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我翻阅自己十一年在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发表的文章。心里就有感受,现在的教育与人才标准值得我们每个爱家爱國人的反思。不知现在是人才什么标准?感慨而重发―――作者
人们常说“人才”,而什么是“人才”呢?人们设定人才达到若干条件(指标),达到标准要求的就是人才。一般而言,人才应具备这样的条件:健康的身心、高尚的品德,丰富的知识,高超的技能,较强的创造力和突出的业绩。
2003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后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了“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只要具有一定开拓精神,一定的文化知识,在社会上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有一定的业绩才是真正的人才,现在“十八大”后,党中央非常关注青年人才的培养,毕业大学生当村官也被中央例入强国富民的战略计划中。
一、用人才敢为人先大家楷模。
著名学者胡适曾两次担任校长,一次是在他的母校中国公学,另一次是在被他视为母校的北京大学。期间他所持的办学模式,教育理念,思想原则,文化追求,对我们来说是一笔丰富的遗产,值得认真研究,好好继承和发扬。
胡适担任校长期间聘请了一大批著名学者前来任教。他聘请老师的标准是要有真才实学,其中请沈从文就是胡适的杰作。沈从文是湘西凤凰县沱江镇人,因常常逃学,小学刚毕业就关进当地预备兵技术班当补充兵。在军营漂泊5年后一事无从而退伍。1922年他报考北京大学,报名处的人听说他是“小学文化”,竟然把已收的两元报名费又退还给他,沈从文只好加入到北大“旁听族”的队伍中。经过5年辛苦的旁听,奋发学习,有一定的业绩。但他的生活陷入绝境,好在沈从文在北大结识的好友徐志摩介绍,被当时担任校长的胡适聘为上海中国公学的讲师,主讲大学部一年级现代文学。只有小学学历的沈从文到大学里担任讲师可谓破天荒的大事,也是有像胡适这样的大家才敢有这样的决定。后来他成为现代中国最知名的作家之一。
原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主政北大时,聘请只有秀才“学历”的陈独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相当于副校长一职),聘请只有中专学历的鲁迅、梁漱溟到北大任教。而当代大学在聘请教师时,看中的是学历、职称,而忽视人的能力,这样必然导致许多人混学历,甚至制造“假学历”,然而以此作为谋生的招牌。
二、关于人才标准的认识
人才的第一条标准——品德
在人才标准中,品德是作为人才的必要条件。而知识、技能、能力和业绩则为一般条件。所谓品德是指认的内在精神的体现。一个人能不能为人类、为国家、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其品德至关重要。有位哲人讲,道德可以填补智慧的缺失,但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失,所以作为人才品德永远是第一位的条件。
人才的第二标准——知识
简言之,知识是通过学习、实践、研究或调查获得的关于事物的事实和状态的认识,是对科学、艺术或技术的理解,是人类获得的关于真理和原理的认识的总和。广义上讲,知识是人类积累的关于对自然及社会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作为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知识,人们习惯于看学历和文凭。所以,长期以来,那些有学历和具有某种学术称号的人都往往被贴上人才的金标签,而学历低的人以及自学成才者,即使是有能力,也很难得到认可。片面或过于看重学历文凭,忽视了实践是一所更大的学校,实践更能学习和积累知识的这些认识的重要原理。因此,看一个人是否拥有作为一个人才所必备的知识量,不能只看学历和文凭。
人才的第三条标准——技能
所谓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方式、动作系统或智力活动方式。根据技能中“动作”内外之别,可以把技能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如驾驶、机械操作、射击、禽拿格斗、笔录等属于动作技能,而主要由内部心理“动作”或智力活动方式进行的,如谈判、信息处理、科学探索、调查研究和高科技产品运用等技能,则属于智力技能。熟练的动作技能可以使人出色地完成各种外部活动一样,熟练的智力技能也是一个人顺利完成各种智力性工作的重要条件。动作技能主要借助骨骼、肌肉和相应的神经过程来实现;智力技能是借助言语和思维来实现的;在智力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中,思维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动作技能因主要由外部动作构成而具有明显的机械性和相对单一性;而智力技能则因主要由内部心理活动构成而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因此,二者有着明显的不同。
作为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技能,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人要在社会 上生活,甚至要学习和工作,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技能。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技能比知识更重要。因此,当今社会对于技能人才的重视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所以无论你有多高的学历,都需要具备相应的技能,特别是生产实践和工作中必须具备的技能。
人才的第四条标准————创造力
创造力是作为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创造力也是区别高层次人才与一般人才的重要性标准之一。所谓能力是指一个人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心理条件、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通常较之能力的发展要更迅速一些,而得到良好发展的能力比掌握一定范围内的知识、技能具有更广泛的迁移作用。一定的知识技能只能解决具体的有关问题,而能力则可把对知识技能的运用迁移到其他相关问题上,从而解决从未遇到过的问题。也就是说,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新问题,或在实践的基础上,使知识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使技能更加精湛河拓展。
人才的第五条标准——业绩
业绩,使衡量一个人最现实的标准。所谓业绩,就是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知识和技能,通过积极劳动,创造符合国家或社会要求物资财富或精神成果的总量。作为业绩具有相关性和有时限性的成果,是数量与质量相统一。
科学人才观认为:人才是品德、知识、技能、能力和业绩的统一体。作为一个相对完美的人才应该全面发展。相得益彰。在这里,我们把品德比作根,把技能比作茎(树干),把知识比作芽,把能力比作花,把业绩比作果。光有根,如果不能发芽,渐渐长出树干、开花和结果,时间久了,根自然就会腐烂。有了根和茎(树干),如果不能发芽、开花和结果,就不会引起人们的青睐,这样的人才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要想成为一个比较完美和比较全面的人才,我们必须要让知识生根,让技能发芽,让能力开花结果。
让知识生根,要求我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服务于人民,服务于国家的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技能),作出贡献;让技能发芽,就是要求我们再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不断丰富完善已有知识,并创造出新的知识;让能力开花结
果,就是要求在知识应用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要使知识不断丰富和升华,使技能不断拓展和延伸,创造出符合社会、符合国家需要的业绩来。
三、让人才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本
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化是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措施,是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人才资源只有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才能转变为人才资源。从人才资源到人才资本的转变中,中间必须经过一个配置环节。这一环节的基本功能就是连接人才资源的建设与利用、供给与需求,是人才资源能够投入到社会经济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这个配置环节就是市场。在市场经济体系条件下,人才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必然接受市场选择。推荐人才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本,需要解放思想,确立将人才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本的先进人才经营理念,强调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集聚人才,开发人才,以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大小来评价人才、选拔人才。围绕优势产业、技术产业,重要学科,趋势产业的需要,突出抓好中青年重点人才、高层此人才的培养。
实现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化,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政府扶植是巨大推动力。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吸引高科技人才资源的孵化器。通过引导设施,技术进步的主体由科研部门向企业转换,促进高科技发展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实现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化。要加快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建设,在创造、引进、使用和转播新技术,提高区域整体创新能力中形成互动,在共同促进产业经济发展中,实现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化。要加快推进科研单位的体制性改革。把科研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创新能力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上,使科研机构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从而推动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化。要完善促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措施,以加快人才资源流动速度和增加人才资源并入经济活动的几率。要营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为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
作者心语:冬是秋的继续!秋对冬悄悄的说:把我所有的能量都传递给你,积蓄所有的能量,让梅花绽放,点缀大地,迎接春的到来!亲爱的!我对你说:你就是我的春天。
主编:肖延清,九三学社社员,中国自媒体前沿主编,湖南红网影像直播版主,传统文化艺术编导,专业法律顾问。图文来自我文学朋友,在此谢意。无论各种新闻,各种文字,图片都需要时间、精力,甚至情感的付出,互动是发自内心的自愿,更是精神情感的交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有共同爱好之人才会彼此欣赏,共同学习,感恩分享。
编辑: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