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耀坤文集
唐耀坤文集
文/唐耀坤
2024年6月22日丁一介先生在第二届中华礼乐文化节做主题演讲
丁一介先生在第二届中华礼乐文化节《礼乐修身与生命健康》论道环节发言
2024年6月22日,由河南省礼仪文化发展促进会与曲阜孔子文化促进会等机构联合发起的“第二届中华礼乐文化节”在圣城曲阜启幕,我受邀参加本次会议并有幸结识了本届礼乐节组委会主席、河南省礼仪文化发展促进会会长丁一介、号摩旗先生。时隔一个多月,又与先生相遇于长沙“中华礼学应用发展合作交流会”,并进行了深入交流。丁一介先生是中华礼仪界杰出的典范,是申氏论语中道学传承人,是礼门修正学、蒙养实学立宗人,他长期致力于礼学、气学、蒙学及儒家六艺、医家导引的应用实践与传播;他对中华礼仪钻研很深,他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礼学不仅仅是礼仪、礼制等学术的研究,更是一门讲究在生活、工作中应用和践行的学问。作为中华礼仪复兴的实践者,就要以礼为本、以礼为纪、以礼为生、以礼为命,自觉扛起中华礼仪复兴的大旗,使中华礼仪在现代社会活起来、用起来,并焕发出普世价值,有助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他要努力成为中华礼仪复兴的扛旗者。
礼仪文化 源远流长
丁一介先生生长在郑州近郊的嵩山余脉摩旗山下,是黄帝战蚩尤挥旗练兵之地,也是被人们誉为“黄帝故里”和“礼仪活化石”的重要片区,民风淳朴,礼俗很多。生长在中华礼仪发源之乡,在摩旗山上有一道观,已有数千年历史了,观里面供的便是黄帝,凡重大节日及族上大事,必至道观祭祀,尤其是红白喜事一定要行祭并施二十四拜礼。按照族俗,凡男子年满十二岁必习二十四拜,大人施礼时,孩子们就在后面跟着行礼,而且施拜时还要结合一定的呼吸方法。在此家风族俗的影响下,自幼他就对中华礼仪文化有着极大的兴趣和爱好。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无所不在,礼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代名词。古礼繁多,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但归属起来不过于五礼,大儒孔颖达言:“自伏羲以后至黄帝,吉、凶、宾、军、嘉五礼始具。”黄帝出生居住于中原,因此也可以说五礼完备于中原。后来,周公在洛阳制礼作乐,整肃了自黄帝至于夏商的礼乐文化,从此中国进入了以“礼乐文化”为标志的理性文明社会。至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孔子入周问礼,从而在轴心时代奠定了中华文明的走向。入周,便是入当时周王室所在地,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阳。
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意思是中国的史前文化以中原为核心,而影响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礼乐文明,也发端并完备于中原地区。礼起源于中国上古先民的日常生产与生活实践,同时也在后世的日常生活中逐步得到发展与革新,因此,礼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问。
丁先生自认爱上礼仪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受家风族俗的影响;二是受多位领导、前辈、恩师的教导和引领。
热爱礼仪 名师教导
2007年丁一介先生在北京研修礼学时与恩师李燕杰教授合影
2010年丁一介先生随恩师申自强先生在广州普论普礼时合影
20世纪90年代末,丁先生在大学自修公关礼仪,而后成为电视媒体人,便兼职从事司仪主持和民俗礼仪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他走上中华礼仪应用实践这条道路,除了受家风族俗的影响,还与他的两位恩师的教导密不可分,一位是中国教育艺术及演讲泰斗、当代国学大师李燕杰先生,一位是中国当代民间大儒、著名传统礼仪实践专家申自强先生。
恩师李燕杰先生,生于国学世家,他个人集演说家、教育家、文学家、国学家、哲学家于一身,被誉为真善美的传道士和铸魂之师。
恩师申自强先生,被传统文化界称为中国当代兴礼实践第一人、论语大家、私塾界的引路长者。
受两位恩师的教导和影响,他深刻认识到中华礼仪的博大精深及其移风易俗、化民成俗的重要价值,也促使他养成了在中华礼仪应用实践的工作中既要深研国学经典,重视演讲传播,又要深入社会一线进行应用实践的习惯。
中华礼仪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不仅自成体系,而且跨行业、跨学科、跨宗教,与当今社会的家庭教育、素质教育、美育、体育、酒文化、茶文化、企业文化,甚至中医文化等相融,都可以成为全新的学术方向。为此,丁先生也进行了多个方面的研究及应用实践,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中华礼仪与现代礼仪结合的应用实践。早在2010年,他便开发了《国学礼仪应用十八说》课程,在现代礼仪培训师资导研课程中进行宣讲,后来,又先后设计了针对企事业单位的《易解服务道:窗口行业国学应用》《子夏三科与员工礼仪素养专修》等中华礼仪与现代礼仪结合的应用实践课程。
第二,传统人生大礼仪式的应用实践。在承继、推广恩师申自强先生所开创的“人生十礼”仪式之外,还编制了“汉风婚礼”“唐风婚礼”“国风婚礼”三大传统婚礼模式及“满月命名祈福礼”等仪式面向全国推广。现在在百度百科搜“中华礼仪师”“满月命名祈福礼”,显示的便是其编的内容。
第三,中华礼仪与酒文化、酒行业结合的应用实践。2011年丁先生便策划设计酒业封坛祭祀大典,编创以展示传统酒道酒礼为核心内容的《中华酒道表演》系统,并申请国家知识版权,先后服务河南杜康酒业、河北古顺酒业、江苏玉祁酒业、茅台镇糊涂酒业、湖北神农架酒业及全国糖酒会、亚欧博览会、中荷建交周年庆典等。
第四,传统礼射文化的应用实践。受恩师申自强先生嘱托解决“成童舞象,学射御”中“学射”的学术问题,钻研典籍,遍寻明师,于2019年完成《礼射技法与导引行射术》版权课程,同步开发《礼射师七项修炼》课程,发起礼射英雄大会等。
第五,中华礼仪与家庭教育、蒙学教育结合的应用实践。在承继师门“养正礼仪”学术体系基础上,于2021年主导设计“中国式家庭教育指导师1+1+N多元化培训体系”面向全国推广,并被聘任为中国亚经协职业人才委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项目办主任,同步开发《蒙养实学》青少年一线辅导国学课程向各私塾、书院输出。
第六,中华礼仪实修与中医导引结合的应用实践。多年来,丁先生在延续童年习二十四拜并与中医导引心诀术数同步实修的基础上,发悟王阳明习礼、养仪、炼形三位一体之妙理,又考索孔子、孟子、荀子及张载等历代圣儒之哲言大义与炼养工夫,明彻以礼治气养心、摄生续命、进德趋圣之秘要,于2013年编创《中华礼道养正功》并申请国家知识产权,后历经10年笃修磨砺,于2023年立宗《礼门修正学》。
礼门修正学是一门用来修炼身心、成就事业的功夫及学问。
这门功夫及学问主要根植于儒家以礼修身的思想理念,但不是只罗列条目、阐发义理式的讲析,而是讲究功夫的实修与实证。
就具体实操功夫来讲,礼门修正学不仅要求人们通过读经、习礼、致乐、行射、静坐、立身、治气、养心、内省及与其相融一体的古法导引心诀、术数来修炼,而且更加注重事上修炼,正所谓事以济为理,功以成为德。
总之,礼门修正学,是以美自身的君子之学,是身心交关、讲究实证的工夫实践,倡导以身体道,通过身体与心性、生理之身与社会之身的双维同步修炼,来实证先圣先贤所示真理智慧,进而达到摄生续命、进德趋圣、成就事功的目的。
从事礼仪 关注家教
2007年受原河南省文明办主任、河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常有功同志的安排,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原副秘书长刘尚武同志、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原常务副院长吴合振同志、河南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刘富民同志、河南省交通厅原副厅长刘章土同志、河南省旅游局原副局长方洪莲同志、河南省著名剧作家马书道先生等十几位领导和社会知名人士共同发起并成立了河南省礼仪文化发展促进会,从此便真正开启了以礼为生、以礼为命的文化事业。
丁先生认为礼仪事业应与家庭家风教育联系起来,家风是人们以家训、家规实施家教的具体化成果,而自古以来的家训、家规都是一些合于礼的理念和规则。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出了“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至今,诗礼传家还是中国人实施家庭教育的重要理念。
现代人都把易经中“童蒙养正”的思想作为家教、蒙学的元典理念,中国清代著名学者陈宏谋在总结了前人蒙童教育的智慧和方法之后,又进一步说道:“易曰:蒙以养正,圣功也,而养正莫先于礼。”因此,可以说,礼仪是家庭教育的第一内容。
另外,从中华文明的传承上来讲,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是格外的重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一些欧洲学者一直在探讨,为什么四大古代文明中其他三个文明都消失了,唯有中华文明得以传承下来,并且历经几千年、经久不衰?他们经过研究最终得出结论:那是因为中国人特别重视家庭教育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中华文明的核心是礼仪文明,因此,发扬中国优良家教传统,这不仅是解决当前诸多家教问题的上医之术和治本之策,也是中华礼仪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筑基工程。
让礼仪之光 照亮全世界
丁一介先生在第二届中华礼乐文化节《礼乐修身与生命健康》论道环节发言
丁一介先生在传统文化讲师训练营宣讲国学礼仪应用课程
丁一介先生对中华礼仪事业情有独钟,为了尽快发展好中华礼仪事业他协同同行礼仪界杰出的专业人士李国辉、孙剑虹先生一起打造搭建中华礼仪文明的传播平台。2021年4月他们发起“澳门华礼华服文化国际论坛”,今年6月又发起全国性的“中华礼乐文化节”,以及8月在长沙举办的“中华礼学应用发展合作交流会”,都是在积极搭建中华礼仪文明的传播平台,为下一步跨越国别和地区的礼乐文化对话与交流造势,并打下良好的基础。
发起这些活动的初衷主要旨在以下几个方面:
丁一介先生(右)与礼仪专家李国辉先生(中)、孙剑虹先生(左)在2024年第二届中华礼乐文化节会议现场
第一,使全国礼乐界的同道联动起来,集思广益,抱团造势,以吸引公众的广泛关注,促进礼乐文化传播和礼乐教育工作的开展,推进礼乐文明的复兴。
第二,为参与盛会的礼乐专家、学者、从业者及爱好者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展示礼乐学术最新成果和实践经验,开辟礼乐文化事业发展的全新方向和传播途径。
第三,促进礼学研究与社会一线应用实践的融合发展。
第四,使礼乐界同仁能够结识来自不同背景和领域的人士,了解政策趋势、行业动态及市场需求,促进礼乐文化的跨界合作和创新。
第五,积极回应国家倡导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号召,以礼乐兴邦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第六,为跨越国别和地区的礼乐文化对话与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开展礼仪教育、推广礼仪文明,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中华礼仪在中国历史上、学术史上的重要性,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树立使命感、责任感意识,并有以此为生、以此为命的决心和信心。众人拾柴火焰高,丁先生为中华礼仪之火熊熊燃烧让中华礼仪之光照亮全世界而不遗余力地贡献力量!
编辑: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