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薪火相传,感人至深的孙思邈文化。
孙思邈文化,在浏阳的影响巨大。孙思邈公园牌坊上书写的“苍生大醫”耀眼夺目,“洗药桥”成为象征性地标;多家药王道观,倍受老百姓敬仰。《千金要方》福祉社会,利济苍生。隔河相望,如今有孙思邈文化的传承人邹世发医师,数十年来,坚持不懈以大爱之心,为广大疑难杂症患者解除痛苦,作了大量工作,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好评,还获得了许多荣誉。
伴随大健康文化日益深入人心,人们对药王孙思邈的认识,日增强。
什么是信仰,信仰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指引方向,抚慰灵魂,震撼灵魂,给予勇气,它在黑暗中照亮灵魂。
孙思邈文化,历经千年,给人信心和力量。他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他强调医生应具备“大慈恻隐之心”,要同情和关心病人,把病人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他的医德观念对后世医学伦理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孙思邈非常重视养生之道,提出了许多养生方法和原则。他认为,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在于预防疾病,而预防疾病的关键在于养生。他的养生思想对后世中医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孙思邈对药物学也有深入研究。他详细描述了各种药物的性味、功效、用法和禁忌,为后世药物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料。
邹世发医师,用自己的数十年的医德和医术,弘扬孙思邈的文化和精神,在当地造福一方,一面面锦旗告诉人们,他在浏阳河畔,赢得了老百姓的赞誉和良好口碑。
(二)
凤凰坡上,师承收徒。
阳河畔的浏河村,有一处凤凰山坡,同时建有高峰寺,安放有药王孙思邈的塑像。
会场的室内,正堂上悬挂的伏羲、华陀、孙思邈、李时珍等十余幅先辈画像和简介,可以让人们驻足,加强学习了解。
2025年3月1日(二月初二),这一天是龙抬头的日子,阳光普照,春和景明。
9时30分,心甘自愿,追随邹世发学“郎中”的弟子均已到位。
见证人:浏阳市民间传统中医药文化传承保护协会会长杨振文、副会长郑宏奎亲临现场指导。陶维清、刘平湘、张明启、张春生等,纷纷向邹世发医师表示祝贺。这次活动,还吸引志愿者罗洪、罗彬、胡美玲等人的关注,他们积极为活动服务,作了大量工作。主持人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胡玉明。
这次拜师仪程,按照“师承收徒”传统文化的礼仪进行。
恭请师父邹世发,在正堂居左就座,师母居右就座;行业前辈及同道在前面左边就座;同门前辈、同辈等右边就座。
主持人介绍了师门、师父和门派传承情况。
邹世发医师的师承脉络,源远流长,他是集众家之长的“土郎中”。
同时,他还是“国宝级中医”劳模,孙思邈文化传承人。
现年72岁的邹世发,系浏阳浏河村人。其学医历程,堪称民间中医传承的活态样本:
启蒙阶段(1978-1985):最早师从陈学轩(伤寒派)辨识草药,掌握本地药材特性;
他博采众长(1986-1996),先后师从杨世合(风湿)、鲁春桃(无名肿毒)、尤华珍(儿科世家)、邹昌贤(治蛇科)、李国桃(中医世家)、蔡洪光、潘辛卯(中医)等多位名医,融汇南北医技。
其体系成型(1997至今):融合现代医学知识,形成“六经辨证+草药外敷+经络调理”特色疗法。
据了解,邹世发在临床实践中,有据可查,有名有姓的诊疗记录,涉及类风湿关节炎(含合并痛风者)、腰椎间盘突出、中风后遗症等,康复调养人员达200多例,还有儿童脑积水、晚期糖尿病并发症等疑难杂症等,皆有针对性调理,绝大多数人取得明显实效。
尤为可贵的是其医者仁心,他曾上门为10多名贫困患者作义诊,有的象征性收一点费用,有的减免费用,帮助患者脱离苦难,有的重新恢复生产劳动能力,有的建立了家庭,结婚生崽,过上了正常人的幸福生活。在邹世发的中医传习所,可以看到受益者赠送的许多锦旗。2023年,他进入“湖南省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4年5月,邹世发获国家卫健委颁授“国宝级中医”,同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国医劳模”勋章。浏阳市民间传统中医药文化传承保护协会,吸纳为会员单位。
仪式开始,由邹世发医师领队,带着新弟子,上香拜祭祖师,在药王孙思邈的塑像前,行三跪九叩大礼。
返回会议室,新弟子向师父献上“六礼束脩”,即芹菜、莲子、红豆、红枣、桂圆和腊肉干等物品,以及茶叶、“文房四宝”,寓意着勤奋、纯洁、忠诚、幸福等美好品质。同时,师父训诫门规,勉励弟子踏实做人、勤奋学艺、光耀门派。
尔后,新弟子石华生、黎茂富、彭万林、寻仲昆、谭玉英、谭平英、黄霞、高慧琴、蒋春分、唐海波、段聪悫,分别向师父敬献“改口茶”,同时改口称呼师父、师母,行跪叩大礼,头顶拜师贴,双手奉上。
师父尊鉴:
为弘扬孙思邈“苍生大医”精神,尊师重道,弟子蒙师父允纳,授业学习,深受训诲,自此对于师父,当知恭敬,出师之后,当怀感恩之心,没齿难忘,情出本心,绝无反悔!诚具名帖,恭行拜师之礼。(弟子XXX:师父邹世发:2025年3月1日)
见证领导与代表杨振文会长和刘平湘老师分别讲话
杨振文会长对邹世发医师收徒,弘扬孙思邈文化和精神,为防治未病,加强老百姓的大健康文化建设,从身边人和爱好者抓好带动,寄予厚望,并表示祝贺。他说,这次见证拜师仪式,超出他的想象,希望弟子们中间,经过勤奋努力,积极向浏阳市民间传统中医药文化传承保护协会靠拢,不久的将来有人加入协会,发挥示范作用。
刘平湘老师发言,以诗抒情,“赤脚医生pusa身,国宝中医术高明。名扬四海药王现,当代国医劳模尊。”他满怀感慨说“名师难遇今已遇,拜师难拜今已拜;德术有师戒尺摧,青出于蓝胜于蓝;天下苍生有病难,妙手回春乌云散;我愿药王常住世,娑婆无处不赞叹。”
会后,他又作“见证高峰寺国医劳模师承收徒仪式有感”,采撷如下:
“宝香一柱供药王,佛光注照众吉祥;世发受命收徒弟,一脉相承不走样;凤凰坡前红旗飘,君子降生浏河畔;几十年来同国运,咬定青山不徬徨;有福之人生中国,赤脚医生顶荣光;不忘初心担使命,悬壶济世治病忙;治好一病得康宁,实现国梦有人帮;感恩雷锋鼓舞我,师传道德铭心肠;杏林花开香京城,荣登国医劳模榜;弟子拜师我名下,酸甜苦辣我尽尝;千言万语一句话,病人皆是我亲娘;赤脚医生仍是我,党的教导记心上;传承祖师药王法,我将无我万年长;桃李满天个个佛,人人康泰家国昌。”
青年知识分子罗彬,见证了邹世发医师师承收徒全过程,当他目睹长者寻老师行跪礼拜师时,会后他说“震撼了心灵”。
见证人陶维清先生,赞邹世发中医师“邹公医术堪称神,济世悬壶技立身。妙手仁心除众疾,东风催暖杏林春。”
(三)
行稳致远,众人智慧。
浏阳市荷花邹世发健康养生中心,致力于弘扬孙思邈文化和精神,全心全意为老百姓养生保健服务。
邹世发医师收徒,一是利用好一张“名片”。即共同为构建孙思邈书院平台助力,尊师重道,致力利用好、挖掘好、发展好,弘扬孙思邈文化和精神。
这次收徒,共有11人呈上拜师贴,他们分别出生于上世纪的40年代、50年代、60年代、70年代、也有80年代的;他们当中有的来自四川、陕西,也有祁东、醴陵地区的,分别来自各行各业的基层群众。刚开始,虽然是松散型的人员,但经过邹世发医师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在浏阳市民间传统中医药文化传承保护协会会长杨振文、副会长郑宏奎的关怀指导下,以及众多志愿者和爱好者的帮助下,逐步使大家形成共识,凝聚到了孙思邈书院这个平台上。
二是形成合力,众人智慧。孙思邈书院聘请杨振文会长为荣誉院长,增强凝聚力、向心力。还要聘请一批专家教授、学者为顾问,加强孙思邈书院教书育人的建设,引领学员授业学习,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三是行稳致远,由浅入深。邹世发医师这次师承收徒,大家在学中干,干中学。根据大家的实际情况,采取把握共性,区别对待,突出重点,差异化管理的方式,实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办法,渐进式的推进。
学徒时间,原则上为五年制。由普通适应,渐次中级,针对性的研学研修,实行差异化管理。
学习方法,从兴趣学习入手,以药食同源的瓜果、蔬菜、香料等草本生态动植物为切入点,让大家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找熟悉的素材,增强系统性、科学性的理念,增强生活化、规范化、药食同源理念,加强健康养生就在身边的认识。
同时,要建立中草药种植基地,或者借力发力,利用有关种植基地,注重资源共享;注重利用四时季节,有计划地进行上山活动,开展釆摘识别,学习炮制技艺,逐步形成单元学习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展开,有序有效推进。
教学相长,实行自我教学,互帮互学,开门办学,学徒引流,临床传授,重点跟进,一对一的研学,逐案记录,形成学习收获体会,二个月作一次小结。
还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现场体验,网络微信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强化“赤脚医生”理念,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老百姓健康服务的理念。医术精湛者,一定要心怀精诚,为患者服务。行医之道,先正其身,再疗他疾。增强人体健康与宇宙和谐息息相关理念的认识,引导人们在治疗疾病时,注重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
强化薪火相传,医者仁爱,生命所托,感受深情的理念。中医之道,修身为本,调和阴阳,以达至和之境。中医之智,未病先防,调理身心,健康自来。中医之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悬壶济世,医者仁心;千锤百炼,德行天下。传承千年中医之精髓,扬高尚医德之风范,守护生命健康之初心。
四是抓好开班第一课。
恭请杨振文会长作开坛主讲,然后请各位徒弟,每人提供10种不同类型的药食同源的品名瓜果、蔬菜、香料等草本生态动植物名称,性味、功效、用法和禁忌,以及配制(食用)方法,对于健康养生和调养的指导作用与意义;尔后,进行互动补充。大家认为,学好中医,从药食同源抓起,从养生入手,有利于解决和保障家人不得病、少得病;这个方法好,确实是“草鞋没样,边打边像”。经过大家相互启发,确定付诸实施。第一次拟请3名徒弟作情况介绍。以后,逐步推进。
年近耄耋的寻仲昆老师说,通过充分讨论,拜师学习,目的明确,内容实在,可操作性强,引人入胜,未来可期。
2025年3月2日整理
编辑: 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