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钢建:康熙赐李光地茅台酒,瓶绘水浒108将
中华名人在线 2025-03-05 13:45:42 作者:zhhmrzx 来源:

康熙赐李光地茅台酒,瓶绘水浒108将

       在茅台酒的早期历史上,有一件值得重视的历史事件。那就是康熙皇帝在茅台酒定名后第二年,宫廷就使用茅台酒。并且康熙赐大臣李光地茅台酒,酒瓶绘有水浒108将。


        清朝康熙年间著名大臣李光地(1642年9月29日-1718年6月26日),字晋卿,号厚庵,一号榕村,福建泉州府安溪县人。李光地作为清代康熙朝大臣,也是著名理学家。

        李光地乃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康熙十七年(1678年),李光地及其家族联合清军,在福建泉州击破郑锦部将刘国轩,迁翰林学士。康熙十九年(1680年),进京,授内阁学士。时南疆初定,台湾问题又亟待解决,李光地献策,趁郑克塽年幼,台湾不稳,主张迅速进兵,并推荐施琅为帅,遂收复台湾。物证有康熙赐施琅瓷器。李光地和施琅对康熙年间统一台湾贡献大,得到朝廷的诸多嘉奖。

       李光地历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兵部侍郎、直隶巡抚、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要职。李光地负责过经筵日讲、起居注册、典会试、视河工、督顺天学政、治河漕运,著有功绩。李光地虽屡遭言官及臣僚参劾,但因受康熙宠信,得以安然为官。李光地是理学家,钻研并笃信程朱理学,康熙帝常召入便殿与讲论。康熙四十五年,奉旨编修《朱子全书》、《周易折中》和《性理精义》等书。

       康熙皇帝后来将李光地派到台澎,担任知县。李光地因介入党派之争被贬到台湾后,努力亲民,得到台湾人民的爱戴。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李光地去世。李光地在继承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中起过重要作用。他在清朝官场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善辨风向,知进退,恭敬谨慎,重视人才。李光地的思想在当时具有先进性,拥有文化自信,力主兴礼乐,防止传统文化被外来文化破坏和侵蚀。李光地的思想主张对康熙晚年的决策产生很大影响。康熙帝称他“谨慎清勤,始终一节,学问渊博。朕知之最真,知朕亦无过光地者”。李光地著作有《榕村语录》《榕村语录续集》《榕村全集》等。

      李光地历任官职颇多,但是一生清正有为,深得康熙嘉许。康熙四十年(1701),担任直隶巡抚的李光地受命治理永定河。他动员民众,仅用40天,就在郭家务至柳岔口筑堤、开河200里,“沿河田畴固出,二麦丰收”。康熙亲临视察,喜曰:“用一清正抚臣,便岁丰民乐。”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吏部接到康熙谕旨:“李光地居官甚好,才品俱优,著升为文渊阁大学士”这样,年过花甲的李光地正式登上了相位。

       康熙还赐李光地“夙志澄清”御匾、“夹辅高风”御匾和“谟明弼谐”御匾。康熙褒扬李光地“计谟明智,抉弼和谐”。李光地去世后,雍正为其刻了一个谕祭碑,在祭文里赞扬他“学问优长”“一代之完人”。

        李光地晚年多病,曾患有恶疮、疥毒,几乎不能行动,他多次乞归故里都被康熙帝拒绝,康熙帝对李光地关怀备至,时常赐药,甚至还亲自指导治疗方法。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五月二十八日,李光地因疝疾速发,卒于任所,享年七十七岁。皇帝派遣恒亲王允祺前往吊唁,赏赐千两金,谥号“文贞”。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光地之学,源于朱子,而能心知其意,得所变通,故不拘墟于门户之见。其诂经兼取汉唐之说,其讲学亦酌采陆王之义,而于其是非得失,毫厘千里之介,则辨之甚明,往往一语而决疑似。”

       《清代名人传略》:李光地在其政治活动中,清廉勤政,公忠体国,秉持大义,不拘小节。早年他积极配合清廷平定福建耿精忠、郑经之兵乱,力主收复台湾维护国家统一。中年他用治理畿辅政务,注重关心民众疾苦,大力兴修河道水利,提倡发展社会生产。晚年他竭诚辅佐康熙帝治国,极力迎合清廷的思想文化政策,曾奉敕编纂了《性理精义》、《朱子全书》、《周易折中》等彰扬程朱理学之书,经康熙帝审定以御纂、御定名义颁行于学宫,对于当时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李光地生平著作丰富,主要有《周易通论》四卷、《周易观象》十二卷、《诗所》八卷、《大学古本说》一卷、《中庸章段》一卷、《中庸余论》一卷、《读论语札记》二卷、《读孟子杂记》二卷、《古乐经传》五卷、《阴符经注》一卷、《参同契章句》一卷、《注解正蒙》二卷、《朱子礼纂》五卷、《榕村语录》三十卷、《榕村文集》四十卷、《榕村别集》五卷等。

       李光地墓在在福建泉州安溪县蓬莱镇新坂村柏叶林。李光地墓原为石构,外观呈“风”字形,墓碑、石翁仲、石兽、华表、御制丰碑等均毁于1958年,石料被用于修渠。wenge后其后裔重修,恢复墓碑,草创墓型。1988年,安溪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光地故居位于湖头镇中山街,由明初李氏先祖李森建。经清初扩建重修,前后三进,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被称为“大宗祠堂”,乃湖头李氏祀先祖、明宗规、行族事的所在地,春秋两祭,祭祀规模盛大。庙内尚保留有明英宗皇帝敕文。

       第二进大厅厅前悬挂“夹辅高风”匾额,为康熙皇帝表彰李光地所赐,厅中高悬“急公尚义”匾额。第三进厅堂前横挂“鸣臬闻天”匾额,为正统年间宰相叶向高题赠。厅堂后侧悬挂“保世滋大”匾额,疑为李光地所题。庙并有许多金碧辉煌的柱联,有较高的文物价值。1988年,李氏家庙经海外族亲李氏昆仲献资修复,焕然一新。

      李光地后人繁衍至今已有15代左右。湖头镇有十万人口,其中李姓就有三万多人。每年李光地忌日和诞辰,来自各地的李光地后裔总会齐聚一堂,缅怀先人。

       李家在海外的宗亲有几十万人,影响很大。其中华侨的侨领有印尼李尚大和新加坡李陆大等。

‌‌‌       茅台酒的正式成名始于清代,当时茅台镇的酿酒行业开始兴旺起来,出现了“茅台春”、“茅台烧春”、“同沙茅台”等名酒。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偈盛烧房”将其产酒正式定名为茅台酒。清《旧遵义府志》所载,道光年间,“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茅台酒正式定名后,第二年康熙皇帝就指定将茅台酒赐给李光地,并且在酒瓶上绘画水浒108将。康熙皇帝所赐茅台酒目前来看属于第一批官方茅台酒。李光地将康熙皇帝所赐茅台酒保存起来,才能传至今日。

编辑: 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