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耀坤
孔子曰:礼者,敬人也。荀子说:“礼者,人道之极也。”礼是做人的头等大事。不按“礼”办事,社会就会瓦解,陷入混乱;人将无法生活。因此,荀子把“隆礼”作为了自己的理论落点,同时也是他的学说的核心。
礼,是维护道德规范的重要工具,《礼记》开宗明义:“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纷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涖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成不庄。”可见礼的作用很大,达到了无孔不入的程度。从传统意义上讲,“礼”包含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社交礼仪等方面。如果将“礼者”理解为遵循礼、践行礼的人,那么他们的社会责任可能体现在以礼待人,传递友善、尊重与和谐,为社会营造文明有序的氛围。
在现代社会,礼者的社会责任或许还包括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权利和尊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倡导文明礼仪新风尚等,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500年前的孔子就提倡:礼还能有助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形成。人类与天相处就应该在敬畏自然的基础上,去探索和认识天——自然规律。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人类需求的增长必须同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总量相适应。人类对自然的无量开发和无情掠夺所造成的生态平衡被破坏的现象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人要想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应该做到社会生产、人民生活与自然生态相适应的状态,对待在自然界索取和开发的问题上同样应该守“礼”。
孔子认为:人类如果不敬畏自然界,甚至破坏自然规律,就会得罪自然界,最终要受到自然界的惩罚,“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把“礼”作为人在社会行为中最起码的标准。他提倡“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克己就是约束自己,复礼就是符合礼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位置,不管富贫贵贱,都要依礼规行事;达到天下归仁,即是人人都要相互尊敬,人人都有一颗仁爱之心。
然而,我们很多学者认为孔子的“克己复礼”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观念,是维护专制王权的观念。我认为这些学者是对孔子这种观念的误解。当然,汉代的董仲舒以儒家自居,他将孔子的五伦学说演变成“三纲五常”,其实,“三纲五常”是董仲舒为了讨好汉武帝,提出的一套巩固王权的观念,与孔子的“克己复礼”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观念有本质上的区别。
孔子提出的五伦观念里,并没有说谁以谁为纲,里面二者而是有相互制约的。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德,兄友弟恭,朋友有信,这样五伦相互的关系。而每一轮关系都是有条件的:君仁臣忠,君若不仁,臣可不忠;父慈子孝,父若不慈,子可不孝;夫义妇德,夫若不义,妇可不德;兄友弟恭,兄若不友,弟可不恭;朋友有信,朋友不信,可不守信。
我们现代的礼者应对传统礼(理)的精义很通透的理解,将优良的传统礼仪、礼规传承下去,对那些被误解了的观念和糟粕进行纠正和扬弃。
二千多年前曾子曾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章》,原文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作为是士,就有责任弘毅。你若不弘毅就不能称作为士。
我们作为现代的礼者,礼者不可以不弘礼。礼者对弘礼应是自己的天职,弘礼不但是对优秀的传统礼仪、礼规进行传承,而更重要的是要对以前那些繁文缛节的礼仪、礼规进行改良优化使它适应现代化文明社会;更难的是对那些不合礼仪礼规的事和人进行批评指正,让社会的风习变好!这需要我们礼者有勇气站出来义正辞严地大声喝斥,杜绝那些不文明、不礼貌的事情不再出现,使我们社会不断文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