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丨念先贤,思亲人,送祝福
中华名人在线 2024-06-10 04:07:00 作者:zhhmrzx 来源:
<
端午丨念先贤,思亲人,送祝福
 罗浩京  学习传播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当棕香再次传来,我们再度欢度端午。端午节,与春节、清明、中秋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的由来,是为了纪念投江的屈原,也有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等人。
据《吕氏春秋·仲夏纪五》记载,五月五日,人们沐浴、采集菖蒲艾草,用以驱邪避瘴。千年流传的文化内涵和仪式不断变更,便有了如今端午的模样。
       “包粽子,吃咸鸭蛋,佩戴香囊,赛龙舟……”宋人吴自牧曾在其笔记《梦梁录》中写下了端午节重要的几大习俗,这些习俗,大多和祈福安康、庆祝团圆有关。
端者,初也。青青的粽叶裹着健康和祝福,随着端午的到来,一起念先贤,思亲人,送祝福。

怀念先贤,是对历史的敬畏

       作为四大传统节日中的一员,端午节又被称作“正阳节、 龙舟节、端阳节”等,每一个名字都带着历史的印记,在历史的长河中,岁岁年年。

        散文家梁实秋眼中的端午,是独一无二的“粽子节”,文学家汪曾祺眼里的端午节,要吃令人垂涎欲滴的“十二红”,作家沈从文眼里的端午节,是童心未泯地去赛龙舟、捉鸭子……

        翻开历史的卷轴,楚河两岸,龙舟竞渡,锣鼓震天……端午故事,源自千年前汨罗江畔,又在中国百姓的口口相传中逐渐延伸。

        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的屈原,因为遭受佞臣的谗言,被流放到偏远的地方,带着为国为民的情怀,屈原发出“日月安属?列星安陈?”的质疑。

       不愿同醉,只求独醒;不愿同浊,只求独清。屈原抱石投进汨罗江,用生命诠释了内心的坚持。

       屈原死后,楚国的百姓十分哀痛,渔夫们划着船,想要打捞屈原的尸体。岸上的百姓,拿出饭团、鸡蛋等,期望让饱腹的鱼儿放过屈原的尸体。后来,担心饭团会被蛟龙所吃的百姓,用楝树的叶子包起饭团,最终成为粽子。

       于是,吃粽子,赛龙舟,也成了纪念屈原的一种方式。

        岁月长河中,每一年的端午,都是我们怀念先贤的日子。

不忘英雄骨,不负今朝日。

睹物思人,是对乡愁的寄托

        作家苏童在《祖母的季节》中,这样写道:“祖母坐在后门空地上不停地包粽子,几乎堆成了一座粽子山。”
         那散发着清香的青粽叶,口齿留香的糯粽子,成为每年端午都会忆起的快乐,那是再也回不去的童年。
        年少时钟意端午的热闹,离家后怀念家乡的味道,直至中年,才真正读懂了端午的意义。
随着一年一度的端午过去,我们长大、离家、读书、工作。这些年,我们吃过很多口味的粽子,却唯独怀念家乡的那一口味道。历经了独自生活后才逐渐懂得,我们怀念的记忆里的滋味,原来是挥之不去的思乡情。
        食物,其实是一种寄托和慰藉。年少时不明白为什么人要背井离乡,长大后才知道,这个“背”,不是背负,而是背对。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思乡虽有轻微的苦涩,却也因心有惦念,带有丝丝甜意。人生最好的状态,便就是心有所念。

健康无忧,是对生活的祈愿
        在《警世通言》中,记载着一段关于“白蛇传”的故事。
        修炼千年,化作人形的蛇妖白素贞,在西湖遇到许仙,心生爱慕,两人结为夫妻。
        本沉浸在幸福中的许仙,却因法海的蛊惑,在端午节那天,让怀有身孕的白娘子喝下备好的          雄黄酒,现出原形,许仙惊恐万分。
         故事中的喝雄黄酒,便是端午节的风俗之一。
         在过去,进入五月,天气越来越热,毒虫、疾病随之活跃。如《奉天通志》中所云:“五月属午,五日为端午,二午相属为火旺之相,过旺则为毒。”
        对待“毒气”最重的一个月,雄黄酒便成了预防疾病的主要方法。
       不止雄黄酒,摘艾草、戴香包,都是古人预防疾病的方法。
        所以端午我们总是会互道一句:“安康。


       无论古代今时,身体安康都是最重要的。
       有一位经济学家这样形容健康:你的身体是“1”,而财富、名声、地位……这些外在的条件都是“1”后的“0”。大多数人在为了“1”后面的“0”疲于奔命,殊不知世间最宝贵,也最难守住的,是前面的“1”。
       唯有健康的身体,才有机会获得更多东西。
        这样的节日里,阖家安康,便是最好的祝愿了。
       又是一年端午至,愿父母,身体康健。在经年的时光里,留下快乐,摒弃忧虑;愿爱人,举案齐眉。在如歌的韶华里,珍惜当下,感念明天;愿每一个人,四季平安。在无限的光阴里,不悔过往,不畏将来。

编辑  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