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壮医药讲解词
中华名人在线 2024-10-10 10:19:27 作者:zhhmrzx 来源:

特色壮医药讲解词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也是全世界人口超过千万的60多个民族之一,壮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例如稻作文化、铜鼓文化、航运文化、干栏文化、纺织文化、山歌文化等、特色壮医药也是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壮族人民及其先民的生存防病治病和健康繁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为历史的原因壮医药前辈们只能以医疗经验及师徒传授,父子相传的方式留存于民间,或散见于各种有关文献资料之中。

原国家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广西调研时指出,“民族医药工作已成为广西医疗卫生工作中的亮点之一”;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指出:“壮医药成为我国缺乏规范通行文字记载的民族医药中,第一个通过整理形成的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进入国家医师资格证考试序列和具有医疗、保健、教育、科研、文化、产业体系的民族医药。在我国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得到迅速提升,在民族医药行业中有了更加重要的地位

    壮医特色药材

   广西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盛产中草药(壮药),品种达4623种,加上海洋药物,中草药品种在全国应名列前茅,药材资源十分丰富。据《中国壮药资源名录》记载,其中纯壮药品种达2285种,常用的有500余种,肉桂、田七、苡仁、桂圆肉、罗汉果、山银花、铁冬青、朱砂、珍珠、蛤蚧、水蛭等都是沿用历史悠久的壮药。

    著名药物学家肖培根院士曾盛赞:田七的开发和应用是壮族人民对传统医药的重大贡献。”壮医药验方、偏方、秘方经过长时期的积累,已形成了大量的专方、专药、专技。

现代特色壮医药,以丰富临床实践经验为基础,经过整理和研究提高,使壮医方、壮医药及各种技能无论在分类、组方功能的主次等方面,都展现出更鲜明的民族医药特色和广西地方特色

 

    一、特色壮医将壮药的药性分为:寒、热、湿、凉、平缓五种;药味分为:酸、甜、苦、辣、咸、麻、淡、涩八种,并据此分为公药、母药两大类。壮药的公药和母药对应着人体的阴证和阳证。

    公药多为温药滋补调气之药,如:肉桂、生姜、紫苏、砂仁、荆芥;

    母药多属寒凉清热解毒利导之药,如:鉄冬青、青牛胆、地苦胆,山银花、山豆根、土黄连等。

 

    二、鲜药单方,是壮医用药的特色。壮族地区草本、树本繁茂四季常青,活生动物随处可见,为壮医使用鲜药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和条件。

    民间壮医常在自家菜地里栽培若干常用鲜药,养一些蚯蚓一类动物药,以备临时及时取用。鲜药未经干燥加工,药效成分丢失较少,因此药效应优于干药。壮药常用的鲜药上百种,如仙人掌、罗裙带、蒲公英、雷公根、鲜茅根、鲜石斛、鲜紫苏等等,内服鲜药多取滋阴清热药物类。外敷鲜药多以其拔毒解毒之功效药物之类。如:鲜蛤蚧、鲜壁虎、鲜毒蛇、鲜蜈蚣、鲜蚯蚓等;

    壮医善用或配伍特色特效专用壮药方剂,临床实践表明对多种恶性肿瘤及一些疑难痼疾有较好的疗效。壮医治疗筋骨损伤虫蛇咬伤之类的患者,用的几乎都是鲜药而且多数是单方为主导。

 

    三、在壮医以阴阳为本,三气同步和重阳思想的引导下,壮医形成了自己防病、治病及养生、保健的特色。主题是:“三道”“二路”的相互制约维系正常平衡。

    三道”即谷道、水道、气道;“谷道”主要指食道和肠胃,其化生枢纽在肝胆胰脾。水道”水道出、入人体水液,与大自然发生最直接的关系,水为生命之源。水道与谷道进口相同出口各异,在吸收水谷精微营养物质之后,“谷道”排除粪便,水道排除汗液、尿液和涕,水道的调节枢纽在肾与膀胱。“气道”是人体之气与大自然之气相互交换维持同步的通道,进出于口鼻。其交换的枢纽之脏为肺脏。

壮医三道”的特征是与大自然接通,是大自然与人体物质三态(固态、液态、气态)进出维持正常的平衡状态,实现人体新陈代谢最直接的通道。如果“三道”不畅通,可致阻塞,使人体各器官调节失衡,而致人体的局部和整体不适最后致病,使身体出现或发生各种大小不同的问题,乃至发生重大疾病。

“二路”龙路、火路“两路”是对人体内虽未与大自然直接相通,但都是维系生命和反映疾病动态,是人体极为重要的内封闭循环的“两条通道”, “龙路”在人体内即是血液、体液和精津的通道之路,其功能主要是为人体各脏腑、器官及筋骨肌肤输送所须水分和营养物质。“龙路”有干线,有网络遍布人体的上焦、中焦和下焦及体内循环往来,其枢纽在心脏。“火路”是人体内传感通道之路,用现代医学解释来说火路是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神经系统。火路与龙路同样,有干线及网络,四通八达,使正常人体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感受到外界各种信息和身体各部位各脏腑灵敏的感触,并给其中枢“巧坞”传递给大脑指挥系统的处理,使其迅速作出反应。使人体主动适应外界和身体内各部位、各脏腑的各种状况微妙的变化,维持身体生理功能平衡,实现三气同步。

壮医“二路”是壮医体系动态医学上的命名。

    “三道二路”关系密切,具体作用虽然不同但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着人体正常协调的生理功能。“三道二路”的核心是一个“通”字。如果阻塞不通,就不是正常的“三道”和“二路”了,而属人体在病态状况下的反应。壮医从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认识到,人体的许多疾病,就其病理来说,大都是由于人体各器官脏腑的通道阻塞甚至阻断所造成的。通过调通“三道二路”可以防治多种常见病、多发病、许许多多的疑难急重病症。

    四、壮医善用毒药解毒药,与壮族人民所处的多毒物环境、多解毒药物品种有关,已知的壮医常用的有小毒、大毒、剧毒药物及能解毒药物品种近百种,广泛用于内外科妇科儿科,五官及皮肤科,它能防治多种疾病。

壮医认为诸多药物都有一定毒性,但在特定的环境下,通过适当的方式方法并特别泡制后使用,则有显著的治疗效果,正所谓以毒攻毒”,“一物降一物”,使药物的副作用对人体的伤害降至最低。如:野芋头、曼陀罗、丁公藤、断肠草、两面针、羊角扭、水田七、紫茉莉、通城虎,商陆等,以及矿物药:硫磺、朱砂、砒石等,动物药:水蛭、蜈蚣、banmao、毒蛇等,它们虽然有毒性,但经过壮医特别泡制后,如果使用得当,效果非同凡响。

    在毒虚致病及调气解毒补虚基础理论内容的指导下:壮医认为,作为多种疾病病因的毒源,内涵比较广泛,有外之毒源和内部毒源,有急毒、慢毒、有形之毒和无形之毒等,它是以对人体是否构成伤害以及伤害致病的轻重为依据和标志的。毒之所以致病,是因为毒的性质本身与人体正气势不两立,正气可以祛邪毒,毒邪也可以损伤正气,毒邪与正气两者相争斗,如正气不胜邪毒,则影响壮医提倡的:

    1)“三气同步”和身体的阴阳失调。

    2)是某些邪毒在人体内阻滞,壮医称的“三道二路”内的淤毒,直接影响脏腑及筋骨、肌肤、经脉的正常运行功能。

    3)壮医认为邪毒有内毒外毒之分,虚有先天后天,临床应当与以细辨。

壮医针对毒虚致病而总结提出的调气解毒补虚的防治原则,其主旨

1)通过技法,排毒法或饮食疗法及方药来调理补虚,通过调动和增强人体自身的运化能力及防卫能力,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2)是使用各种有解毒功能作用的食物或者药物,以食物药物的性味之偏差,使用后在体内运行化解,直接中和并解除毒物或毒素对身体的伤害。

通过壮医称之的三道”谷道、水道、气道快速将毒物或毒素排出体外,比如民间壮医以内服新鲜羊血来解除断肠草中的毒素等。壮医调气、解毒、补虚对疾病治疗属壮医的特色疗法,同时也是壮医预防疾病和养生保健的基本理论内容,它对治“未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结束语

我们深信,通过对历史悠久的特色壮医药不断挖掘整理和对特色壮医药的不断研究和提升,特色壮医药将迎来一个历史性的大发展。特色壮医药不仅对本民族的健康繁衍、防病治病、养生保健、健康产业、科研教学等方面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而且将为全人类的身体健康作出巨大的贡献!
(作者:国医大师李佃贵弟子、壮医排毒创始人、桂林崇华中医街壮医医院馆长唐华)

 编辑 李顺萍 张纵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