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则坚(台北)穿越时空的遐思
1984年间的台湾岛内,领导人蒋经国最重要的亲信之一的赵聚钰病故、辅佐近四十年的王升被外放,同一时间岛内两位重要情治首长“国安局”的汪敬煦上将(1918-2011)、以及“警总”的陈守山上将(1921-2009),即将届龄退休。在“情治系统”受父亲栽培历练超过十年的蒋孝武,对逐渐步出政治核心的父执辈表现出应有的礼貌与尊重。
此时的蒋经国本身因长期糖尿病,引发视力模糊,脚趾动过切除手术,导致行动不便,真可说是“身心俱疲”。
有道是“打虎兄弟在 上阵父子兵”此时位阶不高,却能“传达圣谕”的“国安会”咨议蒋孝武便成为他父亲与外界联系的管道,蒋孝武是在岛内“众星拱月”以及后面一堆“马屁精”的环境中成长。
众所周知蒋经国用人唯亲,对自己的学生、秘书、侍从武官特别“关爱”,而这些部属,都因为常年跟随其左右,行事作风多少都带有一些“仗势凌人”的态度。举几位例子:
1)学生兼秘书出身的萧昌乐(1919-)岛内知道他名字的人不多,但他以蒋经国私人代表的身分派驻在日本、他的发言权甚至比当时所谓的“驻日代表”马树礼(1909-2006)还重要。
2)侍从武官出身的罗啓(曾负责监管张学良)相同的任务派驻加拿大,1977年前后,前中共中央高级领导人张国焘(1897-1979)在加拿大生活上有点“拮据”,透过江西同乡蔡孟坚(1905-2001)从中为老友联络,收到了来自蒋经国私人的一笔馈赠,在加拿大交给张国焘夫人,就是由罗啓见证经手。
3)同样是侍从武官出身的汪希苓,同一时期被派驻在华府担任“情报代表”。
这几位的共同点:皆负有“监军”的上方宝剑,可“直通天听”,而且“目中无人”,与派驻地代表关系都不睦,几乎是公开的秘密。
晚年的蒋经国心中明白在他百年后,需要一位能扶持蒋孝武,且尽可能保留蒋家后代在岛内的一席政治地位。无论在年纪、忠诚度与蒋家三代交情匪浅的汪希苓,应该是最适合辅助孝武的人选之一!
按岛内军中贯例,“情报局长”之后,可以更上一层担任“台湾省警备总司令”,机遇许可,甚至再升至情治机关最高首长“国安局”局长。
与先父亲关系极为密切的汪敬煦将军,是国府迁台之后,唯一担任过这三个最高情治单位首长位置的高级将领,当时汪希苓极可有望按循此例。
坊间盛传大汪的汪敬煦与小汪的汪希苓不和,我认为是“好事者无中生有”,他们两位相差十多岁,以汪敬煦的资历,不会与一位地位、辈分相距甚远的下属有(dispute )争端,但对“官邸”出身的汪希苓行事作风有些看不惯是有的。
关于刘宜良案,蒋孝武是被“情报局”所误导,认为刘宜良是“叛徒”,收了钱不办事,为了做出点成绩,以“制裁”刘宜良用来取得父亲认可,身为“情报局”局长的汪希苓不但不加以阻止,反而私自安排用“局”以外,毫无“行动经验”的外人执行,种种的不合内规、不合法,甚至不合逻辑,依我的判断有两种可能;第一、为了巩固蒋孝武的权力,第二、不满刘宜良“大嘴巴”到处逢人就“议论”华府的种种。
冒然下令赴美杀一位美国公民,不是一名精明干练的局长会做出的决定,同时根本亳无预见,台、美关系可能会带来的后果(consequences)。如同大陆时期,“军统局”戴笠(1897-1946)、毛人凤(1898-1956)“肆无忌惮”的那套“制裁手法”带去了台湾,甚至还带到了美国,就是一椿彻头彻尾的“蠢事”。
“江南命案”是父代子过,“年迈的老父亲为保护不成材的儿子,政治上只能妥协,付出蒋家永不干政的代价”。当时没有任何一位会预料到,刘宜良案会是终结蒋氏政权的添火者,或许真犹如好友郭冠英兄二十年前所撰,纪念刘宜良一文下的标题:“上帝的安排”。
沉寂多时的“江南命案”,是一场“人祸”,它给台湾岛内所带来的影响,留给后世子孙去评价吧!(完)。
蒋经国
蒋经国(1910年4月27日—1988年1月13日),字建丰,谱名经国,又名尼古拉,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人,蒋介石之长子。1916年入奉化武山小学,1922年入上海万竹高等小学,1924年就读于上海浦东中学。曾历任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国民党“国防部”总政治部主任、“国防部”副部长、部长、“行政院”副院长、院长等职。蒋介石病逝以后,1978年5月20日,蒋经国就任“总统”。1988年1月13日在台北病故,享年78岁。
人物关系
目录
1人物生平2人物贡献3人物作品
人物生平
蒋经国
早年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1937年回国。
1938年任江西省保安处副处长,同年赴中央训练团党政班受训。
1939年任江西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三青团江西支团部筹备主任等职。
1940年任国民政府财政部盐务署浙江、福建、江西督运所所长等职。
1943年任三青团第一届干事会干事、江西省政府委员。
1944年任青年军教育总监部政治工作委员会训练主任、三青团中央组织处处长等职。
1945年任青年远征军编练总监部中将主任,当选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
1947年任中央政治大学教育长,兼中央干部训练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防部预备干部局中将局长等职。
1948年任上海经济督察处副专员,在上海实施经济管制,最后失败。
1949年去台湾,曾任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国防部”总政治部主任、中央改造委员会委员、行政院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行政院”政务委员等职。
1960年被授予陆军二级上将衔。
1963年任“国防部”副部长。
1965年任“国防部”部长。
1972年任“行政院”院长。
1975年蒋介石逝世后,出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
1976年当选国民党第十一届中央常委委员会主席。
1978年就任中华民国第六任总统。
1981年连任国民党主席。
1984年当选第七任总统。
1987年宣布开放大陆探亲。
1988年1月在台北病逝。
人物贡献
蒋经国在“行政院长”任内推动十大建设,台湾经济发展迅速,使台湾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在推行十大建设之前还在行政方面进行十项革新,使行政执行更为简廉有效,此外也颁布“政治与社会革新”的八项要点,有人将这两次革新统称为“十八项革新”。
在其主政台湾期间较重视本土人才,大量启用台湾本省籍官员,积极推行“本土化政策”。在其执政晚年逐步开始民主改革,即解除“戒严”、开放党 禁和报禁,以及实行“民意机构改革”等,开启了台湾政治民主化之路。
蒋经国坚持“一个中国”立场,反对“台湾 独立”。1987年11月宣布开放部分人士赴大陆探亲,结束了近40年两岸同胞不相往来的局面。
在担任“行政院长”期间,蒋经国主张改革台湾人铺张餐饮陋习,提倡“梅花餐”(即五菜一汤),使餐饮奢侈风气有所收敛。
较关心基层民众的生活,据报道,其每年超过200次亲自下乡走访,以了解地方实际需要。同时也很注重偏远乡村建设,落实水电及基础医疗卫生建设,减少城乡差距,使台湾的乡村建设程度较进步。由于其作风亲民,深受台湾民众的好评。当他在台湾逝世的消息传出,不少台湾民众曾闻声痛哭。迄今为止,在对以往几位台湾领导人的民调中,他仍是最受台湾民众肯定的一位。
人物作品
著有《我的父亲》、《我的生活》、《负重致远》等,出版有《蒋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蒋经国自述》、《蒋经国传》等[1]。
参考资料
作者曾获聘《深深影响台湾的命案 江南案四十年》纪录片历史顾问
作者简介:
钮则坚 1957年出生於中国台湾台北。就读台湾世界新闻大学广播电视科、美国旧金山市立大学商业管理学系,曾在《旧金山商报》任職,目前为中国近代文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