年文山州砂仁种植面积约40万亩,占云南省砂仁种植面积70%以上。
云南省素有“药材宝库”的美誉,道地药材品种优良。2021年,云南省提出“十大云药”品牌工程,着力打造具有地域性、公共性、共生性和持久性等特点的“云药”品牌,并遴选出三七、滇重楼、灯盏花、铁皮石斛、砂仁、天麻、云茯苓、云当归、云木香、滇龙胆10个道地药材为“十大云药”品牌药材。
“十大云药”种植面积占云南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的1/4,农业产值占全省中药材产业农业产值的四成以上,云南道地药材集群化发展作用凸显,产业价值和品牌效应得到进一步提升。“十大云药”从道地药材种植、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到保健品生产加工等,产业链集群化发展快速,形成了一批特色“云药”产业集群,示范引领云南省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进一步把“云药”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云南省探索出一条由传统种植向林下种植换道加速的绿色发展道路。《云南省林下中药材种植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高标准示范基地建设等十项行动措施,林下有机种植研究已取得突破。到2023年,全省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00万亩、产量46万吨、综合产值达235亿元。
据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的信息显示,截至2023年底,四川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850万亩,“川药”年综合产值突破1200亿元。代表品种川芎、川贝、川乌、川牛膝、麦冬、泽泻、黄连、黄精、黄柏、杜仲、厚朴,附子、天麻等。四川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不仅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也颇为悠久。据统计,全川中药资源有5000余种,约占全国中草药品种的75%;其中,川芎、川贝母等道地药材有49种。在中医药界,更有“无川药不成方”之说。
四川省种植面积最大的十种中药材分别是:花椒种植面积439万亩,干姜种植面积25.84万亩,山银花种植面积15.33万亩,川芎种植面积12.42万亩,黄连种植面积10.87万亩,麦冬种植面积7.16万亩,泽泻种植面积6.25万亩,黄精种植面积5.73万亩,丹参种植面积5.56万亩,川牛膝种植面积4.5万亩。以上十种中药材总面积为532.66万亩,占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850万亩的62.67%。
四川省是中药材资源大省。在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过程中,四川省规范中药材种植、提升品质,建成一批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标准化种植基地。同时,四川省将中医药产业纳入“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计划”万亿级医药健康产业进行部署,推动中医药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新动能。四川省政府副秘书长葛晓鹏介绍,四川省打造中药材产业化联合体16个,规模以上中药企业247户,年主营业务收入558.4亿元、占医药企业总收入的40.6%。此外,四川省推动“产学研用资”相结合,开展川产道地药材大品种关键技术攻关,开发了“川药”牙膏、饮料、面膜等系列健康衍生品。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田兴军表示,四川省实施川产道地药材全产业链管理规范及质量标准提升示范工程,成立省级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29项中医药地方标准,完成省级溯源平台和中药材溯源试点县溯源体系建设,涉及中药材品种84种、累计溯源基地面积46万亩,全面提升中药材质量。
图3、2023年6月3日笔者与成都中医药大学李敏教授在四川阿坝神禾农业川贝母基地考察
总体而言,四川省中药材产业在种植规模、产业地位、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对全省医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截至2023年底,全省中药材面积803.07万亩,产量305.59万吨、一产产值299.7亿元。有着“生态贵州无闲草、天然宝库蕴灵药”的美誉。代表品种有:大方天麻、施秉太子参、赤水金钗石斛、遵义杜仲、剑河钩藤、兴仁薏苡仁等。贵州省中药材种植面积最大的10个品种分别是:天麻、杜仲、太子参、石斛、金银花、钩藤、砂仁、党参、白及、黄精。贵州省中药材有47个品种种植规模万亩以上,21个品种产值超亿元,其中,石斛、天麻、白及、太子参的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一。
贵州独特的气候、生态、自然条件,孕育了极为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各种道地药材、民族药享誉全国,是我国重要的四大中药材宝库之一。据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已查明贵州省药用植物资源7453种,居全国第二;全省森林覆盖率高达62.12%,发展野生抚育、仿野生栽培、高效生态种植空间大,生产中药材绿色生态、品质优,且不存在突出的与粮争地矛盾。
贵州省坚持“稳面积、调结构、增效益”工作总基调,聚焦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推进绿色化、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着力打造“黔六味”(天麻、淫羊藿、薏苡仁、石斛、山银花、钩藤)产业集群,持续培育“贵天麻”优势特色大单品,不断拓展产业增值空间,助力乡村振兴。2021年贵州省将天麻、黄精、白及等95种中药材纳入贵州省第一批道地药材目录。由此贵州也成为我国道地中药材品种评选最多的省份。
2023年,贵州省种植面积全国第三,产量全国前五,为精深加工和“中药材+”等新业态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贵州省政府积极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升级。贵州省加强中药材质量监管,建设省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和道地药材原生境保护区,加快制定相关标准和规范。建设产地交易市场,完善仓储、物流、冷链等配套设施,推进中药材电商交易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开展中药新产品研发,立项实施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培育中药新品种,支持建设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中药材产业逐渐成为贵州省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对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4、2017年7月29日笔者与贵州中医药大学魏升华教授等在贵州剑河钩藤基地考察
总体而言,贵州省山林地资源丰富,气候适宜,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在种植规模、资源禀赋、政策支持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等方面仍有可提升空间。但贵州省对中药材产业扶持力度大,且天时地利人和,中药材种植规模不起飞都难。
2021年,河南省中药材面积达到 550 万亩,产量 190 万吨,产值 407 亿元,连续 4 年居全国前三。截至2023年2月27日,河南省中药材种植面积为570万亩,预计到2025年,种植规模将达600万亩。
河南省是我国中药材种植的重要省份之一,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种植传统,代表品种:四大怀药、连翘、山茱萸、金银花、夏枯草、丹参等。河南地处中原腹地,传承悠久农耕文化产粮大省,也是药材种植大省。全省已构建形成了伏牛山区、大别山区、太行山区、怀药产区和黄淮海平原产区 5 大优势道地产区,种植面积 3 万亩以上的生产大县 55 个,10 万亩以上的有 16 个,20 万亩以上的有 7 个,30 万亩以上的 4 个,其中卢氏县 130 万亩,为河南中药材种植第一大县。
河南省种植面积最大的十种中药材分别是:连翘种植面积187.14万亩,山茱萸种植面积57.05万亩,艾草种植面积48万亩,山药种植面积26.85万亩,苦参种植面积25万亩,金银花种植面积21.64万亩,夏枯草种植面积18.2万亩,山楂种植面积16万亩,丹参种植面积13万亩,地黄种植面积11.2万亩。以上十种中药材总面积为428.08万亩,占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570万亩的75.1%。
河南省主要道地药材品种有 160 多种,其中大宗中药材及特色中药材 30 多种,“四大怀药”等 20 多种道地药材占据市场绝对优势。2023年12月13日,河南省(第一批)50 种道地药材品种公布:地黄、牛膝、山药、菊花、金银花、禹白芷、连翘、山茱萸、艾叶、红花、辛夷、杜仲、柴胡、丹参、白术、白芍、桔梗、黄芩、黄精、苍术、石斛、瓜蒌、何首乌、板蓝根、酸枣仁、山楂、夏枯草、冬凌草、益母草、猫爪草,百蕊草,鹅不食草、白花蛇舌草、野菊花、皂角刺、天麻、猪苓、全蝎,蝉蜕、禹粮石等。
河南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快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 2025 年,中药材种植规模达到 600 万亩,中药材种植和初加工产值达到 600 亿元、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 3000 亿元。
河南以国家、省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和中医药大学、省农科院、河南农大、郑州大学等科研院校,以及羚锐、仲景、宛西和福森等企业为骨干,构建形成了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推进的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图5、2022年6月20日笔者与山东农业大学王建华
虽然河南省中药材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如种业专业化水平低、规范化种植水平不高、龙头带动能力不强、新功能新业态开发滞后等问题。为了推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中药材强省建设,需要在种质资源利用、规范化生产、加工企业升级等方面持续发力。
广西中药材资源丰富,中药材种植面积500万亩。2022年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不含林业部分)达203.5万亩、72.89万吨,同比分别增长9.06%、19.06%。代表品种:八角、肉桂、罗汉果,广西药材主打木本香料,主要香料品种均有百万亩的种植规模。广西是中国的“天然药库”和“中药材之乡”,中药材基源品种4064种以上,排名中国第二。桂林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7万亩,居广西第一,其中罗汉果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稳居全国第一。玉林市种植了一千多个中草药品种,中草药种植面积有70多万亩,占全广西的40%以上。
广西省中药材种植面积最大的10种分别是:罗汉果、八角、玉桂、天冬、沙姜、牛大力、苏木、黄栀子、葛根、黄精。
广西“桂十味”道地药材品种:肉桂(含桂枝)、罗汉果、八角、广西莪术(含桂郁金)、龙眼肉(桂圆)、山豆根、鸡血藤、鸡骨草、两面针、广地龙。
广西31种特色药材品种:穿心莲、肿节风(草珊瑚)、青蒿、粉葛、五指毛桃、山银花、砂仁、槐米、广金钱草、田七、天冬、钩藤、合浦珍珠、橘红、厚朴、灵芝、何首乌、铁皮石斛、金花茶、绞股蓝、杜仲、扶芳藤、金樱子(根)、
功劳木、百部、滑石粉、广山药、茉莉花、姜黄、益智仁、蛤蚧。
广西立足特色优势,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突出创新联动,推动“中医药+”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中医药在大健康产业中的贡献度。同时,围绕“建链、补链、强链”加快推进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广西通过政策激励和产业培育,推动中药材种植产业快速发展。例如,在南宁举办了2023年广西绿色食品宣传月暨中药材专场推广活动,授予博白、全州县等10个县区为“广西中药材基地示范县”。
部分地区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迅速,如金秀瑶族自治县共种植有重楼、黄精等中药材17万多亩,建有规模以上中药材基地12个,专业合作社30多个。南宁市2022年园地中药材种植面积18.61万亩,产量3.75万吨,年销售额达3.5亿元,全市累计入选广西中药材示范基地9个,入选广西“定制药园”3个,拥有市级中药材示范基地6个。
图6、2011年5月24日笔者带领中药材天地网部分信息专员在广西省玉林市陆层郁金种植基地考察调研
注明:文章所涉资料与数据,大多由本人收集整理,部分借用“数说中药材”,部分源于网络。资料与数据可能不准确、不全面或者与现实不符,仅供参考,不代表任何权威数据,还请业界同仁给予批评指正!文章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不针对第三方,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8年12月18日《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发布。该《规划》从我国现实出发,对发展道地药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建设布局与保障措施,提出了资金筹措及建设进度。该《规划》发布后的这几年,中药材种植业迎来了蓬勃的发展期。据统计,当前我国中药材种植总面积已达到近9000万亩,我从媒体和网络上,收集整理一下全国各省的中药材种植面积,并按中药材种植面积进行了排序,上期公开了种植面积前5名省份,今天是第6~10名省份,仅供大家参考。
截止2023年底,甘肃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20万亩左右,产量150万吨以上,人工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三,标准化种植率达到60%,是全国中药材优势主产区之一。
甘肃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现有药用品种1527种,其中植物药材1270种,动物药材214种,矿物药材43种。属于国家382个重点品种的有276种,占76%。品种资源丰富,质地优良。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中药材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以下是一些特点:
1. 地形多样:有高原、山地、河谷等,为不同中药材提供了多样化的生长环境。
2. 气候差异大:从干旱到半湿润气候都有分布,适宜多种中药材生
3. 高海拔地区:部分地区海拔较高,气候凉爽,有利于中药材有效成分的积累。
4. 光照充足:充足的阳光有利于中药材的光合作用。
2024年1月甘肃两会期间,省政协委员孟宪刚表示2022年甘肃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91万亩,产值702亿元,相当于亩产值为1.43万元。已建成国家中药材GAP种植基地9个,现有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中药材品种23个、“中国驰名商标”保护的中医药商标品牌12个。岷县、渭源、陇西、已被命名为“中国当归之乡”“中国党参之乡”“中国黄芪之乡”。中药材种植是甘肃省的重要产业之一,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甘肃省十大陇药:当归、黄(红)芪、党参、甘草、大黄、柴胡、板蓝根、枸杞子、黄芩、款冬花。甘肃省种植面积最大的也是十大陇药,还有赤芍、防风、独活、羌活、猪苓、秦艽、淫羊藿、苦水玫瑰等多种优质中药材。
截至2023年底,甘肃省十大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是:1.黄芪:约110万亩左右。2.当归:约100万亩左右。3.党参:约70万亩左右。4. 甘草:约50 万亩左右。5. 大黄:约20 万亩左右。6. 柴胡:约20 万亩左右。7. 板蓝根:约15 万亩左右。8. 黄芩:约10 万亩左右。9. 款冬花:约10 万亩左右。10. 枸杞:约10 万亩左右。以上十种药材合计为415万亩,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以上。
1. 提升品质和标准化:加强种植管理,提高中药材质量,推动标准化生产。确保中药材品质优良,增强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2.推动科技创新与研发: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中药材精深加工和新药研发。加强科研投入,促进中药材产业创新发展。
3. 加强品牌建设:打造知名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中药材品牌,提升甘肃中药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4. 提高产业规模和效益:完善产业链条,加强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促进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协同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5. 绿色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产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和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6. 拓展市场渠道:加强市场开拓和营销,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提升中药材产业整体经济效益。
7. 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培养专业人才,提升产业发展的智力支持。
图2、2011年8月20日甘肃省中药材行业资深专家
湖北是“药圣”李时珍的故乡,中药材种植和使用历史悠久。湖北省2022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16.5万亩,居全国第7位,综合产值超800亿元。
湖北省是中药材资源大省,其中药材资源种类丰富,产量较高。根据全国第四次中药材资源普查结果,湖北中药材资源达4457种,位居全国第五位,产量居全国第七。2022年全省中药材总面积516.5万亩,其中生态种植面积185万亩,产量72.4万吨,农业产值149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1.5万亩、25万亩、0.7万吨、1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15.6%、0.9%、10.3%,综合产值超800亿元。
湖北拥有众多知名的中药材品种,蕲春的蕲艾,是著名的道地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此外,还有黄连、独活、厚朴、杜仲、黄柏、茯苓、苍术、半夏、天麻等多种优质中药材。这些中药材都具有历史久、质量优、规模大、疗效好、创新强的优势和特点。
湖北省中药材产业已形成大别山、武陵山、秦巴山、幕阜山、江汉平原“五大优势产区”。同时,该省还确定了神农架林区综合品种和蕲春县蕲艾等10个地区的10个中药材单品为道地中药材“一县一品”建设品种。
湖北的山区和丘陵地带为中药材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不同地区都有其特色的中药材品种,例如恩施州有“华中药库”之称,拥有大量优质的中药材资源。此外,十堰、宜昌、襄阳等地也有丰富的中药材产出。
湖北省中药材资源在品种、产量和产业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些资源为中药材的种植、加工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 “十大楚药”道地药材:蕲艾、半夏、天麻、黄连、茯苓、福白菊、苍术、龟鳖甲、银杏、紫油厚朴和黄精(并列第十位);
2.“五大特色药材”:资丘木瓜、野菊花、虎杖、金刚藤(菝葜)、马蹄大黄。
3.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省中药材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达44个。
4. 生产经营主体:全省中药材生产经营主体超过5000家。
5. 科技支撑:华中农业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省农科院、中南民族大学等科研院校提供科技支撑,每年建设道地药园10万亩,开展技术培训100余场次、1万多人次,联农带农新增就业5万余人。
6. 政策支持:政府将道地药材纳入十大农业产业链,加大对中药材产业的扶持力度,安排项目奖补资金和财政贴息贷款。
1. 资源丰富:拥有种类繁多的中药材资源,为种植和加工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基础。
2. 地理环境多样:多样的地形和气候条件适合多种中药材生长。
3. 科研力量较强:在中药材研究方面有一定的科研实力和人才储备。
4. 产业基础较好: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基地和加工企业,产业链初步形成。
1. 标准化程度有待提高:部分种植环节标准化不足,影响中药材品质的一致性。
2. 精深加工能力有待提升: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不够,加工技术和工艺有待改进。
3. 品牌影响力有限:知名品牌较少,市场竞争力有待加强。
4. 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方面面临资金瓶颈。
5. 质量监管仍需强化:个别不良现象影响整体产业声誉。
6. 专业人才短缺:特别是既懂中药材又懂市场运营和现代加工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缺乏。
图3、2016年11月10日笔者考察湖北省房县月亮湾野生动物保护站林麝养殖基地时留影
总体而言,湖北省中药材产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需要进一步提升道地药园基地建设和管理水平,推动中药材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根据湖南日报2023年8月6日发文,湖南省中药材种植面积479万亩,种植基地示范县20个、种植(养殖)企业(合作社)3032家,年产量177万吨,2021年产值200亿元。
湖南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和北部地势较低,略呈马蹄形盆地态势。湖南地处北纬25度-30度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降水丰沛,雨热同期,气候条件优越,具备多种药用植物、动物生长繁衍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湖南省是我国中药材资源大省,中药资源品种多达4667种,居全国第4位,中部第1位。凭着优秀的资源禀赋,湖南建成中药材种植基地示范县20个,中药材种植(养殖)企业(合作社)3032家,中药材种植面积479万亩,中药材年产量达177万吨。其中,玉竹、黄精、莲子、百合、山银花、枳壳等道地药材产量占全国总产量50%以上,培育形成了“湘九味”中药材品牌,慈利杜仲等26个中药材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形成了湘西北武陵山区、湘西南雪峰山区、湘中湘东丘陵区域、湘南南岭山区、湘北洞庭湖与环湖丘岗区等5个产业集群带。
湖南中药材代表品种:“湘九味”是指 百合、玉竹、黄精、山银花、枳壳、博落回、茯苓、杜仲、湘莲这9味中药材。黄精、百合、玉竹、湘莲,湖南品种主打药食同源,跟日常餐饮扯上关系,那面积就不会小。
第一名、莲子,种植面积40万亩。道地药材,主产湘潭市、常德市;湘潭是主产县,总产量超过万吨,综合产值计100亿元;
第二名、玉竹,种植面积超24万余亩。主产邵阳市,邵东、桂阳、慈利等地。
第三名、枳壳,种植面积约24万亩。特色药材,主产于沅江、汉寿、安仁、澧县等地,约占全国的50-60%;
第四名、黄精,种植面积20.9万亩。特色药材,主产于安化、新化、洪江、新晃等地,种植面积15万余亩,终端产品年产值超5亿;
第五名、百合,种植面积超20万亩。主要是卷丹和龙牙百合,主产于邵东、龙山。
第六名、山银花,种植面积约20万亩,特色药材,主产于隆回、溆浦等地,年产量占全国50%以上;
第七名、杜仲,种植面积约17万亩,特色药材,主产于慈利、安化等地,位居全国前列;
第九名,茯苓,种植面积5.2万亩。特色药材,主产于靖州等地,靖州是全国最大的茯苓产地初加工与集散中心,2022年交易量8万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46.7亿元;
第十名,天麻,主产于怀化、湘西等地,种植面积近2万亩。
以上10种中药材种植面积合计为:179.41万亩。
湖南还有:栀子1.7万亩。石菖蒲1.2万亩。博落回:特色药材,主产于新宁、新田等地,种植面积国内第一;
湖南道地药材还有:常德市、岳阳市、益阳市的鳖甲;湘西新晃、永顺、凤凰的吴茱萸;湘西新晃、凤凰的朱砂;石门、慈利、澧县的雄黄等。
湖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已具备良好的基础,具有顺“天时”、占“地利”、聚“人和”的优势。为了推动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湖南省积极延伸上下游全产业链。目前,全省规模以上中药工业企业177家,中成药企业90家,其中上市企业7家,总市值约340亿元;全省中药批发零售额逾145亿元;全省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企业近3万家,从业人员约80万,年营业收入逾280亿元,约占全国市场的10%。
湖南省现有中医药相关科研机构32家,拥有国家和省级重点研究室26个。省内龙头企业建设“中药固体制剂”等省级中医药相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芙蓉实验室设有中医药产业功能研究、公共创新等5个平台,种业方面建设有岳麓山中药材种业创新中心。中国工程院刘良院士工作站落户湖南,《中医药-青风藤》国际标准通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认定,为湖南省中医药领域首个国际标准。湖南省将不断壮大道地药材产业规模,培育多个产值过10亿元的中药大品种,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湖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种植技术不规范、精细加工龙头企业少、品牌建设待优化等。
图4、2016年5月14日湖南靖州茯苓专业协会王先有
总体而言,湖南省中药材产业在资源、种植、加工、销售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规模,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如规范化种植程度、科技研发投入、品牌影响力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2023年,黑龙江省中药材种植面积409.9万亩,是我国中药材种植种植规模增速最快省份。
1. 种植规模快速增长:全省中药材种植规模快速增长,种植面积、产量、产值、效益四项指标增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2. 道地药材品质优良:黑龙江省道地药材种质纯正、品质优良、药性突出,如刺五加、人参、板蓝根、平贝、紫苏等。
3. 产业链条快速延伸:各地政府和各类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性空前高涨,中药材产业发展呈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寒地龙药”持续叫响。
4. 产业效益显著提升:2022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408万亩,产值超200亿元,比2018年增长5.5倍,种植面积、产量、产值、效益四项指标增速连续四年保持全国领先。
“龙九味”是指黑龙江省具有地域性优势、应用广泛、综合带动性强、具有完整产业链的刺五加、五味子、人参、西洋参、汉麻(火麻仁)、关防风、赤芍、板蓝根、鹿茸9种市场前景好的优质药材。
为打造“龙九味”中药材品牌,黑龙江省将在种植上树立标杆意识,突出寒地黑土、绿色优质优势,重点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逐步将规模以上中药材种植基地纳入黑龙江省农产品安全质量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全省“中药云”;完善中药材质量体系建设,健全以药效为核心的质量控制模式,提升质量控制水平和品牌效益。
第一名、刺五加,种植面积152万亩。刺五加是黑龙江省的特产中药材之一,分布较为广泛,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第二名、板蓝根,种植面积25.7万亩。板蓝根是黑龙江省的种植面积较大的中药材,大庆是主产地,其它地区也有一定的种植面积。
第三名、人参,种植面积23.1万亩。黑龙江省著名的中药材品种,庆安县是人参的重要产区之一,种植历史悠久,种植面积较大。
第四名、防风,种植面积20.6万亩。黑龙江省的道地药材之一,在黑龙江省多个地区有种植。
第五名、赤芍,种植面积18.1万亩。黑龙江赤芍品质优良,依兰县的赤芍种植面积较大,并且已取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认证品牌。
第六名、苍术,种植面积13.2万亩。黑龙江苍术品质优良,在黑龙江省多个地区有种植。
第七名、白鲜皮,种植面积10.8万亩。白鲜皮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在黑龙江省的部分地区有种植。
第八名、五味子,种植面积9.4万亩,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通河县的五味子种植历史悠久,该品种深受各大药厂青睐。
第九名、平贝母,种植面积7.2万亩。 黑龙江省的特色药材资源。铁力市的平贝种植历史较长,并且获得了国家GAP认证,种植面积也较大。
第十名、黄芪,种植面积5.5万亩。黑龙江省有一定的产量。林口县的黄芪品质优良,具有“三高一零”的特点,即药物含量高、品相颜值高、经济效益高和“零”农残。
此外,还有苍术、黄柏、苦参、白鲜皮、月见草等多种中药材资源。这些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为黑龙江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 资源丰富:拥有众多道地中药材品种,如人参、五味子、刺五加等。
2. 生态环境优越:适宜中药材生长,产出的药材品质较好。
3. 种植规模扩大:近年来中药材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形成了一些集中种植区域。
4. 加工能力提升:涌现出一批中药材加工企业,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5. 科研力量加强:对中药材种植技术、品种选育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
6. 市场影响力逐渐增强:“寒地龙药”等品牌逐渐受到关注。
1. 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部分环节还不够完善,产业链有待进一步整合。
2. 市场波动风险:中药材价格容易受到市场供需等因素影响。
3. 技术人才短缺:在种植、加工等领域专业人才相对不足。
图5、2021年6月25日笔者受邀参加2021年黑龙江省2021首届首届中国-铁力平贝节起收仪式
总体而言,黑龙江省中药材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机遇,同时也需要不断克服挑战,推动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三秦大地,秦岭横贯其中,南北药材均有种植。2023年6月25日,在陕西省政协召开的“推动中药产业振兴发展”月度协商座谈会上,有委员提到,第四次全国中药材资源普查中,陕西省有283种中药材,占全国重点品种的77.6%。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400万亩,年总产量约90万吨,但陕西省中药企业使用本省中药材原料占比仅10%左右。
陕西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品质优良。主产天麻、猪苓、杜仲、柴胡、黄精、林麝、附子、厚朴、元胡、丹参、连翘、五味子、沙苑子、贯叶连翘、葛根、花椒、九节菖蒲、桔梗等药材。
陕西“十大秦药”为:子洲黄芪、宝鸡柴胡、洋县元胡、商洛丹参、汉中附子、略阳杜仲、宁陕天麻、宁陕猪苓、澄城黄芩、佛坪山茱萸和略阳黄精(并列第10名)。
大宗道地中药材共15种:丹参、山茱萸、猪苓、杜仲、柴胡、元胡、麝香、酸枣仁、天麻、黄芪、大黄、秦皮、秦艽、远志、华山参;
区域特色中草药共10种:盘龙七、太白贝母、华细辛、绞股蓝、沙苑子、黄精、连翘、黄芩、茜草、附子;
优势中成药共20种:脑心通胶囊、生血宝合剂、肾康注射液、华蟾素胶囊、强力定眩片、四季抗病毒合剂、盘龙七片、热炎宁合剂、香菊片、和血明目片、固肠止泻丸、头痛宁胶囊、冠心舒通胶囊、复方双花片、附桂骨痛颗粒、复方皂矾丸、平消胶囊、绞股蓝总甙胶囊、乳康胶囊(片)、心速宁胶囊。
陕西省中药材资源丰富,是我国的中药材资源大省之一。
种植历史悠久:陕西是中药材的重要产地之一,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悠久的种植历史。例如,天麻、猪苓、杜仲、柴胡、黄精等中药材在陕西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陕北地区:约占全省中药资源的8%。关中地区:中药材资源约占全省的17%。秦巴山区:素有“天然药库”之称,占全省中药总量的70%。
品种繁多:陕西省主产的中药材品种多样,包括天麻、猪苓、杜仲、柴胡、黄芩、黄精、林麝、附子、厚朴、元胡、丹参、连翘、五味子、桔梗等。
种植规模较大: 根据陕西日报2023年6月的报道,全省中药材种植养殖和中药工业年产值达600多亿元。其中,商洛市、汉中市和安康市是中药种植大市,种植、养殖基地和相关公司超过1000家。
第一名、连翘,种植面积41.3万亩。第二名、黄芪,种植面积15.65万亩。 第三名、山茱萸,种植面积10.13万亩。第四名、黄芩,种植面积9.95万亩。 第五名、丹参,种植面积6.7万亩。第六名、柴胡,种植面积5.6万亩。第七名、天麻,种植面积5.1万亩。第八名、延胡索,种植面积4.25万亩。第九名、黄精,种植面积3.15万亩。第十名、远志,种植面积2.86万亩。
种类繁多:陕西省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有中药植物药3200余种,其中重点品种283种。元胡、猪苓、丹参、杜仲、柴胡等产量居国内前列,天麻、绞股蓝、黄精等7个品种通过国家GAP认证,天麻、杜仲、黄芪、山茱萸、华细辛、太白贝母等18个品种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
产业链完善:陕西省的中药材产业链相对完善,包括中药种植、养殖、研发、生产等环节。陕西省中药材年产量近百万吨,为中药工业、大健康产业提供了优质原料。陕西省拥有中药研发、生产企业281家,形成了以步长制药集团为龙头的中药产业群,生产了许多闻明全国的地域性特色品种。全省中药种植养殖和中药工业年产值达600多亿元。步长制药、盘龙药业、康惠制药等企业已成功登陆主板、中小板上市。
政策支持:政府对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例如搭建平台、保障要素、落实服务等,以促进中医药产业的传承创新发展。
园区建设:陕西省建设了一批中医药特色园区,如西安高新区草堂科技产业基地、华阴市生物医药产业园等,逐步形成集聚效应。
总体而言,陕西省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规模较大,产业链完善,政策支持力度较大,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1. 做大做强“秦药”:将秦巴山区陕南片区中药材产业作为重点工程,将其纳入陕西省农业产业重点项目给予支持,将中药材产业作为秦巴山区绿色循环发展的重要抓手。同时,明确农业部门对中药材产业种植、养殖发展的统一规划管理职能,围绕“优势稀缺大宗”的中药材品种建设区域优势基地,形成“木本上山、草本下川、大力发展林下药用资源”的山区高品质中药材生产模式,制定《秦巴山区陕南片区中药产业发展规划》,解决中药材生态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养殖问题,为中药材产业向精细化、高端化、品牌化延伸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 推进中药材产业链长制度:建立秦巴山区陕南片区中药材产业管理服务体系,整合各相关职能部门的中药材产业扶持政策,研究制定管理服务举措,依托秦巴山区陕南片区各市成立的电子政务服务大厅,建立完善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一厅式办公服务体系,培育发展中药材产业链,将秦巴山区陕南片区的中药材产业作为“链”动陕南城乡融合发展的支柱产业。
3. 建立秦巴山区中药材产业标准化生产及服务体系:从中药材育苗、种植、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农药使用规范、有效成分(指示性成分)的积累动态及最佳采收期等方面研究和制定药材质量的 SOP 与溯源体系,整合行业部门、龙头企业、科研院所资源,建立做大做强“秦药”发展的科技平台、标准平台、监管平台、销售平台、金融平台,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合作模式,通过产业基金撬动,整合产业扶持资金,发挥资本杠杆作用。
4. 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留坝计划在今后五年发展林下中药材产业,实现“双万”目标,即全县范围内中药材种植规模达15万亩,并建成秦岭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建设良种繁育基地5个,引进培育各类林下中药材生产加工规模企业10家,培育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培育林业专业合作社3个,完成林农技术培训5000人次以上。
图6、2021年6月23日在陕西汉王略阳中药科技考察时董事长韩开军总经理孙建华向笔者猪苓加工
总体而言,陕西省中药材产业在不断地发展壮大,部分道地药材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整体品牌影响力还不够突出,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与一些先进地区相比,中药材种植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仍有提升空间;在中药材新品种培育、深加工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在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开发等方面还不够完善,产品附加值挖掘还不够充分。
注明:文章所涉资料与数据,大多由本人收集整理,部分借用“数说中药材”,部分源于网络。资料与数据可能不准确、不全面或者与现实不符,仅供参考,不代表任何权威数据,还请业界同仁给予批评指正!文章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不针对第三方,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三、刘红卫专辑:依据连翘标准给国家药典委提点建议(上)
四、刘红卫专辑:依据连翘标准给国家药典委提点建议(下)
九、刘红卫专辑:大型中药饮片联采,一石激起千层浪(上)
十、刘红卫专辑:大型中药饮片联采,一石激起千层浪(中)
十一、刘红卫专辑:大型中药饮片联采,一石激起千层浪(下)
十二、刘红卫专辑:疫情防控中药材无序涨价,中药材战略储备势在必行
十三、刘红卫专辑:供销社恢复重建后能否承担中药材战略储备的重任?
十四、刘红卫专辑: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促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十五、刘红卫专辑: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与质的有效提升
十六、刘红卫专辑:重点中药材国家应该实施计划统筹与战略储备
十七、刘红卫专辑: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上)
十八、刘红卫专辑: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下)
十九、刘红卫专辑:珍稀、濒危与重点中药材国家应该统筹管理
二十、刘红卫专栏:《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落地思考(一)中医药振兴发展 道地药材布局必须优化
二十一:刘红卫专栏:《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落地思考(二)中医药振兴发展 药材道地种苗必须优选
二十二:刘红卫专栏:《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落地思考(三)中医药振兴发展 道地药材必须规范种植
二十三:刘红卫专栏:《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落地思考(四) 中医药振兴发展 中药材种植必须实施(GAP)
二十四:刘红卫专栏:《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落地思考(五) 中医药振兴发展 追溯标准与管理必须统一
二十五:刘红卫专栏:为安徽省关于推进(GAP)实施的意见点赞!
二十六:刘红卫专栏:“十年耕耘 高质量发展”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
二十七:刘红卫专栏:中药材基地“三无一全”总体要求与品牌共建共
二十八、刘红卫专栏:中药材应该依据大数据实施计划生产与质量管控
二十九、刘红卫专栏:中药材生态种植助力道地药材创新成亮点
三十、刘红卫专栏:考察四川阿坝神禾农业川贝母基地记实
三十三、刘红卫专栏:湖南怀化博世康黄精种植加工基地考察纪实
三十四、刘红卫专栏:中药材没有监管主体,价格异常国家管控难
三十五、刘红卫专栏:中药材淡季价格异常上涨原因分析
三十七、刘红卫专栏:中药材价格异常上涨对中药行业的影响
三十八、刘红卫专栏:实施道地药材地方政府专卖是行业的重大机遇
三十九、刘红卫专栏:我国实施道地药材地方政府专卖的药材品种建议
四十、刘红卫专栏:桔梗道地产区变迁与主产地种植现状
四十一、刘红卫专栏:苗乡“无公害三七”引领中药材品质提升
四十三、刘红卫专栏:天麻主产地实地调研考察报告一:河南西峡与陕西丹凤篇
四十四、刘红卫专栏:天麻主产地实地调研考察报告二:陕西汉中与甘肃康县篇
四十五、刘红卫专栏:天麻主产地实地调研考察报告三:湖北宜昌夷陵区下堡坪篇
四十六、刘红卫专栏:天麻主产地实地调研考察报告四:云南昭通彝良县小草坝篇
四十七、刘红卫专栏:天麻主产地实地调研考察报告五:湖北罗田与安徽金寨产地市场篇
四十八、刘红卫专栏:天麻主产地实地调研考察报告六:贵州省大方县天麻产业考察记实
四十九、刘红卫专栏:天麻主产地实地调研考察报告七:贵州省赫章与七星关天麻产业考察记实
五十、刘红卫专栏:天麻主产地实地调研考察报告八:贵州黔东南雷山县天麻产业考察记实
五十一、刘红卫专栏:全国天麻主产地7省12区县考察调研报告
五十三、刘红卫专栏:贵州省正在大力推进林下中药材的种植
五十四、刘红卫专栏:药用天麻减种成事实 产地存货薄弱价上行
五十五、刘红卫专栏:我国各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及中药材产业现状(一)
五十六、刘红卫专栏:科技创新促三七品质升级,苗乡有机无公害三七受青睐
刘红卫 现年69岁,中gongdang员、退休干部。
中药材信息的先驱者、天地网核心创始人,全国中药材资源、市场信息、种植加工、仓储物流资深专家。
曾任河南省三门峡药材站经理、书记,成都天地网党支部书记、专家委员会主任,首届全国中药材物流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和中国中药协会中药追溯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从事中药材工作40余年,足迹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考察过200余种药材道地产地。几十年来先后在全国中医药杂志、报刊、网刊、网络上发表过近400万字的专业文稿。
刘红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药材仓库技术规范》《中药材仓储管理规范》《中药材产地加工技术规范》《中药材包装技术规范》四部行业标准的起草人之一,商务部《全国中药材物流基地规划》的主要起草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中药材产业发展指南》《林草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仿野生栽培》起草人之一,《中药材信息监测与技术服务手册》《中药材流通行业人才培训教材》《200种中药材商品电子交易规格等级标准流》的主要编委之一。
提示: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跑合网公益分享仅供参考。
跑合网是由世界500强央企国药集团旗下中国中药有限公司、广东省广州国际医药港有限公司及广东春生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联合组建的混合所有制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跑合网将不忘初心,继往开来,竭力打造中药材行业互联网交易服务平台,实现物联网、AI/AR、ADI等技术在中药材产、购、销环节的有机融合,帮助各类药企、药商进行信息化、数字化转型升级,构建完整的互联网中药材产业生态系统。
编辑:佚名 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