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娲图循古传承与创新再续
中华名人在线 2024-07-07 12:41:48 作者:zhhmrzx 来源:

羲娲图循古传承与创新再续

肖敬东

羲娲图(甲骨文龙凤双缠面立执规矩日月图)

羲娲图循古传承与创新再续

肖敬东

摘要:中华民族由旧石器时代伏羲女娲氏族部落联姻而诞生、历新石器时代结绳记事、陶文造字,再经历不同阶段王朝及现代民主社会发展,伏羲文化一直作为文明源头,成为了氏族部落、统治者和民间的核心信仰,成为各民族因生存和利益、和平与战争最终协调共识统一标准的象征符号,引导着中华民族万古不灭,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伏羲女娲画像数千年不同民族区域演变与发展,传承与创新及甲骨文文符图腾回归过程探讨研究与分析,希望能够找到和确认高度认同感的伏羲文化创新图腾的历史共性,求同存异,从而使伏羲文化能让不同民族感知和接受,让承载历史使命创新再造的伏羲女娲画像和图腾标志在中华大地、国际社会、未来历史长河中和谐共生、共同发展、永远传承。

关键词:伏羲;女娲;龙;凤;文符;羲娲图

一、伏羲女娲文化溯源

1、伏羲女娲文化简释

2、民俗与祭祀活动

3、伏羲女娲画像的造型

4、画像中手持规矩的意义

二、龙与凤皆源于华夏民族的图腾崇拜

1、文化图腾的演变

2、龙凤来历

3、龙凤地位的变化

三、不同民族的伏羲女娲画像的传承

1、伏羲文化在南方楚地的记载与流传

2、伏羲文化在西域的传播与融合

3、伏羲女娲图透出不同民族对中华文化认同

4、其他文明发源地的伏羲女娲文化元素

5、基因研究的发现

四、伏羲女娲造像与甲骨文的结合

1、白陶文符与甲骨文的继承

2、甲骨文龙凤象形文字传承与字库标准的建立

3、甲骨文现代应用的标准化探索

五、伏羲女娲新时期图腾“羲娲图”的产生

1、甲骨文发展新时代大背景

2、伏羲女娲画像再造与甲骨文的结合

3、伏羲女娲新时期图腾画像“羲娲图”的特点

4、甲骨文龙凤伏羲女娲画像再造的意义与价值

一、伏羲女娲文化溯源

1、伏羲女娲文化简释

中华万年文明诞生以来,人文始祖伏羲女娲演绎真实历史。中华大地万年文明历史,几乎各个民族都有伏羲女娲创世史记载。民俗传说与中华创世神话体系相辅相成一直深入民心,一直鼓励和juji各民族能够团结融合着走向未来。

女娲又称娲皇、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史记女娲氏,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她创造万物,是为大地之母,尊为始母神。先秦时代地理文史古籍《山海经》奇书有叙:上古之初盘古开天后,神灵女娲模仿自己长相捏土造人,后因水神共工氏发怒撞毁不周山,天塌地裂,洪水泛滥不止。整个人类适应环境改造环境而生存的历史原点因此展开,因此造就了女娲练五彩石以补天,折神鳖之足以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人类重回安居环境。

《伏羲女娲图》 唐,绢本

伏羲风姓,又名宓羲、庖牺、史记伏牺,亦称牺皇、皇羲、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三皇之首,是中国最早的有楚帛文献记载的创世神。被朝廷官方尊称为“太昊伏羲氏”,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伏羲也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八卦太极肇始之人。 

伏羲和女娲人文创始阶段的发明创造很多:造网罟、兴渔猎,养牺牲、画八卦、制庖厨、造书契、制嫁娶、作历度、立九部、设六佐、制琴瑟、作乐曲等。主要成就有:观天察地、创立八卦,开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织网开创渔猎,生产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异族通婚,首定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促进了优生优育、提升部落战斗力;陶文造字(甲骨文的早期引导字体),终止结绳记事劣势;分域而治,促进了部落间的有序规矩发展、促进了部落的快速步入文明时代。

伏羲与女娲创世传说流传了数千年,随着考古学的专业深入发展,大量与伏羲女娲相关的文物在民族之间找到了连接彼此感情远古纽带,印证了中华民族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共源同祖,各个地区部分民族都将伏羲女娲文化当成了独特的资源和拥有的特殊财富。

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伏羲文化的共性,不同学术派别和不同区域的人纷纷想要弄明白它的源头出处,与自己的关系,寻求一种传承感和自豪感,千百年来不同研究者和众多的民族都在追求伏羲女娲文化原发地与自己相关,大量的文献记载,出现了五花八门的注解,比如“生于陈纪”、“葬南郡”同一历史文献记载内容竟然出现了全国到处都是伏羲女娲的源发文化地的注解,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伏羲女娲的归宿性学术争论此起彼伏,且都有自己的学术基础和说服力,大有伏羲女娲先皇舍我其谁,君请承让的趋势,悄然滋生……

2、伏羲女娲民俗与祭祀活动

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几乎都有伏羲女娲的祭祀活动,对于伏羲文化也各自有自己的独立特征和相关祭祀流程和相关民俗产品存留于世。最早官方记载伏羲祭祀始于公元前756年秦文公时期,《史记·封禅书》:“自古以雍州积高,神明之隩,故立畤郊上帝,诸神祠皆聚云。盖黄帝时尝用事,虽晚周亦郊焉。”建国以来甘肃省兰州、天水;陕西省西安蓝田;河南省周口、淮阳;山东省微山、济宁;湖南省郴州、怀化溆浦、常德安乡等等省市都进行过大大小小的伏羲祭祀礼仪活动。其中甘肃天水传说是某代伏羲部落首领诞生之地号称“羲皇故里”更是举办全球华人祭祀伏羲大典,规格高、级别高、政府相关部门直接参与祭祀,年年在声势浩大地延续祭祀,有序传承、记载伏羲祭祀历史,保持影响力。

3、伏羲女娲画像的造型

氏族部落数万年前就形成、通过优化组合与传承,神化民俗故事的长期耳口相传纪念伏羲女娲的伟大功绩,随着秦汉绘画艺术的成熟与发展,古代人们给伏羲女娲二位先祖系统创作了合体画像,固定了他们的对外标准构图,方便祭祀崇拜和传承。

文献记载,关于伏羲生处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成纪、仇夷山、雷泽”。其中“伏羲生成纪,徙治陈仓”之说为主流。最早记载伏羲的人据说是来源于春秋时代的管仲,但他只表述伏羲制八卦和提出九九之算。女娲,最早出现在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的周宣王太史之作《史籀篇》,包括新疆发现的大批伏羲女娲造像丝织画像,迄今所知最早的与伏羲、女娲有关的图像资料来自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伏羲女娲人首蛇尾图卷;而西汉中期河南南阳西汉墓室顶上有伏羲女娲画像砖;东汉晚期山东武梁祠东汉石刻伏羲女娲像;还有四川沙坪坝东汉墓画像砖上的伏羲女娲图解等等皆如此,逐渐兴于各地。这些文物伴随着供奉、墓葬,完整保存在泥土中成为千年的历史印证的宝贵艺术品。

伏羲女娲缠尾与脱氧核糖核酸比较图

1953年,科学家发现,生物的一种基本遗传物体——脱氧核糖核酸的分子,这一化生万物的基本遗传物质双螺旋线结构形式竟然与吐鲁番地区人类始祖伏羲女娲缠绕形象非常相似。因其科学与神秘性,这幅伏羲女娲画像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杂志《国际社会科学》1983年试刊号的首页插图,后来这幅图也被称之为“化生万物”。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

近代出土的伏羲女娲造像画布很多,不过汉唐时期最著名最有特色的宏观画像的就是马王堆汉墓帛画。根据当前研究,马王堆帛画中描绘的是系统的升仙图的情境,它将天地人神四界进行了直观的描绘,让后人“死即是生”的观念深入社会,人们不再恐惧死亡,对生活对人生充满敬畏和希望,这也与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谋而合,一直延续到今天。

4、画像中手持规矩的意义

新疆阿斯塔那出土(唐618~907年)

1963年最早发现新疆阿斯坦纳地区唐代伏羲女娲执规矩画像绢本,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画像中寓意:伏羲为乾(天)、为阳,女娲为坤(地)、为阴,伏羲手拿距(地方)意味着阳中有阴,女娲手拿规(天圆)意味着阴中有阳。伏羲和女娲呈缠绕状即代表生殖崇拜、人类繁衍生生不息。伏羲手中所执叫《矩》,女娲手中所执叫《规》。《淮南子时则训》中说的天是绳,地是准,春天为规,夏天为衡,秋天为矩,冬天为权。他们手持“规矩”既是一种生产工具,也是社会秩序的象征。构图在伏羲女娲的身边,有数量不等的圆点74颗。寓意为:画面上方正中的1个大圆点代表“日”,加上周围的11点,一同代表着天上12个月。下方中央的大圆点则代表“月”,外加周围的11个圆点,共同代表12时辰。剩下50颗星星的安排也大有寓意,暗示着“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的含义,与古代历法的编制有关。其中,有49颗是“实星”,还有一颗“虚星”——呈线形的流星。这些“繁星点点”象征着浩瀚宇宙中,日月运转,两位开天辟地的人类始祖遨游在苍穹之间。

二、龙与凤皆源于华夏民族的图腾崇拜

1、 文化图腾的演变

图腾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奇特的文化现象之一,是古人的一种精神信仰,是代表宗族血脉的部落标志,是研究民族历史的重要参考。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和有关传说,图腾形成的时间可以上溯到上古伏羲时代。龙史书记载,整个伏羲部落就是一个龙氏的国度。龙(原形为蛇)原为伏羲氏族的图腾,后来成为太暤部落的图腾。太暤部落是龙图腾崇拜最为重要的起源地之一。秦汉时期,中国大统一,龙崇拜便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中国古代帝王把自己说成是龙神的化身或龙神之子,或把自己说成是受龙神保护的人,借助龙树立权威,获得人们信任和支持。因此,龙获得了更为尊贵的地位,对中国龙文化的延续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2、龙凤来历

据传,历史上黄帝轩辕氏经过多次战争统一了各部落,创造出一个新的图腾:仓颉把它命名为“龙”,从此以后,龙就成为中华民族吉祥权威的象征物。

黄帝的妻子嫘祖也创造出一个新图腾:仓颉给它取名叫“凤凰”,雄为“凤”,雌为“凰”。凤凰,是百鸟之王,代表着祥瑞。

凤凰神鸟(一)

凤凰神鸟(二)

龙有喜水、好飞、通天、征瑞、兆祸、shiwei等神性。凤有喜火、向阳、秉德、兆瑞、喻情等神性。神性的互补和对应。于是一个数千年的龙凤文化民族大融合体系诞生,历时数千年伏羲女娲龙凤呈祥的美好愿望和标志一直到了今天还在延续……

3、龙凤地位的变化

华夏历史万年,龙经历了四个较大的发展阶段:图腾崇拜阶段、神灵崇拜阶段、龙神崇拜与帝王崇拜相结合的阶段、印度龙崇拜与中国龙崇拜相结合的阶段。

龙管天,凤管地,有了龙凤得了天下。龙凤文化融入渗透于中国社会的文明文化,成为美好和平的象征,也成为海内外华人的精神家园。“琴瑟合璧,凤鸾和鸣”更是生殖繁育的另一种致雅别称。龙凤结合是一种独特的上古文化现象,也是中华文明部落间多元共生发展的结果。

历代文献中多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伏羲”,皇甫谧《帝王世纪》云:“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雷泽中大人喻雷神,雷神被尊为龙神,龙的吼叫声与雷声相呼应,闪电也被神传龙的形状。于是,伏羲作为龙神(雷神)的儿子,夫妇之传女娲当然成为了龙神(雷神)的女儿(伏羲女娲之母皆为华胥氏),“龙身而人面”于是就成了他们的化身与形象定格,随着母系社会结束,父权时代兴起,帝王逐渐主龙权、帝王的妻子、妃子逐渐以凤自居,作为伏羲皇的妻子女娲的神格逐渐过渡到凤凰了,后来武则天皇帝更是郑重其事以法律的名义规定了龙凤的属性和宫廷的规矩,伏羲女娲的龙凤地位彻底奠定。

三、 不同民族的伏羲女娲画像的传承

1、伏羲文化在南方楚地的记载与流传

楚帛书(原品被非法盗卖美国)

楚帛书甲篇的创世神话1942年在湖南长沙东郊子弹库的王家祖屋山汉楚墓被发掘,该帛书被非法盗卖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释文大意为:“在天地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混沌状态之时,先有伏羲、女娲二神结为夫妇,生了四子。这四子后来成为代表四时的四神。四神开辟天地,这是他们懂得阴阳参化法则的缘故。”该帛书可谓是一部上古文明史的记载早期实证,除了伏羲、女娲的儿子们外,楚帛书甲篇中还有禹、契、炎帝、祝融、共工等人间的祖先神,体现了人类创造自然,反映出上古创世文化的真实性与神秘感及震撼力。

2、伏羲文化在西域的传播与融合

伏羲文化西传,使节张骞赴西域“凿空”,数十年引汉文化入西域,创造了巨大成就。唐王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语言、习俗、文化、信仰等领域相互交融,不同信仰同存共处,多元宗教与中原文化密切融合,对统一后的西域影响更是深远。提高了各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增强了西域各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源自中原的伏羲女娲崇拜也因此成为当地各民族的共同信仰。这与当今近几十年考古挖掘伏羲女娲汉胡两种不同风格的丝绸布画像在西域的广泛遗存的发现历史阶段完美吻合,正是各民族和平相处、文化融合的例证。

3、伏羲女娲图透出不同民族对中华文化认同

考古发掘显示,伏羲女娲画像不仅在新疆吐鲁番地区有大量发掘,在甘肃敦煌、吉林通化、河南南阳以及四川彭山等多地都有发现。

汉人风格《伏羲女娲图》

胡人风格《伏羲女娲图》

1960年从吐鲁番市境内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不同民族风格的唐代绢画《伏羲女娲图》,这两幅画,一幅是汉人风格的,袖子、发型及衣裙都体现是汉人习俗饰配。而另一幅画里的伏羲女娲,少数民族特征明显,高鼻深眼窝,穿着敞领袍子般的胡服,右侧的伏羲留着络缌胡子,头上戴着胡帽,女娲梳着高盘发髻,描眉抹红,伏羲女娲周围遍布星星规则或不规则地散布在整个画面上。两幅画风格不同,整体结构造型却一致,都含着一股中原文化的浩荡之气,显示伏羲文化随着唐朝在西域的发展融合,古代汉人和胡人对伏羲女娲神话这种中华文化的认同。从19世纪初开始,从阿斯塔那古墓群发掘出土了20多幅绢质和麻布的《伏羲女娲图》,这些出土的《伏羲女娲图》,总量上以汉人风格为主。

近年,河南、山西、四川、陕西等 全国各地都相继出土了不少汉唐时期的伏羲女娲图像。图像大都是刻在壁画、画像石、砖上,少有画在麻布或绢画上。从这些伏羲女娲画像自楚地、中原到吐鲁番地区的流变,可以理出一条楚风影响汉地、唐韵融合胡风的清晰脉络。伏羲女娲画正是西域多族群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精神向往,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生动例证。值得注意的是,改革开放,文化国门被外来文化冲开后,一段时间以来,在文化问题上出现“几股势力”极力夸大文化差异性,混淆“中华文化就是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没有关系”,严重误导了一些少数民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平添隔阂。其实中华发展数千年来经验告诉我们,各民族生存和繁荣,脱离中华文化的共性,必然会遭遇发展瓶颈和困难,各民族必须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基础上,与时俱进、离开了中华文化的滋润,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纵观伏羲女娲创世的过程,我们必须在文献的旁证中找到重要的发展过程的立体证据,碳十四准确测年的考古当代技术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科学背书,除了历代伏羲女娲的数百幅麻布丝织画像有幸流传,现存最多的伏羲女娲图像汉代的砖石艺术画给了我们很好的佐证。今天流传广泛的汉画像石又分为中原地区、北方地区(含新疆)、西南地区(四川和重庆以及云南北部划入西南区)。我们可以统计到:山东省、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河北东南部、河南东部、湖北北部、湖南西北部、陕西北部、陕西西北部、东北三省等地域皆有丰富的古代作品。这么多区域都存在着伏羲女娲造像,可见在中华历史上伏羲女娲三皇的价值和认同感。这些画像以伏羲女娲成对出现,尾部皆蛇身,绝大部分会蛇身绞缠在一起体现婚姻和生命延续生殖崇拜的关系和美好愿望。

汉(山东)(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4、其他文明发源地的伏羲女娲文化元素

伏羲女娲人面蛇身,繁衍人类的创世传说和历史记载不仅仅在中国有,地球上其他古文明古国:古印度,古希腊,古巴比伦也有传说和记载,某种共性的神话传说和民俗似乎也曾发生过,表述不同而矣。古印度文明当中,记载的叫纳迦和纳吉的人首蛇身的神,这种神在古印度被称为“天龙八部众”,两个尾巴交杂在一起。古希腊神话当中也记载着一个叫伊希斯还有一个叫塞拉匹斯的,两个人是夫妻,也是人首蛇身,这和女娲伏羲也差不多,两个人也是孕育文明人类的代表。古巴比伦当中是两个人恩基和宁玛,他们也是兄妹的关系,智慧与生育的化生,这更接近我们中国的神话。美洲印第安民族也有伏羲女娲中国文化的类似传说,他们后人一直保留这种记忆,如此多的对伏羲女娲神话传说历史事件的世界共性自然也存在着不同民族和文明性差异及荣誉之争,主导权之争,随着各个国家各民族对上古文明、创世文明和历史的重视与研究,我们也必须有独特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更加立体科学考古伦理方法来论证。

5、基因研究的发现

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有着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历古以来五十六个民族长期互相交流、影响,我们形成一个一个多元的统一体。历史资料显示伏羲女娲早期画像出现在汉代的中原地区,但西南少数民族及南方广大地区(彝、白、苗、瑶、畲、黎、楚、侗、水、布依、仡佬、崩克、佤族)的各个民族在古老传说和历史真相里面对于伏羲女娲事迹和功劳早就是口口相授,代代传承。时至今日,祭祀伏羲女娲成了民间群众祈求平安、家庭和睦,具有寻根问祖、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方式。

历史上庄子身为楚国人对于伏羲女娲的诞生之地早就进行了系统调查与分析,他在著作《田子方篇洲》、《大宗师》等都提到了伏羲,伏羲传说最普遍地保留在楚国境内各族人民的记忆中。

《山海经·海内经》里也说:南方“有人日苗民”,“名日延维”。闻一多先生曾认为“延维”即指伏羲,是南方苗民之神。2016年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分子人类学专家李辉利用基因组分析与多学科交叉的现代人类学研究方法,科学分析了苗族的上古起源,得出了苗族起源于7800年前的高庙文化,是伏羲和女娲的直系后裔推断。

高庙遗址(祭祀)方牙

最近四十年考古资料揭示:早在7000年前,高庙、大塘、千家坪等遗址中就出现了兽面纹、方牙(石器时代龙的图腾)、凤鸟纹和八角形纹。分子人类学专家李辉还描绘了苗族的迁徙路线图:苗族最早活动在湖广一带,后来顺江而下,到达皖北和苏北,之后继续往北到达山东,甚至远到辽河流域。如果以民族划分的话,苗族中的染色体分布与太昊、伏羲氏的分布是吻合的。所以,伏羲的发源地多半是在湖南。从Y染色体往上追,中国最早的帝王出现在大约6800年前,类型就是苗族的O3-F11。传说中的伏羲就是汉族和苗族的共同祖先。

四、伏羲女娲造像与甲骨文的结合

1、白陶文符与甲骨文的继承

中华汉字经历了象形文符、祭祀文符、白陶文符、甲骨文、金文、篆、隶、草、行、楷等字体的字形演变。他们在不同的阶段发挥着不同的独特的作用与价值,记载和推进历史的发展。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和龟甲兽骨文,被认为是早期最成熟的汉文字体系。目前存留和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十多万块商朝殷墟遗址为核心出土甲骨上记载有5000多个字和文符,其中公认破解的字大约1700个左右,如今对于它的解读和研究还在进行。

成熟甲骨文体之前以伏羲和他的部落为代表的先民观天察地,通过日月星辰运行轨迹,开启通天智慧,悟到造字的秘密,发明了大量的文字、文符等,从而结束了结绳记事文符初级阶段,开创太极八卦来推断考据事物,大大促进了文字、天文历法的应用与发展。让华夏在万年前就走向文明社会。

他们通过白陶、兽骨将相对成熟的文符刻符带入部落间的生活与统治、特别是在神灵祭祀中发挥了巨大的文符表意的魅力,通过近期我们对国内8000年前后的长江以南部分遗址的白陶文符调研、考证,再与良渚、二里头、贾湖、殷墟、三星堆,甚至苏美尔及埃及等遗址发现的文符对比,伏羲阶段已经将表意表型象形文字导入到甲骨文的早期发明创造应用之中,大量的文符已经与甲骨文的文字规律雷同或近似,甚至引导成熟甲骨文成形。

伏羲开启造字先例后,从黄帝时代到夏朝正式确立大约是我国古文字最早的造字和规范化系统化时期。这一时期所造的字,大多带有象形之意。龙的形象的丰富,龙字图形雏形是一头戴王冠的蟒蛇形象,图形的最起始象形原型来源于中国始祖伏羲的形象,也是作为星象存在的,龙就象是天上的东宫苍龙星象,最初由二十八星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六宿组成,分别对应龙的身体部位。

2、甲骨文龙凤象形文字传承与字库标准的建立

龙的传说和图腾让我们感知了他的威严与历史,那么记载传播“龙”的文字——甲骨文会是怎样的一种过程和智慧结晶呢。

甲骨文时期,甲骨文的“龙”字与传说中的龙是有几分相似的。下面两个甲骨文异体“龙”字都象形上来说是张开了大嘴,半侧身,有尾有两个前爪?似乎与我们今天想像的龙的形象相似。《左传》载:“深山大泽,实生龙蛇。”“龙”的原型也许真实的自然环境和历史相关。许慎说:“龍,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长虫甚至有腾云功能的大蟒蛇了。

甲骨文龙

甲骨文“龙”字构成中出现帝王字样的部首“帝”字。可见当时星空天龙座或北斗座的权威有多高,太空中的星座一般都与天文历法相关。

金文帝

甲骨文帝

在华夏先民的农耕文化中,长虫同时作为龙、蛇、虎的共同称呼,这与部落图腾崇拜有相关关系,他们具备的的神秘和神力强势特征使它被逐步神化,并成了部落的图腾崇拜物。后来,随着炎黄部落不断融入其他部落,“龙”图腾逐渐加入了其他部落图腾因素,之后不断改进最终定格。

凤的甲骨文是象形字,头矗华冠,身披带孔眼的修长翎羽;传说中这种体型庞大、翎羽多眼的丽鸟,可以通神。雄的称为“凤”,雌的称为“凰”。同时我们发现甲骨文“凤”字构成中部首也有个 “帝”字。代表“凤”皇后或母系部落有着龙形渊源、具备统管、生育、权势特性。

甲骨文凤字的多种异体字

当发现龙凤甲骨文的这种文字演绎属性后,基于伏羲文化源点探索传承与发展,对于甲骨文的解读与再应用我们则应该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今天的甲骨文流传几千年了,远古的其内涵与表意依旧在传承,它将古代的文明密码几乎完整保留到了今天,哪怕是数千年前的一个动作,一种思想也能通过对数千年前甲骨文原形的解读在今天得到完美无误差的解答与传承,充分体现了伏羲阶段造字的科学性与神奇性。也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智慧与专业性。

3、甲骨文现代应用的标准化探索

近百年国内外专家在对龟甲甲骨文进行研究的时候,发现了大量的甲骨同表意异体字,比如同时表达龙和凤、日和月甲骨文里面同时可以找到几种写法、十几种写法,让我们无法标准分析部分字的成因,环境,所指的准确性,同时由于甲骨文表意的时候具有故事性、准确表述某一动作的演绎性,单字的情节性,因此我们很多时候对于甲骨文的研究和传承,实际上是在武断解析某些甲骨文字体的内涵,本来丰富甲骨文独有的丰富细节、表意含义被我们单一化了,让甲骨文的美妙与神奇及科学和理性大打折扣。

至从清朝金石学家王懿荣先生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发现并确认带动全球一批批文字相关专家共同探索甲骨文的秘密以来,经过几代人研究人员的努力参与甲骨文的解读和研究工作,甲骨文于2017年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近几年甲骨文的研究与国际标准化更是有识之士和专业领域重点关心的事。

甲骨文文物挖掘最多的安阳地区作为专业研究和甲骨文无形资产拥有区域,在甲骨文的研究和规范化过程中当地政府和相关研究机构收录了大量文物和整理了几乎所有已经发现的甲骨文文字文符,引起了全国甲骨文文字学家、金石家、甲骨文研究机构的共鸣,并共同参与各种后续发现研究工作。由于古代甲骨文文字构图的独特性太强,异体字太多,不同专家难以达成辨认共识,无法顺利在学界普及传承和应用。

等待专家重视、开启智慧。90年代湖南专业从事甲骨文字库研究的谢兆岗先生与湖南省甲骨文学会、湖南德天文化传播公司共建项目组,在甲骨文文字国际标准化过程中就尝试性地根据GB2312-1980国标6763个和非汉字图形字符682个文字标准,参考成熟共识的金文、篆书、隶书国标字库,原则上对甲骨文进行原始风貌标准化建立新型字库,让甲骨文实现全民识读功能。随着甲骨文标准字库的传播与汉字国标标准的新变化新发展,如今谢兆岗先生和他的字库组正在进行甲骨文2.0版升级,以期实现新标准甲骨文字库的更加简单、规律和普及性,更加科学实用服务民众。

从天地日月、风雨雷电到羲娲图腾、龙凤符号,皆出自于曾经远古的部落一直代代延续传承。从伏羲氏族部落阶段结绳记事到伏羲八卦、陶文祭祀、日常生活造字,到成熟甲骨文的辉煌,伏羲、女娲、龙和凤文化及字体再造一直就是一个重要文明诞生标志性事件和阶段,随着甲骨文走入国际视野,被国际专业机构接受和重视及研究,甲骨文成为了中国向世界展示古代文明的最受尊重的文明代表和时代标志。

五、伏羲女娲新时期图腾“羲娲图”的产生

1、甲骨文发展新时代大背景

2019年11月,国家文化部门对发现甲骨文120周年进行隆重纪念,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贺电支持与期望,他表示: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新形势下,要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希望广大研究人员坚定文化自信,发扬老一辈学人的家国情怀和优良学风,深入研究甲骨文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建国以来,中央每届领导班子一直重视甲骨文的研究与应用。随着中国国力不断增强,文化兴国的方针落到实处,甲骨文的研发与推进到了一个非常特定的时期,我们可以通过对甲骨文汉字体系的全面解密研究和全民应用来提高各民族认同感,让各民族自由交往共生,关系更加融洽。

2、伏羲女娲画像再造与甲骨文的结合

高庙遗址出土方牙 (龙)

高庙遗址出土(凤)鸟

商代甲骨文其实是早在石器时代伏羲女娲部落时期就开始演变的象形文符和文字(位于怀化高庙、郴州千家坪、安乡汤家岗、长沙大塘等处考古遗址的7000-8000白陶文符,同期贾湖遗址出现早期甲骨文文字及符号),随着现代人类学基因研究专家李辉教授基因科学论证肯定伏羲女娲原发地在湖南的结论发布,以及南方伏羲文化及上古文明研究工作的有效推进,中华各民族乃至世界伏羲文化相关文明古国区域的大融合更加具备现实意义。

中华伏羲女娲图腾文化发展历朝历代秦、汉、唐、宋、元、明、清都出现了当朝公认的重要标示性伏羲女娲图案,同时也出现了不同民族自己的特色伏羲女娲图案标识,服装、长相、神态、民风都被刻上了绣上了历史与民族的特色痕迹,对伏羲文化的传播作了很好示范与民间自发传承,遗憾的是民国和建国以后由于有关部门规范民间祭祀行为的特定约束,伏羲女娲造像停止了新时期的学术或官方的再创作,再演变,官方和媒体及民间重要祭祀一直延续过去各个朝代各个时期流传的不同伏羲女娲造像进行默认和传承,我们网络上看到的伏羲女娲一些新造像不过是网络游戏和某些动画的角色创作,创作思路和方向也是大同小异,要么就是奇形怪状的人物构造、奇妆异服的定位妖里妖气;要么就脱离中国族风用半裸体追随后现代绘画特征而无原则西化,找不到突破数千年画像共同缺陷的创新思维和定位。整个伏羲女娲图画、传说、剧本、造型混乱不堪,于是在全国的祭祀大会上会出现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伏羲和女娲代表性造像,虽然说弘扬了不同民族的伏羲文化,尊重各民族的独特风格,但作为民族核心文化统一的特殊性与重要性,统一的标志和精神表达还是应该有一个共性的图标来共认、共用、共同传承,不然不受约束、思想方向相悖精神信仰的百花齐放并不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我们通过长期的调研分析、探索总结,一些美(艺)术学院、专业甲骨文、伏羲文化、上古文明的一批专家通过对考古遗址内图案、全国各地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女娲伏羲蛇(龙)身人面形象进行综合分析,终于大胆地进行了新时期伏羲女娲像(艺术图腾)的再创作,进行解读与论证,创作的作品已经得到国家版权部门的重视和认可,进行了伏羲文化研究专业领域与国家版权机构登记颁证互认的权威分析与肯定。

湘作登字-2021-F-00001082

羲娲图(甲骨文龙凤双缠背立执规矩日月图)

湘作登字-2021-F-00001081

3、伏羲女娲新时期图腾画像“羲娲图”的特点

以上组图-“羲娲图”作为建国以来新文明新文化时期的伏羲女娲图像的传承、演变与再创作的智慧结晶,构图简单,却探讨性地解决了伏羲女娲造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的部分局限性,让古老的民族精神图腾带着原始特征,融合今天的现代气息走进了我们的视野,走向未来。组图特征:

①、保留伏羲女娲原有的立或卧的成对性及对称性,以GB2312-1980国标改进版甲骨文字库的龙来代表伏羲的造型,凤代表女娲的造型。

②、或相向面立、或背相背立,分别一只手执规或矩、另一只手斜垂向下形成互敬或迎宾造型。

③、伏羲(甲骨文龙)女娲(甲骨文凤)将甲骨文造型的龙形状和人身的核心笔画线条艺术化如龙尾凤尾单圈、双圈或多圈缠绕在一起,代表生殖崇拜和人类繁衍。

④、女娲(凤)尾开衩特别指代女性和既指“凤”也特指“凰”。

⑤、艺术再造最核心部分:简化和虚化、甚至去掉了伏羲(龙)女娲(凤)的面部特征,去掉了不同民族服饰特征及服饰。

⑥、全图上面圆圈代表太阳、下面半月钩代表月亮,依然是表达日月乾坤、尊重自然规律、人间有方圆、有规矩的环境中实现世世代代繁衍、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寓意。

4、甲骨文龙凤伏羲女娲画像再造的意义与价值

从上面两组“羲娲图”构图来看,除了服饰和长相进行了必要性的特殊的舍弃而再创作,整个图案依然具备双人形特征,而且根据使用者整体的不同主题需求进行二次三次再创作也留下了想象和调整空间。整体图案完全由甲骨文的龙和凤两个常用字实现了文符与人身画像的转换,全图让人耳目一新,经过专业解读,观众一下释然,豁然开朗,很明白这就是伏羲女娲原有图案的化身、就是经过了某种特定优化的各民族甚至全人类都可以使用的伏羲女娲代表造像。了解了这个“羲娲图”的创作原理,原来的种种民族之间因为独占伏羲女娲文化及阶段历史拥有权的芥蒂一下子没有了,新图民族特征的淡化,没有谁还会纠结伏羲女娲是你们民族的还是我们民族的了,都会上升到人类社会共识、共享、共生、共存的高度和谐相处,通过未来各种环境长期的使用,所有民族皆因为伏羲女娲传承历史与文明,所有民族以后都会有共同的公认的新时期伏羲女娲造像了。

这一组伏羲龙和女娲凤人文始祖符号的新艺术造型,用类似于文字和美术作品及图案形式的线条来表达。既传承保留了上古历史对伏羲女娲创世神和部落的尊重和权势,延续了族民对远古历史和形象图腾的尊重,同时又对原晋汉唐及其他时期不同民族和社会群体公认的伏羲女娲画像进行了一定的功能性艺术再造,简化和虚化了容易形成片面民族特性及文化信仰对立的伏羲(龙)女娲(凤)的人种面部特征,民族服饰特征,让原有的民族服饰特征差异性淡化,民族之间的因为造像风格不同形成的争伏羲女娲归宿权和民族权的对立矛盾化解,更加实现各民族对“羲娲图”的公认意识。另一核心部分的变化:如将龙凤与伏羲女娲进行身份叠加,寓意龙凤对于伏羲和女娲的生殖崇拜,拟人拟神的图腾主体互换,作为中华民族核心的龙凤文化与古代统治权利、尊贵身份体系构成进行了无痕嫁接,实现了伏羲女娲文化精神和造型及传承的飞跃。

历经万年的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氏族部落新石器时代伏羲女娲文化符号成为了几乎所有华夏民族的精神支柱,不管历史的演变、朝代的更替还是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作为各民族的精神图腾,伏羲女娲的造像一直是神圣与不可遗忘的。我们看到历来的官方民间的伏羲女娲的崇拜是深入到骨髓的,即使在祭祀伏羲女娲的所谓封建王朝消亡了100多年的今天,中华大地依然以人文始祖伏羲女娲为我们的精神支柱,为我们的核心文化,经久不息,我们祝福未来的全球华人对伏羲女娲文化的认同能够在同一个“羲娲图”图腾下走向世界、走向未来,不必再担心伏羲女娲的民族性约束,不用担心被人为添加制造不同民族痕迹、制造民族隔阂。中国的白陶文符、甲骨文、也是世界的白陶文符、甲骨文,发源于中国楚地汉族的伏羲女娲、也是各民族的伏羲女娲,我们期待“甲骨文伏羲龙和甲骨文女娲凤”组成的“羲娲图”能够走进千家万户、走进学术论坛、走进专家的研究体系、走进各类学府,我们期待新时期的“羲娲图”能够延续历朝历代伏羲女娲造像传承和代代再创造的规律,成为新时期和未来伏羲女娲造像中最有影响力及传承力和权威认可度的新图腾造型,为伏羲文化继续传承、为各民族团结、为世界和谐共生,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国内各地区、各民族、甚至不同文明国家与区域永久传承下去。

结语

作为民族的核心文化,精神图腾,一直以来就是世世代代相传,从而延续民族的万年积累的价值观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在与外界交流、在扩张、迁徙的时候能够形成原始民族认同感,民族独立性与凝聚力,这也是中华民族万年发展过程中伏羲女娲文化一直传承、保留、融合外界文化的原因,先秦晋汉唐的古老丝绸画像与石刻画像及不同民族、民俗家居伏羲女娲画像能够留传到今,实在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规律,也是人类文明延续与发展过程中的幸运事,它能让后人铭记先辈的担当与艰辛,感受伏羲女娲的思想与智慧,传承先辈们的光荣与使命,也是给我们未来发展的希望,社会高速发展,我们看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恢复文化自信的历程中伏羲女娲的价值和意义重大,与时俱进的文化定位、伏羲女娲图像的溯古续今,创新与守中何其重要。我们可以想象在未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新的“羲娲图”随着民族的兴旺、与西方文明的不分贵贱的对等交流、各种学术活动祭祀礼仪的开展走遍全国各行各业,作为创世文化伏羲女娲共享、共生、共发展的理念将使世界各国人民紧密地联合起来,团结起来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中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安乡汤家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13年11月。

《长沙南托大塘遗址发掘报告》岳麓书社2009年。

《湘西史前遗存与中国古史传说》岳麓书社2013年11月。

《伏羲女娲、楚帛书与南方民族洪水神话》百色学院学报2010年4月。

《汉画伏羲女锅的形象特征及其意义》.中原文物1992年7月。

《谁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八千年中华有帝之国高庙太皞伏羲古国考》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5年8月。

《高庙太皞伏羲古国哲学思想史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年09月。

萧敬東:又名肖敬东、弘羲子、弘羲山人、赢謀萧,于2021年完成对伏羲女娲当代造型的研究课题,并著论文“羲娲图循古传承与创新再续”话题。取得了非常大的学术应用价值。羲娲图作为先秦就有的代表繁育与生命及可持续性发展的图腾与理念,数千年来一直深入民心,并在延续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逐渐失去了创新的更迭,迫切需要进行内涵再造,外延再续。湖南省伏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萧敬東研究员通过近二十年的研究与实践,对羲娲图进行深层次内涵挖掘,并对甲骨文龙凤与羲娲的关系进行对位分析,終得成果。著文:“羲娲图循古传承与创新再续”进行深刻分析与大同思想论述,并在甘肃天水市伏羲文化研究中心出版的伏羲文化研究专刊2021年发表。


辑:李锦辉 佚名 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