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胤良 | 民国邮藏分享会
中华名人在线 2024-07-15 02:45:13 作者:zhhmrzx 来源:

陆胤良 | 民国邮藏分享会

天倪庐思默家园文化

2024年7月7日,民国邮藏分享会在天倪庐举办,本次活动邀请到旅居于波兰克拉科夫,经营一家无菜单料理的法国餐厅的湖南长沙人,陆胤良先生作为主讲人来到天倪庐,带着穿越时光,走过近代动荡时代的一张张承载着历史记忆的邮票来到现场,近距离与参加读书会的师友们分享来自时代的时光与记忆,同时,有幸邀请到湖南本土研究者,长沙时务学堂研究会理事,湖南系城文化理事于鹏远先生作为读书会对谈嘉宾来到现场。

本次读书会还邀请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湖南省文物局古建筑保护专家、湖南省建筑师学会理事、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组专家刘叔华老师来到读书会现场分享他的邮票收藏故事。同时,曾任湖南大学图书馆馆长的张白影先生在读书会现场也为大家带来精彩的集邮经历分享。

陆胤良先生分享的民国邮票

陆胤良先生

陆胤良:“民国邮票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收集这些邮票是一件很耗费时间精力的过程,但这样一件事情是十分有意义的,长沙作为一个拥有深厚文化背景的城市,更是不能忘记这样一种历史的古迹。”

刘叔华先生向观众们展示的黄永玉的《猴票》

刘叔华先生

刘叔华:“集邮,曾经是我们世界上最大的业余爱好,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的时候,有一个副官向罗斯福总统报告,我们明天要进行瓜达尔卡纳尔群岛的战斗,请总统来跟我看地图,罗斯福说‘我还用看地图吗?我是集邮家。’说明集邮不仅仅是积累财富,同时也是对世界各地知识的收集与积累,集邮的过程是一个整理的过程,通过把在信封上的邮票用清水取下晾干,这样的方式叫集邮,而不是通过购买邮票,这样不叫集邮,叫买邮。每个人集邮都不一样的,比如断代史集邮,就把民国的邮票搞清楚,后来分化有专题集邮,主题集邮,我的就是专题集邮,我的专题就是《世界建筑发展史》,主要收集世界各国最原始建筑的模样,以及它们如何慢慢走向现在的建筑,进而向全世界,最后到现代共通的建筑样式和结构的过程,通过一张张邮票来展示这样一个历史,这样就整理成了一个邮集,就作为一个文化财产而存在了。”

刘叔华先生收藏的邮集册

读书会现场

于鹏远先生

于鹏远:“收集在今天是一件比较稀罕的事情,年轻人对于这种实物性的东西收集兴趣没有那么浓厚了,现实中具有纪念意义的实物也渐渐减少了,最早的信封邮票是来自国外外教他们在中国和国外的沟通,在民国时候的长沙,雅礼的老师就讲过,他们会发现信封上的邮票消失了。现在随着时代的变迁,具有纪念意义的实物逐渐减少。像收集这样一种风尚其实最早源自宋代,一枚小小邮票其实承载了很多信息,比如它上面留下的信息以及它所在信封上的字词,都具有很重要的信息价值。秦汉的信会有一个封泥,就是泥巴把绳子给粘住,然后再盖一个戳,有人就会收集那个封泥,封泥其实包含了很多的信息,比如来信的地点和发出机构等,秦汉的封泥其实就是早期的邮票形态。无论是国内外,一个国家邮票的变迁都会反应出当时的社会情况,比如一张邮票的头像图案变迁以及上面印刷的信息,都是一个历史事件的投射,一枚小小的邮票也包含着一个时代的大千世界。”

张白影先生

张白影:“今天来到天倪庐十分高兴,天倪庐和我还是很有渊源的,梁启超所写的“时务学堂故址”原稿以前就在我的办公室里。我今天来感到很高兴的是能参加这个活动,自从世界有集邮活动以外,中国最伟大的集邮家是姜治方,他就是长沙人,姜治方先生分别在1933年、1944、1957在国际上三次得奖。1966年6月,姜治方先生毅然决定将耗费其半个多世纪心血积聚起来的藏品交国家保存, 1979年捐献给邮电部,部分藏品现由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保存。他写有一部《集邮和我的生活道路》,这本书是一本个人的集邮回忆录,主要回忆了作者六十年来的集邮过程。书中详细记录了作者的集邮经历,包括他的足迹遍布各地,展示了作者对集邮的热爱和投入。此外,姜治方还出版了另一本书《集邮六十年》,这本书同样聚焦于集邮主题,通过邮票这一小小的物品,展现了古今文化、历史变迁,被誉为一本包罗万象的博物馆和妙趣横生的百科知识全书。”

张白影是我国图书馆界著名专家、资深研究馆员,曾任湖南大学图书馆馆长、广州师范学院图书馆馆长、广州大学图书馆馆长,2002年被广东图书馆学会授予“杰出贡献奖”,白影先生,不仅是国内鼎鼎大名的图书馆学专家,还是一位作家,发表小说、诗歌、散文、剧本、评论、人物专访等各类作品100多篇。1993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为广州市第九届政协委员。

本次读书会透过方寸的邮票穿越回民国岁月,体会浅浅信封之上留下的时光印记,了解历史车轮的前进轨迹。集邮作为从前年轻人流行的爱好,不仅仅简单的个人收集,更是对历史的整理与纪念,优秀的集邮作品更是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编辑:李锦辉 佚名 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