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萍
前言
今年 9月29日我在訪問抗戰老兵唐藩松先生中,意外得知,他自17歲離家後一直未曾回過故鄉,既感慨又心疼,於是決定幫唐藩松先生完成這個累積了82年的心願,讓老人在有生之年能再聽聽鄉音,嘗嘗家鄉味,飲飲鄉間的小溪水。一個月期間,辦好了所有相關返鄉手續,踏上了全程陪同老人六天五夜「臺灣湘籍百歲老兵尋根祭祖」的行程。82年後第一次返鄉探親祭祖,整個瀏陽也跟著轟動熱鬧了起來,唐藩松先生成了當地明星,迎來送往,臉上揚起無數次笑容。
「北京時間」、「大象新聞」、「百姓關注」、「北京日報」、「陝視新聞」、「今視頻」、「長天新聞」、「長江日報」、「海峽新幹線」、「武漢發佈」、「美麗浙江」、「中國藍新聞」、「豫視頻」、「湖南日報」、「湖南衛視」、「湖南台都市尋親記」、「瀏陽日報」、「瀏陽電視臺」等在內的近30家官方媒體轉載、傳播「臺灣湘籍百歲老兵尋根祭祖」推出的相關報導200餘篇;全網傳播量超2.08億,登全國熱榜4次,其中本地熱榜持續霸榜兩天。
老兵的傳奇人生
1. 出生書香世家,見證歷史風雲
老兵唐藩松,於1925年4月出生在湖南瀏陽北星橋唐家灣(現在的鎮頭區)的書香世家,兄弟姐妹共12人,在家排行第11。其家族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他的祖父唐能悠執教私塾,為家族的文化傳承奠定了基礎;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薰陶。
在那個動盪的年代,唐藩松先生見證了抗日戰爭等重大歷史事件。1938年11月11日,岳陽淪陷。12日,日軍進逼新牆河,寇深禍亟,鶴警頻生。湖南軍警當局秉承最高當局“焦土抗戰”之命,部署焚城。12日的深夜,長沙南門外一傷兵醫院不慎失火,由於傷兵醫院的地理位置和高度與天心閣相差無幾,放火的隊員誤以為是天心閣的放火信號,縱火士兵乃四出點火。長沙頃刻之間陷入火海之中,全城火柱沖天,濃煙滾滾,千古名城化為一片廢墟,四十余萬人民頓失家園,三千餘人葬身火海,公私財產之損失無可數計。因12日之代日韻目為“文”,故稱“文夕大火”。大火整整延燒了五天五夜之久,80%以上的基礎設施被毀,在大火中死亡者達3000餘人,數十萬人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
日軍進攻長沙,發動「第一次長沙會戰」;時為中學生的唐藩松先生,12日目睹長沙文夕大火,熯天熾地,觸目驚心。這場戰爭給百姓的生命財產帶來了嚴重損失,也讓他深刻地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
2. 英勇抗日,歷經戰火洗禮
1942年,17歲的唐藩松先生于國家存亡之際,自願投筆從戎參加抗日,加入37軍60師179 團。這個團有著光榮的歷史,是抗日英雄隊,是由19陸軍所改編的。從那時起,唐藩松先生便踏上了充滿艱難險阻的抗日征程。
他所屬的37軍一直在湖南與日軍周旋。在汨羅江南岸設陣地,與日軍對峙時,由於裝備與日軍相差太過懸殊,戰鬥異常艱苦。1944年參加湖南常寧阻擊戰,唐藩松先生部隊被日軍包圍一個月之久,於中秋節前夕的夜晚,徒步走河突圍脫險。
1945年4月,37軍第60師,改隸第99軍(師長黃保德)。
1946年秋冬之際,唐藩松先生所在的部隊 99軍整編69師60旅,在蘇北宿遷縣的嶂山、仁和圩、曉店子地區被共軍打敗,12月19日整編69師師長戴之奇自戕殉國。
1947年,當時部隊潰散,國府收攏部隊,撤至廣州休整。
1949年4月至6月, 共產黨的軍隊在長江中下游強行渡江,當時時局非常的混亂,唐藩松先生在99軍工兵營擔任中尉書記(營長:陳基少校),營部在江蘇鎮江。因改編之故,營部撤銷,改為兩個獨立連,原營部待命中,當時部隊四散,唐藩松已無職務,於是唐藩松先生與幾位同袍離開部隊,碾轉南京-杭州-江西,逃難到衡陽加入了99軍軍部(軍官隊)。
漫長歲月的漂泊
1. 從大陸到臺灣,一路坎坷
1949年,唐藩松先生在衡陽加入了99軍後,從衡陽乘火車到廣州,再從廣州坐船來台,在基隆上岸再進駐花蓮。部隊改編為臺灣東部防守區司令部,撤退來台後為了軍政一元化,成立 “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同時成立訓練團,唐藩松先生被選入政治幹部訓練班,後遷駐北投,1951年7月改為「政工幹部學校」,由蔣經國先生兼任班主任,唐藩松先生在三大隊當職員。1957 年唐藩松奉調台陸供部經理署,1972年,唐藩松先生中校退伍。這一路走來,充滿了坎坷與波折,見證了歷史的滄桑巨變。
2. 退伍後的生活,平淡而孤獨
1988年10月1日,核能研究所歸建「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1990年屆齡已到而退休。唐藩松先生退休後生活孤單,無兒無女,住在軍人退伍宿舍。20世紀80年代,唐藩松先生曾與家鄉的侄子有過短暫的書信來往,寄回幾筆錢讓侄兒將祖父祖母及父母的墓都修繕一新;通過與家鄉親人的通信來安慰自己。然而,後來搬家後通信地址也弄丟了,這份對於故土的思念只能默默壓抑在心底,將家鄉親人的樣貌和故土鄉景深深地埋在內心深處。命運如一葉孤舟,步履匆匆的他沒法再回到家鄉,隨著父母雙親的去世,對家的思念也只能在一泓心海裡沉浮。
“兄弟姐妹相繼過逝,後輩們都互不相識。”82年中,唐藩松先生一次次地望著遠處的青山出神,向我描述起故鄉的風景,講起綠波蕩漾的瀏陽河,言語裡滿是思念。可對於“回家”二字,他的心中滿是忐忑。
3.無奈的話語,深藏的心願
拿到老兵唐藩松先生尋親資訊,隔天就有了家鄉的親人的消息。對於如此迅速的尋親速度,把老人給嚇了一跳“我沒有想到這麼快就能找到,被問起想不想回家時,老人家慌張而無奈地搖手“算了算了,當個野鬼算了”。滿是哀傷。從17歲入伍參軍抗日起,他就遠離了家鄉,隨歲月流轉,心中對故鄉的思念愈發濃烈。他渴望回鄉,在父母墳前上一柱清香,以了卻多年來的心願。但經濟的拮据、愛面子的心理,以及丟失通信地址等原因,讓他的回鄉之路心情複雜又糾結。他只能將這份對家鄉的眷戀深埋心底,通過回憶來慰藉自己的思鄉之情。那些在臺灣的歲月裡,他無數次地夢回故鄉,看到熟悉的山水、親人和兒時的夥伴,然而,醒來後卻只有孤獨和對家鄉的無盡思念。
尋親啟事,引發熱心回應
遊子想家,又怎麼會真的要當”野鬼“呢?為了不讓老人留有遺憾,經過幾次與老人家溝通,無車無房無兒無女,這位特殊的四無百歲老人,猶豫許久,最終還是把他家鄉地址,父母、及兄弟姐妹名字寫給了我。當即我在微信朋友圈裡發了一條「百歲湘籍抗戰老兵唐藩松先生尋根祭祖」的尋親啟事,詳細介紹了唐藩松先生的情況,包括他的出生年月、籍貫、家族成員等資訊;希望能為這位老兵找到家鄉的親人。這條啟事迅速引起了眾多熱心朋友的積極轉發,很快就收到了好消息,幫老人家尋找到了大陸的親侄孫,通過祖譜,雙方身份核對無誤後,老人與他大哥的孫子唐立新視頻對話,通過微信視頻等方式與雙方進行資訊核對,最終確認尋親成功。唐氏家族的後輩們都表示非常歡迎老人回家看看。這種熱情和親情讓人感動,也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美好。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感受到了兩岸同胞血濃於水的親密關係。確認了老人的身體狀況等條件後,隨即我立馬著手幫老人申請辦理護照、臺胞證,訂購返鄉機票,10月30日開啟陪同老人六天五夜的全程返鄉之旅。
千里之行,只为团圆
家鄉後輩得知叔公尚在人世的消息後,整個家族都沉浸在喜悅之中。大家紛紛行動起來,積極籌備百歲宴,要為這位歷經滄桑的老人舉辦一場盛大的慶祝活動。對於唐藩松先生來說,這是他多年來的心願,如今終於實現了。而家鄉的後輩們也迫不及待地想要見到這位闊別多年的叔公,為他盡一份孝心。這種跨越海峽的期盼,不僅僅是一個家庭的團圓,更是兩岸同胞血濃於水的親情的體現。
10月30日早上7時30分,我跟另外倆位臺灣關愛老兵自願者,來到老人住處接老人一起去機場;老人早早的就等在大門口,為了這一天,他提前一個月就開始準備禮物;購買了鳳梨酥,茶葉及金門高粱酒——那是他要送給家鄉親人的見面禮。
“唐藩松先生盼這一天太久了。”因為懂得老人回鄉心切,我們幾位志願者也加快了手中的動作。搬運行李、上車,汽車緩緩駛往桃園機場,搭乘當日上午11:25的航班途經福州機場轉機至長沙黃花機場;回家的路,越來越近。
金秋十月遊子歸,親情滿溢
10月30日晚7時45分抵達長沙黃花機場。唐藩松先生的大哥唐茂松(華旦)孫子孫女唐放芝·唐立新姐弟和來自唐老爺子家鄉的親人們手捧鮮花,唐藩松先生立即便感受到了回家的溫暖,親人們拉著他的手,久久不願鬆開,飽含淚水的雙眼長久地相互對視。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接機車隊離開機場,晚上21:40親人們將唐藩松迎回到了鎮頭鎮下榻酒店,親屬和鄉親們燃放鞭炮和煙花「熱烈歡迎唐潘松爺爺回家探親」,以隆重的禮儀迎接著這位離家82年的遊子;並為老人舉行了一個特別的歡迎儀式;芬芳的鮮花,深情的擁抱,喜迎親人歸,共敘家鄉情。
聽說這位離家82年的老人回來了,唐氏親友們紛紛juji在一起,親兄弟姊妹的後代共50多家百來位後人從四面八方趕來,輪番和老人握手認親。
唐放芝告訴老人,他還有一位在世的堂兄弟,已經94歲了,因為身體原因未能前來接他。從唐藩松先生往下數,唐家已經是六代同堂,多達百餘人。“高興,真的很高興。”嘴上一直念叨著“回家了,回家了”的唐老臉上滿是喜悅,恰似多年前離家的少年。
連一位在外省工作的重侄外孫女都特意請假驅車回家,“老人家一百歲了還能從臺灣回來,我在深圳的有什麼理由不回?”
對唐藩松先生來說,所有人都是嶄新的面孔,但這些面孔卻並不會因初次見面而讓他感到生疏。對後人來說,唐藩松先生是家族意想不到突然出現的特殊長輩。他有抗日軍人的榮耀,他是久違的凝聚唐家血脈親情的紐帶。
一位白髮老奶奶精神煥發,大笑著跟我們說:“誰能想到我八十多歲了還能有舅舅?”跨越山海終相見,歲月難隔血脈親。
家鄉親人,喜笑顏開;遊子歸鄉,情深話長。認親、敘舊,對老人噓寒問暖,表達著故鄉人獨有的關切。儘管故人已不在,但滿耳的鄉音已經讓老人確定,這裡是他牽掛一生的故鄉。
祭拜祖先
10月31日清晨,唐藩松先生從酒店出發前往父母、爺爺奶奶墓前祭拜。山路上,油茶花潔白如雪,在深秋的陽光下綻放;途經晾曬的油茶果,顆顆飽滿,一如當年。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在幾座矮矮的墳墓前,香燭青煙飄飄,時間如水流逝,再相見已是陰陽兩隔。
早在入伍前,唐藩松先生父母一一離世。祭文上對雙親的緬懷,卻好似昨日情景般深刻——
“爸爸!自您於一九四一年辭世,至今已八十三年。臨終之日,兒外出廣西,未能隨侍在側,親視含殮,撫棺致哀,不孝至極,終生莫贖……”
對父親的愧疚,讓他忍不住大哭:“爸爸,我對不起你!”
不顧年事已高,唐藩松先生在去世多年的父母墳前來了顫顫巍巍的一跪,並奉上了親筆撰寫的祭文。也許是想起年輕時未能在雙親膝下盡孝,未能與手足一起長大變老,唐藩松先生放聲大哭起來,惹得旁人紛紛側身掩淚。
“回憶媽媽,生前含辛茹苦,操持家務,朝夕劬勞,育女撫兒,慈恩浩蕩,對兒期望殷切……”
母親墓地祭拜過後,唐老留連著向著墳頭揮手:“有生之年再來看媽媽!”
在父母墓前,百歲老人跪頌手寫祭文淚灑當場…… 看得人心痛;盡忠,未能盡孝。“分離時你我皆少年,一別再見都已是耄耋老人,落葉歸根就是這樣的情懷!”
隨後,又分別祭拜了祖父祖母 ……
當日上午12時許,從路口通往唐立新家中的小路兩旁張燈結綵,高高的拱門「熱烈歡迎唐藩松爺爺回家」特別顯目,數十個寫滿祝福語的氣球將氛圍烘托到了極點,在長長的鞭炮聲中,迎回了這位離家82年的遊子。
為歡迎這位百歲老兵重回故鄉,親人們再次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家鄉的那座山還聳立在夢裡,家鄉的水氤氳在記憶裡。17歲離家後再次朝著家的方向走去,內心的波濤洶湧讓窗外的山水顯現出“故鄉”的底色。從酒店到北星村老家的路上,這位已近期頤之年的老人無法抑制內心的激動,不時與我講述過去的經歷。
下午,百歲的唐藩松先生特意去看望久病臥床的94歲堂弟。分別那年哥哥17歲,堂弟12歲,儘管彼此之間82年未見,但相似的容顏、血濃於水的親情難以割捨,讓兩兄弟緊握的手久久不願鬆開,唐藩松先生得知弟弟身體不好,便握著他的手安慰他“放寬心,好好養身體”,兄弟情深似海; 闖南走北,往來西東,再聚首已是白頭翁,兩位老人都是涕淚交加。“好幸運,有生之年再相見,不負時光的等待!”
唐潘松爷爷百岁寿诞
11月1日上午,家族一行人先將唐藩松先生帶到他小時候生長的老屋走走。老屋雖已拆除,房子周圍原先有幾口塘、水井在什麼地方,他都能清晰地為我們指認介紹;對故鄉的記憶並沒有隨時間流失。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午時,回到侄孫唐立新家,路口的拱門換成了「熱烈慶祝唐藩松爺爺百歲壽誕」,數十條祝福彩條在風中飄揚,後輩們特意在家為唐藩松佈置的壽宴,院子裡一個十層高的大蛋糕格外引人注目;最上層是個百歲的壽桃,下層是「歡迎回家」,「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健康長壽」「百歲生日快樂」;十層蛋糕饞得小孩挪不動腿,“祝爺爺生日快樂,健康長壽”“祝福唐老年年如意,歲歲吉祥。”離唐藩松先生的百歲生日還差幾個月(明年4月12日),親人們提前置辦的歡慶宴,更多是為了團聚。唐氏家族在外的親友也都紛紛從各地趕赴而來,高朋滿座,小小的院子被擠得水泄不通,席開十五桌;對著每一位前來道賀的客人,唐藩松先生都會認真拱手道謝。山中自有千年松,世間難逢百歲人。
唐藩松先生換上外侄孫女為他新購買的喜慶唐裝,滿桌的瀏陽蒸菜,一道一道被夾到他的碗中……
“全家福”、清蒸甲魚、粉絲煲……就像一個味覺定位系統,一頭鎖定了手中的鍋瓢盆碗,一頭則永遠牽絆著記憶深處的故鄉,最美好的美食就是回家的味道。“很好吃,還是從前那個味道咧。”一邊慢慢品嘗著家鄉的美食,唐藩松老先生的眼裡泛起了點點淚光。一道一道菜嘗過來,“還是從前”這幾個字是從時間裡積累而來,而滋味卻是來自鄉土親情。離開故鄉的那一天,時間如潮汐一般改變了生活的方向,家鄉的味道,卻深深鐫刻進人生記憶中。
回家吃飯的感覺真好”“爺爺胃口真好!這口飯不知夢中思念了多少回”“不改湘音,家的味道”“烽火狼煙 倖存盛世 莫大幸福 其樂融融”。
百歲高齡,人生至寶。為了歡迎唐藩松先生回故鄉尋親祭祖,當地紀念館館長、民革瀏陽市工委代表送上了一條繡有老人名字的夏布圍巾作為禮物,並贈送了一本「走進瀏陽抗戰老兵」的書籍給老人作為留念;為了對老人的回鄉及百歲壽辰表示祝賀,我的老朋友瀏陽菊花石雕傳承人周賢耀先生特意雕刻了一方菊花石硯臺,贈送給老人作為生日禮物……
唐藩松先生,他在1949年奔赴孤島與家鄉隔岸相望82年,對自己的回家之路,有太多的疑慮和不安,直到他回家的第三天,在親人和志願者無微不至的照顧下,他終於放下芥蒂,開心地笑了;有種童顏永駐,鶴髮常新的狀態。
盛世歡歌,滿堂瑞彩耀乾坤;期頤華誕,百歲壽星日月。
六世同堂、把酒言歡的盛景,定格在一張張以唐藩松先生為中心的全家福中。
「唐人萬壽園」給老戰友獻花
11月2日,我和親友及志願者陪同唐藩松先生來到「唐人萬壽園」抗戰主題園,祭奠抗戰英烈,抗戰主題園內安葬了二百多位抗戰老兵及其家屬,唐藩松先生親筆題寫花籃綬帶:「忠義長存」唐藩松 敬留;敬禮、獻花籃,其中有兩位與唐藩松老人同是第37軍部隊的抗戰老兵,林雲德、吳介凡先烈,唐藩松先生分別獻花並鞠躬。說道“親愛的老戰友,我來看你們了,你們的付出大家不會忘記”。情感的閘口一旦打開,便如洪水般傾瀉而出。
唐藩松先生希望落葉歸根,希望自己將來也可以在唐人萬壽園抗戰主題園“歸隊”,安葬在這裡,和戰友們一起。唐藩松先生的第五個哥哥唐中勝,犧牲在江西的抗日戰場,他委託湖南志願者去找哥哥的遺骸,希望哥哥也能葬到這裡,以後永遠在一起,不再分離。這一幕不禁感歎:“淚目!他們都是英雄!”“希望每一位臺灣老兵都能回到家鄉,與親人團聚,讓鄉愁不再為一灣淺淺的海峽所阻擋”“時代的故事,世紀的期盼,久別的故鄉,終圓老兵思鄉情!”“最偉大的壯舉,感謝老兵,感謝祖國!”。他頻頻向志願者致謝,聲音哽咽,眼含熱淚......
大長沙之行
11月3日上午九點,陪同唐藩松先生来到抗戰老兵遺物博物館(籌)參觀,創辦人孫春龍先生向唐老爺子一一講解。一封家書、一顆彈頭、一枚勳章、兩塊銀元、一件血衣、一支鋼筆......遺物博物館(籌)通過收集和展示抗戰老兵們的紀念物,記錄抗戰歷史,傳承抗戰精神。
我當場開直播(第一次學做直播),有一千多粉絲整場收看。
上午十一點時,我臨時安排了一場老戰友見面會(清晨我收到四川省眉山市的關愛老兵志願者鐘偉先生傳資訊告訴我:他認識一位在長沙的抗戰老兵,這位老兵和唐藩松先生是一個部隊的,應該可以見面互相交流);因為這是項非常有意義的建議,於是我立即安排了意義非凡的見面。
我陪同唐藩松先生來看望在長沙37軍60師戰友羅華松,兩位老戰友一起回憶軍營生活,回憶抗戰經歷,再回憶長沙文夕大火,他倆一起背讀當時流傳的一副對聯:“治績雲何,兩大方案一把火;中心何忍,三個人頭萬古冤。”橫批是:張惶失措,這副藏頭聯,宣洩了社會輿論對張治中推卸責任和對大火案審結的不滿。兩位年過九旬的抗戰老兵,八十餘年後再次相見,他們緊緊握住對方的雙手,讓見證這一場景的志願者非常動容。
中午,「湖南省龍越和平公益發展中心」的工作人員,安排兩位抗戰老兵共進午餐,自願者們作陪。
為了讓老人不虛此行,午餐後,我安排長沙志願者開車領唐藩松先生到市區走走,侄孫和侄孫女作陪,參觀「杜甫江閣」以及「天心閣」。
唐藩松先生告訴我們,當時交通不便,家在瀏陽離長沙有百餘裡,很少來長沙,但他記得「杜甫江閣」、「橘子洲」和「天心閣」;在「杜甫江閣」百歲的唐藩松先生徒步登臨六樓,茶室的老闆得知唐藩松先生是抗戰英雄,不但免了茶費贈送了禮物,還親自向唐藩松先生講解杜甫江閣的歷史和周邊的風景。在天心閣公園崇烈門,唐藩松先生向我們解釋對聯:"氣吞胡羯,勇衛山河",說"羯"為古代的一個族名,因信奉胡天教,所以稱為"胡羯",附屬於匈奴。
抗日戰爭圖書館、抗日戰爭紀念網和長沙市抗戰文化研究會向抗戰老兵唐藩松先生贈送了抗戰勝利純銀紀念幣,並為唐藩松先生製作手模和採集手印,湖南老兵之家志願者唐梅清代表湖南唐氏宗親向唐藩松先生贈送了一套「中華唐氏通譜·湖南卷 」。
參觀過程中,唐藩松先生的侄孫女問他滿意嗎,唐藩松先生說非常滿意,他說希望不要再有戰爭,可以讓老百姓在和平的環境裡過幸福的生活,看最美的風景;長沙很美,還希望再回來。
離開長沙的前夜,唐藩松先生寫下的「探親感言」,書寫工謹,言語深切,感情真摯!鄉土情愫,家國胸懷,民族氣節躍於字裡行間。(附件一)
臨別前的後會有期
11月4日,臨行前的清晨,長沙黃花機場內(登機前),侄孫女唐放芝為唐藩松先生點了一碗「長沙米粉」,細心服侍著老人吃下。她貼在老人耳邊說“明年您一定還要回來!”
當唐藩松先生坐上輪椅,被空務小姐推進安檢時,唐放芝放聲大哭。所有人都明白,這位百歲老人等待了一生的回鄉之旅,是多麼的珍貴。珍貴到下一次回家,都是恩賜。
唐藩松先生揮手告別時的一句“後會有期”心中充滿了無盡的酸楚,老人的不舍和期待,這一走將「君問歸期未有期」。
一碗「長沙米粉」,告別故鄉親人;老人的背影,親人的哭泣,唯有一句古詩:但悲不見九州同!光芒歸來,璀璨華堂。家鄉的大門,永遠為您敞開!
下午4:30我們一行五位平安抵達臺北桃園機場,在機場等拿行李、上高速,把送唐藩松先生到他家時已是晚上7點。
這次六天五夜「台灣湘籍百歲老兵探親祭祖」行程,一切圓滿!
感恩行程路上服務的每一位志願者及唐藩松先生的瀏陽家人,你們辛苦了!
謝謝各位家人朋友的關注與分享!
結語
“這次幫唐藩松先生圓回故鄉的心願,我的心裡多少還是有些擔心的,當心老人身體健康及體力。”作為全程陪同的我此行壓力很大,但是來自瀏陽親人的血脈情深與社會各界的關心關愛,亦讓我十分感動。
「百歲臺灣老兵回湘尋親祭祖」到見證這場集結成最有溫度“執手相看淚眼”的團聚,跨越世紀、跨越海峽的骨肉相見令人動容。
唐藩松先生能夠順利回到家鄉,與家人團聚,為他傳奇的人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如果從來沒有離開,就不會有這麼久的等待”,百歲老人闊別 82 年的回鄉之路,心中滿是感慨。他的堅持與渴望令人動容,而我們的努力也終於有了美好的結果。歷經世事滄桑,在百歲高齡回到千里之外的故鄉,再看看夢中出現過無數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衣帶水一家人,一個祖先一條根,人生如旅程,這趟旅程的終站,永遠都會是故鄉。老人跨越海峽的尋根之旅,展現親人團聚的感人瞬間,成就“兩岸一家親”的動人佳話。
百歲老兵的回家路,是一段充滿溫情與敬意的旅程,讓我們在回顧歷史的同時,也思考著未來。願每一位老兵都能被歲月溫柔以待,願他們的故事成為激勵後人的不滅燈塔。在這條回家的路上,我們共同見證了時間的力量,也感受到了人間最真摯的情感——愛與歸屬。
附一: 唐藩松探親感言
我這次承王清萍小姐等人的協助,得以回鄉探親,首先要對她表示衷心的謝意!
古人說:“近鄉情怯”。既感覺熟悉,又感覺陌生,就是我心情的寫照。
我一下飛機,就感受到族中青年男女的列陣歡迎,感覺我唐氏家族人丁興旺,個個英姿煥發、青春洋溢,心中非常欣慰。數天以來,複受到族人、戚屬及地方人士的殷切款待,倍感親情的溫暖和鄉誼的濃厚。
期間參觀抗戰老兵烈士的墓園,建築簡樸而莊重,安葬國軍抗戰烈士三百余位,表達了祖國人民對抗戰英雄烈士的尊敬,更體現了我中華民族是一個堅強的、團結的、不可輕侮的偉大民族。我身為炎黃子孫,中華民族的一分子,也是一個抗戰老兵,感無比自豪與驕傲。
隨後,遊覽童年時期的故地風情,看到鄉土建設,皆面目一新,遠非昔可比,人民生活環境也有極大的改善和進步,感覺非常欣慰。
二〇二四年十一月三日
附二:願所有漂泊的遊子都能找到回家的路,讓愛與親情跨越山海,永不消散。
若您家中也有親人失散在臺灣,或者您身在臺灣,有需要幫忙的臺灣老兵尋找大陸親人,可通過本人微信 ID:hnwx8693698qingping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