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1960这十年,台湾岛内正处于“风雨飘摇”的时刻。
1950年六月间朝鲜战争爆发一个月之后,岛内国民党,成立“中国国民党改造委员会”,为大陆的失败,“似有痛定思痛,卧薪尝胆之决心”,此时,C C派的陈果夫已病入膏肓,陈立夫先生亦出走海外,两位被排除于“改造委员会”之外,岛内则以“行政院长”陈诚为最大派系。
然而蒋经国则以“国防部政治部主任”名义进入“改造委员会”,是十六位委员中最年轻的委员之一,此刻正是经国先生蓄势待发之时,蒋先生培养儿子的心思,渐渐浮出水面,同时如何以剪“裙边”的手法,将眼前“CC派”以及“陈诚派”这“两堵牆”一块块的搬移,蒋氏父子著实费了些心思!
此时台湾岛内的政治风向,正逐渐向已形成气候的“太子系”方向靠拢。
“驻日”十年的蔡孟坚虽说是“官邸派”的红人,但并非是岛内“政治核心”人物,加上他过去的政治背景,已经在小小的台湾岛内渐渐被边缘化,只是他自己还浑然不知。
1960年“国民党中央党部”任命蔡孟坚出任党营事业“中影”董事长一职,以接替戴安国(1913-1984)。安国先生何许人也?乃国民党元老戴季陶(传贤1891-1949)之子。
当时“中影”有著沉重的人事包袱,入不敷出,靠卖戏院及举债维持,新官上任的蔡董事长,以其既往“鲁莽加好大喜功”的行事风格,刚上任,便点燃了“三把火”。
1)“中影”本身就是个安插“閒人”的机构,进来的“有力人士”个个有来头、人人有背景,新董事长一上来“大刀阔斧”精简内部人事,不但得罪了“当事人”,连前几任董事长、总经理也一併得罪。
2)蔡孟坚凭藉著其软硬兼施的个人“魅力”,获得当时台湾岛内负责主管财政、经济的两位大员,尹仲容(1903-1963)、徐柏园(1902-1980),的通融,予以批准将“中影”的债务给免了,套句今天的“时髦”话,又是“打脸”前任,再度引起“反弹”,社会舆论、报纸批判、政敌攻击,使其在“中影”有“四面楚歌”之感。
3)凭其“驻日”十年,与日本政、经界高层的关係,促成日本“日活株式会社”、“大映株式会社”与“中影”合作拍摄了《金门湾风云》、《秦始皇》,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两部称得上是“巨片”,多有“战争”场面,为了拍摄出效果,需大量临时演员充当角色,蔡孟坚利用其与三军各军种总司令,以及参谋总长间的关係,竟然调动船舰、飞机、以及数万名“阿兵哥”换上戏服,扮演起临时演员,这一创举,为影视界开啓了先河,需要临时演员,“阿兵哥”是“价廉物美”的首选。
在当时“强人”政治体系之下,蔡孟坚是受到蒋先生的支持,并不难理解,但是做为儿子又是潜在“接班人”的蒋经国,却屡屡被“老臣”所憾动,其心情可想而知,同时也为蒋经国与蔡孟坚之间埋下了“心结”!
1962年前后,台湾岛内成立“中央文化宣传组”,简称四组,名义上蒋经国担任组长,名头不大但权力特大,以谢然之(1913-2009)为副组长,成为经国先生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重要负责人。
谢然之(右)、钮先铭一行连袂赴日出席会议
“中影”与日方合作拍摄的电影,《金门湾风云》、《秦始皇》杀青后,曾将样片分别送蒋公士林官邸,陈诚府邸观赏,除了几处建议修改,两位正、副“总统”对影片的评价都很高。
本以为绝对可以通过审核顺利上演,当“中影”送审“新闻局电影处”,未料数次遭到驳回,并公开“不准上映”的决定。
时任副组长的谢然之,透过中间人传话给蔡董事长,如果想要顺利上映,最好先去向经国先生当面解释一下,
“中央文化宣传组”一方小“图章”,即可决定一切,也是蔡孟坚董事长始料未及的。(未完待续)
自左至右:“中影”董事长蔡孟坚、总经理李洁、製片委员会主委钮先铭宴请日方代表
作者简介:
钮则坚 1957年出生於中国台湾台北。
就读台湾世界新闻大学广播电视科、美国旧金山市立大学商业管理学系,曾在《旧金山商报》任職,目前为中国近代文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