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大白话智慧
黄一尘 (著)
序
之所以有本书诞生,在于一尘生命中的节点,指引着来到寻求智慧人生的十字路口时,不仅自己迷茫,亦发现有大批非常迷茫的同行者。
虽然,大家终将都会解脱,只是闻道有先后。作为过来者,一尘希望自己艰难跋涉的道路轨迹,能对后来者有所帮助与启发,故写此书。
在一尘求索智慧途中,一开始是接触西方的东西,发现仍然未能解开最终谜团。就心想着回来扒拉一下老祖宗这里吧,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有用的东西。当然就首选《道德经》,头一回艰难读一遍下来就发现不得了,这就是我需要的解药!
然而,网络上各种解读满足不了一尘的饥渴,遂决定一字一句深耕细琢地自己查阅解读,至今 6 个年头下来,一头扎进去就主攻这一本书,一路来的各种智慧助缘,总算读通,也从书中出得了来,品味着各种道之味。
感恩!
黄一尘
第一部分 道之理
001《道德经》智慧 :
学这个有什么用?
对以下三类人的智慧开启有立竿见影的作用:
第一类:小白,不知道这个世界之外还有一个世界的人。 第二类:知道了另外那个世界,却墙头草,用心不专之人。
第三类:为那个世界耗尽心力物力却一直进不了门,或是进了门出不来的人。
人生少不了问题,甚至可以说,人生的本质就是解决问题本身。有时候解决生存问题,有时候解决情感、工作问题。
问题不同,使用工具各不相同。
工具的生产形成过程,也就填充、形成了这个纷繁精彩的世界。
工具使用上,就涉及了层次高低的问题。
“没有金刚杵,不揽瓷器活”,耕耘田地,使用粗糙简便的犁耙就可以,耕耘心地福田就需要用到智慧这工具。
无论田地、心地的问题,解决时,但凡能用上老子《道德经》中的智慧,即便一句话,甚至一个词,一个字,有时候就能起到千斤顶的作用,让问题顷刻化解,让人茅塞顿开。
那简直就像是来自空中的排击炮,碾压性的高维俯冲打法,问题顷刻间粉碎,灰飞烟灭,无影无踪……
蜚声中外,老外都追着学的《孙子兵法在中国历史文化上,每当时代变乱到无可救药的时候,都是道家的人出来拨乱反正,如姜太公、张良、陈平、诸葛亮、刘伯温等,都是道家人物。
道家学术在拨乱反正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国人不能不知。
清朝康熙能奠定大清二百余年的基业,用的就是《老子》的学术。
汉文帝的母亲喜欢走道家路线,不仅让自己有幸免于险恶宫斗、保得平安,更成就了汉文帝道性的一生,因此也奠定了大汉朝四百年政权的深厚基础。
…
道家就像是药店,找到它,解决人生生命的各种病症问题,药到病除。
常习《道德经》,您就能与古圣先贤的思想能量对接,您的智慧与造物之初的本源链接,无形中就拔高了自己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度,益处多多,用,则有用。
002《道德经》智慧:
如何用?
静
经中,关于静的妙用强大无比。
家国、天下、身心、命运需要归正,仅需一个字——静一、 谁能处理浊水让它变清呢?
浊水越动它,越浊,唯有静能够做到。你让它静静的,不动它,自然就清了。
您这无为而成的智慧有多妙——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二、当内在飘忽不定的时候,静,就能让内心笃定,安然。您有多久没呢真正由内而外的静下来了?——守静笃。
三、能静下来,就相当于回到了生命的根本。回归根本就可以重新获得生命的能量。
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静的妙用,这世界就有多祥和——归根日静,静日复命。
四、当一个人内在躁动不安,无法掌控自我的时候,静,就能够
解决问题。
静是良方妙药,一剂见效——静为躁君。
五、杂乱纷扰、物欲横流、急急躁躁的当下社会,能够拥有恬淡安静心态的人,容易胜出。
胜在境界,胜在为人处事——恬淡为上。
六、 如何掌控大局?
越想掌控越乱,当不实施手段,以静处理时,事情则会自然回归正道。
这是静的玄妙,也是道的运行规律。
当您对规律有足够的信心,您真正的自在自主会肖然而至。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七、 当身心热乎急乎时,静是妙方。清静不仅能让人趋于正常,也是天下返乱归正的妙法。
明白这一道理,能省却许多杞人忧天的焦虑。
——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八、 国家社会家庭混乱的时候,能够不再去横加干涉,火上添油,渐渐的,会自消声息。
这是宇宙规律,人再能,能不过宇宙大自然规律,您却能因了解规律而驾驭规律,这才是你的~能
——我好静而民自化。
九、母性之所以伟大,在于能够静,甘于守内、放低姿态。
静静的,自然而然就会合于天道,散发天之道的本能,这种本能是可以取胜于雄性的。
这也是女性持好家道的智慧参照。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这里仅就“静”之用展开,《道德经》中处处皆妙用。
003《道德经》智慧:
用在哪方面?
现在人面临最大的陷阱是什么?知识陷阱。
知识泛滥的年代,太容易获得了,被知识网包围着的入,犹如茧中蚕,不知不觉就会沦陷在各种学习当中。
能治这种病的,恐怕只有道家最能一针见血,药到病除。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老子说:“绝学无忧”。
只学,不习,是很多人的通病。学久了易成~~痴~~知识之病。
学,是输入,是获取,很舒适。过来人都知道,人生最舒服的其实就是学生时代,是吧,只是不断的吸收,到后来的人生阶段,就得不断地输出、奉献,为生活、为社会……
习,是输出,是舍,是行,会伴随一定的困难、和痛苦。
人性的本能就会逃避痛苦 不愿意习。
然而,也惟有习,才是真正的成长,由内而外的成长。因而,身心成长与困难苦痛常常相伴相生。您认清、接纳了这一点,接下来就好办了。
习的苦, 是主动去挑战的苦,是高级的苦,是苦中苦,惟有这高级的苦,才能让你得到拔高。
习的苦, 也是人生当中最大的苦,习就是行,很多人之所以败,就败在这个大苦面前。
解决这个大苦的终极妙法,常常在经典当中就能找到。经典一句
~~~瞬间点醒梦中人的节奏,有木有?!
经典一句当下立马觉悟、警醒的案例实在太多太多。
宝藏级《道德经》里,随随便便一句,就能带你脱离水深火热的困局,拿到内在智慧的力量,来到清净自在,本自具足福地当 中。
智慧在于用、在于行
行于身心,行于精神,行出圆满的自己。
004《道德经》智慧:
道
问:你……知道吗?答:知道!人人都会说 知道 二字,再自然而然不过的事情了。但,是真知道呢,还是假知道?你所知的那个~道,又是啥?虽说,能说出来的不是真道———道可道,非常道。
而道也从来也没离开过你,“道不远人”,这也是您能如此自然而然回答"知道“二字的缘由。
道生之
道生一…生万物
道生了你,你也是道,道也是你———你与道相生相成。饿了知道吃渴了知道喝
冷了知道穿
天黑知道睡 天亮知道醒……
这些,都是您的道用功能,不假思索
——— 一达之谓道。古字里,道,是一个人在十字路当中。这时候 你不是你东西南北中皆是你你是东西中天下 是你你是天下具有无限可能的那个当下的你你就是——道。
道——就是你。
当你能跳出单一视角,多视角观世间,领悟人事物阴阳两面、甚至多面时,您的道性正在融通,又圆融归一———一阴一阳之谓道。吾道一以贯之。道 ,很简单———大道至简。
道就在您日常中。
离开人去寻道,就像找兔角,根本不存在。
谈到道就说迷信,是你自己先禁锢了自己,画地为牢。
无法认知那个四通八达,无限可能的自我道体,还以为自己聪明,别人迂腐,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最典型案例。
真正理解了道,
“知~道”就难而不难那,只是找回真正的自己而已!《道德经》通篇都在告诉你如何找到自己。立天之道曰隂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道心惟微。
005《道德经》智慧:
德
小学就会写的字,蕴含天道,若是当年就懂得这个道,是否人生会改写呢?
人生改不改写已无意义,毕竟人生都已经走到这里来了,是吧!若能更进一步了解,或许人生下半场真会改写。
那就重新再来认识一下: 德 。
德不配位、厚德载物…耳熟能详,
这里仅就《道德经》相关主题进行解读。德相当于收集了道的精华,是一种无形的存在。
无形,却能感知。……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
真正的德行
所作所为正直、坦率、诚实、无我、光明、坦荡、自然……
——生而不有,为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德的行为以什么作为参照?
参照道,德所彰显的,都是道的面目。
道 无形无相,道生万物,但道又不生不灭,如何理解?
道相当于幕后老板,生万有、关照万有的那个动作,德来执行,德相当于道的形象代言人、总经理……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人,只要愿意成为有德的人,就可以成为……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当一个人的善德习以为常时,渐渐与道的无为之境相融,慢慢的,道性本自具足,自然而然呈现……
(总经理 成长为董事长、企业家)
——常德不离…常德不忒,复归于无…常德乃足…
(以上,让我们知道,修行是有迹可循,有道可走……行则将至)
咱们古人是有方法的,这也就是中国文化智慧傲立世界之林,绵延不绝的可贵之所在。
中国文化讲究“积阴德”,偷偷地把好事就做了,不是非得让对方知道。“头上三尺有神明”,这个神明就是自己的德性,好坏自知,功过自明……
———建德若偷…
行正道,做事符合德行,对方自有感应,尊重、珍惜随之而至……
——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
道家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主流,讲究身心双修,人天合一。对身体的关爱,顺应自然作息亦不容忽视,才是真德、真得……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有人问“抱怨以德,何以报德”?那是仍然活在思想层面。
具有真德行的人,行为意识当中,连“怨”都不存在,只是行所
该行,又何来需要“报德”?!……
——报怨以德…
德 正德的所作所为,是与有形众生的思维方式相反的,它的终极归宿是大顺……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天之极,归于道。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与谁都不争,不屑于与外面争,只是与自己争,这时候你是会获得力量的,自助者天助之。
——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
《道德经》里这些德句子当中的道理,是不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呢?相信您会有,它本来就在你之内。
经者,道之常也。
经,引申为准则、法则。
经,又引申指被认为,阐释恒常不变准则的书,也作为某种专门著作的名称。
如:《易经》、《黄帝内经》、《坛经》、《道德经》、《圣经》、、、
也就是,一本书,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用上经字,须蕴含天地人文大道在内,起到一定提纲挈领作用的才是。“经”的本义指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经线固定不变,纬线穿梭来去。
后指地理学上,南北走向为经度。
此外,经 也是中医术语,指人体血气循环的主要通络,中医学上,把人体内纵行的,起主干作用的血脉叫“经”。
把由经脉派生出去像网络一样,遍布全身的支脉叫“络”。
经有常、规律之意,又指女性有固定间隔时间规律的月事称为月经。
“经” 引申指动词时,指划分、度量,由此引申为治理:经营、经销、经理、经心
经国济民~经济
后又引申为经过、经历。
……
《道德经》千古智慧,具有指导身心双修,由人身入道体见道心,明心见性的智慧路径之经书。
007《道德经》智慧:
《道德经》与文化
作为一名中国人您有了解自己国家的主流文化吗?生于此,长于此,能否容于此?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讲究“道德”的国家。俗话说:“鬼有鬼道,蛇有蛇道”,不同道不相为谋。谁都不愿意与一个不讲道德的人为伍同行。
那,道德又是什么?
《道德经》告诉我们,“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道”
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
道 作为抽象的概念,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无中生有。
“德”
道:虚极 静笃无为 ~~~无形无相。
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作用、发展与表现。
道和德两者是分不开的,这是中国道德 一词的由来。
道德,落实在个人本体上,就是人的品行,思想行为、意识观念,以道为依据,呈现 道,和于 道,成为 道。
若要深刻理解道德,就不得不理解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所倡导的:
以人为本、平等观念、诚信守德、和谐无争、天下太平、天人合一、…等观念,是世界真理真相的存在。
道家思想
给中华文化和中国人民带来了穿越千年的启迪,追根溯源,最终揭示生命真相,触达真相。
《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载体,书中阐述大量朴素辩证观点。 让我们知道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至统一。如:祸福相依 有无相生…
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独特鲜明的阴阳辩证思维。
千古智慧《道德经》,就是让人认识~道,用出~德,成就道德人生 ,活好这辈子的这么一本人生高维指南之书、生命导航仪。
做合格中国人,成就圆满人生,从《道德经》开始,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立于宇宙当中的~真人。
当然,道法自然!
008《道德经》智慧:
《道德经》与个体生命
《道德经》与个体生命有什么相关?
回答这问题之前,我先问问大家:你是不是以为自己只有一个生母?
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生了万物,道自然也就生了人,生了你, 你还有一个道的母亲。
而这道母一直都在,只是你没有认它而已。
道母是道,你,当然也就是道。这逻辑没问题吧?
当你只是把自己当成你的时候,万物之一的你,你与道之间,三、二、一,已隔了几层。
如何回归到道?
能不能见道,认回这位道母,是此生最大的功课。
《道德经》的存在,就是帮助你达成这个回归的愿望。路径清晰,行则达。
在各种学习中,最终能生成道体,认道母,成为本初的自己,才是最值得探究的终点,才能人生课堂真正的毕业。
曾经,上师、经书都告诉我们:您本自具足。我们也听得信心满满。
一旦回到生活中,却又不知从何而足,足在哪了……道理都懂,就是过不好这一生。
原因出在哪?有没有细究过呢?
就在于,我们没有从根源上去理解那个理,融入那个道。
上师给我们一个苹果,我们吃着很甜,以为从此以后的生活,就全部是甜,却忘了,别人给的,总会吃完,吃完,就会没了。
我们得学会
种上自己的一棵果树。
随吃随摘,青果熟果…酸甜甘辛苦辣,乃至至味无味,随意品
尝,欣喜悦纳
这样的我们,才是真富足,真自在。
《道德经》就是这样的一棵果树。
一棵长满了智慧果的大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经书里从无形的种子,到有形的萌芽,从人生的起步,到智慧的绽放 个人身心的成长
家庭与事业家国民众与自然情怀的圆融 都一一给到,成就智慧的我们智慧的自己有什么用?讲一个真实故事吧。H 送走母亲了,人生再无来处。母亲享年 81 岁。
母亲不识字,短时间内由强壮下地干活到卧床,却又查不出有什么致命大病时,内心多少会有诸多不甘,无明之下,埋怨、呻吟自然少不了。
面对母亲身心的双重痛苦,H 束手无策,却深深相信智慧一定会在关键时刻,有形或无形的生发作用,并且是善用,从中也体会到了服侍老人的诸般无奈,心累更重于身累,惟有在事情上尽 力,在思想精神上慢慢继续引导。
在 H 和妹妹努力铺垫下,母亲走前半个月左右的一天上午,接受了生命终极真相观念,刹那间照见并生发了自己内在的智慧,身体还是之前的身体,病痛依然在,人却立刻、马上再也没有任何呻吟,神情安然,坦然,从容、勇敢地面对 si 亡,勇敢地迎接即将到来的生命消失之现状。
前后瞬间判若两人的巨变,是那么令人惊愕,犹如神刀断水成坝,痛苦之状态完全消失,全家人心情也都轻松起来。
走前两天,母亲清晰妥妥、清清楚安排好后事,走一刻也没惊扰任何人不让儿女知道,一早安然自个人上路,没让子女儿孙造成心头太大的伤痛、遗憾,以及负向情绪,唯有正向的思念情感。
这或许就是包括高僧大德在内,众生生命旅程当中所所最高的追求~“善终”吧!
事情还没完,几个月后,十几岁的侄女,由奶奶带大的小孩当中年龄最小的,本以为最伤心的会是她,然而有一天,她带着问题专程来问 H:“ ...奶奶过世了我居然不伤心,这是不是有点奇怪呀“?
H 内在的担心瞬间放下,更深刻明白了善终的最大意义所在,它会是一种积极向上正向的,不牵扯的能量,惟有感恩,温情,没有其它。
H 笑着回答:“这个...太正常了,因为您内在的小心灵一清二 楚,非常明白奶奶的离开,不是真的离开,只是另一个方式的存在,自然不会伤心了”。
......
感叹智慧的力量,智慧在人生生命当中所具备的妙用,不在于有多能,而在于对整个生命的了然,从而笃定,通透。
这份笃定,能够令人勇敢直面生死,是另生命能够重于泰山的根基。
这份通透,散发出来,身边人亦能因之而安然,这才是生命影响生命的真谛。让生命成为生命之乐趣本身。
智慧无形,却主导有形,人生是它的道场。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无形的世界先于有形世界发生,有形有相的人、人生,实则由那个无形主导着整个的一生。
智慧天书《道德经》,每一字一句直指真相,教我们如何开启智慧,认知,并用好“有形无形”这两大系统,成就、圆满我们的人生。
009《道德经》智慧:
《道德经》是什么?
一、《道德经》是一部哲学智慧作品。什么是哲学?
哲学就是人理解人,人认识人的理性思想活动。
由此可知,要想认识世界,认识他人,认识自己,《道德经》是个很好的工具,一概而全。
二、什么是智慧?
智慧是能够跳出问题看问题,跳出问题解决问题,与形而上道有异曲同工之妙。
智慧是别人所不能给的,别人给到的只是启发,智慧在你之内,非得你自己去追求不可,通过经师或人师、事师。
三、《道德经》影响之广泛、深远
《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是以人为本的东方文化思想源头。
它由春秋时期的老子所著,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德经》,下篇为《道经》,共计 81 章。
《道德经》的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阐述了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修心见道之道。
并以人为本,以幸福社会、和谐家国为旨归,强调“内圣外王”的学问。
《道德经》不仅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被誉为 “中华文化之源”和“万经之王”。
《道德经》内容博大精深,涵盖了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思想深奥且包涵广博。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道家主要经典之一,而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为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四、《道德经》来源
《道德经》是老子所著。
在历史文献资料上,有关老子的记载说,《老子》~《道德经》,这本书是被逼写出来的。
其实,这也暗合了书中的最高精神指归:无为而无所不为。
据《神仙传》上记载,老子要出关,是被官吏尹喜,这位函谷关的守关官员拦下求道,老子没法,于是被逼写了这部五千字的
《道德经》,然后才得出关去,西度流沙不知所终。
尹喜得到老子的传授,也即是得到了这五千字的《道德经》以后,自己果然也成道了。
最近有些上古的东西出土,如帛书《老子》等。
这些文献资料,显示了老子学说思想的体系,是继承了殷商以上的文化系统,亦证明了古人所说的话,没有撒谎,是真实不虚,完全可以相信。
正文解读 (81 章)
写在前言:
在开启正式学习之前,请您暂且放下吹毛求疵的习性,更需放下想得到什么的索求心理,才会不得而得,难点之处深呼吸,小鸟亦多次震翅才能飞 开始吧
010《道德经》智慧:
第 1 章破迷、立真、知道
开篇,老子说:你小子,老实点啊 “道可道,非常道”啊
要懂得,到目前为止,你以为的,你脑里所有自以为已经知道的东西,通通都不是真的,愿意承认这个,你才有可能跟我学到真东西啊。哈哈……那道有什么用?与我有什么相关?道,能当饭吃吗?
存在以上这些问题的,太正常不过了。
道,比你每天吃的稻米香好吃,不仅好吃,还能改命转运,使得人生顺畅、富足、有更多的稻,你会不会相信呢?
信?不信?先抛一边,跟着过一遍 81 篇再说吧!废话不多说,转入正题。接着,老子就告诉我们: “名可名,非常名”
这个世界 ,它可不只是你想象当中的那个世界哦!你所知道的那个世界是不全面的。真正的这个世界 有两个运作系统。一个是有形的系统。一个是无形的系统。
有形系统就是你已经知道的,是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之内的存在,是你已经非常熟悉的这个世界。包括你已经懂得你是父母所生,自己的家人亲友,还有围绕着你的所有事件,这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世界:世、指时间;界、指空间。
无形系统是你还没知道的,有些陌生,超出你的认知,但终将你也必然会知道的。那个知道,不是你自以为是的知道,你先不用多想,看完整本书,最后你就明白了。
因为,它,就算是你想破脑袋瓜子也想不通的另外一个存在。
也就是,你必须先放下你的想法,才能明白它。
这里就先让你知道:
除了生你的亲生母亲之外,你还有一个无形的母亲~道母。道母才是你生命真正的源头。
或许,你又要有问题了。
想破脑袋也想不通?不信。
想都想不通,那,还用学吗?还说这干嘛?我才不想费那脑子呢………
别急!
这就是你肉身,这个有形系统的属性:逃避困难、抗拒真相,转移注意力。
(还有你自己都不易觉察到的:取代性。)这后面再说
人性里,遇到急事就想临时抱佛脚。
那是没用的,佛既然是佛,哪就能轻易被你忽悠?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一切将迎刃而解!
找到你的那个道母,它无所不能。
它可以解决你人生所有的问题。别说你生命源头来自于它,生你的母亲,包括宇宙天地万事万物都是它所生,有行系统和无形系
统都由它掌控。
有形无形这两是它的一体两面,就像手心和手背都属于手,都来自手。
这只无形之手,怎么形容它的大能都不为过,甚至人类所有的的文字都不能完全描述它,在它面前,只能是……词穷
这样的大能,书中将让你得到,有了它,你还需要去抱你头脑里想象出来的那个佛脚吗,不需要。
你就想想,你自己这个相当于被领养的孩子,要不要认回自己这个真正的万能的母亲吧?!
认!
如何认?
你的小脑袋瓜子,是不是又开始转动了?别急!!! !!! !!!
老子说的话,您得慢慢嚼
你得知道,自己世界里提到的所有名字:亲生母亲、道母、天 地、世界、万事万物…等等这些名字,都只是借用而已,仅仅是提供方便,别太当真。
甚至包括 ~道,包括 ~你,这些,都是借用。
当你意识里没有这些名称概念,甚至都没有你,没有任何欲望,连你自己也没有的时候,你就认出了你的道母了。
当你知道了自己真正的母亲是~道…的时候,你就不可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嘛,道也就是真正的你,哈哈!
但你必须去行动,而不是停留在思想头脑上,比如,你不妨合上书本,闭上眼,去感受一下。
这种感受,就是你想破脑袋瓜子想要知道,却绝对不可能知道 的,因为它不在头脑里,而是在感受,在无欲无求,不知不觉当中就能得到并可以成为的~道。
但终极,真正的状态是感而无所感,受无所受,不是什么都没有,沉浸,能知能觉,却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是它的状态。
这要不迷失这状态,需要你具备扎实的基础,就像参天大树必须有肥沃的土壤。本书就是方便你吸收获取《道德经》充足养分的工具。入得书中,出得书来,道化生命,才是鲜活的道。切记道
宇宙、天地、世界、万事万物,都经由它那里出来,妙不可言。
归纳总结收获:
破迷——窥见有形无形天机。真立、知~‘道’!
不当真——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名非名 。 离名字相玄之又玄——无形已玄,有无同出异名又玄,玄上加玄。
好好体会此中玄妙。
~~~~~~~~~~~~~~~~~~~~~~~~~~ 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
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
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又玄,众妙之门。
011《道德经》智慧:
第 2 章树立阴阳辩证思维
什么是美?真正的美不是你眼中看见的美。也不是你脑子里认为的美。
那美是什么?
有点不理解,赶紧讲吧。
大家都知道,生活当中有很多花瓶式的美,摆放着很好看,用起来没多大用处为什么没用?什么原因呢?
因为每个人本质里都知道,内外双美才是真正的美
徒有其外,内在空虚的美,只能吸引一时的眼球,打动不了内心,不经用,也就不用它,不用就无用——没用。
那,什么样的美,才是有用的美?
老子告诉我们 :这世间啊,当有美这个意识的时候,同时也就存在一个不美的观念。
同样的,在判定一个人一件事为善的时候,下意识里,也已经生发建立了一个不善的观念。这个世间,万物都是相对而存在的。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不善;
有有就有无,有难就有易;有长就有短,有高就有低;有声就有音,有前就有后。
也就是,这个世界的本质就是个矛盾体,是阴阳存在体,白天黑夜共存形成的世界。
生活中怎么理解嘛?一个小孩指责另一个小孩:你看我干嘛?
被指责的小孩回应:
你不看我,怎么知道我在看你?!(指责别人错,自己先错,找自己去)
——这就是世间的相互性
有形世界里没有一样东西,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物体,是单 独、独立的存在。有有形存在,无形也必然存在。智慧则是链接启用到无形的力量,方称为智慧。
人
总是习惯性单方面去看待、理解、思考:喜欢美 拒绝丑
喜欢善 诅咒恶道则以两面多面性对待知道美 理解丑发扬善 善待恶外形美+内在美~真美行为善+容纳恶~真善
所以,圣人深知这当中的奥妙: 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的,都是相互的!
因而,也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也没有什么好辩的。
圣人,只是默默的在行驶着自己的本分事情,以自己的行为起到
教化的作用。该担当的担当,该负责的负责,创造了很多很多,却当做什么都没有,事情成了也不当一回事……
凡事只以自然心对待,自己创造了很多却不知道、不在意自己有所创造,不居功,反而功高盖世。
这样的境界
这就是最美最善,尽善尽美的境界——真美、内美!记住了你眼中的美,只是小美,你脑中的美,不是真美。小美,生生灭灭,转瞬即逝,不长久。大美大善在行为中彰显处在大美大 善境界,与道同存,不生不灭。
注意:本章就让你的小脑袋装上了东方传统思想当中最具威力的核心部分---阴阳系统。两系统合一,你就牛了。
~~~~~~~~~~~~~~~~~~~~~~~~~~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 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012《道德经》智慧:第 3 章章为无为则无不治
今天我们来到了第三章。
大家各自心中是不是都有一位偶像呀?
要么是明星,要么是圣贤,要么是父母长辈领导师长,总觉得对方哪哪都能,比自己能,有没有?
在这里,老子告诉我们,不要崇拜任何人。
这是阻碍你找到自己,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点。
你说:不对呀,我觉得对方确实就是能呀。
对, 不否认对方确实能,但是,能就能呗,你不必拜呀,敬而不拜就好了。敬而不拜,你既生发了尊敬、敬重他人的美德,又不迷失自己,一拜,你就败了。妥妥的沦陷在有形的桎梏当中,给自己套了个紧箍咒,永远也支棱不起来了。
哦,明白了!~你对自己说:真棒!对他人说:你很好,我也不赖!
老子还交代,不要觉得哪哪东西都特别特别好,好到很想得到,好想占为己有,那是欲望在作祟。不要放纵自己的欲望,这也想要,那也想要,你这个样子,你的心必乱。一旦与你那个淡泊、本自具足的本心背道而驰,南辕北辙,你就永远也找不回自己那颗真心了。
清静本心里,你本来啥都有,也是你能够再创造的动力源泉。哦哦!
你说:
知道了,道理明白了,但还是不知道如何做啊。好吧,来,看看圣人怎么做!圣人做法是:一边放空自己的贪欲之心一边充实自己的内在
也就是
不强调自己的观念思想,它想让它想,不随它,不当真
而是强调自己的行动力,常常使自己处在无知无欲,清静当中
-真正的你,啥也不知道!(能知能觉、不知不觉)
在这样清静的状态下,即使有时候觉得自己有一点知道,也不四处去表达发散,更不随便去指指点点,以免乱了清净心,即便偶尔参与其中,也非常的明白自己。
这就达到了无为、道的境界,回到创造的本体发源地当中,所有问题自动化解。道的功能:无中生有无为而无所不为为无为则无不治
到这里,您就慢慢的对自己有所感觉了,无知无欲没有什么不 好,老子的一番苦心,就为了让你得先保留住自己那点可怜的心力。~~~~~~~~~~~~~第三章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013《道德经》智慧:第 4 章觉道见道
你小脑袋可能会说:
老是说那个道,总是题那个道,道,到底是个啥东西呀?老子说,道,它不是个啥东西。
懵了吧?
我们先来东西是啥?啥是东西?
我们平常会说:拿这么多东西,累死了;也经常命令小孩:这东西不能碰不能玩;小孩也喜欢问,这是个什么东西……等等。 东西,通常指看得见摸得着,确确实实、真真正正存在,我们轻易就可以知道的。
道 它就不是个东西老子,他老人家也只能告诉我们说:好像是什么……
又像是……什么……
也不能具体的说出来道究竟就是个什么东西你不免又要疑惑了
老子不是在讲道吗?
为什么连老子也那么无奈呢?
是的是的
在道面前,人人都是无奈
包括老子也都词穷,而这也正是道的玄妙所在:言语道断
——能说出来的就不是道了。道我们无时无刻都在用它但
它却不是咱们这个肉体的眼耳鼻舌身意可以去确认的
肉体的眼看到 、耳听到、鼻闻到、舍尝到、心想到的…都不是道本身
……
这些,是道,已生了几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物————就是咱们熟知的世界,物理世界。
老子说,这个道呀
满满当当,到处都是,迷迷蒙蒙不见个底,用起来无穷无尽……好像是万物至高无上的本源之原
它 是自然而然的
能自个儿的阻碍纷争纷扰。。。又自个儿化解
阻碍不成为它的阻碍,纷扰也不成其为纷扰……这些,通通都干扰、阻碍不到它,根本不用化解,自个儿就没了
它就只是不扰、不乱、不散、不耗明明了了光一般
稳稳妥妥大地一般……的存在,和其光同其尘,光也是它,尘也是它 澄澈空明清澈透亮若隐若现
……
就连老子我呀
也不懂得它到底是谁生出来的
只知道它比咱皇帝,这个世间的头头还要早早出生,老早的,它就存在了。记住:道
无穷无尽 万物至高无上本原自然而然 明明了了 稳稳当当 和光同尘 若隐若现 比皇帝早生
——有限肉体也只能暂且这么理解了
~~~~~~~~~~~~~~~~~~~~~~~~~~
第四章 (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014《道德经》智慧:第 5 章守中近道
前面章节,道出现了,咱也就成道宝宝啦。
咱们都知道有天地,但你知道天地来自哪里吗?
“天地不仁”,把万物当玩具狗狗一般对待,真是如此吗?
如果是这样认为,那就是忘了自己道的身份而站在索取者的角度看待问题了。
怎么说呢?
不妨借用一句挺火的话来理解这个问题:
亲爱的,我很爱你!可是,当我双手努力工作的时候,就腾不出手来拥抱你……努力工作的同时也是在无形的爱着你呀。
天地对万物的爱,就是如此:不拥抱不代表不爱。
人性就是只注重感官,很难了知背后无形的存在,当能够感知到,不拥抱背后那份更深层的爱时,人就具备了智慧。
道性无形
完完全全以全然的,悄无声息的行动……在成就万物,在爱着万物众生、爱你、爱我。
天地来自哪里,来自于你的心。没有你的心,天地就不存在。天地也就是道,道也就是你,心中高认知的你。
怎么理解?
在人的层面,有圣人。圣人也是效仿道的行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百姓服务,为大众谋福祉。是道的代言人。
道——天地、圣人的爱,是在虚中体现,虚中之美,虚中之妙,虚中包含满满的生命动力。。。说也说不完。
你慢慢的、静静的……回归到你的内在、内心深处去体会吧, 当体会到这种貌似不仁之仁,不爱之爱的时候,您就在道中了。
感受到爱,您也就成为了爱
你就是一个道体的存在---道宝宝。
这,就是天地的造化模式,也是:道 不为人知的运转方式。
~~~~~~~~~~~~~~~~~~~~~~~~~~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 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是在第五章的基础上继续延展。
第五章讲道--虚的妙用,无穷无尽,让我们的心不妨守住在虚中。
但是,那个虚是啥,如何守呀?
老子在这里告诉我们,虚就好像山谷。
周围连绵不绝的山脉,形成了空、无、虚的~山谷。
寂静的山谷里,一片叶子落下,都能听见落叶声音的回声,那就是山谷中存在的神~谷神。
山谷中的那种能力,永远不会消失,因而,谷神也就永远不会死。
山脉也就相当于我们的肉身,而虚无的山谷就是我们的内在空间。
驱动咱们肉身生命的
是宇宙天地赋予我们那点的灵气,虚空中的——先天之真。灵气之根,也就存在于那空无的,如山谷一般的虚空之中。
只有当我们不被肉身幻相迷惑,归到虚无当中,才能链接上我们生命本源的力量。
那股生命本源的原动力,绵绵若存,用起来无穷无尽……
~~人生生命的整个旅程,在于真实、自主的做自己,
最终与自己生命的先天之真合一,再开启生命的第二次发育,融天地之气,合父性之刚母性之柔,成就圆融幸福圆满人生!~~~~~~~~~~~~~第六章(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pìn)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我们来看第七章讲的是哪方面?
前面知道了天地来自于我们自己,我们也知道“天长地久”,这是确确实实的事情。
然而,天地能长久,为什么我们却不能长久呢?
老子就先来告诉我们,天地是怎么得长久,然后我们若是能效仿天地,自然而然的也就能长久了。
这一章与全面的内容是有相关连的,相当于在全面的基础上得出来的结论。天的职责是覆盖,地的职责是承载。
老子说
这个天地呀,它任由宇宙间万事万物随生随长随灭……不去横加干涉
天地的本意,它们从来也都没有想过为自己得到些什么,也不故
意的想要去生出什么来。。。
而是感知万事万物而形成的一个自然现象……不动于心,不耗于神,所以能长生。
所以圣人也效仿了天地的方式方法,以静处世
圣人常常不为自己的私利费心,不着于相……以全然无私的状态应事应物
不正因为圣人这样无私的行为,因而成就了圣人流芳百世,大私的存在吗?!。
关键呀,记住,天地圣人,都是指我们的本心、也叫本性、本原。
当我们能够像天地、圣人那样的时候,我们也就与本源合一,也就不生不灭,像天地一样:天长地久的存在。
~~这里的“后其身、外其身”,不仅是意识层面的抽离身心,还涉及到了道家的性命双修,明白身体是用,是道具,懂得功用在何方,用在正根正心命自转!
~~~~~~~~~~~~~~~~~~~~~~~~~~
第七章 (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 私。
017《道德经》智慧:第 8 章真善无忧
人体 70%是水分。
上善若水,这几个字每个道宝宝都耳熟能详。
但是,水之善,善在哪?水,有什么特性?我们要学习它什么?下面,跟随老子来进行细颗粒度的探索吧。
在看得见的部分:
水 与人的利己之心相反。
水滋养、洁净万物,没有分别心,缓缓地…自行其事,不与万物争什么,什么都不争,只是作自己的分内事。
水 与人的习性相反。
人往高处走,水却往低处流。人讨厌赃物,水却默默地…清洗,冲刷着这整个世间的污垢。
老子说过,道 这个不是东西的东西,是可说拿来说说的,但能
说出来的道,就已经不是道本身了,若是非得在这个世间找个东西,来做比喻道的话,那就只有水的这些特性,跟道最接近了,很符合道。
那怎么学?你不免可能要问了。
老子在这里用了七个善,让我们来细细对比,慢慢跟着水学习
①居善地~~你要让自己处在令自己心安的地方,也就相当于致良知,令心不安的时候,非善地,就要警惕
②心善焉~~你的发心、起心动念是善的,你的神就不会散
③以善仁~~你所做的行为是仁慈的,你的付出就有意义,自然滋养到自己
④言善信~~你的言语诚信,你的心性志向就清晰坚定,不内耗
⑤政善治~~为政以善,就能赢取大众人心
⑥事善能~~事情上能方方面面了然于胸,能力匹配不迷惑,就能成事
⑦动善时~~随时机而动,不妄动,就像水洼积水,没满的时候就积,满了就流,因时因势而动,顺应天命
能做到这些,就能像水一样,拥有了水一般不争的特质,不争的时候,就没有任何的忧患,就接近了道性主导的人生了。
~~天性当中的道显,就顺应了你内在本来的水性,自然心安理得,人生顺畅!
~~~~~~~~~~~~~~~~~~~~~~~~~~第八章(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一章主要讲到修身的要点,在红尘俗世当中该怎样,才能不离道太远?需心中有道,知道,而不自满,持真而无骄心。
老子说呀
保持得得满满当当,守的死死的…倒不如就放手怀里兜着个尖锐的东西是不能长期兜得住的
金玉满堂,你守得了一时也守不得了代代相传下去。
你仗着自己富贵而跋扈、孤傲自大,总会有克你的地方
当事情成了却不沾沾自喜,也不想着、琢磨着这些名利,甚至可以做出退让的时候,天道的特性就显现了。
能够御用彰显道性之后,任其自然,在沉浸专注冥忘中,不知其有,自然做人,这样才是得道之人的真正状态。
初入道门之人,通常会容易有这这那那的弊病:
持!
进得道门了,有了方向,有方向之后就勇猛向前,不知进退,以至于太满。一满,却不知道天道忌满,以其这样满,不如不修。又有些人,就只呆在道的境界里,只和光,不愿同尘了,这都是问题。
锐!
就像着急进取的心,急不可持,急不可待,这样瑞利的心态不适合修道,与道不合,不在道中,修来的成果也保不住。
富贵,是涵养的功夫成果,是有生命周期的,自然则会持久,无穷无尽,若是过骄,不自养,就成不了无极之道,慢慢退化。
在虚之中守,就能得常存。一旦有少少骄心,就不能守。
要久守,除非心退,不著于功名,才能得成合于天地万物造化、无极之道,才真正的常持而不盈,能保能守,不致于漏,混然天成。
~~~~~~~~~~~~~~~~~~~~~~~~~~
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zhuī)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019《道德经》智慧:第 10 章何为玄德 道宝宝好!我们来到了第十章。 “道生一……生万物”
你,这位人物,的的确确是道所生,请不要怀疑,你自己——就是道最最心爱的宝宝!这一章主要讲个人实修修身成就的要点修性命成就的要点修心智成就的要点
修身
你修来修去,总算修到灵hunti魄合一,体会到了道,守住了道的境界,但你能做到离开这个修了吗?自然而然的,无所修,无所守,那才是真正的修。
修心性
你能达到了身心柔和,柔情柔性,柔情似水以待万物,但你有没有做到毫无刻意,自然而然的,像婴儿对待整个世界一样的纯 粹?
你的心气神已经融合到了一定的境界,可以道眼佛眼慧眼观世间的时候,你能以纯粹无疵、心明如镜的照见万物万相,物来则 应,物去不留了吗?
修心智
在用世之道上,你是否能既要肩负大任,运筹帷幄,纵横四方,却又决不轻易用自己个人的智能来处理天下大事,而是集思广 益,博采众长,有所裁取,自己皆知却如不知的无为之道?
洞悉天地交汇奥妙,明白世界来源真相之后,你能屏弃那个所谓状态而回归本来面目了吗?
宇宙天地万物,你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你却能不执仗、仰赖于你的知见,而是像什么都不知道一样的存在吗?
你做到以上这些,你就具备了大道玄妙的德性。
道生了世间,形成了世界,也让世界得以存在,却不把世界据为己有,一直在创造着世界,从不执仗、显摆着自己有多能耐,更不以自己的意志观念去干涉主宰这个世界……这就是大道玄妙的德性。
~~~~~~~~~~~~~~~~~~~~~~~~~~
第十章(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cī)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hé),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shì),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一定一定、切记切记,自己是一个道体。我们这个道体,又是怎么个应用法?来看看老子给出的比喻:
车子之所以有用,车子的能动、能载物,功劳是在于拥有大部分空间的轮子在转动。
泥巴、泥坯之所以有用, 是在于把它们做成陶瓷、杯子……等模样的器皿之后,运用到的部分,是它们形成的那个空的部分。
就好比一碗饭,主要是空的那个部分在装饭,在发生作用,而不是那个碗体,碗体只是提供了支持的便利,这就是无用之用。
再比如一个房间。凿开一个空处,成为窗户,这个房子才能通透住人,这也就是利用空和无的用处。
所以,有的东西,以有形的状态存在的东西,只是提供便利。而无的,空的地方,才是起到妙用的用处。
联想到我们身体,这个有形的肉身,也只是起到一个方便使用的作用。
驱使这个肉体发生作用的,是那个无形的存在~道性,也就是我们平时的思想意识、思维观念。
如果只是专注、执著、执迷于这个有形肉身,那个无形的部分就很难发生作用。
打个比方,你如果只盯着碗,这个碗就只达到了有形部分的用处,比如作为装饰品,或博物馆里的陈设品。
而用碗的空性来盛饭、装东西……用起来,这个才是碗的妙用。
由此可知,在人的个体上,无形的思想、精神、观念等等,才是主导人生的关键。
有无相生相用,就是道体的妙用。
这里,您就要树立起“无”的大用观念了,惟有这观念才能带你真正回归心乡。
~~~~~~~~~~~~~~~~~~~~~~~~~~
第十一章(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shān)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前面一章告诉我们,有形的物质世界,有形的东西,它们的存在都只是为了方便利用而已。
在这一章,老子着重的,具体地告诉我们:五色会导致我们眼迷心乱
五音会令我们耳聋心躁五味会令我们口爽最终导致索然无味驰骋攻略寻求刺激会让我们的心发狂
拥有了难得的贵重物品会令我们提心吊胆
……不是五色、五音、无味,各种东西的错……存在即合理,而是我们不懂得取舍,太过、太多。。。而导致问题产生。
须警告自己
对色、声、口、行、贪……等等这些人性的欲望,有形世界里的东西,要加以节制,谨记,我们这一生,本来是要来使用物的,
不要反过来被物所使用。太多人一拿上个电子产品就抽不了身,身心被牢牵住在各种娱乐当中,虚耗生命。
一旦只盯着那些难得之物,易身心沦陷,被物质世界的枷锁禁锢,被名利所累,就难以自拔。
老子说:
所以呢,圣人啊,都是把精力落实注重在自己内在的修为上,而不是被这个花花绿绿的物质世界所迷惑。
如果我们也能够遵循圣人的行为,懂得取舍,我们也就处在道中,成为名副其实的道宝宝了。
~~~~~~~~~~~~~~~~~~~~~~~~~~第十二章(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tián) 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fáng)。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天道、地道、人道,今天这一章主要是讲人道。
前面讲到了,人要用物,而不是被物所用……的境界,这里进一步讲述人通常普遍存在的一些观念。
人的心思,总是在得失之间权衡、纠缠。得到了担心
失去了也担心
得到之后,担心害怕会失去……
失去了之后,担心失去带来的虚无、不安全感……
这具身体,一直就是在患得患失当中,人的一生,一直就深陷在这样的漩涡里。
首先要明白人是个什么样的东西
再进一步去到
有没有办法破局而出呢?
有!
老子告诉我们:“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也就是说,全面让我们知道了有形系统里,这肉身的制造模型、运作模式本来就是这样,是二元对立的存在,只有升维、升华到无形系统,才有可能根本解决问题。
要出离自身的存在,出离了这个肉身的存在之后,世间的什么担心、焦虑、恐惧、害怕……等等这些烦恼,通通的都会无踪无 影,身体都没了,哪里还会有那些问题存在呢?!
……
那,怎么样才能做到出离,没有了这个身体呢?听起来好像有点玄乎,是吧?
老子说
外王于天下的侯王将相,是舍自身,系天下安危于一身,珍惜呵护,一心维护创造天下全民的福祉,就像是为自身创造那样的真真切切,所以天下才归于他,全民也才愿意托付于他———这就是升维、升华
把自身的利益得失,化作天下人的利益得失,不仅没有了自我的忧忧患患,反而成就了大事
这就是奥秘。~~~~~~~~~~~~~第十三章(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023《道德经》智慧:第 14 章道之形与道之纪
道宝宝好!
今天我们好好的来认识我们自己的这个道宝宝。前面我们知道了,我们还有个无形的存在。那,这个无行长啥样呢?老子说:
它呀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到,
用手抓不着……但它却又不是什么都不存在它特别的平坦,无阻无碍; 它的声音大到我们无法感知;
它的存在,不是我们的肉身所能感触得到。
(关于声音,在这里延展一下:地球公转的速度大约是 30 千米
每秒。想想我们平时来一阵大风的时候,声音都挺大,何况地球以如此快的速度在旋转,肯定也是有声音的,只是我们肉身听不到而已。)
你,抬头仰望,也不可能知道它有多高;
低头俯视,就像深渊一样,你也不可能知道它有多深;
你,简直不可以知道如何描述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恍恍惚惚的,不见首,不见尾,不知哪里是前,哪里是后聚则成形,散则成气;没有实状,没有实象,不是什么,也不无什么是空也是有
空有不二
…… 不可说
也就只能觉知,它是一个不是东西的东西……那么一个样子...的存在。
道
不是肉身所能感知
但与肉身却又是惺惺相惜,有无相生的存在
肉身没了,世界也就与你无关
仅仅肉身,也起不到生命的相关成就。
从这一章,我们就该知道,不要仅仅执迷于我们自己这个肉身的功能,我们所听到、见到、触到的东西都是有限的,不再轻易地去下结论,做评判这些动作。
自然而然的,探索知道人类的第一个人是怎么来,也就知道了现在的人,也是怎么来的…这一回事了。古也不是古,今也不是 今……就有点门道了。
至止,您这个道宝宝已非昨日。
~~~~~~~~~~~~~~~~~~~~~~~~~~第十四章(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 jié),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mèi)。绳绳(mǐn mǐn)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024《道德经》智慧:第 15 章道之真容
道宝宝好!懂得了自己是个道宝宝,就要有道宝宝的样子,道宝宝是啥样呢?
今天的第十五章,就是来告诉我们,怎么样才是一个修道士的行为模样。
古时候,研修道的士者们,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后面的章节,老子还会让我们更加的明白怎么个玄通法,这里主要讲妙不可 识。妙不可识,但若是不识,那又不行呀不识,我怎么学呢?是吧?
所以老子说啊,那我就勉勉强强的给你描述一下吧:
修道者,那个小心翼翼警惕的模样呀,就像在大冬天里,提心吊胆怕摔着一样,慢慢行走在冰川上
他那个犹犹豫豫的模样,就好像在防着周围邻居,免得他们要想来偷他的东西一样,谨小慎微
他那个庄严的模样,就像要接待客人,或是像要去做客一样,一丝不苟
但同时又松松容容的,像那个冰块将要融化,将化未化的瞬间,坦然敞开
他那个敦厚的劲呀,就像未曾雕琢的东西,本原淳朴自然,毫无造作
同时,他却又空旷虚无、虚空的山谷一样的存在,让你感觉不到任何的压力
……
各种品质,浑浑然,综合在一起,说也说不清,道也道不明到底是哪一种主要品质,就是非常自然而然
在浑浑然仿佛像浊水一样的尘世当中,道宝宝又如何才能守住这样的一份道心的心境呢?
静下来
慢慢的,自己内心就澄澈、空明纯净起来。
在这纷纷扰扰的世道当中,持道者如何能拥有一颗安静、平安的心境呢?
就让它动...动到一定的极限,它自然就安静下来。这里也就是物极必反的道理。
只有安静到一定的极限,新的生命才就有可能生发。
当持续保持以上这些品性,又从不自满的时候,在一定的时空、空间状态下,新的自然就~成了!
——辞旧迎新,洗心换面,道宝宝生成!
也就是修道的人,没有固定的容貌、状态,它是综合的,也不全是综合的,但他也有一定的方向。
这里,我们也就明白了:
所谓的无为,不是什么也不为,有方向性,趋于真知真相的方向。
比如,于亿万书籍当中选择经典,开启智慧,这本身就是一种正
向方向的行为,是无形层面的为,但不意味着一味的死读书就是无为之为,要分清楚。
~~~~~~~~~~~~~~~~~~~~~~~~~~第十五章(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 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025《道德经》智慧:第 16 章道不殆之奥秘
今天我们来到了第十六章。
注意了啊,这一章讲到万事万物的根本,啥是--道。致虚极、守静笃
每个人都喜欢这句话,好像也能理解,但很少有深入的去体会。
什么叫虚?
实的散开了就是虚。
什么叫极?
极致、终点、尽头就叫极。
致虚极——就是全身心都放下。什么叫守? 专一就叫守。
什么是静?
平静、安静、平和、太和为静。
守静笃——没有丝毫挂碍,纯粹专一。
至虚至静之中方得生,这是万物生成的根,也是宇宙生成的根本。
我们要知道这个常理,这是再正常不过的道理。
懂得了这个理,就明白了宇宙的运行规律,也就知道了你人生的来由去向,懂得了人生的真理,你就不会胡作非,自讨苦吃。懂得该朝哪个方向去下功夫。
懂得了这个常理,你就允许接纳容许万事万物的生长规律
你也就可以达到无人无我,无对无错、无好无坏……清澈澄明,善待万物万物也就归顺于你太空中囊括万物
之所以如此,不是因为~太~空~吗!
由此,你也就活出了顺应天地宇宙规律的人生,体会道之奥妙、玄妙体会 玄中之玄——道。 道本无名,非常道 无言可言,无道可道
当觉察道无道,当然也就无自身
自身都没有了,还有什么殆不殆,亡不亡的,这就是长长久久,不生不灭……您就是没身不殆的道宝宝了!!!静中生 吉 动中求凶
~~~~~~~~~~~~~
第十六章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dǔ)。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 (mò)身不殆(dài)。
026《道德经》智慧:第 17 章信 自成信之道在第十五章里,咱这道宝宝就成了。成了之后,要注意哪些事项呢?
我们来看……
作为肉身存在,暂且就先把肉身称为~形我 吧
这个形我呀,知道了我们那个无形道体的存在模样之后,会有几种对待方式:
一种呢,是知道了它的存在之后,懂得了无形是有形的根,会心存对无形发自内心的敬畏、敬仰——这是属于上等根器的人
差一点的人呢,是很用心的去维护修持这个道身,生怕有一点点闪失,至使这个道身又没了。太过于形式上的维护,就是着相 了,所以说,这是稍微次一点的方式。
这个方式在生活中,有点像是那些整天烧香拜佛,口不离经,畏
这畏那……活得提心吊胆的人。
敬畏与这种愚畏是有区别的,敬畏不失己,畏则充满了恐惧。
差一点的人呢,不肯接受,怕面对真实的自我,不愿意面对真 相,甚至诽谤、生气:这简直是无稽之谈。——这是下等根器的人,一时还还无法摆脱对有形的依赖。
信心不足的人,自然就会呈现有关于不足的事情,来给他不断体验、经历……
每个人,其实都活在自己的心想事成当中……不能说的更多了(关键时刻,老子嘎然而止)回头过头来说:
道,不喜欢多言---本来就无言可言,无道可道。高!
道,贵在落实于行动上,就像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后,事成了,功成圆满时,大家也就都明白了,原来如此!道者行之凡者观之
敬天道信道体自然功成事成。
~~~~~~~~~~~~~~~~~~~~~~~~~~
第十七章 (原文)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027《道德经》智慧:第 18 章辨别道之始末
大家都知道
历史,不外乎战争时期与和平时期。
和平时期,如若人民生活富足,精神高尚,每个人自然而然地就能活出最美好的自己,这时候根本就不用去追究什么道什么德,自身自然而然呈现的,就是道德本身的美好。
当这种平衡被打破,平稳的生活状态消失了之后,大家才会去想哪里才是符合道,哪里才是符合德?
这个时候,真正的大道本质,已经消失无踪无影了求也求不得,只能退而其次的讲仁、讲义
各种凭意气拉帮结派的也就起来了。
在身心修为上来理解,能够好好生活即在道中,一旦内在不平 和,疾病生发,开始被动的去寻医问药,寻求恢复健康的方式,这已经是次一点的生命质量状态,与主动养生不是一个内容。
老子在这里,就是教我们看问题、要看到问题、事情的本质。老子也不提倡比拼智慧,越比拼越内卷
智慧一旦用来比,就成了小聪明。本来你的大智慧就在,你一旦去发挥你的小聪明,反而可能聪明反被聪明误,障碍了自己的大智慧
无论什么东西,什么事情,只要越提倡就会有弊端。
家庭不和、六亲不认的时候,总会有一个人出来充当孝心的角色。
(注:这是现代使用的版本。)
而帛书版里,意思正好相反,六亲不合的时候,哪里还存在孝和慈?
本人更倾向于帛书版,如果彰显孝慈,是需要牺牲家庭的和谐氛围作为代价的话,那倒不如不去彰显。
放在个人身心修为上,就是,五脏六腑都很协调的时候,这个时候,人就是健健康康,顺顺利利,和和美美…这就是大道自自然然、本来的作用,本来的样子呀。
不用非得五脏六腑都大病一场了,再去突出哪一个脏腑的厉害。
(所以,版本的删减,也是很多人学不明白、不究竟、学不下去的原因之一)
历史上出现出现过非常多的忠臣义士,比如,有我们记忆深刻的岳飞、文天祥…等等,令人敬仰!他们都给人留下了悲壮的诗 句,让人感慨其中...没有留下的英雄们亦是不计其数
而英雄的出现,往往是在历史混乱、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悲惨时代,
这也说明,人间正义,有德行的人,也就是 道 的形象代言人,是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
道一直都没离开,本来就在。
道 亦自然而然地善能分辨,什么是离道更近。
放在身心修为上:相信自己,在你怒火三丈、亦或内在纠结、还是萎靡不振的时候,道也一直都在,只需要你回头认出它,认回自己是道宝宝的身份,一切就平息了。
道 无时无刻 、无处不在!认它认它认它!
~~~~~~~~~~~~~~~~~~~~~~~~~~
第十八章 (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028《道德经》智慧:第 19 章道治世药方
这一章是上一章的延展,也就是如何做到上一章提到的那种状态。
老子说,这就需要我们做到: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
绝圣,也就是让我们不要在外面上去分心,达到无凡无圣,众生平等,才是真正的道宝宝的存在。
弃智,让我们不要太自以为是,不在自己的头脑,小聪明上做功课,沉迷小聪明会丢失大智慧。
绝仁,不为功名形象而故意的去做些什么事情,哪怕孝心慈善事业,也都应该是自然而然为之,而不应建立在功名利益上。
弃义,不在自己的情绪上生发主张,要做到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
绝巧,不自以为是地投机取巧,误入死胡同。
弃利,不过分追求那些自以为是的利益。放下小私小利,放下,
大私大利才能成就。
单靠绝、弃,还不行,还必须让心灵有所归宿,回归自然,自然而然的,生命就纳入正道回归本源,融入创造宇宙、创造世界的原始之力当中,社会就会自动正向运转,就像整个宇宙一样有 序,生生不息,家族里子女孝父母慈,社会安定和谐。
个人身心上,五脏六腑气机平和,脏腑之间相互生发滋养,心态平和,少私寡欲,回归大道至简的简朴、自然、纯粹、自在的生命状态当中。
绝学无忧 无患无虑 无有恐怖 究竟自在。
~~~~~~~~~~~~~~~~~~~~~~~~~~
第十九章(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029《道德经》智慧:第 20 章存道尊俗今天我们就可以见识到真正的道体了。上一章老子说:绝学无忧。
为什么敢这么说呢?
所谓的学,学问、知识,都是在有的系统里,而有生于无,当链接到那个无的境界时,自然就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你自己所创造的,你还不知道吗?所以,根本就无需再学。
这是以果为导向,也就是告诉我们,真正学道、修道达到一定境界的时候,世间法根本就毫无用处。那到底是个啥呀境界?下面我们来详细看。
执着、唯信守一个信念,唯什么是从,唯什么才认定与
事事都觉得对,处处都认可。。。有多少差别呢?
善与恶又有什么不同吗?是的,在道里,没有什么不同。虽然
你知道了,唯与阿,善与恶,只是出发点不同而已,没有什么分别,你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境界
但是
这个尘世之中的条条框框,规规矩矩,该敬畏的,也还是得敬畏
世间,世事从未曾停止,红尘路上众人熙熙攘攘,都是以盈欲满志为目的,一生忙忙碌碌,为了生活争名争利,好像快活得不亦乐乎。
其实,这好像是被套在牢笼里而不自知,好像登上春天的舞台,沉歌醉舞中,却不知,春满即夏,如环无端,走不出季节的更 替,命运的轮回。
对着纷纷扰扰的世界,老子说,我呀,独自淡泊,知见不生,见闻不开,就像个小孩,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个小孩,不入于世,无所归……
众人都在满足着自己的欲望,总希望得了又得,有所盈余,而我秋毫不贪,得一事忘一事,进一步忘一步,得一趣忘一趣,于世
事无所牵挂,无所寄托,就像愚人一般的存在着,混混沌沌,丝毫不被世俗观念所左右……
众人都在明察秋毫、昭然若揭的定目标挣利益,使用各种方法各种心机手段。而我独自昆昆闷闷,入于浑然,归于原始本来的状态中,不过于求,不被利益熏心,澹然澄澈坦荡如大海,嗖嗖如大风,不停不止,无边无际……
众人都以功名利禄为导向,而我则是独自以修身心为宗旨顽童鄙人,以断尘根、了生死为目的……
我独异于人,而合于天地,天地亦混沌合于我,我还归于天地,默默地,链接着原始之母的资粮
不为世俗所累
纯粹浑然天成的道宝宝模样。
~~~~~~~~~~~~~~~~~~~~~~~~~~
第二十章(原文)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lěi)傫(lěi)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dàn)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030《道德经》智慧:第 21 章玄德通道
第二十一章,我们又将收获什么呢?接下来请看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到处都听到看到提倡道德,通过前面的学 习,我们也大体知道了“道”为何物,现在问题来了,德又是什么呢?
老子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也就是说,德的一切,都是从道那里出来的,而且完完全全的遵从、遵照道的一切指令、是道的另一种存在形式,也就是常讲 的:道是体,德是用。道静德动
德 德行,生活中一个有德行的人,他就是合于道,自然而然的契合、触动了每一个人内在本然的、善的、美好的东西,所以就
得到大家的拥护及爱戴、认可。
也就是说,道,它是无形无象,肉体无法感知,那就必须有个东西来给它代言,那个东西,就是德。
因而,德,就是我们肉体能够体会得到的,是道的存在方式,也是道开始由无形无相转向物化的一个形态。
那么,这个开始转化的形态,也就是物化的道,是什么样的呢? “惟恍惟忽忽兮恍其中有象恍兮忽其中有物”
老子说,它也还不是个什么形状的具体的东西,只是心地能感受得到的一种光明的、敞然的…的感觉,恍惚之中好像有物象,深远幽冥之中,又具备万物的精华
那个精华是真真切切的,是能够成就万物的,是宇宙万物背后的真相。
从古到今,这个现象、规律是从来不变的,也就是这样来成就万物的。
我是如何洞悉一切万物?
如何通达变化无穷的宇宙万有?如何了知无穷无尽的生命现象?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呢?
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
从这一章我们可以知道,是真知“道”,而且懂得,学道修道积德,决不是像大多数人所认为的那样,可有可无,甚至是生命里多余的事情。
而是可以真正拿到我们生命本源最高智慧的途径,也是身心光明,拿到最高幸福状态的方式方法。是我们生命的瑰宝。~~~~~~~~~~~~~第二十一章(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 哉?以此。
031《道德经》智慧 :第 22 章道之法式
曲则全………少则得多则惑。
老子抛出一大堆观念,让我们有点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有没有?
这就需要我们有一颗沉稳的心态,而一旦能拥有这样的心态,也就符合了道。
所以说,能够平静沉浸下来学习古圣经典的,本身这个行为就合于道,命运已经在自行改变,福报在来临的路上了。
曲则全,我们的地球 ,我们宇宙空间的许许多多自然物体,形体形态,都是走圆形路线,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因而,曲线也才是这个世界成就的真相。
在曲线这个圆环里,起点也可以就是终点,前进也可能就是后退,后退也可能是向前。
世间,也唯有走曲线才有可能成就圆环,符合于道。枉则直,直的往往多是枉费。
比如实现一个目标,要有很多具体步骤去操作从而达到,这就是曲的过程,是综合体。
而人性好直,只想获取结果。
看到有好的结果就希望自己也拥有,这背后,其实就是前面提到的“取代性”在作祟,你自己慢慢去品……需要你诚实、真诚的面对自己。
无明状态下的自己,认为那是别人的,不知道一切皆出自自心,万物由心造,你能看到的,你内在已先有。有,也并非是能够牢牢抓住,属于自己的实物才叫有。巴掌大的两只手,抓不住多少东西,一味的索取其实也只是能暂时安抚一下妄念, 追逐仍然还会不停息,枉费心力。
很多人甚至只是想着那个目标,却不行动,枉费心机。枉~~白费!
洼则盈,小小的洼地容易盈满。不妨从一个个小目标做起。
弊则新,当一个事情认为不好的时候,恰恰是另一个新转机的出现。
-也惟有弊绝外在的搅扰、诱惑,新的自己方才生成。
少则得,人本来就是本自具足。
当注意力用在那些所拥有的物质上面时,你这个本自具足的成分反而就少了。当从固有的形态物质里放下自己,你本然的自性就趋向圆满。
所以,所有的修行,都是叫~放下。
多则惑,这可与前面提到的 ‘绝学无忧’ 关联起来,为学日 益,为道日损,你知道的知识越多,你对这个虚幻的世界认知越加深,一旦根深蒂固,与明了的心性相距更远,不能明晰,不敢确定,或者是这样,或者是那样…心上心下,两颗心徘徊不定,就是惑。
所以圣人只知道一,不知道二,从来不心存疑惑,并将这一模式定为自己与世界相处的固定形式。这一固定形式是怎么样子呢?老子说,圣人呐
不自见
不固执己见,所以能够明了事物的根本。
不自是
不自以为是,所以能够接纳万事万物,并能彰显看到万事万物的美好。
不自伐
不自我攻击,不自我否定,不自我贬低,从而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不自矜
不太过自尊,不自傲,所以能够长长久久。
具备以上这些品质的时候,自然也就达到了与世无争,去有存 无,去伪存真,去胜存朴,去贪存实……自然而然的归于圣人的模式当中你若不争,又有谁能与你争?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就是不争,以退为进的艺术,也就是古人所讲的“曲则全”,它不是虚言,而是真实不虚,实实在在足以成就真正的你自己—
—道宝宝!~~~~~~~~~~~~~第二十二章(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zhāng);不自 伐,故有功;不自矜(jīn),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032《道德经》智慧:第 23 章信足见道
孔子说老子就像天上的龙。
老子写的文章也像神龙一样,见首不见尾,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章章不同,章章精彩,应用自如。
昨天讲地上的洼地,今天又来到了天上的风和雨。我们来看看风雨,又有什么玄机奥妙?
大自然其实是不太喜欢表现的,因为惟有这样,才合乎于道性本身,道是不需要言语的,言语道断。
所以,我们看到那些狂风暴雨,它都不可能永永远远的一直狂个不停,暴个不断……因为它们这个样子不合于道的规律
狂风暴雨是谁弄出来的?天地所为,你看,天地都不能任意一直的妄为,何况人呢,是吧?!
可想而知,人想妄为也是不长久的了。
那该怎么办才好呢?
参照天地,给你诊出病根,然后对症下药给出处方,这就是老子的高!!!
老子说
人呀,知道了凭你个人能力是微不足道的,你想回归到道了是不是?
回归道呢,它有三种现象:
一个是决心回归道, 一定要弄清楚明白人生真相的人,道也很乐意接纳他。。。,也就是,想看见真相的人,立志成道的人就能成———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如果想在这世间有一番作为的人,也就是立志同于德的人,也一定会有所得,德者,得也———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还有的,就是知道是知道了,道理都懂,但就是行为跟不上,也就是信心不足。
信心不足的人,自然就会有信心不足的事情呈现出来给他体验 到,你不是不信嘛,自然要走不信的道路了,也是道,此道非彼道而已———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从这一章我们知道,信力是多么的重要。你信什么,什么也就信你,万事万物皆有灵。
就像六祖惠能,直接就是要去找寻成佛的方法。
圣人王阳明,从小就立志要学习如何成为圣人。
~~~
寻找必寻见
~~~~~~~~~~~~~~~~~~~~~~~~~~第二十三章(原文)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 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033《道德经》智慧:第 24 章道所杜绝之事
这章讲什么呢,又将揭开人生哪些秘密?我们来看
在前面第二十二章,老子说,圣人呢,他们:
不自见
不固执己见,所以能够明了事物的根本。
不自是
不自以为是,所以能够接纳万事万物,并能彰显看到万事万物的美好。
不自伐
不自我攻击,不自我否定,不自我贬低,从而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不自矜
不太过自尊,不自傲,所以能够长长久久
本章里,在这几个品质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圣人所具备的这几个品质,有什么用踮起脚尖的人立不了多久~(好高)跨步走的人走不了多远~(骛远)
好高骛远,是人性里最容易常犯的错误,也是问题产生的根源。它对人生造成的影响是:
固执己见,偏见…这当然地就不能明了事物的根本。
自以为是,以为自己能,常常以自己的观点主见去衡量,干涉他人…大道的德性自然在其身上就得不到彰显。
自我攻击,自贬…其人生价值自然就建立不起来。
自傲的底层是自卑、自悯…自然也就缺乏生命力,不能长久
……
以上这些行为,放在道里头来说,算是属于多余的。怎么个多余法?
就像是明明吃饱了,还要再强行多咽几口下去
就像身上长出来的瘤子,是肉身不喜欢自动就排出来
就连那些不具备喜好能力的物种,都有可能不喜欢这些品质,所以,何况有道的人士,更不屑于那些东西了
从这一章我们知道,本自具足的道性里,不需要好高骛远,以及那些被外界迷惑所导致的观点、观念。
能够不被自己的偏见观念主导,是一个有道者必须修炼的功课,从而成就真正的道宝宝。
~~~~~~~~~~~~~~~~~~~~~~~~~~第二十四章(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034《道德经》智慧:第 25 章道之由来 道法自然
《道德经》道德之经~~咱作为道宝宝,就得细致、认真的了解这个“道”“德”到底是个啥东西,它们之间的经络脉络是啥
样,是不是?
老子说
有个东西,浑浑然然的,天和地还没有出生时,那个东西就已经存在了
这个东西总是寂寂寥寥、独自的存在着,从来都没变过
这东西又到处地运行着,从来不知道疲倦,也从来都没消失过 它比天比地都早早的存在了,所以,也可以算是天地的母亲,天地是它生出来的
我也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本来就没有名字,为了让大家方便认它,我就暂且勉强地给它安一个字就叫“道”,再给它起一个名叫“大”
但必须记住,人家本来是没有名没有字的啊,
安上名字了,下面就方便继续跟你们讲那个东西了。
那个 大 呀,它无所不在,弥漫到所有宇宙空间,创造天地、和天地中的万物、人……
宇宙天地万物,人…最终的归宿,又都回归到它那里。
所以呀,咱的宇宙空间里,有四大主循环,它们是道 、天 、地、 人,
请别忘了,人也是四大中的其中之一哦。这四大的效法运行规律是:
人效法地的特性:静、 稳 、涵养万物。人效法地,地又效法什么呢?
地 效法天的特性:清、 虚 输送生机。天呢?效法谁?
天 效法道的特性: 无 、无中生有、无为而无所不为。那,那个全知全能的大道,还需不需要效法谁呢?
当然要效法了,效法自然!
不过,此自然非彼自然,不是这个花花绿绿的大自然哦,
是自然而然、不假造作、自由自在、本来就这样,法尔如是……一切自然……的自然!
体会到这些,你这个道宝宝就是名副其实、浑然天成的道宝宝了。
这一章里,我们就体会到了佛家所说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也懂得了,各家修行的方法各不同,但最终都是万法归一,指的都是同一个东西,都是登上同一个顶峰,只是攀登的道路,东西南北中,各不同而已。
路不同,所见的风景,所采用的工具自然也就不同,所以不用执着纠结于哪个法门,前行中的自己才是关键。
~~~~~~~~~~~~~~~~~~~~~~~~~~第二十五章(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liáo)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035《道德经》智慧:第 26 章君子之心 超然物外
第二十六章,这一章,老子从身心两方面来给我们开示。重为轻根
笨重的身体,虽然脱离不了宇宙的万有引力,而它却是那个能上蹿下跳,翻转十万八千里,腾云驾雾的思想意识的根
静为燥君
熊熊火焰是表相,焰心却是平静祥和的存在
君子明白这个道理
因而,他不会被表相迷惑,不会终日炸呼呼地、上蹿下跳、四处捣腾……即便身处荣华富贵,也以朴质心对待、燕然处之、超然物外。
奈何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明明自己是万有之主,偏偏还要四处去向外索求
如此注重外在,自然就没了主心骨,也就是去了平静的根本。道宝宝也就会迷失掉本真的自己了。~~~~~~~~~~~~~第二十六章(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这一章开始教我们如何修心,通过学习这一章,我们也将懂得如何辩识真假善人
老子说,真正做善事,行为高洁的人,他不求名不求利,不希望别人知道,更不会自挂招牌去让别人知道
因而,“善欲人知,便非真善”,如果自认为自己是个善人,就好好掂量掂量是不是名副其实了 哈
中国人讲究的是“积阴德”,暗地里把好事做了就行了
而善最高的境界,是依着本心行事,不去区分、不去意识分辨是不是善事。
“人之初性本善”,自然而然就是善事,而识得这个本心本性,才是该下功夫的地方。
如此类推
善言 :不言而言,更有影响力。
善计:不用算计的算计,凭心而行,更具威力。善闭:不闭之闭,更加牢不可开。
善结:不结之结,才结实不可解。
好比:善结
当一个人,与人为善的时候,大家发自内心的喜欢、认可,这种无形的关系,比刻意地以各种方法手段去维持的关系要来得更牢靠长久。
圣人非常明了这个道理,因而,在他的言行里,万事万物都是平等公正的,不存在厚此薄彼。
善人也好,不善人也罢,在这个世间,都有它存在的道理。
拥有一颗包容的心态,善的人,以它为师,不善的人,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如此,就体会到了其中的奥妙了。
不存善,不存恶,自然而然~真正的道宝宝!
~~~~~~~~~~~~~~~~~~~~~~~~~~
第二十七章(原文)
善行无辙(zhé)迹;善言无瑕(xiá)谪(zhé);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jiàn)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037《道德经》智慧:第 28 章积德之法
道宝宝不是无缘无故就能成的,但终归也还是成了。是怎么成的呢?
下面来看
知其雄守其雌。
人作为一个生物,是不可能完完全全不动的。
但是我们要知道,在动中,极尽可能的如涓涓细流,而不是要像大江大海那样的惊涛骇浪,这样,就能让我们的本性极尽可能的回归到当初婴儿时期的状态,离道更近,这是指在生理动作上的修为,。
知其白守其黑。
人也不可能没有任何一点情绪观念。
那我们尽量的守住自己的观念,让善护念,让恶念消融于无极当中,最终达到自然而然的纯善,与道契合,这是心性方面的修 为。
知其荣守其辱。
这个红尘世间就难免不了各表面种荣光的奖赏
拿吗?拿!但无动于心,守住内在的平静虚无,真知就常驻,这是行为方面的修持。
这种内在本源的真知,具有无形的强大威力,圣人非常能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因而,最伟大的制度,是没有制度,不要求,不苛刻,不约束,不伤害,不分裂,自然而然,道法自然,这就是真正的道宝宝的模样。
~~~~~~~~~~~~~~~~~~~~~~~~~~第二十八章(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xī)。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复归於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 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 割。
第二十九章,
这一章讲关于修行的奥妙。
天下
是个神器
这个神妙的东西,若是想要强行夺取,那是绝对不可能得到的。它不是人为所能左右的,越是故意的有所作为,反而败的更快。
它也不是属于某一个人的专属,越是想霸为己有,反而必定会失去。
因而,必须明白这个天下,它也就是你的本真,你的本来面目,你的道体,它的真正的运作规律
它与这个有形的物质世界,是恰恰相反的,相当于阴阳相对立的存在,是无形的。
这个无形的你,但凡你有一点故意的强行作为去达到,就注定达不到,它是来不得一点心机在其中的。
六祖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凡起心动念,都已经不是那个心,何况还要强行做点什么,想要去达到那个境界呢?必须自自然然地,你就是了。因而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源自内心无过多的奢求、无妄念、无世俗繁华的欲望 去甚、去奢、去泰。
圣人也不求固定地一成不变,
而是随势为之,因势利导,事来则应,事去不留,深知变才是永恒的不变。
随顺而安,一无所挂、一无所惧,道宝宝本来面目,就在了,天下就是你,你就是天下。
~~~~~~~~~~~~~~~~~~~~~~~~~~
第二十九章(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歔(xū)或吹;或强或羸(lei),或挫或隳(huī)。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039《道德经》智慧:第 30 章降心之法
这一章让我们懂得如何降伏心性。
道家讲究无为而治,无为而无所不为。
就像当今时代,战争并不是非得真正要真刀真枪干上一场,而是以军事实力的威慑力比拼,无形之中,不言而威,不战而胜。
中国人始终相信“天道好还”,也就是天道的因果循环。
宇宙当中重要的物体都是圆的,从而也就知道,事情的运转规律也是圆的,你给出去什么,也就将有什么圆转回来到你。
给出好的,回流来的也只能是好的。
给出去战争,无论输赢,双方都将要在战争之后,渡过一个恶劣的休整时期。
放在个体的修为上,当一个人大动肝火大怒大吵一场之后,不论输赢,收获的也必定是内在火气攻心、五脏受扰,无形之中的两败俱伤。
如此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行为,有道的人是不去这么干的,而是以仁慈的心善护着天下,善心善念善行维护着自己。
实在不得已非得要出手而制胜的时候,也不会觉得自己了不起,不自我表扬,更不傲娇自满。
而是深深知道,这是实在不得已而为之而已,绝不会让自己因此而逞强。
道家学说最忌满,一旦逞强自满,就不在道上,不在道上自然而然的很快消失灭亡了。
因而,道宝宝们切记,满招损,清净无为是王道。
清静无为是充实内在,精进培养起自己的通用能力,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却不逞能。
就如宇宙本源之力,创造了整个宇宙空间世界万物,却从不标榜自己 ——能。天空里啥都有还自称太空 人若能空
则与天道同 、本自具足~~真正的道宝宝模样!~~~~~~~~~~~~~第三十章(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 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 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040《道德经》智慧:第 31 章君子之道
我们都知道,君子,是指大家所公认、认可的,行为上具有道德模范榜样的人士
那,君子的行为又是怎样的呢?
君子知道,兵器、武力、武功这些东西越是厉害,对众生的伤害越大,它们即便是用来对付无情众生,比如山川草木,这里挖一个大坑,那里砍伐一大片树林……的时候,无情众生也都会不乐意,更何况是有情众生万物之灵长的人呢?
所以,有道德的君子不好这一口,不会动不动就去耀武扬威,而是谦谦君子,以正御世。
非得用兵动武,情不由己的时候,也会略以计谋取胜,但时刻保持清醒,恬淡至上,胜而不美不耀。
取胜后,但凡有点喜乐心意的人,是内在喜欢杀人,喜欢置人于
死地,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取得天下人信任的,他的志向也不可能施展于天下。
君子吉事凶事泾渭分明、界定清楚,出世入世pusa金刚两手抓,但始终以慈悲为怀,就算只是言语上一旦略占上风,都会以丧礼对待警醒自己;造成伤亡过多,则以悲哀痛诉自己;战胜了,也以丧礼来对待处理。
历史上的周武王、楚庄王就是典型的代表人物,深深明白“止戈为武”,不得已出战,只是为了止站,以仁政普天下才是君子,有道之人的心愿。
由这一章,道宝宝就明了为人处世的最高旨要了!
~~~~~~~~~~~~~~~~~~~~~~~~~~
第三十一章(原文)
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 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 之,恬(tián)淡(dàn)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 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041《道德经》智慧:第 32 章道常无名
我们知道,道是无形、无常态的存在,它看不见摸不着,相对于总是喜欢看见听见摸得到的肉体来说,它是非常渺小虚无的存 在。
它虽然渺小,天下万物却都不能让它臣服,反而最终都将归于它。
放在天下之事上来讲,领导者们若是能知道这个渺小的威力,并能守住它,以它为原则,为行事标准的话,天下的人都将自会归顺于他。
天下太平,就像天地祥和、风调雨顺,安享太平。
用在个人修行的话,若是自己的心能够守住这个道的状态,身体的各个器官也自会听令顺服,脏腑和谐、身心安康。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一开篇就让大家知道,这个名,在道上不具任何意义。
名,只是存在我们有形世界当中,
方便有形世界的交流使用。
我们要知道,在这个名的基础上,就要有所止,不再去生发出更多的幻相。
只有不被更多的幻像牵着跑,才能保持得住道身的不殆。
道在天下的存在,就犹如川谷与江海的关系,是相依相存的,川谷最后都归于大海,天下万物最终也将归于道。
从这一章我们知道,要成为离道很近很近的道宝宝,就得知止,不在幻相上妄下功夫,这样才能成为离道很近很近的真正的道宝宝。
~~~~~~~~~~~~~~~~~~~~~~~~~~
第三十二章(原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 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dài)。譬(p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第三十三章,这一章里,老子教我们如何内观自守。是呀,如何自守?
就要在自己的内在上下功夫,要明明白白什么样才是真正的自己本体。
当你认为你自己很能,能了解所有人的时候,那个还不是真正的你、本真的你。
当你着眼在于外在的时候,本真的你是显现显示不了的。为什么会是这样?
很多方面。
但只需要抓住一个中心点就明白了:关注外在时你就是无明。
外在只是你意识思维观念的外化,外在显现,它就像树梢,树梢
的形成,是树体内生命力运作的外化,关注外在,就是只抓住末梢,而根是在你的内在。
返回内在,你才能明明了了自己的根本、本真、本质是什么你也才找到解决一切问题的总答案——自知者明。
当你以力量着眼取胜于外在的时候,那个取胜之力,也不是你最根本最强大的力量。
唯有当你回归内在,调服自己,能够完全接纳并融于宇宙天地本源当中时,那个才是真正强大的你。
这个宇宙的本源能力无所不在,周遍十方法界,大至宇宙,小至微尘,无所不有,你惟有体会到这个,才是真正的富足。
相对于拥有有形物质的那点东西,拥有无形宇宙空间万物的你才是真正的你。
你若能达到这样一份心境,在这状态之下加强行动力,你的志向才是实实在在的,有望实现,守得住其中,同时不失其所,不耽误您施展能力。
懂得这万有的世界,来自无中生有,有中又归无,即便肉体消失,灵性却长存,与宇宙天地万物同在——死而不亡者夀。
到这个份上,你就是道本身——真正的道宝宝。
~~~~~~~~~~~~~~~~~~~~~~~~~~
第三十三章(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043《道德经》智慧:第 34 章道与圣人的成就之法要
结合前面学过的,对道有没有一点理解了呢?不要着急啊,理解不理解都不是那么重要,始终知道自己是道,一切都来自于道,又都回归于道就好了。
老子在这里再次告诉我们,大道无所不在,到处都是,左左右右、前前后后,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是。
宇宙世间万物都是道所生,也靠道而生存
道,它勤勤勤恳恳地长养万物从不推辞,成就了若大的宇宙空间万物却从来不居功,恩泽善护万物却从来不擅自做主张,而是任随万物自自然然的。
道,它自己本身也没有任何的欲望,对万物没有任何要求,卑微到简直就是渺小若无的存在。
也正因为小,所以无处不在。
那些再强再大的万有万物,最终都无一不落的,又都回归到它那里。
而道,它也还是一如既往的,不摆什么大主人的姿态,这,恰恰又自然而然的成就了它的伟大。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也正是像大道一样,从不自高自大,自满自傲自足,所以才成就了圣人的伟大。
从这一章,我们知道,万物万有当中的我们自身,也是来自于 道,最终又终将回归道,这就是我们这一生的归宿:无中来,归于无。
……
一生短短几万天,几万个日出日落,不自大自傲,珍惜身边人,善待身边事,事来认真,事过不留,开开心心的,此生值得,人间值得,也就成就了道的一生!
~~~~~~~~~~~~~~~~~~~~~~~~~~
第三十四章(原文)
大道氾(fàn)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044《道德经》智慧:第 35 章道的味道
大家都懂得“大道至简”,但是又为了什么导致那么多人见不到道呢?本章就有答案。
老子说:“若是能够安于大道上的话,天下都是你的。而且这样的天下,不存在任何的伤害,就那么的平安平和康泰。”
但是,为什么那么多人都不能拥有这样的福报呢?
就是人们太沉浸于物质喜乐的享受了,也管不住内心的欲望,但凡有一点诱饵,人们就纷纷的往前靠拢上去。
但是,一提到道,就太平凡不过了,好像没有什么味道,不过 瘾,看它又看不见,听它又听不着,用它又用不出感觉来,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珍视,也就不能大彻大悟,不能掌握生命本源这个最具威力的工具
要知道道是在不见之中见不听之中听
不用之中用
就是那么的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存在。
从这一章当中我们知道,成为道宝宝是多么有福报的事儿。
老子实在是具有一颗好悲悯的心啊,看到太多人把人生耗在那些娱乐上面,招致各种烦恼,却不愿意在道上下一点功夫,去拿回那个真正安宁平和、福报满满的自己,所以写下此篇,是希望大家警醒啊,还要迷糊流浪到几时,才肯见道??!
~~~~~~~~~~~~~~~~~~~~~~~~~~第三十五章 (原文)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在这一章里,老子教我们学会思考宇宙天地、万物自然当中存在的大道理,以及深谙自然的法则,让我们能看通因果,尊重因果规律。
那么,宇宙当中的因果规律又是怎样的呢?
就是
要把一个东西收紧,就先使它放松放大,才能勒得更紧……要稍弱一个东西,就先使它强大到极限,才能弱到极点……
要废掉一个东西,就先让它兴旺强盛起来,就废得彻彻底底……
要夺一个东西过来,必须先给出去,拿回来的时候就顺理成章……
………
这就是宇宙的规律,能掌握规律就是智慧
这个规律的中心,就好比柔软胜刚强的道理,无声无息中,就把
事办成了
宇宙的规律,它也不是无缘无故就能产生的,就好比鱼,离不开生养它的环境一样,来自于环境,又像护国之宝当然也不会拿出来给群众亮相一样,深藏不露。
也就是说,这个规律的形成,自有它的缘由,而这其中的奥妙…又是没办法拿出来说的,言语道断,能说出来的就已不是那个东西,因而只能各自去体会。
就像去体会自这个道宝宝是如何来的!
~~~~~~~~~~~~~~~~~~~~~~~~~~
第三十六章(原文)
将欲歙(xī)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现在我们来到了上篇(道篇)的最后一章,道篇之后就是德篇。
在道篇的最后一章,老子一开头就告诉我们:道常无为而无所不为。
这样的威力,这样的状态,这样的气势,是不是每个人都想要达到的境界啊?
这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时间自由、财富自由、人生自由…等等吗!
什么都不作,却什么都有,什么都成……无为而无所不为,是吧。
但是又有谁能够什么都不做呢,石头它都还在默默地风化,是吧?!
所以,无为,不是我们脑子里认为的什么都不做,而是一个自然
而然的状态,是在道,在无层面的为。那个状态怎样才能达到呢?
守
前面懂得那些个关于道的方方面面了,您得要守得住。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那个上蹿下跳的猴王~心,若能守,万事万物就能自然而然运作。在国、在家……亦如此,上梁正下梁也正。
心又是什么?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空无的境界。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若是一旦有所蠢蠢欲动的时候,就以那个“朴”去化解。 朴无处不在,朴也就是有形世界感知得到的,那个离道最近的,最原始的东西。说是去化解,其实化解也无需化解。怎么说呢?
一旦进入那个境界,自然而然的无欲无求,无需化解,自动归心
入静,归于道。
静极方生,整个生生不息的生命循环就这么来了。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无欲,天下万事万物就自然而然地又步入正轨。这章,相当于是转运改命的秘籍。
不仅是宇宙规律
也是身心合一入道的规律。
这一章让人知道、见道、用道、守道、成道的过程,能悟透做到,求道之路就圆了,成为了道本身。
~~~~~~~~~~~~~~~~~~~~~~~~~~第三十七章(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047《道德经》智慧:第 38 章道之先后取舍
今天咱们来到了道德经的德篇。德篇主要是在道的用上进行阐述。
学了道,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未免还是有点迷糊,接下来在德篇里,就着重讲道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妙用。
老子说,我们通常所讲的有德的人,善人,在他的内在里并不觉得善是多么了不起的好事,而是自然而然,本来该就这样做的事情。
这个善人、有德之人的行为,无形之中就契合了我们上古文化传承下来当中提倡的“阴功积德”,做了好事并不希望让别人知
道,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在做善事。
真正的善人、有德之人,在做善事时没有任何善的目的性。我在做善事?没有啊,我只是在做事。
那些冲着好事善事的目的而去作事的人,就算不上是真正的善人和有德之人了。
我们来看梁武帝与达摩师祖的一则故事
梁武帝问:我建了这么多庙宇,做了这么多善事,有什么功德呢?
达摩祖师答:实无功德。
……功德自在本体,不在世间事上求。
从这当中,就不难体会到,真正的有德之人,不屑于从外在事物的被认可当中来满足自身的感觉,这就是道用的奥妙
就像前面道篇所讲的,道,生了宇宙万有,却不居功自傲,也不认为自己做了什么大好事。
德、仁、义、礼等等这些,都是一样的道理,有目的性的所作所为,都是虚伪虚假的
德、仁、义、礼,这些都是在道的基础上生发出来,都是道的细枝末节
表面上看起来很华丽,很好,众人都纷纷效仿,沾沾自喜,洋洋得意。。。却不知,这些都是愚昧、愚蠢的开始
自以为掌握了多少知识,技巧、技能,而所有这些,与“绝学无
忧”“绝圣弃智”“为道日损”…是大相径庭,背道而驰的
“反者道之动”,意识到这些,才真正的入道,成就真正的大善、大德
所以,真正的大丈夫,也就是有勇有谋、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是不在那些表面上做功夫的,而是踏踏实实,以心为本,抛开一切后天所习得的东西,放下所有的知见,就像阳明先生所说的“致良知”,凭内在直觉的良知去处世
去掉那些华丽的外表:德、仁、义、礼…,走在生命本来的,实在、朴实的大道上。德篇一开篇,老子先给我们指出了大方向这条道路他本身也做到了:如婴儿之未孩… 我独泊兮…若无所归…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我独若昏…我独闷闷……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求食于母
从中可知,老子之所以成为老子,成为东方文化的代言人,道之化身,是毋庸置疑
庸人之辈如我等,只有认真效仿老子,才有可能见着生命本源的真相,最终达到~无为而无所不为,见着、成就自性道体。
~~~~~~~~~~~~~~~~~~~~~~~~~~
第三十八章(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 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rǎng)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048《道德经》智慧:第 39 章万物归一 这一章主要是让我们学会守!守什么呢?守一。
守一也就是:守根、守本、守性、守命、守神、守心、守诚守空、守无……合一归一 一也就是无、是空、是 O、是本原守也不守
自自然然
如何守?
效法大自然!
天圆满合一的时候,清清明明,碧空万里,一览无余,天晴气爽
~好天
当东边日出西边雨,阴阳怪气时,就已是乱象。
地圆满合一的时候,乾坤安宁,万物自然自在生长而非地动山摇,地震海啸,灾难丛生。
神圆满合一的时候,心专灵动,灵感随发而非心烦神乱,六神无主。
谷圆满合一的时候,空空洞洞的山谷才成其为山谷,真气充盈,置身其中,感觉心旷神怡、自在无比
而非山谷被喧嚣杂乱占据,真气荡然无存。
万物归一的时候,也就是万物处在道当中的时候,就得以生生不息
而非离经叛道,自取灭亡。
侯王的心归一,天下为公,一心为民的时候,天下百姓也自会忠贞不二
而非当侯王胡作非为的时候,百姓也就不忠,侯王的高贵也就不保。
所谓的高和贵,都是以下、以贱为根本,为基石。
因而,国王深知这个道理,通常都是把自己放得很低,自称孤 家、寡人、不谷,谦卑地自认为自己德行不够的意思,这不就是以卑下、以贱为本的吗?!
所以,不应以表面为重,即使有好多部车也当做没车一样,不为
物所累,不为虚华琳琅满目的外在所迷惑,而是踏踏实实、稳稳当当的守住内在最根本存在。
不着谜于沽名盗誉
不去成为那个百般雕琢而成的玉稳稳当当成为拙朴的石头也相当不赖道也!
从这一章,我们知道,当一个人在家中、在单位、在社会……都能够以道为参照的时候,人生自然顺遂!
~~~~~~~~~~~~~~~~~~~~~~~~~~
第三十九章(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jué)。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gǔ)。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不欲琭(lù)琭 (lù)如玉,珞(luò)珞(luò)如石。
049《道德经》智慧:第 40 章有无相生 心物一元
这一章短短两句话:“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前面我们知道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结合这一章内容就更加明了了,对于道就更加有信心了。
道真实不虚。
古圣先贤的话语也是真实不虚。
能够在历史当中留下的人物,他们共性当中,都崇尚这个东西、具备这种精神。
经典古籍也曾经历经了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同样是充满智慧能量的存在……
这些
就是我们东方文化的瑰宝和魅力!
大的方向上,我们先要有给自己树立起足够的信心
小的方向上,我们再逐字逐句逐人……一点点的去获取并建立起内在的信心。
反者道之动
当你得不到外界大众认可的时候,先别着急,也别自馁…… 或许,这将是你要步入更大成就,道境界的前奏呢,当然,前提是不存在恶意伤害人的行为。
人心不死,道心不生,几乎所有的大觉悟者,都是在面临人生重大困惑之后,才走向觉醒的人生光明大道
弱者道之用
当自我感觉与这个世俗的世间格格不入,成为功名利禄的边缘人之时,也不必灰心……暂且享受难得的清欢,如若道心光明,德行磊落,生命的光辉自会闪亮。
此时,如若信心仍不足的话,老子给我们道出了宇宙奥秘:有生于无。怎样才能更深刻,印入脑海里去理解?咱的小脑袋不是很聪明嘛
看似咱这个生生不息的宇宙空间万物,都是一代一代的相生相
传,有生有地传下来,也传下去,子子孙孙、无穷尽也……我们的脑袋也确认了这个事实。
那么,请用你万能的小脑袋再去想一想,宇宙当中的第一个人是怎么来的??
傻了吧?还认为你小脑袋里一直的以为,全都是对的吗???这世间还有太多超乎脑袋认知的东西呢!
“有生于无” !!!!!!
空、 无、 当中的强大,世人都不明白,一旦明白,就知道自己生命的时光,所做的很多事情,多半都是水中捞月,镜中摘花,瞎折腾!
获取生命的智慧,洞悉人生,或许才是此生必不可少的追寻。
纵观宇宙空间,空荡荡,无又无,却能承载日月星辰,无所不有……无之妙!
那么,人,弱一点怎么了,弱离空、离无还远着呢。
“它强任他它强,清风拂山岗,它横由他它横,明月照大江”,有此心态,离道也就不远了——弱者道之用!
~~~~~~~~~~~~~~~~~~~~~~~~~~第四十章(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050《道德经》智慧:第 41 章成道立德之妙法
在这一章老子给我们指出了三种修道的状态:
上士,也就是平时所讲的根器深,与道有缘的人,一听到有道这回事,就晓得自己要进行修行了,而且会在这条道上一直的精 进。
中士,另外有一种人,就像跟风的墙头草一样,一下子信,一下子又不信。行为上,跟着人家磕头拜,心里头,却若信若疑。
下士,还有一种人呢 ,你跟他说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他反而会说你有问题,根本不相信世上还有更高形式的存在,甚至还会嘲笑你脑子有问题。
正因为有人笑,也才证明道的伟大意义所在,要是没有人这么嘲笑,大家一听就明白,一听个个都接受,那个东西就太普通,也不足以成为道了……也就是说,笑归笑,道仍然是道,这就是道的精妙。
所以,老祖宗留下的话有说:明道若昧——真正的大道、大光
明,是看不见的光明。
(在物质的层面,无法体会道)
我们所看见的光,还是属于色,而《心经》里有说,不生不灭的究竟涅槃状态里,没有色声香味触法。
说明,我们看见的都不是世界真相的本质。
《金刚经》也说这个世界上:“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应作如是观”。说明,这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幻,眼见不一定为实。
……
通过对几种不同类型人的描述,老子在无声无息,无形之中,就打开了我们的脑洞。。。
接下来进一步讲到:
进道若退——跟前面一章提到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有大概相同的意思,让我们得以坚定信心。
相信自己,不是非得在这个物质世界上有多大成就才叫成就,一事无成的时候也不要小瞧自己,每个人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意 义。关键看认知的层面。
夷道若颣——真正平坦的大道是一点一滴、一砖一瓦、一坎一坷……这样慢慢积累,慢慢跨越,摊平之后形成的~人间正道是沧桑。
也就是,在人事上,小事上用心,认真每一个当下,自然就成就了真正的自己。
上德若谷——真正有修养有德行的状态,就像空空荡荡的山谷一样,感觉自己只是自自然然的存在,而不会以自己的什么德行标准去绑架他人。
大白若辱——真正的大清白,也就像是受满了侮辱一样。
想起杨绛先生的一句话:“我与谁都不争,与谁争,我都不屑。”真正的清白,也就是从来不辩,不屑于解释。历史上有过多少人为家国忍辱负重,那就是大白若辱,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广德若不足——与“上德若谷”差不多类似的意思,这里还多了一份谦虚谦逊,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多,不够足。
建德若偷——德的建立,德行的成长、成为,形成,是在不知不觉当中壮大起来的,所以不要小看了日常的一言一行,一举一 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质真若渝——与前面提到的“大白若辱”也类似,真正质地好的东西是没有任何瑕疵的,但在世人的眼中,偏偏看起来就像是有污点一样。。。。这里,也是让我们坚定自己的内在,坚定的做好自己。
大方无隅——真正的大,是无所不在,遍布四方,而不存在任何的边边角角。让我们知道,一个人内心真真正正地坦荡时,他不会介蒂于某一人某一事,而是一视同仁,在为人师上就达到‘有教无类’。
大器晚成——这句话可以拿来安慰自己。但真正的意思是每一时每一刻,每一个过程都是在成,到最终的时候,也就成了集大成者,每一步都没白走,每一步都算数。
(其它版本“大器免成”:本来就是,存在就已成,不在于成与不成)
大音希声——最大的声音是没有声音。
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公转与自转,以及所有星体的运行。。。这些最大的大自然的声音我们都没法听到,听不到并非不存在。沉默是金,而非整天大嚷大叫,大吼大骂的,那不算是大声。
不怒而威,不大而大
微风习习,总得人心。
大象无形——最大的现象,是无形无相的存在。
讲了这么多的比喻,就是让我们知道,生活当中,还有这么一个无形无象的存在。
道隐无名——既然知道了最大的形象,是无形无象,还不行,还要懂得,知-道,道,就是隐藏在那个无形无相当中……
道的功能看不见摸不着,是隐的,而世间所有的现象,万事万物,都是道的名相,是道的功能在外在的显化。
夫唯道,善贷且成——也只有这个道,是这样的一点一滴的迭代,并且是在迭代当中成为的。
从这一章当中我们就知道了,道无形无相,我们必须借助生活当中有形有象的东西,一点一滴的去修持,借假修真。
在平凡、实实在在的日子当中,在做人做事上……踏踏实实、稳稳当当的用心投入,才能体会到那个真正的道。
道在红尘,道在粪土,离开红尘觅道,就如佛经所讲“如觅兔角”。
好好的生活就是王道。
~~~~~~~~~~~~~~~~~~~~~~~~~~
第四十一章(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 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lèi)。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yú)。大白若辱;大方无隅(yú);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051《道德经》智慧:第 42 章宇宙公式:道生一 三生万物
转眼过半,我们来到第四十二章啦。。。耶!
在这一章里,咱们来看老子告诉我们的宇宙公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个公式套用在许多方方面面都讲得通。比如:
一个你,找人成家,生宝宝……三生万物,多个家成族,成社会。
又如事物的正面、反面,以及和合统一的一面以及“太极生两仪--阴阳” 阴阳成万物
……
懂得了这个宇宙公式,我们要知道如何用它,也就是,无限发展下去的就是世界,而我们若要找回自己,那就必须得回到一,回
到根这里来找。
宇宙世间万物都是负阴而抱阳,一个事物当中就具有阴阳正反两面,有形与无形同在,而协调其中的,就是我们作为人的这一股生命力,在左右冲突震荡当中,最终趋向于平和。
当作为人,这个有形物种存在时,人们都是讨厌害怕孤独的。
而侯王却喜欢以孤、寡、不谷,等这些众人都讨厌的名称来自称,这是什么原因呢?
不外乎,因为这样,才更符合宇宙道的规律……由群到单,从繁入简,离本心、离道更近。
懂得了这个道理,这个宇宙规律,我们就知道了,世间的人事物, 要么由好入坏,要么由坏入好,不存在一个绝对的路径,最终都归于道。
老子说:
经由人所得到的启示,我也会给人传授下去,是自然而然的,而那些故意有所作为的人,反倒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我将以效法天地自然的规则、法则作为自己的宗旨。
~~~~~~~~~~~~~~~~~~~~~~~~~~
第四十二章(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052《道德经》智慧:第 43 章无为之益
老子在前面说过,我们这个有形的物质世界当中,水是最接近于道的一种东西,还给我们总结了水的许多特性,总的来讲,水最大的特性就是不争的柔性。
我们来看看水
遇到大山、山脉阻碍,它就绕着走,不屑于与你争;
遇到坑洼,它则不声不响的蓄积力量把坑洼注满,然后再继续走自己的道路……
水这种柔而不争的姿态,最终把那些自以为坚强无比的群山都抛在了身后,奔向了自己永恒的大海。
老子还推崇的一个东西就是:无。
我们人,总是害怕空害怕无,但是想想,我们的地球都是悬空的,每一个细胞当中也都有间隙。。。
可见,空、无处不入,空、也并非我们所认为的一无所用,空无的作用才是具有各种可能的大用。
老子说,我是怎么知道“无为”的好处呢,就是通过自然界的这些现象。
大自然当中存在着的这些道理,它们不用说教,一直在静静默默的呈现给我们看,天下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教育吗?没有!
人也一样
无为之中,静默之下,许多道理自然而然地就都懂了,而真正能静的人极少。
“雁过寒潭不留影” ,雁过,寂静的寒潭能不知道,一清二楚,知道,而不留影,“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静极当中,生命自行向善运转。
~~~~~~~~~~~~~~~~~~~~~~~~~~第四十三章(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053《道德经》智慧:第 44 章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上一章老子让我们知道了“无为”之妙以后,到底要怎样,无为才能跟我们的人生发生关系呢?
在这一章里老子就给我们指出了方向。
在第一章里,咱们懂得了,名 ,这东西,是在有了物质之后才产生的
我们的身,是万物的主宰。
如果没有了我们的身,这万物与与我们又有何关系?物之后的名,又该如何看待?
所以,名利这东西与身的利害关系,谁轻谁重?值得我们用心去考量。
身,是我们与这个宇宙发生关系的总台,是我们心灵的寄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我们的身是灵魂的殿堂,是神的庙宇。
在名利和身之间,有太多人注重名利而忽略了身,所以老子问我
们:身与名利,哪个才是我们更亲的亲人?哪个才是更值得我们去珍惜,用心关照?
如果你还在为名利苦哈哈的折腾着身体,甚至昧着良心,那就不要回答说,当然是身更重要
如果利用我们的身在为社会,为大家,为自己心灵的成长做着有益的事情,还可以说得过去。
若是为着单纯的过度沉迷娱乐享受,那么,最终给身心带来的苦果,也只能自食其果了。
别忘了,我们的身,是有形与无形的存在,聚则成为人身,散则遍布十方法界、宇宙乾坤。。。何等的丰盛富足。
而太多人却不惜损害这个与宇宙等同价值的身,只为换来世间那屈指可数的货物,到底是拥有整个宇宙的东西多呢,还是人生当中拥有的那几样东西更多……这个账值得好好算清楚。
心灵是虚无的有形的部分占据多了无形的部分自然减少
因而,在疲于奔命,不停抓取货物的同时,心灵自然就疲累,身也自会消亡。到底在不停的想得到、再得到与导致身体消亡两者之间
到底是哪一个先病?
是欲望先病?还是身体先病?……这就是来自老子的灵魂拷问。所以呢,老子说:
但凡过度溺爱的,执著于某一事物的,必定大费心思。
但凡过于注重物质,收得多多,藏得多多的,比如历史上的那些大贪,收的时候有多开心,失去的时候也就有多痛苦,甚至搭上性命。最后老子告诉我们人生哲理:知足不辱
一个人,但凡知足就不会有任何的烦恼。
当粗茶淡饭也能够很开心的时候,人怎么还会去制造那些损害身心的烦恼呢?
知止不殆
一个人懂得及时刹车,在恰到好处的时候知道停止,就像前面提
到的“功成、名遂、身退”,人生就不会有任何危险,这样就可以长久。长久是什么,是道为什么可以长久?
知足、知止的时候,自然也就是离有入无归道的时候,当然可以长久。
道,无为而无所不为。
这就是人生的根本道理,明白了,把握住了,可以减少人生许多问题。
现在不是有个新词嘛:不作不死。
知足、知止入道,明理才会不作(第一声),不作自然长久,不死。
~~~~~~~~~~~~~~~~~~~~~~~~~~
第四十四章 (原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054《道德经》智慧:第 45 章清静为天下正
在上一章,老子给我们指出了入道的大门之后,一旦踏入,大家就都见到道,成为真正的,名副其实的道宝宝了。
知足知止就能入道门
入了道门之后该怎么办呢?是不是死死的守在那里,就不出来了呢?
老子不愧是老子,吃过的盐比我们吃的米都多,把我们内在的小心思摸得透透的,这不,在本章里,就给我们指出了该如何做。
老子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也就是说,当你见到人生终极真相,入了道门,成为集大成者之后,你就自以为满了,无事可做了吗?
不是
前面讲到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天道忌满,所以,死守肯定
是不对的。
道是活的,才成就了日新月异的大千世界、宇宙万物。
若你见到道后就紧紧守在那个状态当中,那就不是活道了,甚至有的还洋洋自得,自以为高人一等,那个更不是真道了。
道贵在用,用而无用,所以,最大的成就者反而像是没成就,还是在不停地~行,但是他的所作所为,他的言行,在过程当中却不会蒙蔽道性,毕竟见过世道,格局自然在胸中——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道体圆成之后,也就是有形之身与无形之身集一,集大成就之 后,再动起来,它的作用力就是无穷无尽的了。就像整个宇宙,有形无形,虚虚实实,相互成就,浩瀚无比,恒久远——大盈若充,其用不穷。
前面我们知道,宇宙、世界,都是以圆形为主体,因而,曲线才是我们的根本。
不妨看看老子所推崇的,世间最接近于道的水,水走过的路线,有哪几道河流是笔直笔直的?
能屈才是真正的大直——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看看笨拙的大熊猫为什么人见人爱?
不是因为它契合了我们内在那个最本真的东西吗!还有什么动物的动作比大熊猫更笨拙,拙得人心即大巧。
再看看大熊猫那黑白相间的阴阳体相,大家不妨想想,为什么大熊猫就出生在中国?成为国宝?
阴阳辩证不正是咱们的精神瑰宝吗!
在行动起来的过程当中,我们的心性若能够拙拙的,天然的质 朴,而不是挖空心思的去投机取巧,反而的就能够契合了大道,成为了天地之间最大的巧——大巧若拙。
在参与红尘俗世当中,难免的存在好坏对错等等二元对立的辨 识,如若能够讷讷的,辩若不辩,任由自然,才就贴近了道性,成就最大的辩——大辩若讷。在参与社会活动之后,如何才能不流俗?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老子说:火热胜寒冷,清静胜火热,宇宙当中,环环相扣,相生相成,但总体原则是,清静可以让一切归于正道。
本章也就是让我们知道,在熙熙攘攘的红尘俗世当中,忙中不乱,动中持稳,自己要始终持有与道最近的一片清静。
~~~~~~~~~~~~~~~~~~~~~~~~~~
第四十五章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nè)。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055《道德经》智慧:第 46 章知足之足 常足
今天我们来看第四十六章。
这一章将让我们有什么收获呢?
这章,还是教我们如何守住道体。
作为人,这个有形物种存在的时候,难免常常心猿意马,一天到晚,意念纷飞,不得安宁。
在外部来讲,就像是:
即便天下有道,明君主政,各方面的福利条件都非常好,生存压力也不大的情况下,人们的心意却仍然不得安宁,各种内卷,就像那些没有战场可以驰骋的战马,依然到处闲逛,满地拉粪便,不肯闲息。
当天下无道,暴君主政烽烟四起的时候,战马们固然地,也就开始劳碌奔波起来,就算下个崽,也只能在野外将就着下。
无论天下有道,或是无道,都是如此的遭罪惹祸,为什么呢?造成这些罪咎的根源,不外乎是不知止,不知足惹的祸。人心不足蛇吞象得到了,还想得
有了,还想更有……想要、还要……永不知足
殊不知,能够知足,这本身,才是让人富足的根本呐。
从这一章,联想到前面第二十九章,老子就直接断言“将欲取天下而为之者,吾见其不得已”。
欲,这个东西,本身就是虚妄的,不足以成事。舍弃了知足的根本,自然不能真得。
放在个人层面:
一个人见到道体,也就是有形之身与无形之身合一之后,如若还被欲望牵制的话,也仍然还是不得安宁。
所以,见道容易,因为你本来就是,但持道难,能持否?如何持?
知足!
~~~~~~~~~~~~~~~~~~~~~~~~~~
第四十六章 (原文)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056《道德经》智慧:第 47 章无为而成
前面老子教我们知止、知足之后,可能有人就会想了,知足了,就啥也不干了,人生还有意思吗?
你看,开始又担心起来了不是?这人性呐!
……
人类的小脑袋,是不是最擅长顺藤摸瓜,去发挥自以为是的想象力?
真正的知止、知足了之后,人的活动范围可能会有所减少,但也不一定,即便是少了,但并不妨碍你生命里照样可以充满意义,而且是更具有无限可能的意义。
为何呢?
老子说:当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不出户知天下”,不出门,你都可以完完全全的知道这个天下的来龙去脉
你的智慧,足以洞悉天道,天底下无新鲜事,一切的运行规律都了然于胸。
如此的状态之下,你还会觉得生活无意义吗,那个一花一草,都会令你欣喜无比的状态,只会令你对这世间充满感恩。
感恩之余,你自然不会去外求,因为你深深知道,你自己离道最近,也懂得道不远人,你本自具足,你更不会去在那些细枝末节的事情上寻找依托。
这样的成就,就是圣人般不亲临现场却了如指掌,不亲自看见,却对一切明明了了
~~无为而自成。
如何无为而成,老子在下一章具体铺开来讲。
~~~~~~~~~~~~~~~~~~~~~~~~~~第四十七章 (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kuī)牖(yǒu),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057《道德经》智慧:第 48 章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上一章提到了无为而成,为什么无为却能成呢?我们来看老子怎么说: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前面我们知道了人有两个系统,一个是有形的,一个是无形的。
在有形的系统上做功课,就要为学日益,做加法,加得越多越好。
而在无形系统上做功课,就要反着来了,做减法,减得越来越少就越好。
为什么是这样呢?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无形系统是有形系统的根,就好比无形系统外化长成了一棵树,树当然长得越茂盛越好。
但树若要再回归根本的无形系统,那就必须得舍掉那些枝丫叶子树干,才能回归无形的根,舍得越彻底,回归得越完全。
这样比喻,有些明白了是吧。
但记住,比喻归比喻,它只能比喻一个方面,真正的有形无形是一,不是二。
从有形回归无形之后,再到连回归也没有回归,自然而然,也就是“损之又损”到损无可损的无为,也就到了“无不为”的状 态。
所以,真正的道,是“无不为”,无为中之为,无中自然生有,想不为,想不有,都不可能。
可见
道,不是那些凭头脑在瞎琢磨“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做的样子。
静极生动
心无其心,身无其身,连无也无,这时候的动,就是无不为。所以,能够取天下的人,都是以这种无的方式状态拿下天下。
但凡有一点尘俗杂念,天下就不纯,不成其为天下,当然也就无法拿下天下。天下也是自己,本自具足的自己。取天下,拿回真正的自己。
~~~~~~~~~~~~~~~~~~~~~~~~~~
第四十八章 (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058《道德经》智慧:第 49 章圣人无常心 百姓皆无心
在前面的章节,大家都拿到了真经。
懂得了如何达到“无为而成”,“取得天下”之后,作为肉身的存在,也还得面对油盐酱醋茶,还要面对天下万物众生,是不是,如何面对?
老子说:取得天下成为了圣人之后,就没有自己个人的私心了,而是以天下心为心。
这时候的圣人,以百姓心为心,先天下之忧而忧。
百姓当中,通常都会有两类人,善的人,相信世间美好的人,圣人会同样的善待他们,相信他们。
而那些不善的人,以及那些不信的人,总是持怀疑态度的人,圣人也同样的善待他们,相信他们。
为什么会这样呢?
对于信的人,很好理解。
而那些不信的人,也许大家就容易产生疑惑:对方不信我,我还
信他,有用吗?
有没有用,也是人头脑的惯性思维。
在圣人的观念当中,在圣人的心里头,根本就没有二元对立,也就是没有好坏对错得失之心思。
这些在百姓看来,界线分明的对立面,在圣人那里,只是一体的不同面相而已。
就好比,一个人做了坏事,就会被人定死在了“坏”这个字上。事实上,人,总不会是一辈子从头到尾彻彻底底的都是坏,也许在这件事上坏,在别的方面又不完全坏——圣人总是能全局观,不下死定义,而是同样的善待,给予相信。
圣人其实也非常的小心翼翼,诚惶诚恐,为什么呢,因为全天下都是他的心呀,他也不希望哪里出现任何的差错不周,毕竟,天下有天下的道道。
同时,圣人也非常理解百姓的行为,深知百姓通常都是特别在意听到的、看到的。
听到好的,看到好的,可以接连高兴好几天
听到不好的,看到差评,就会沮丧亏心,好长一段时间都缓不过来……
如此的不稳定,这帮百姓简直就像是一帮小孩子一样———圣人觉得!
从这一章我们知道,一颗悲悯、强大、宽容、稳定、冷静、无我的心,是面对尘世所应具备的!圣人:即道境界当中的你。百姓:即红尘俗事中的你。
~~~~~~~~~~~~~~~~~~~~~~~~~~第四十九章 (原文)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 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xī)歙(xī)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059《道德经》智慧:第 50 章出生入死 死无所死
在前一章我们懂得了无为而成。
成了道体的存在之后,如何再过头来面对这个红尘世间,上一章也做了说明。这一章呢,继续教我们如何看待人世间的大事:生死问题。
都说:世间除了生死,其余都是小事。道家又是如何看待生死的呢?在道家那里,生死是:出来 和 进去。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
人
从无中来,成为有,也就是这个肉身的存在,这是--生。再次回到无当中,就是--死。
无,才是永恒的存在。因而,真正见道的人,无惧生死。
当然,没见道的人就不要抬杠啊,傻傻的相信就好,说不定哪时候你也就达到。但是,你若不信有这等境界,甚至抬杠,就会难达不到。
所以,在道家的观念里生死并不是什么重大的事情,就是回家而已。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老子给人的生死所算的细账:
一个人能够顺顺利利地从出生到自然老死,占总人群的十分之三。
出生就夭折,包括活不到成年的,也占十分之三。
本来活得好好的,自个儿却因为追求长寿而去各种瞎折腾,或各种原因,结果就早死的也占十分之三。
这几种加起来就总共有十分之九了,还有十分之一呢,是咋样?老子不挑明来说,却绕着弯暗暗提示如下:
我听说真正善于摄生的人,也就是能够牢牢掌控生命、护卫自己生命的人,走山路不怕猛兽,刀枪不入,猛兽见了也无从下手,兵刃也无法驰展威力……
为什么能够这样呢,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死地。
……这,就是那十分之一。
这十分之一,就是道的境界,直接把死的境况过程消除了,直接就是那个无形无相,不生不灭的道体的存在。
“将头临白刃,犹如斩春风”,这两句诗就最能体现高维智慧的生死观。"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更高“自由服务于生命价才高。
以人为本,而超于人。
光光尘尘光亦尘 尘亦光和光同尘。
~~~~~~~~~~~~~~~~~~~~~~~~~~
第五十章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ì)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060《道德经》智慧:第 51 章道生德蓄物形势成
第五十一章,老子又有什么妙招传授给我们?
在上一章,我们获取了解决生死大事方面的认知后,生死之外的我们,如何能够在这个世间自在良性生存,就是本章的主题。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
道,无中生有,生出万物之后,就有了我们这个有形的世界。有形、无常的世界里,德,就是道的代言人。
道是本体,德是用,是道在有形世界的妙用。
世界当中,形形状状的万事万物,同时也是无形之道的实象的存在。
这千千万万的形状,就形成了一种势能。
所谓势,它们当中是相互关联,相互生发,互相起作用的。 好比一粒稻谷,从生长到成熟,到作出贡献价值,最后消失转
化……整个过程中,阳光雨露,天地,人……都参与其中,都在
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去生发作用。
从这我们懂得了,万物都是相辅相成,同时有它一定的规律。 在遵循这个规律而获取成就的过程当中,道和德,是一切的一切都绕不开的,是万物遵循的准则。
道和德,为什么能够令万事万物如此遵从,追随,并适应呢?
就在于,道和德本身的性能特征是:
“生而不有是,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道 生了宇宙天地万有,却没把这一切据为自己的私有财产。 道 使得这宇宙世界当中的一切自然而然地生生不息,却不自恃为是自己的功劳。
道 协助万物成长成就,不横加干涉,而是任随自然,自生自灭,生生灭灭,如环无端……这就是道的奥妙,道的德性。
世间万物没有不遵道贵德的,生生不息的世界就是道之德的彰显,存在即是道德的集合体。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只在于德之厚薄的区分。
人若善积德德,遵循效法道德的品性,生命自然向好向善循环,人生自在。
~~~~~~~~~~~~~~~~~~~~~~~~~~
第五十一章 (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061《道德经》智慧:第 52 章知终守始 没身不殆
上一章,我们获得了如道一般的自在法宝之后,这一章,就要让我们懂得道的来龙去脉了,还要教我们该如何守。第一章讲: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一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啥意思?
这个无,和这个始,就是全天下的母。 懂得母之后,就可以知道母所生的子了。母,亦指的自身。或最主要的核心。子,指的身外一切。衍生物。
老子说:“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知道母与子,先与后,来龙去脉,自身和外在,本和末之后,如能回来守护那个本始的自己,以本然的存在,就永远不会有危 险,不会死。
如何守自己的本始?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就是要保持住自身的能量,不乱挥霍。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而如果四处去咋乎乎的,这事也参合,那事也插手,尽是沉迷在 “子”,在身外之物,总是沉湎于凡尘俗世当中的话,就没得救了,直到你的生命耗完为止,都不可能真正自在。人一定要学会真正的处世之道。什么是真正的处世之道?
老子说:“见小日明”。见到自己那个本来的面目,那个微不足道的自己,才是真正的活明白了。
整天半桶水一样四处晃荡,总认为自己强、自己能的人,其实真是没活明白。
“守柔日强”,前面讲了很多关于柔接近道的例子,真正懂得处
柔、守柔,就接近道,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成了。
这一章是让我们懂得,世俗之用,目的在于体现道体,知末守本,始终不离道体,就不会有任何的灾殃。
能够遵循这一规律,就是在道中
在道中,守也就无需守,自然而然,道不远人,平常心即道。
~~~~~~~~~~~~~~~~~~~~~~~~~~第五十二章 (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mò)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yāng),是为习常。
062《道德经》智慧:第 53 章是道非道之分
在上一章,老子教会了我们如何守住道。本章,主要让我们懂得哪些行为不在道中,提醒我们守道的过程当中,需要注意克服哪些方面,哪些东西。
老子说:假使假如我能够时常保持理性、觉知的话,一定行于大道,遵循天地的凛然之正气。
在这行走于大道的过程当中,“惟施是畏”。
如何理解?
一路走来,我们懂得了道是无形的,要守住道,就必须得处于无形的品性当中。
而我们的肉身,是秉天地之气所生,凭周遭环境儒养抚育而活,不知不觉当中,都是在不断的得到、获取……才能生存、成就,成为我们人身的存在。
这一切的一切,给我们的已经足够足够多,还有什么比能够给予我们生命、生存、生活更大的恩情呢?没有了!
但是,也正因为外在如此无私的给予,在成就我们有形肉体之存
在的同时,也才造就了我们娑婆肉身诸多烦恼的形成。
要回到道中,回归无形的道体当中,那当然的,就必须要放下这个有形的存在,才能回归无形(在观念上的--放下)。
所以老子说:“惟施是畏”,不要再给我啦,给的太多了,给得我都怕怕了,给我这些有形的东西那么多干嘛,我要的是大道,是那个~无形的………东西!
哈哈,我都仿佛看到了老子一边双手推脱,一边往后退的模样……
老子太明白,惟脱离阴阳两面的物质世界,回归统一整体的道境界里才是心灵自在的处所,无畏、无忧、无虑、亦无惧!
老子说,大道呀,平平坦坦的,但民众却喜欢走蜿蜒奇曲的小路,暗指世俗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花招花样。
要想立在道中,你内在的各种判断、法令、评判得一一应放下。不要过分去关注你的肉身,应让你的内在极致的虚空,放下一切头脑的小算盘,自然而然的,气定神闲,心平气和,知行合一。
那些喜好在世俗之事上享受,无论是在文方面还是武方面,还是在饮食财物方面的喜好,都是对自然生命的过分掠夺,都不在道上。
从这一章,我们知道,凡是有执念的,都无法融入道中。凡夫有凡夫执 执物欲 pusa有pusa执 执度众生惟佛 道 如来 真如 真相如如不动 自在圆融!
同时,从本章中也可以参悟到:高维智慧之所以都提倡布施出去的底层逻辑所在:得之境界,还在物质世界。道之境界,永远在付出,不得之中而得,为大得、大德。
~~~~~~~~~~~~~~~~~~~~~~~~~~第五十三章 (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wú),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063《道德经》智慧:第 54 章善德得天下
在前面,我们懂得了如何守道,守道的注意事项之后,本章里,将让我们懂得哪里才是我们真正能守该守的。
我们知道,世间万事万物当中,人为的东西,相比于大自然的东西,都是更容易毁坏。好比,人类建立的一栋栋高楼,寿命就没有大自然所建立的那一座山山的寿命长。
因而,老子说:“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就是说,最极致的建设,以善为出发点的建设,以通达人性本源方向所做的建设,是拔也拔不掉的;
就好比我们从小耳濡目染所接受的道德观念道中的一个孝道,它就深深的根植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当中,拔也拔不掉——善建者不拔。
同样,以善组建起来的关系,紧紧的把大家维系在一起,这个关系,永永久久想脱也脱不了,就好比我们每一个家族道中的温 情,家族成员的身份,祖祖辈辈,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一个
大善大情之网,谁也脱不了,谁也不愿脱——善抱者不脱。
当能够以内在自然而然的本性之善,修持自己,打造自身的时 候,你本人自身生命呈现出来的德行,它是真真切切的,就是你的本来面目。
喻示着,我们要秉持内在的那一份本真,不要让它在生活中迷失,为五斗米折腰也不折良心,若能以此为自己终身奋斗的方向,这样所获得的成是长久的。
当把这样的德行应用在家庭中,对待每一个家庭成员的时候,家庭里的福德是充满的,盈余的,幸福的。
把这样的德行扩充到乡里,乡村的道德风气绵长,相传万里。 当这样的德行遍布到国家、天下,上下道德和谐、国泰民安,天下太平、普天同庆。
老子说,我是如何懂得天下的,就是通过这个道理知道的。
这里,也就再次证明了前面所说的足不出户却能知天下,果然不虚。
窥一斑而知全豹,一叶知秋,一毫知末……圣人的本能。
由此也得知,家国兴亡,匹夫有责,每个人都从建设好自身开始,家国天下都会越来越好。
~~~~~~~~~~~~~~~~~~~~~~~~~~
第五十四章 (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chuò)。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 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064《道德经》智慧:第 55 章德厚合于道
上一章,老子告诉我们从事什么样的行为,得到的德才真,那就是以善搭建构筑自己的一生。
古人有言:“人善人欺天不欺”
老子也提示我们,善是得天下的基础。
在本章里,再次进一步阐明,德真的人有什么特征,有什么好处。
老子说:德行深厚的人,就像刚刚新生的婴儿一样。主要指刚生下来,未认识这个有形世界,无思也无虑,无欲亦无求,与世无争,本原本色纯真的存在。
当能够属于这个纯然的状态时,它呈现给外界的是一种中正平和之气,不会激起外界当中的恶,即便蜂虫毒蛇猛兽巨鸟等这些飞禽走兽,遇到婴儿时都不会生发起起伤害的动作。
同时,像婴儿这样的状态当下,意志是坚定的,精气神是充盈调
和的。从婴儿的种种行为当中就能感受得到:骨弱筋柔手却握得很坚固;没有生理的欲念却机能成熟;哭上一天都气不耗嗓不 哑……整个那是一种天地之合,人之初,物之本始的状态。
这种状态,是每个人内心,内在深处最最安定祥和的状态。
当你面对一个婴儿时,自然而然生发的那种欢喜、慈爱、平静、安详……等等美妙的感受,这就是生命的最根本常态。
只是,这种常态被后天的习性抹擦掉了。
当你能够明白这一根本点,你也就明白了大道的常态了,你自然而然地也就能自在安详!
当人不安于那个状态,强行的要去有所作为,体现自己的强,恰恰也就失去了本然,离道很远,精气神慢慢耗完之后,就是生老死的人生循环道路。
在道家的观念,认为生命是可以修到长生不老的,很多道家书籍里记载着不少的长生妙法,关键是要具备生命之初的德厚。
如若生命状态一直如婴儿,生命道路自然长久。
心性为关键,愿您出游半生,归来依旧是少年,童心未泯!
~~~~~~~~~~~~~~~~~~~~~~~~~~
第五十五章 (原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shì),猛兽不据,攫(jué)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pìn)牡(mǔ)之合而朘(zui)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shà),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
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065《道德经》智慧:第 56 章挫锐解纷 和光同尘
前面,让我们脑子里有了德厚这么一个概念,并使之成为了我们的资粮之后,本章里,就要教导我们如何在人群中立足。
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真正懂得道的人,哈哈…他是从来不提也不说道的。 而那些整天在说道谈道认道辩道的人,其实是不懂道。
就像正在写关于道的这个我,就是一个不知道的人,哈哈……
但是,请不要理解错了老子啊。
如果我们也这样去问老子:你不是说“言者不知”吗?,那您洋洋洒洒写下的这五千言,您到底是知还是不知呀?
那估计老子也只能回应我们这两字了:呵呵……
其实,老子告诉我们的是一种状态:道,就是自然而然,道就是天地本来的这个样子,道就是自然之态,人间之气,道就是你 呀。
当你自然而然的存在,干着该干,活着该活,是一个自然生命那
样鲜活的存在着,却不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的时候,就是道。
而当你非得拿你生命这些本来的东西出来左掰右扯,进行二次发酵瞎琢磨的时候,离道就很远了,“道可道,非常道”,你说道的时候,就不是那个真道了。
所以,道,是要自个儿体会,让自个儿成为
需要“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是谓元同”
也就是,要减少对外在的关注,专注于内在的觉知观感,注意收敛自己的锐气,察觉自己内在的纷扰,既能够和于无形自在的道性,也能够深入世俗红尘的日常,这才是真正的道体圆融。
若能如此,自然而然地不会被人性所左右,不会陷入亲疏、厉害、贵贱的世俗二元对立当中,也才就成其为天下可贵的你。
也就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平常中庸之道:理事圆融。
~~~~~~~~~~~~~~~~~~~~~~~~~~
第五十六章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066《道德经》智慧:第 57 章以无事取天下
上一章,老子给到了我们立足于红尘当中的尚方宝剑,也就是中庸平常之道,在这一章,接着就给我们描述红尘当中即将遇到的各种状况,是不是太贴心啦!
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治国就是要正心诚意,光明正大的,不能玩弄权术,弄虚作假。而当出现邪思恶行的时候,该治理还是得治理,但是总的原则是无事,能动口解决就不动手,以震慑为主。
这就需要在平常上用功,储备实力。
而需要治理用兵的时候呢,就要使用奇法妙计。
说明老子并不反对出手,该出手时就出手,并且不出手则已,一旦出手就要一招取胜,出奇制胜。
但兵也是偶尔用用而已,有些人一生都在追求奇,那么,一生都在用兵,从不消停,这样的生命状态,即便成功,也谈不上自在呀。
还是切记,以无事为总原则,以正为奇,走正道,才是能够真正的拿下天下,成就自身。
老子说,我是如何懂得这些道理的,是从以下这些经验得来的。什么经验呢?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太多的禁忌,这也不给干,那也不给做,创造性发挥不起来,民众就自然越来越贫乏了。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科技越发达,武器越多,人民越混乱 科技越发达,思想越倒退,离道越远。
比如当今发达的移动互联网,已经变成了无形的利器,收割了太多人的时间,精力,注意力,太多人内心难得安宁。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当人太多地过分讲求技巧,会出现虚伪造假,产出各种奇奇怪怪形式各异的物品,赝品。
这也是走上败落方向的一个因素。
“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各种法令条条框框过多,太过于严苛,动不动就触犯法规,违法犯罪的人当然也就越多。
……
从以上这些经验,老子就得出了一开头就给我们的经验:以正治国,以其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这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呢?老子借用圣人的话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这些,也就是老子在前面一直提倡的“无为而成”,“无为而无所不为”。
而那个所谓圣人,亦是这个——“我”!这个经验,不管是用在修自身, 还是用在齐家,协调家庭关系, 还是用在治国,治理国家社会上,
都是同一个道理,大道至简:以无事取天下。
~~~~~~~~~~~~~~~~~~~~~~~~~~
第五十七章 (原文)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067《道德经》智慧:第 58 章圣人之道
来看第五十八章
上一章我们懂得了面对形形色色的世事如何处理之后,本章里,我们将获得什么观念呢,下面来看:
老子说:
行政施令温和平缓,不是很激进的时候,民风也就跟着非常的淳朴安分守己。
而各种政策法令,明察秋毫、细致入微的时候,百姓就会非常的不安,顾此失彼,导致不是这里出现漏洞,就是那里顾及不周,导致生活混乱匮乏。
世间就是这样,祸福都不是绝对的,祸当中参着福,福当中隐着祸,谁又能知道它们当中什么时候会转换呢?
这可没有一个定数的,看起来非常正确,正经的事,也可能会变为离奇、奇怪的事;看起来非常善良的,美好的事情,也极有可能会出幺蛾子变为坏事。
这些,是人类固有的常态,而这种状态是固定的,永久的。
为什么说是固定永久呢?
因为,在有形世界里,阴阳共存,日夜轮转是它的本色。
只要还是作为一个人的存在,就逃脱不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意识,也跳脱不掉跌宕起伏、螺旋状盘升的生命轨迹。
圣人懂得世间这些底层逻辑,所以,通常是有自己一定的原则,而这原则却不会伤害到周边人。
他会非常的清廉,但不会廉的像把镰刀,让人心生畏惧。还会非常的直爽豪爽,但却不至于口无遮拦的放肆。
还会非常的有名气,才华横溢,是人群中的一道光,但不会亮得刺眼,让周边人感觉不适。
总之,是以自然、无为,为主旨,行为有度。如月,晦而不暗。
如日,光而不耀。
~~~~~~~~~~~~~~~~~~~~~~~~~~
第五十八章 (原文)
其政闷闷,其民淳(chún)淳(chún);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qí),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 (gui),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068《道德经》智慧:第 59 章入道之关口
前面第五十七、五十八章,教我们在红尘中如何处理事情,如何不败于红尘,同时以什么为宗旨,要以什么为标准,不至于过 度。
当中我们不难看到,道家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反而是做的特别精彩,而且,进退有度,但总体还是以无事为宗旨。
在这一章,则做了总结,并给出入道的入口:治人方面
不仅指治理外在的人,包括治理自个儿、自身,最好不过的方式是,对外大度慷慨,而对自己则要俭省。
为什么要对自己俭省?
前面我们知道,咱们这个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是两个不同存在的形式。咱的有,生于无,道无形无相,因而,要想进入无觅见 道,必须从有形进入无形。
对自己俭省,就减少了对有形世间的贪欲,也就相当于为见道铺路。
这个俭省铺路的行为,就是在积德。
德离道最近的,注重了积德,德行深厚,相当于皇家总管,皇家的一切你还不了如指掌?当然就没有什么是克服不了的,也就没有什么是不知道的。
你再想想,德是道在有形世界的代表,当你充满了德,你是不是离道很近了,当你的德足够,几乎见道,甚至成为道的时候,经由你生出来的这个有形世界,你自己生的,自己作出来的,你还会不知道吗?当然一清二楚。
所以,俭省是能让人成为道体,也是可以回归长久、长生久视不老的道路与方向,入道之关口。
~~~~~~~~~~~~~~~~~~~~~~~~~~
第五十九章 (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啬(sè)。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dǐ),长生久视之道。
我们继续看第六十章。
前面三张接连着讲关于处世的方法之后,这一章就进行归纳并揭露底层真相。
这里首先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政治方针“治大国若烹小鲜”。
国,可以理解为国家,也可以理解为自身。所以,老子的文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见各道,都在道中。
治国也好,治自己也好,就得像烹小鲜一样,很简单,却急不来,文火慢慢的进行,小心谨慎的对待。
所有的问题,只要细致深入其中,抽丝剥茧,最终都是小问题。只是大部分人没有这种耐心,修养不够,缺乏定性,导致被问题困扰。
当能够以道莅天下,天下就没有什么神不神鬼不鬼的事情了,所有问题迎刃而解。
并非没有问题,而是这些问题伤害不到你。为什么敢这么明确呢?心大了事就小了
这个心大,必须是依托于无形的大道。
前面,我们懂得了道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就像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是生命存活的基础。
无形的道,是整个有形世界赖以存在的基础。明晰确信这一点,心就大了。
当能够以道眼观世间,也就是“见诸相非相”的时候,所有的鬼神,通通自行销声匿迹,归于无形,还哪里来的伤害。
那个状态下,鬼无法兴风作浪,神也安定,人也清静,各不相 伤,彼此同体共存,天地人合一,道立德归,世界祥和,这也是道的状态。
所以,太多人的修行,都因为不明白这重要的一个点,导致一直在表面上做功课,浪费时间精力。
惟见道,一通百通,一了百了。
~~~~~~~~~~~~~~~~~~~~~~~~~~
第六十章 (原文)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lì)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上一章,我们懂得了道的境界,只有安宁、平和、清静,无忧无虑的自在。
达到了如此的境界之后,该以什么样的态度立于世间呢?
老子教我们:“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您成为了泱泱大国之后,就要特别注意在政治道德上的修为。为何要修为?如何修为?
如果你成为了大国之后,四处嚣张、显耀、显摆,到处去干涉别国内政,那么,你的这个大国地位很快就会出现问题,摇摇欲 坠,因为这样的行为离道德已远,失道者寡助,自然垮台。
要怎么修呢?
就跟自然界学习,学习大海永远甘心处于低位,而百川自然而然归流于海;学习自然界中,雌性动物总是如此的安静柔和,却总能让雄强霸悍的雄性动物归顺。
这就是懂得清静、安静的妙处。
国,不四处扰事,保持国力,天下自归顺。
人,不四处惹事生非,瞎捣腾,保持精气神,人生自然顺遂。所以,甘于处下,甘于安静,是道德的基准。
大国,不过分需求小国常来阿语奉承,小国也不过分的去拍大国马屁,两两相安,世界太平。
世界之所以能够太平,以大国能够持有这个“下”的观念为要。
在修身上,中医讲“心主神明”,心安不乱,百病不生。
在修心修行上,不胡乱去插手红尘世事,事来处事,安内处外,一心不乱,定生慧,清虚入道,无为以治。
好好体会掌握这一章内容,让自己的人生有个大屏障,道体就安稳了。
~~~~~~~~~~~~~~~~~~~~~~~~~~
第六十一章 (原文)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pìn),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 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071《道德经》智慧:第 62 章坐进道中 求可得 罪以免
上一章,老子借用大自然给我们阐述了道的处下无为自成之妙后,本章又将开启我们的什么智慧呢?
下面来看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很多人修行的迷茫,就在这一点上,通了就豁然开朗,还得本心。
未修行的人,也将能理解修行的人为什么如此的执着于修行,因为人生境界会大大提升。
这里说,道是万物的奥妙。奥妙在哪里?奥妙在哪方面?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点:
道 是善人的宝
善人的善性,自然而然的就已经与天道非常契合,善有善报,一
点大家都容易接受,特别能理解。能够善良,本书就是难得的福报。
道 是不善人之所保。
理解这个就要费一点劲了,但是费的这个劲非常的值得。
当人们一听到恶有恶报,心里就会觉得爽,痛快,心想,你看,老天都在帮助善人惩罚恶人。
对,那是没错。
而你有没有想过?即便是恶人,他也是在这片土地上,在天底下有他的一席之地,这就是道对待万物的奥妙,也是道对恶人的所保。
是非对错,好坏善恶的标准,是在德的层面。
同时,世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的状况也层出不穷,就看站在那个方位视角来判断。
所以,世间法就是那么奇妙,纠结俗世当中,人生就像在走迷 宫,想找出口很费劲,有的整整找了一生,都不一定能找到人生出口。
就差临门一脚的人,在这一步就能入门:坐进此道先立道,
以道、以真的维度视角度去修正自己,不在世俗迷宫中兜兜转转,就入得门了。
修行是相当于给自己插上翅膀,有了慧眼的指引,以俯视的视 角,所有的问题困难都有了另外一种对待的方式,人生自然一路顺畅,这就是修行之妙,多了一只统观全局的眼。但这还不够。老子说:
美言、尊行……等等,这些都是让世间受益的风气存在,很理所当然。
而不善的,也自有它存在的益处,道从来就不曾抛弃过任何一个众生,不是吗?(是的,世间好坏共存,生死与共。)
然而
虽然每个人在天下,都有他自己的立足之地,甚至有的人成名成就,成为天子、国家重臣、供奉厚禄不断……
但都不如坐进道中!!!
为什么呢?
老子又说:古人之所以那么贵重道,不就是因为一求就得,有罪也可以免嘛?所以道是天下最贵重的。
这里要注意的是,所谓的一求就得,不是得到物质世界那些琳琅满目的东西,而是心清气静、平安、无为的道性。
道里,没有好坏对错,更没有罪疚,没有生死,一视同仁,没有世间的纷争,当然是最最怡然的归宿。
在道的境界里,只有一,没有二。
道生了一,善恶处在二,善恶当中,善离道更近,因而是人的宝。
善护念,持有一颗善心,致良知,内外清明澄澈,无忧无虑。
从而达到无为而成,无为而无所不为,以无事取天下……这就是坐在道中的奥妙!
~~~~~~~~~~~~~~~~~~~~~~~~~~第六十二章 (原文)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sì)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上一章,老子让我们知道了道天大的秘密以及道可贵的原因是什么。
本章,将让我们懂得用道处事的一流人才是咋样的。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这就是以道处世之人的绝招。
好似什么事都没做,却把事都做成了。
好像什么事都不当做是事时,却样样事都能顾及得到,事不算事,事事都成了事。
所有的味都不当做是味,也正因不在乎是啥味,因而也就相当于品尝到了所有的味。
你说,这道的境界是不是挺够奇妙的
常人不容易理解,尝试着理解就好了,慢慢的,您也就是了。
下面这一条,就很少有人能做到了,因为是对人性巨大的挑战 “大小多少,抱怨以德。”
能够以德报怨,那是得具备多大的胸怀呀。正因为有道之人~圣人,懂得了大小多少都是同一回事,就轻易的破解了这个难题。不共戴天之仇跟说骂几句难听的话,在道者的慧眼里,性质都差不多,都是属于有形世界的范畴,形而下。
圣人在处事上,从不贪求大,也不畏难,只是踏踏实实的从细微处,从小事做起,自然而然的也就成就了大事。
可见,要成事,做到,观念上先清晰通达。知道圣人如何成为圣人,你一点一点跟着做,慢慢你也就成了。
王阳明先生龙场悟道,他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
你朝道上努力,总比在其它方面的努力更容易收获智慧。
“轻诺必寡信”
但凡轻易承诺的必定会失信。
这一点上,很多人不断的要求对方承诺爱自己一辈子,攒下了满满了一大箩筐的承诺。老子在这里提醒你,不要太过于相信那些承诺的可信度。
靠依赖外在来的,不如向内求来的更稳妥。
“多易必多难”
很多人一辈子都在使用小聪明,总想投机取巧,走捷径。老子在这里作出警醒:若你一直在寻找容易的事,把时间都荒废了,那
你整个的人生反而就难了。
所以圣人从不做难易之分,只管做就是了。
好比,在成为圣人的这件事上,大家想想,哇,要成为一个圣人那得多难啊。
但是,正因为圣人不把圣人当难事,甚至不认为是个事,踏踏实实的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慢慢的也就成为了圣人,天下就再也没有啥事难得倒圣人了。
在这一章,看得出老子是多么的用心。给了我们成圣的方法:以德报怨,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还给了我们成为圣人的步骤与信心,吾辈当自强呀!
~~~~~~~~~~~~~~~~~~~~~~~~~~
第六十三章 (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073《道德经》智慧:第 64 章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上一章老子给到了我们成圣的秘诀之后,这一章还有什么宝贝要给我们呢?
“其安易持”
在我们生活中,时常都会相互祝平安,因为太常见,就觉得好像平安没有什么了不起。
但是仔细想想,平安就是最大的福报。
人,通常不是愁这就愁那,不是顾虑这就是操心那,真正能够保持一颗平静安稳的心,实在没有多少时刻。
所以,老子说,你要先安,才能保持住你那个圣人的境界。 “其未兆易谋…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你要在什么都没萌发的时候去做谋划,才容易凑效。
在事情没有成型之前你就先做,事情没出现乱像之前你就治理好。
这些都是有道之人的处事原则,善于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再大的树木都是开始生于毫末;最高的楼房也都是从地面建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要对当下每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倾注认真,也不忽略每一个细微之处可以导致的破坏性。
时时刻刻用心,却不刻意,能够柔韧有余,遇物不着相,遇事不扰心。
太过于执着反而就会败。
圣人懂得这其中的奥妙,通常不刻意的去为,所以也就没有败事。
圣人也从来不执着于什么,也就没有什么可以失去。
老子的警醒:人们之所以败,常常就在差不多,就差那么一点点的时候就气馁泄气,所以败了——“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 之”。
如何才能不败?“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如何又能慎终如始?
那就要安住在平和静当中,不乱于心,不扰于情---本来就什么都没有!
心无挂无碍,只是认真沉浸其中,反而就能成事。
圣人的欲望是什么?
“欲不欲”,消灭心中的欲望,摆脱对有形之物的索求:不贵难得之货。平常心立世。
学,也无所谓学不学,就像没学什么东西一样,大智若愚,吸取众人的教训,不再去重复过错。
静静地辅助万物自然成长与生成,而不敢胡作非为,不假与任何人为的造作。
这就是修道的妙处与境界,凌波微步,自在怡然……的本色。
~~~~~~~~~~~~~~~~~~~~~~~~~~
第六十四章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074《道德经》智慧:第 65 章善为道者治世之法
我们进一步懂得了道的奥妙,以及安于道的主要原则之后。 这一章,就是让我们懂得如何能够将道用在世间事上,才会大顺。
老子说:自古以来善于用道的人,不是让民众越来越聪明精明,而是让民众越来越淳朴、厚道,朴实。
为啥要这样做呢?
因为民众之所以难治理,是因为民众太过于喜欢耍小聪明、玩弄智慧。玩着玩着,就会容易聪明反被聪明误,酿成大错。
所以说,用心智来治国是国家的灾难。
因为,心智这东西,属于后天的机制,是小算盘,空耗心力。
而不以智治国的时候,反而是国家的福报,每个人都依照自己的本心本性过日子,悠然自得、自在,那就是人间天堂。
能够知道这两者的区别,本身就是智慧,就是正向的。
能够常常以这个正向作为自己行为的标杆,作为人生的一种准则的时候,即是处在了那个奥妙的德性当中。
这个奥妙的德性,它内涵非常深,非常远……它就是那个无形的世界。
能够融入这个无形的德性当中,人生就会大顺特顺。注意,有形的物质世界恰恰是与这个反着来的。
用在修身上
如果把国比喻做我们的身,把智比喻成我们的头脑,那就少用一点脑袋,顺从老子推崇的为道日损,绝学无忧,绝圣弃智,欲不欲,学不学……自然而然地,一生反而就大顺了。
从这一章当中,我们再次体会到了无形的妙用之处。它是有形物质世界能够顺遂的前提和基础。
若要人生顺畅,无形上下功夫才会有效。
~~~~~~~~~~~~~~~~~~~~~~~~~~
第六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jī) 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075《道德经》智慧:第 66 章不争之威力
我们继续看第六十六章。
我们懂得了如何把道应用在世间,是要与世间反着来,守住那个最根本的,淳朴厚道的本性。
这一章,继续让我们懂得如何在世间成就王道。
还是以大自然的现象作为学习的对象。
第六十一章讲过“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这里再次提到江海所以能为王,大小河流都归于它,是因为它善于向下居于低位。
所以,你若要想能够驾驭百姓,让民众臣服,甘心接受你的领导,就得有大海这种情怀。
想要征服人,在言言辞上必须恳切、谦虚。若要想能够领导民众,就必须把自身的利益放在民众利益之后。
具备如此胸怀的领导虽然高高在上,但民众并不觉得有压力,凡事当先,但也没有妨碍到民众的利益,因而,天下民众都非常的乐意推崇这样的人成为自己的领导。
为什么呢?
就因为他不争。
也不是他什么都不争,而是,他所争的都是人家不愿意要的,争付出,争为他人多服务,这是以头脑主导的人所不乐意干的,所以全天下的人,都没有一个人愿意与他争。
这就是上古之人以退、以柔、以不争,自然而然成就的---成王成圣之道。
~~~~~~~~~~~~~~~~~~~~~~~~~~
第六十六章 (原文)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076《道德经》智慧:第 67 章道之三宝
我们懂得了如何守住道性的根本,同时知道如何学习大自然当中接近道性的事物,也就是如何以道入世。
如何入?
古人讲:“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好的东西难教会,坏的东西不学都会。
好比养成一个端庄的仪态,不是人人都能,但是懒散慢各种恶习人人不学自会。可见,要修持成一个圣人,何其难。所以老子在这一章就要把法宝传给我们啦。
老子讲:天下人都说我的道太大了,大到没有一个具相的东西,就感觉啥都不像。
老子说:那就对了,也正因为大,所以才啥都不像。
道若是能像个什么东西,也就不是道了,就成了宇宙当中的某一个东西而已啦。
您看,老这自信爆棚吧!
那么,面对如此大的大道,该如何守住可以与道关联的妙法呢?
老子说:我有三个法宝,就专门解决这个问题。一个宝叫:慈。
一个宝叫:俭。
一个宝叫:不敢为天下先。这三宝的作用分别是:慈能带来勇。
当一个人具备慈爱、仁慈之心的时候,就能勇敢十足。“为女则柔,为母则刚”就能生动的阐述这一点。
当一个人柔弱的女子成为母亲后,为了抚养孩子长大成人,面对任何的艰难都敢迎难而上,就因为母性的大慈之心在起作用。 俭故能广。
因为足够简单、俭省、简化,所以才能更好的贯穿各个方方面 面,角角落落。换当今的话就是,简单才好复制。简才更方便成就纷繁复杂的宇宙万物。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因为不想为天下之先,不当出头鸟,愿意退让守成,反而的与道契合,可以长久。
而今天的人呢没有慈,只顾勇,勇猛地争权夺利。舍弃了俭,只顾四处推广扩张。
舍弃了后,只管往前跑往前冲。
……死定了。
因为这些种种行为,都是脱离了根,舍本逐末,没有构筑好人生的道德根基,就横冲直撞,这样的人不死谁死。
所以,慈,是无形的武器呀,用它来进攻作战就会胜,用它来守,就能保家护国。
天要救谁,就会以慈悲来做护卫。
也就是,当一个人具备慈悲的心,天自佑之!
这就是老子传授给我们的三宝,能够得到老天护佑,能够与道同频,可以勇、广、久的奥秘!
~~~~~~~~~~~~~~~~~~~~~~~~~~
第六十七章 (原文)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 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077《道德经》智慧:第 68 章善 配天古之极
我们得到了老子传授下来神奇的三宝之后,可不能嚣张呀。所 以,在这一章里,老子就要交代我们,作为有道德修养,受过教育的人,又该如何处世呢?
“善为士者不武”
士是有着近似于道的综合教养之人。也就是有道的人不动武。或者说以善为武器的人,他不会真动武。
“善战者不怒”
一个能战,具备大将本领的人,他不会轻易动怒。或者说以善心为出发点的战者,不会发怒。
“善胜敌者不与”
善于取胜的人,不以敌人周旋,不给敌人任何机会。
或者说以善心胜敌的人,不拖拉,干净利索出手就拿下。
以善的发心用人的人,都懂得谦虚谦让的道理。
懂得以上为人处事的底层逻辑与道理,才配得上称为懂得老子提倡的无为、不争之德。
才算是具备了用人的能力,具备领导的才能。这样才算是符合天道,配得上那上天的德行。
得道者天助。
这是咱们中国古老传统文化所传承下来的,经久不衰,历久弥新,不可更改、不可变动的原则,是极高极致的准则。
从这一章当中我们懂得了,获得了与道链接的三宝之后,总的原则,还是以善为终极武器。
~~~~~~~~~~~~~~~~~~~~~~~~~~第六十八章 (原文)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078《道德经》智慧:第 69 章用兵之道
在上一章里,我们懂得了作为有道之士,善,才是我们的武器。那么,具备了善之后,具体用起来又是该怎样用呢?
用在兵上:“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近似于大白话,一看就懂了,这就是道德应用的原理,也是世界上公认最高的军事哲学。
这里要注意的是,不是绝对的一味退让,而是在具备掌控全局的能力之后,不激进,不主观,不固执的去一味求赢求胜。
而是客观的,综合的考量,把握节奏,顺随着自然趋势,最终达到成功目的地
古人云:骄兵必
若在一点小小的胜利上就自满自足、骄傲自大,让膨胀的头脑占据了理性的行为,自然会招致失败。
取胜后,当稍作修息,重整旗鼓,这会儿就是“以退为进”,在胜利的基础上再出发,就很自在了。怎么个自在法?老子描述:“行无行,攘无臂, 执无兵, 扔无敌”,这就是战场上最为肆意的姿态了: &
打着仗,就像什么也没打一样的轻松~~行无行。 &
挥舞着你的双臂,充分发挥着你的力量,却像什么劲也没使~~攘无臂
&
握着武器,却不像是武器,人已经与武器融合为一,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是无形的致命之击,无兵胜有兵~~执无兵。
&
达到如此出神入化的境界,放眼四海皆无敌。
就像武侠小说里描述的高手,最终来个“独孤求败”~~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的“成”了~~扔无敌。而这过程当中 最最切忌的是:
“祸莫大于轻敌”
一旦骄傲自满,觉得自己能的时候,“不能”的事情,将要来给你体验。
任何时候,都不能轻敌。
轻敌,就连功力深厚的老子,都差点丢掉宝贵的性命,丢失与道链接的三宝,何况咱刚刚入门的新手。
所以,应时时保持战备的警惕,就像前面章节提到的“如冬涉 川,如畏四邻”……,谨慎地朝着既定目标方向稳步前行前进。
当这样的状态养成,你的功力已炉火纯青,你已无敌可敌。
再有两兵相遇的时刻,你心自生慈悲哀悯……如此,才是真正的胜~也就是善用、善胜。
~~~~~~~~~~~~~~~~~~~~~~~~~~
第六十九章 (原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rǎng)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079《道德经》智慧:第 70 章无知之妙
前面的章节,老子就把道与德的方方面面,基本都给我们讲透了,我们到底拿到了多少呢?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老子说:我所说的这一切呀,非常的容易知道,也非常的容易执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但是天下没有人能够知道,没有人能够真正的懂得,没有人能够真正的落实执行。老子为什么要这么说呢?老子为什么要这么武断?
老子既然都这样论断:全天下看也看不懂,做也做不到,那么我们这些人还有必要看他的道德经吗?
请先别激动
如果老子写的这些东西里没有一点料,早就被自然淘汰,流传不下来了。
天下,指的是有形世界的意思,而道是无形的。
老子自始至终,都在为了让我们明白那个无形的道而费心费力。
有形状态下,是绝对不能够懂得真正的无形,也不能够行那个无形。
就像白天不懂夜的黑。
你在白天如何想象那个夜的黑,都不是真正的夜,只有你深入临在的那个夜,才是真正的夜。
这个才是老子说这句话真正的用意。
世人都喜欢自大好功,哪心机在道的无上。
同时也让我们懂得,真正的大道就是不起眼之处,在平平常常当中。
“言有宗,事有君”
凡事都有个主和次,要懂得中心思想与重点。这个中心思想和重点就是: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也”
正因为无知,也就是进入了那个无形的道境界,所以才能够达到
没有我所不知道的。
这也是老子通篇都在想让我们达到的状态,惟有放下对有形物质世界的贪欲,放下自以为是,才能获得真智慧。
而真正的智慧里边,“无知”是中心重点,达到无知的智慧,知而不知的时候,反而自然就什么都知道了。
这样的状态,是中和中立的,相当于一个完整的太极,包含阴阳,圆融无碍。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披褐怀玉”
知道我的人很少,能够遵循效仿我的人,是如此的可贵。
可贵在于
这些能知我,能如我的人,就像圣人一样,外表是平平常常,再平凡不过的。但他的内在,却像玉一样,是汇聚了天地之精华而成,他的自身本身,就是道的集大成就本身。
~~~~~~~~~~~~~~~~~~~~~~~~~~
第七十章 (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pī)褐(hè)而怀玉。
080《道德经》智慧:第 71 章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
道宝宝好,在上一章,老子断言,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知道他的道,也没有一个人能够行他的道之后,这一张就给出了自己之所以为什么这么说的依据。
老子说:
当懂得自己实际上,是根本啥都不知道的时候,这个时候的你才是真正的厉害。
那个真正的自己是什么都不知道,而你偏偏在这里什么都知,百知千知万知,知天文地理人事……哪哪都知道的时候,反而是你病得不轻的时候。
只有把别人以为自己能,沾沾自喜地沉浸其中,自以为是,洋洋自得的那些事,你却当做是病的时候,你才有可能是不病的,是清醒的。
圣人之所以没病,能够时刻保持清醒,是因为他患上了不能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病,所以他才是真的没病。
在这一章,老子把天道的奥秘又透露给了我们。
也就是,道是自然而然的,斗转星移、四时更替……它们何曾先来觉察一番,思考一下,定夺利害一回…然后再去更替…再去移动呢?!
有福气看到这篇的人,该自我清醒一番了,特别是那些以为自己修行了,就很了不起,高人一等的人,高在哪里?
再高的高,最终落实在自然而然才是真高。那个时候,看谁都是自然而然,都是道,那才是差不多。
最终,连这些意识都没有,啥也不知道,闷头扎根红尘,才就真是了。~~~~~~~~~~~~~第七十一章 (原文)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081《道德经》智慧:第 72 章自爱不自贵
老子给到我们关于道的密中之密后,本章,再次把一些需要注意的方面给我们掰透。
老子说:当民众都毫无惧怕之心的时候,作为出色的领导者,此刻才是你真正的大威力彰显的时候。
而不是久不久就找各种借口去制定颁发政令,让老百姓个个提心吊胆的,你就以为是你的威力发挥作用,那个不叫威。
真正的大威,不假造作,没有一点人为的故意行为。
也没有丝毫的惧怕,百姓不会因为害怕,而局限困顿于自己所处在的居所。
毫无畏惧的百姓,也才能具备“天地无私天地宽”的敞开,才能与道同。
敞开了,也就不厌倦、不厌恶所有来到自己身边的事情,敞开心迎接寒来暑往,四季更替,随遇而安;坦然面对柴米油盐,休养生息,随心而行。
正因为毫无厌烦,所以也就毫无压力感,随缘就势,无为而无所不为。
所以,圣人只是如实如是的知,而不附加任何的知见,意见与主张;只是实实在在的爱自己,爱真实的自己,而不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
这一章,就是让我们明心见性,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也可关联到身心双修的修为,心安,无事无病无痛最为自在。不是非得折腾出事来才能显摆出大能。去彼取此,好自为之。
~~~~~~~~~~~~~~~~~~~~~~~~~~第七十二章 (原文)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xiá)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082《道德经》智慧:第 73 章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
从上一章我们懂得了道的自然性,不假任何人为造作。本章将继续深入,让我们更透彻的明白这个道理。
老子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这个可就厉害了
作为一个人,若是一味单纯的凭那股勇气横冲直撞,是有勇无谋,吃亏必定在眼前。
谋,不是让你挖空心思,数心积虑,动用你的头脑心智,而是在明白天地运行规律,人生大道理之后所作出的智慧之举。
敢,与不敢,杀,与活,它们当中的利害关系,到底是为了什么?
凭什么是这个样子?
这当中的因因缘缘……若非得说个一心二楚,明明白白的,你才会去相信的话,那么,圣人也都觉得是挺为难的事。
“道可道,非常道”呀,老子就知道我们这些人太难去相信了,更别说照着去做,所以,只能苦口婆心的再次搬出老天来,让大
家不要再瞎琢磨,相信就好了。
老子说呀:“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天就是道,它从来不与谁争,却拥有了整个宇宙。
“不言而善应,不招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这一段再次着重说明了道的无形无相和自然性。道不言: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不召自来:祸福无门,惟人自招。你当下的人生,都是因缘果报的呈现。
繟然而善谋:那个无形的主宰,它无时无刻不在收集着你的信 息,也无时无刻不在造就着你的成长路径,它的这个谋,是天然的如实如是,没有半点糊弄。
古人云“头上三尺有神明”,糊弄得了别的,糊弄不了自己内在的良知。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一句说得已经很明白了,往心里记,你自会形成善行,勇于不敢。您若是忽视天网的存在,毫无敬畏之心,自会骄傲自大,目中无人也无天,勇于敢,杀自必在前方等候。
不多说了,明者自明。
~~~~~~~~~~~~~~~~~~~~~~~~~~第七十三章 (原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chǎn)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083《道德经》智慧:第 74 章安民之策
道宝宝好,前一章让我们再次巩固了道不争的特性后,本章将再次强化前面提到的观念:什么才是真正的威力。
民众都是不怕死的,有人为了碎银几两,就啥事都能干得出来。所以,以死来威胁民众的这个方法基本没有什么作用。
若是反过来让民众发自内在的害怕死亡,这样就好治理了。当每个人都怕死而不敢轻举妄动,那么,偶尔有一两个不怕死的,拿来杀鸡儆猴就可以了。
就好比动乱年代,越是镇压越是zaofan不断,横竖都是死,民众就不会惜命了,破罐破摔。
和平年代,养尊处优,每个人都不想早死,这就是自发的怕死。但凡有一两个扰乱的就处决,大众就都不敢胡来,就好治理了。
而那些自以为是的,举着侠义的旗子自称替天行道的,却不知,真正的道,人家自有人家的办法,用不着别人瞎掺和。
但凡胡乱替天行道的人,很少没有不被反伤到自己的。
这一章让我们更加地加深了对上一章“勇于敢则杀”这个道理的认知。
为什么勇遭杀呢?
勇,说明你对这个凡尘俗世是如此的上头,也就是忽略了永恒的道的存在,而着迷于无常的世间,并意气用事,自然不能长久,只有杀。
民,也相当于念。人,总是杂念纷飞、意念不断,念何曾自行息灭过?
您去扑灭念头是扑不过的,此起彼伏。唯有您自己安定了,念也才渐渐平息,,偶尔一两个起来,您就好处理了。
谨记老子箴言“不如坐进此道”--万事大吉!
~~~~~~~~~~~~~~~~~~~~~~~~~~
第七十四章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 (zhuó)。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084《道德经》智慧:第 75 章乱之根 治之法
第七十五章
老子文章都是环环相扣的,前一章让我们有了“勇于敢则杀”的概念,知道的人就不会再去乱为了。
但是表面的知道还远远不足够,所以在上一章,老子又进一步把 “勇于敢”会造成的什么严重后果,再进一步的警示了民众:会被伤到自身。
那么,这一章将要给我们什么提示呢? 还是在不乱为的方向上继续给我们开解。
老子说:
民众之所以受饥挨饿,民不聊生,是因为上层、上面的领导太过于胡作非为,大贪特贪所导致。
民众之所以难治,也是因为上面的领导层太过于增强好胜,想方设法,搞官僚架子,搞政绩工程,不关心民众疾苦,高高凌驾于民众之上,民众自然不服,当然也就难治。
而民众之所以不怕死,到了某一定的时候,民众甚至宁愿自己死掉,是因为上面、上层的求生欲望太重,重压之下,民众没了生
存空间自然宁愿死。
以上是三种,是社会的乱象,也是民众的艰难至暗时刻,该怎么办呢?
老子支招:
生无所求,能够拥有自然而然心态的人,反倒比那些整天琢磨如何生得好获得更好的人,要来得贤明。
那些人,正吃着香的,就去想着辣的;解决了温饱就去琢磨更多欲望……永无止境的世俗欲望,反而会令精神生命饥饿,心神扰乱,迷茫失控。
惟有崇尚道法自然的活法,符合于道,才是可贵。
放在个人修为上,就是:
你为什么总是觉得如此的匮乏?
因为你的欲望太多,想要,还要,而你的能力不够,自然感觉匮乏。
你为什么总是定不下心来?
因为你太过于争强好胜,总以为自己能,比别人厉害,不是管 这,就是插手那,身子停不下来,心也就闲不下来,更别说定。你为什么感觉无力、抑郁,甚至想躺平?
因为你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你希望自己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衣锦还乡……总之,你希望能给自己套上各种世俗的光环。
光是这些想,就掏空了你的心力,哪里还有力气去执行,你不抑
郁谁抑郁?
而更严重的是,患这几种病的人,无知无明之下,还要去传染给下一代。
而老子给开的药方,能有几个人懂得珍惜呢?顺其自然 好自为之!
~~~~~~~~~~~~~~~~~~~~~~~~~~第七十五章 (原文)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085《道德经》智慧:第 76 章生命力之奥秘
老子整个《道德经》的中心思想,都在教我们使用柔和弱,这恰恰是与人性相反的,人性是慕强的。所以,他不得不多方比喻,想方设法的让我们接纳这个观念。
这里要注意的是,柔不等于弱,弱也并非低声下气的一味退让,是在包容、理解、接纳、流通之下呈现的涵养,是一股中合之 气。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在物理现象上,活人与死人的区别是柔软与坚硬,从中可以让我们去感受到生命力流通的状态。
当人,不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在情绪上,很板很刻很结的时候,生命力是无法顺畅流通的。
万物草木也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老子让我们记住:“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通过这一番道理,您是不是乖乖的愿意柔起来、弱起来了呢?柔弱利于生命力的施展呀。
柔软如水,能奔腾万里……
用兵太强了就不能胜;
木太强,失去生命力之后也将被折断,砍断。
强大的东西反而是处下,柔弱的东西居上位。
这个道理,在前面的篇章也有多次提到,这里是再次加强,是让我们不要太去“勇于敢”,别太刚强。
如果本章的理念,你一下子还是无法接受,可以回去到其它章里找到可以支撑你信力的内容,比如关于水的章节,《道德经》里有挖掘不尽的宝藏。
~~~~~~~~~~~~~~~~~~~~~~~~~~
第七十六章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gǎo)。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086《道德经》智慧:第 77 章宇宙法则
实在感恩我们的传统文化当中,有这么好的一位引领者,一直在不惜苦口婆心,循循善诱的开导着我们,为了我们不迷失方向,不误入歧途。。。
在这一章里,老子再次给我们归纳总结宇宙的法则: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说:天之道,宇宙的法则,自然之力,就像射箭瞄准目标一样,仰得太高了就要往下按一按,压得太低了又要往上举一举,但始终不离靶心---道。
这就是那股原始自然之力的强大作用和威力。
天之道就是这样,自然而然的辅佐弱者,消减消弱强者,是为了天道永恒的运行。
而人之道,恰恰相反,在社会上是欺弱奉强,在个人上是,好了仍然求更好,永不知足,也没个恒久的目标,哪里有利就往哪。
所以,在人性里,是难以找到所谓的纯粹付出,而能呈现付出的美好之人,除非是接近于道性的人性。
基于人性的贪婪,完全的付出是做不到的。
因而,老子在这里发问:有谁能把自己多余的都奉献出来给予全天下?
“惟有道者”,只有崇尚道的人能够拥有这等情怀,也就是佛家讲的“pusa道”、“布施”。
这就是前面给我们已经讲解非常清楚的道性:“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圣人的处世原则就是:功成不处。
他的欲望少之又少,这种不欲就是贤明,是效法天道的行为。效法天道有什么好处,前面已经讲得明明白白,就不再赘述。
~~~~~~~~~~~~~~~~~~~~~~~~~~
第七十七章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 (shì),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087《道德经》智慧:第 78 章成王之道
中华儿女实在是太有福气了,有如此柔和的先辈,不厌其烦的把正道给我们娓娓道来。
但是这样的福气,也不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能消受得起。有的人就不屑于接受,非要自己去撞一轮南墙不可。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水滴石穿,以及沙漠、地面下无处不清在的水资源、地下河……足见水的能耐之大,是没有什么能够替代的。
弱胜强,柔胜刚的这个特性,天下没有谁不知道,一说就都能懂,问题是做不到。
所以,圣人说:能够担起一个国家,社会、团体,甚至全天下的苦痛,负得起责任,能够有所担当,才能以道化民,成为真正的 “社稷主”、“天下王”。
这就是世间成就的法门。
这就是道的特性,与世俗观念是反着来的。正言若反,忠言逆耳。好好反省!
由这一章,我们再次感受到,道不是仅仅用来学习,用来知道,是用来执行,用来成为的。
是要落地,要服务于生活,成就于人生的。
之所以道理都懂就是过不好这一生,就是没有落实,没有实实在在的执行道理。
~~~~~~~~~~~~~~~~~~~~~~~~~~第七十八章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 (gòu),是谓社(shè)稷(jì)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088《道德经》智慧:第 79 章天道无亲 常与善人
到上一章为止,老子把该说的,该叮嘱的基本都说完了。
这一章,老子把使用道的注意事项以及道的特性再复述一遍。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人性都是充满怨的
怨恨、埋怨……无语怨东风,怨言满天飞,这就是人性的模式。
想在这样的环境里求得个圆满、至善至美,那是很难的,几乎是不可能,处理了这个那怨,也永远还会有解决不完的怨。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所以,圣人非常的理解人性,他从来就不苛求苛责于人,何况 “正负为奇,善复为妖”,世间就没有一个标准的对错。因而,圣人呢,在大的原则上把握住,而不在细节上求全责备于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有德的人心中有道,所有的行为、处世原则都是以道性为准绳、为出发点。
无德的人,就会四处吹毛求疵,到处治理,管控,沉迷世俗里,却最终也理不出个头来。
天道的特性,不会特别的亲近谁,不是谁给它多烧香叩头就特别关照谁,而是,在善恶当中,遵循辅佐善的原则。你天性当中的善良,就是道。
~~~~~~~~~~~~~~~~~~~~~~~~~~第七十九章 (原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qì),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089《道德经》智慧:第 80 章民安乐道
道宝宝好,我们来到第八十章。
通过前面几十章的吸收成长,每个人的道体已经浑然天成。成了道宝宝之后,如何安住,本章就一一给我们描述好来。
老子的文章,各行各业都能看出各自的门道。
比如,政治家从中看出治国的门道,医家则看出治病养生的门 道,修行人看出修心养性的门道,各有各道,若都能回归淳朴自然的本性,那就是离道最近的总道。
不论什么道,最终都落实在以人为本,安居乐业上,才就是真道、正道。
老子在这里给我们描述的是:
小国寡民,一个国家不需要太多的民众。 换成一个人的话,人也不需要太多的东西。
即便拥有再厉害的武器,也不去使用,使民众对死亡心存敬畏,而不随便迁徙。
虽有舟车,也不乘用;虽有兵器,也不四处显示;而是让民众回
归远古的那种淳朴生活状态。
民众们
安心的享受着美食,
穿着美衣,安居乐业,其乐融融
各有各的生活方式,远远的相互欣赏,各得其乐、各得其所,而互不干涉。
这就是最美、最自在、安定祥和的生存状态和、生活家园。
从这里我们懂得了:安心过日子,不劳心,不扰神,纯朴,自自然然,休养生息,就是至善至美的人生状态,道状态。还要哪里去求道!
~~~~~~~~~~~~~~~~~~~~~~~~~~
第八十章 (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zhòng)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yú),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090《道德经》智慧:第 81 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 人之道为而不争
最后一章。
为了让我们更好的能够持道,定心于道中,在这里,老子要把道最最终极的秘密,透露给我们啦。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想要让心能够定得住,就得知道,懂得辨别什么是真东西,什么是假东西。
老子在这里告诉我们:
好话听起来都不好听,太好听的话都不可靠。
真正善的人不懂得辨别,没有好坏之分,太会辨别的人绝对不是善人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事,一些人在哀叹:我这么好,没做过坏事,怎么命运这样对我……等等之类的话。殊不知,在自我判定
自己是好的时候,这本身就有了分别,就已经不是不纯好、纯善了。前面有讲过,真正的善人都意识不到自己做了善事,只是本性自然流露的行为。
真正的知者,他的知识面不会很广博,只是深耕一个领域,而知道的越多,懂得越广博的人,反而离真知越远,不能入道。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亦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圣人不会为自己在这个世上囤太多的东西,而是不停的行动,能帮助到更多的人,自己拥有的就更多;付出越多,自己得到的则会越多,越富有。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最后来个中心总结,意思已经非常明白,不用再解释,目的就是增强我们追随道的信心,让我们尽心尽性的效法天道:利而不 害,为而不争。
此等境界当中,通通透透,自个人也就成为了道本身。
~~~~~~~~~~~~~~~~~~~~~~~~~~
第八十一章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 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至此,八十一章的内容学习完毕,祝福亲爱的、可爱的道宝宝!!!
第三部分:《道德经》智慧路径梳理
(一、二、三)《一》【您已经回不去了
091《道德经》智慧的可贵
智慧 是你能自主
自主在理地面对各种事物自主合理的解决各类问题
《道德经》满满的智慧,通篇学透下来,会令人非常的自在,能量满满
之所以自在 您已脱胎换骨
找到了自心 空明澄澈 了了于胸
了知了宇宙的真相 了知了世界的规律 了知了人自身的玄妙
明世界 明众生 明自己 明生命确信所有的到来都是礼物亦生发对礼物的感恩之心
了知礼物的真谛:真诚的礼物
给出不求回报 以道兜底的礼物越利他越多
越给出越有 逐渐把自己活成礼物自己开心 人见人喜
明了
有无系统的运作方式:相生相成 为一不二
世间人情世故的底层逻辑:
圆形曲线,爱出者爱返 人生真假修为的范畴和精进方向:立于真相才见真相
懂得以假修真如何修真真假假如何取舍 心中明确:
立真修假才有出路 / 假中求真竹篮打水
这些的点点滴滴 如今都已经成为您内在的心力能量源泉成为了您的功夫 您的本领
在您当中 丢也丢不掉——您已经回不去从前的你了!! !
092《道德经》智慧给到的支撑
回不去了
无法 无奈 亦开心
您触达的智慧
已助您链接到无困无惑、无所畏惧的您自然而然
能量慢慢积累、叠加、乃至爆棚您会发现 您可以做很多事 并且很享受每一刻
都是如此安静祥和、平安圆融 您已链接 上那个圆融本体一旦稍有不自在
也能即刻觉察
人生中
有了真相支撑
行走红尘
但凡有一卡点都不会令您再像从前那般心生胆怯
曾经
一粒细沙
都会成为阻碍您靠近目标进程的理由 导致进进退退 反反复复生命如环走珠 没了个头
而今 真相在握您无挂无碍无忧无虑怡然自得当下 远方任逍遥
您就是目标 目标亦是您您是远方 远方也您 回无所回 当下即是
093《道德经》智慧如何持
智慧生活化
把书中每一点
与生活融会贯通 掌握事务后面无形的东西
如何掌握?道理都已融入您之内在需要的仅仅是您的---行行在生命的方方面面
以经书、以人、以事为师
(个人精进+师引)个人精进:惟真是立。师引:天下之所以有经典存在就是给您拥有经师
自我精进的机会
也许 您还需要一位人师
就像每一位奥运冠军都需要有一位教练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闻道有先后 您需满怀敬师之心 诚信敬意才会有长进
多少高僧大德,关键时刻亦须明师认证
虽然您智慧本自具足 就权且把师成当您无形的道母吧师可助力给心按下确认键
其实 师即心 师亦是您 师起到指引您看到月亮的作用之外还会令您
不会因为星星向您眨眨眼而迷失方向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您得有足够的福报
学生准备好了 老师也就到来了一切刚刚好
一点一点的持,慢慢启程,奔赴心中河山吧……
《二》【在路上!】
94《道德经》智慧如何修行
至今日 您已脱离山谷、平坡、山脚……您已在攀登智慧高峰的路上更需珍惜、敬重身边的一切缘相信您也已学会并逐渐做好能让你持续做到并毫无拧巴毫不费力 轻松做到的关键点是明白
一切惟心造没有你的心 就没有这一切
登攀的时候 一望无际皆美景……
也别忘了脚下的悬崖……不能松懈
一失足成千古恨 牢牢抓紧“一切惟心造”这根无形铁索明了
敬重一切就是敬重自心
敬重
诚心正义自然生发
那是助你您抵达终点的燃料
最终轻轻松松自然而然修而不修不修而修
095《道德经》智慧境界
在路上 身处智慧半山腰的您胜览眼前美景之时需收回目光观自己观 您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它们都来自哪里 又将去往何处您要能发现它根本无根,来时莫名其妙去也无踪 不知去向何方 引起情绪的一切人事物只是配角
您才是主角还得明白 您亦非您
您的情绪也非情绪 只是阴阳两面的其中之一正如黑夜与白天无所谓好坏 如手心和手背
仅是生命的一体两面去了哪一面 生命都不成其为生命您 可以尽情享受喜乐 如安享白天的丰富您
也可以完全品味忧悲 如品味夜晚的萧条一体两面才是圆融无碍的您您亦非您 何碍之有!
096《道德经》智慧成就
此时 您已登顶 登峰造极无尽风光尽收眼底底无言妙境尽览于胸道心浑成 您懂得了万法归一 有无不二 心物一元不再心外求法 外在偶像坍塌
您不拘一格 无恐无惑
上穷碧落下皇庭 无拘无束
随俗就雅 随行就市 坦荡利落 您开怀大笑 纵情大哭 皆亦无伤大雅崩溃或疗愈 信手拈来生活已为您所用 您不再让生活用您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您已活在道中道是您
您
亦是道
浑然一体
峰无所谓峰 谷无所谓谷 您发现一路走来所做的一切就为了捡个~寂寞
寂寞当中那份内在的平静、安宁、踏实。。。与妙不可言冷暖自知自赏独孤求败!
而今
您已回归本然安于心乡 无何有之乡
您超越了
世与界的有形束缚体会了其小无内 其大无外其远无边 如环无端
复归于一
以人为本
自在耕耘心乡田园
098《道德经》智慧心地
心乡中
您澄澈、光明、通透、闪亮且柔慈 温馨 您心与意合 知行同频和光同尘天上地下 您是最珍贵 亦觉众生平等
您已然了知生命奥秘 了透生死生命之光熠熠生辉无形之中光亮宇宙
全然的存在
无为而无所不为
如今如如之根深扎如磐石“善分别而心无所动”处处无所用心 此心光明生命自然而然
精彩纷呈 乱花渐欲迷人眼 放眼皆坑
紧紧撰住心中真知金箍棒
着力点于:真知---定海神针!一招即破万迷
着眼幻像 幻生幻 永无宁即便八万四千法门
亿万法门都拯救不了立于真相 坑也就不成其为坑大道至简 至化于
"至虚极 守静笃"!
(完)
感谢您的阅读!
V:zggx120
参考书目:
《道德经》老子
《帛书版道德经》
《老子他说》南怀瑾
《吕洞宾秘注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