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古城醴陵陶瓷谷
中华名人在线 2024-06-04 15:06:30 作者:zhhmrzx 来源:

走近古城醴陵陶瓷谷

莲静

6月2日,天公作美,艳阳高照。举头仰望,天上飘着几朵白云,自然心情怡然。这一天,我们应外甥和外甥媳妇的多次邀请,大家如期赴约,前往醴陵杨帆、余婷家里做客。

醴陵有缘

外甥杨帆,大学毕业后,有缘瓷都醴陵。

他,学的是土木工程预算专业,经常上现场,踏访工地,埋头事业。一晃七年,他的敬业精神,终于被同事发现。

是玫瑰总是要绽放的。有人说,这么优秀的帅哥,居然还是“处男”。有心人自然关爱有加;父母远在浏阳,心里只有干着急。热心的同事,有意留心未婚姑娘。他,终于等来了心上人。一位让他动心的醴陵妹子,婷婷玉立,走近了他的视野。

瞬间,让他的镜片模糊。他揩了揩镜片,让他真切地感受到了可爱的人儿。不久,两颗年轻的心,可以相互听到jiqing的跳动声音。他们从相识到相爱,终于在2022年10月份喜结良缘。

婷婷贤淑。不仅事业心、责任心强,而且对待亲朋好友,礼貌有加。如今已是2岁孩子的母亲。

这一次,我们一行6人,有缘来到外甥在醴陵的小家,倍受欢迎。就与贤淑的外甥媳妇盛情之邀分不开。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的年轻人,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方面,薪火相传,绵延花开……

重温旧梦

旭日东升。

清早。侄儿志翔,从浏阳沿溪镇出发,他开车来到浏阳鸿宇城,接上他大伯和六岁半的小外孙余一航。

我们一行,在车上又说又笑。途经浏阳河大桥,直奔醴陵。

颠簸中,经过大瑶、金刚、南桥、白兔潭……快进入醴陵交界处时,倏地,让我回忆起浏阳醴浏铁路与我少年时的一段往事。

这段往事,如梦如幻。四十多年前,浏阳永和的磷矿石,从永和运到醴陵都要经过浏阳市。

那时,我才十三岁。一次跟着哥哥和邻居家两个男孩,走进浏阳火车站,就去爬火车玩。不久,火车开动了,一晃就到了最后一个站“醴陵火车站”。

当时,懵懂无知的我,小时候跟小男孩一样,天不怕,地不怕。哥哥大我2岁,他可能担心没车回去,也不知道火车在车站会停多久。然而,几个人肚子饿得咕咕叫,就在火车站旁边吃了一碗面条,但又担心火车会开走,可惜了半碗面条汤没有喝下去,大家就立即一路小跑,回到了火车站。

众人放心,火车没开走。三个人又爬到火车上的一节装煤的车厢,躲到车厢角落里。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火车又把我们拖回浏阳火车站。

大家跳下来的时候,只见个个满脸漆黑黑的。跑到家里,幸好爸爸妈妈上工还没回来。不然,我和哥哥都少不了家长的一顿“笋子炒肉”(竹尾鞕也叫南竹桠)抽打。

想想我们的童年,真的是也有蛮调皮。如今回眸,好似又有趣又有味。

不知不觉中,行程九十多公里,转瞬就来到了醴陵市,进入了醴陵经开区。

外孙好奇

坐在车上,经过醴陵市民中心,透过车窗一眼望去,一座具有醴陵地标性的五彩陶瓷艺术镇宝之物,深深地映入我的眼帘。

作为沉醉万年文化的研究学者来说:首先活跃了我的思维。

这次来醴陵,果然是我的缘分。但是,如果不去醴陵陶瓷博物馆参观,就会成为遗憾。我们一定要去参观了解,决不能白来一趟,否则就太没意义了。

醴陵是人文福地:“中国近代半湖南,湖南近代半醴陵”,古代劳动人民的大智慧,为后世留下了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去……

于是,中午用完餐后,我迫不急待要求,请外甥杨帆做导游。他高兴地陪同我们,来到陶瓷博物馆参观学习。

小外孙更有味。当我们刚走到陶瓷谷的第一台阶处时,左边文化墙上显示的古代人制作陶器动漫画面,吸引住了六岁的小外孙余一航。他似乎看懂了动漫画面的古代人,古人在忙些什么?好似一下子调动了他的好奇心,他一边看,一边问我:"外婆,等下我们看完这些动漫画以后,我也想去玩玩泥巴?”

我立即回答他:“等会只要有小朋友玩陶瓷体验馆,我就带你去玩。”

我带小外孙玩,就是想让小孩子从小懂得中国传统文化,让他知道陶瓷艺术和工匠精神的魅力,进而了解古代劳动人民靠一双勤奋的双手,发挥智慧,创造财富。

陶瓷工匠与陶瓷艺术,不仅仅是满足人类文明的精神需求,瓷器即锅碗瓢盆,以及我们每个人生活一日三餐,手中端的饭碗,诚如习总所言:“中国人的饭碗一定要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中”。因此,我遐想着,在中国这块辽阔的土地上,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地宝藏,也凝聚着古老的中国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此时此刻:我心潮澎湃,jiqing满怀,我热爱生活,热爱中国无边无际的大地,向往美好的生活与未来。

参观完博物馆陶瓷谷,随着我的“导游”外甥小杨引领,我牵着外孙余一航小朋友,在距陶瓷博物馆500米外,找寻到了一家《小朋友陶瓷体验馆》。外甥办好手续后,体验馆的老师就捧着一坨陶瓷泥胚,带着小家伙,开心地玩起来了,小孩子果真是手忙脚乱,装模作样地做起来,好似一个陶瓷小工匠。

一天的醴陵之行感受是:兄弟间妯娌间姑嫂间的相聚,一个大家庭团结一起,不仅了解到另一个城市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还学习了历史文化,增长了见识,拓宽了知识面。同时了解到大自然,赐给我们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真是美不胜收,美好的未来,要靠我们自己把握……

2024年6月3日

(莲静,系谭玉英“笔名”)

编辑:李锦辉 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