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胜华梅山风V
三江城,作为老挝首都万象的商业繁华之地,其迅猛发展背后离不开华人群体的推动。这里已然成为华人,尤其是湖南人的聚集中心,并逐渐塑造出一个别具一格的文化与商业环境。湖南人凭借其独特的创业精神和不懈的勤奋,在这片异国土地上铸就了令人钦佩的辉煌。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在老挝的湖南人数已高达40万,这一数字约占老挝总人口的近五十分之一。这一现象不仅彰显了湖南人在老挝社会中的举足轻重地位,更深刻揭示了他们对老挝经济文化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湖南人的到来与活跃,不仅重塑了当地的商业生态,更对老挝的文化交融和社会结构带来了深远的变革。
老挝是一个与中国接壤的东南亚国家,但大部分人对这个国家都比较陌生。它的经济水平不高,相应地生活条件也不是很好,不被关注也很正常。但近年来有一大批中国人涌入老挝做生意,为什么他们要到一个相对中国更落后的国家去谋生呢?
在去老挝的人中,以湖南人居多。虽然老挝的生活条件不能跟中国比,但不少人住豪宅开豪车,看上去还是过得很不错的。他们有的是卖五金、摩托车等,在当地这些行业里做到了“老大”,自然赚钱不少。老挝工业不发达,这些行业还是很有市场的。
此外还有湖南人利用老挝丰富的红木资源,加工红木家具卖到中国,同样也能赚到钱。因为老挝当地居民并不会购买红木家具,红木在他们眼里一钱不值。可是红木家具在中国有很大的市场。而中国人在当地开厂做生意,也带动了当地的发展,为老挝人创造了就业岗位。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国家为了促进云南橡胶产业的发展,决定从湖南的邵东和祁东两地抽调五万人建设云南。
之所以选择以湖南援云南,是因为湖南的祁东和邵东这两地,刚好也是湖南的贫困地区。
这两个地区自古穷山恶水、天公不作美,自然灾害又频发,经常一场大旱下来就颗粒无收,给当地闹闹饥荒。
但偏生这两个地方的人口数量又很大,人均耕地面积又少,这样一来,日子过得自然是僧多粥少,尤其是农民的生活,根本就是难以为继。
所以,当地农民也只好选择转业、或是外出谋生,恰好国家政策扶持他们去云南种植园发展手工业,自然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机遇,便开始向云南迁移,成为了云南边疆建设的主要力量,为我国橡胶事业做出了巨大的发展。
后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行,这些在云南的湖南人,便想着借助边境地区的地理优势,跟东南亚国家做起生意。
湖南人一向以敢拼敢闯、敢为人先而著称,尽管老挝最开始做起生意来很是辛苦,但他们也没有想过放弃。
当然,想要做生意,总归是要进货的。而这些在云南的邵东人,知道的商品市场只有一个,那就是邵东商品市场。
于是,邵东人们便开始从邵东进货,又卖给老挝,由此赚来第一桶金。
但渐渐地,仅仅老挝北部的几个省,已经满足不了邵东人做生意的野心,于是他们便决定冒着风险,开始用偷渡的方式,打开老挝的全境市场。
当然,既然是偷渡,自然就不敢太正大光明地做,于是这些邵东人就摆摆地摊、挑着箩筐四处兜售,并趁着四处经商的机会,深入了解老挝的消费市场,为此后湖南人在老挝实现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
湖南人很快发现,老挝人民的心态都普遍比较佛系,对于赚钱积极性不大,得过且过,比较安于现状,这也是老挝长期发展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
佛系的老挝人,自然卷不过拼搏劲头十足的湖南人,也正是凭借着这股劲头,湖南人在老挝能够把握住更多机会,发展势头愈发凶猛。
虽然一开始偷渡做生意很苦,但湖南人能吃苦。尽管湖南人在老挝做生意时常面临语言不同的难题,但湖南人硬生生用手势比划,以及按计算器上的数字给克服了。
等到磨憨口岸开通后,这批在老挝的湖南人,也就跟瞌睡来了递枕头一般,直接把生意从老挝的最北端,给做到了最南端。
于是,随着老挝各省的相继对外开放,便迎来了第一批湖南人的移民潮。
这一回移民归来,湖南人便不再像之前一样只当一个流动摊贩,而是转变为定点经营,开起商铺。
到了2008年,随着老挝湖南商会的正式成立,也宣告着湖南人在老挝的经济成功占据一席之地。
于是,逐渐地,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大量湖南人(约40多万)涌入老挝,当然背后的原因是当地人工便宜,美女多……(彭胜华供稿)
编辑:李顺萍 李锦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