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市嗣同学校纪念谭嗣同诞辰160周年暨学术座谈会侧记
谭玉英
(一)
三月,你犹如春风,吹拂大地,昭苏万物,传递着生机与活力。
2025年3月9日上午,在浏阳嗣同高级中学仁学楼4楼会议室,隆重举行了一场氛围浓厚的“纪念谭嗣同诞辰160周年暨学术座谈会”。
举办单位,浏阳嗣同学校对会场进行了精心布置。谭嗣同的著名诗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衬托着叩人魂灵的名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德树人,为党育人。
谭嗣同君子书院积极协办,慕名而来的湘潭韶山村集团品牌管理中心主任、韶山村公益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兼执行理事长、毛家集团总经理兼执行总裁黄孝正先生一行3人,亲自莅临出席;
家住岳阳市的谭嗣同嫡系后裔第五代孙谭士恺,中华谭氏族谱编撰委员会秘书长谭卓越,谭嗣同君子书院院长谭常来,副院长谭士圣、谭玉英、顾问谭常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胡玉明、丁纯蓝、湖南省体育局足球俱乐部负责人李承真、中华名人在线副总编辑李顺萍,以及对革命先贤谭嗣同仰慕已久的李颂辉,浏阳市嗣同学校部分师生代表等参加了座谈。会议由学校文金林老师主持。
首先由浏阳市嗣同学校党支部书记、总校长何申如致欢迎词,接着由学校董事陈富国发言。
何申如说,回望160年前的谭嗣同——一个在历史长河中用生命点燃火种的浏阳人诞生了。他的故事,不是教科书上的遥远符号,而是一面照见过去、映照未来的镜子。
——回望过去:他以热血书写“变”的哲学。1898年,34岁的谭嗣同面对维新变法失败,选择用头颅撞击旧时代的铁幕,那句“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的呐喊,至今仍在叩问我们:变革需要怎样的勇气?他不仅是“戊戌六君子”,更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的拓荒者。《仁学》中“破中外之见”的主张,早于新文化运动20年提出思想解放,他创办浏阳算学馆,将数学称为“万物之公理”,在科举制度下,为科学教育劈开一道裂缝。他有冲决网罗的胆魄,更有开创新知的远见。
——观照当下,他的精神正在这片土地生长。浏阳在全国百强县榜单上,闪耀着科技创新的光芒。当我们看到烟花工艺与数字技术融合,当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年轻科研团队攻坚克难,我总会想起谭嗣同翻译《光学图说》时的那盏油灯。他主张“道器并重”,正是今天我们坚持的“科技与文化双轮驱动”。在嗣同学校的课堂上,孩子们诵读《仁学》时,讨论人工智能伦理,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正是对先贤最好的告慰。
——展望未来,我们仍然需要“嗣同精神”。需要像他研究矿务铁路那样脚踏实地,需要像他融合儒释道与西方科学那样勇于突破,增强文化自信,同时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再造文明。愿我们一起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写下属于这一代人新的篇章。
尔后,谭卓越受杜钢建教授委托,作了致辞发言。谭嗣同君子书院院长谭常来,向与会人员汇报了2017年以来,谭氏家族坚持以先祖先烈为荣,不忘先贤,坚持在探索挖掘方面不懈努力,彰显谭嗣同文化与精神,特别是在谭恒昶的指导下,建立了《走读谭嗣同》小分队,开展走读调研活动,他亲自组织撰写了文稿,指导建立谭嗣同学术研究基地,建立《谭嗣同君子书院》,在谭嗣同殉难120周年之际,形成了《走读谭嗣同》这本大著,它包含着集体智慧的结晶,在长沙图书馆召开发布会上,省政协原副主席刘晓出席会议并讲话,还有一批专家教授与学者出席。向谭嗣同爱国公益基金会负责人谭志宏、谭裔,先后多次汇报,争取重视与支持;先后与浏阳市嗣同学校前后多任校长对接,如期举行纪念谭嗣同157周年活动、谭志辉画展暨捐赠嗣同公遗墨手迹绘画作品,有6名学生举行了收徒拜师礼;湖南奕喜科技有限公司、中国作家胡玉明,携手向浏阳市嗣同学校图书馆捐赠图书和墨宝约2000余册的活动,杜钢建教授率员到美国奥城大学、香港工商界进行学术交流,向学校图书馆和与会者,捐赠了《走读谭嗣同》作品予以馆藏。坚持与时俱进,加强持续性的研究,等等,取得实效。
(二)
谭嗣同被誉为近代科学家,是在谭嗣同诞生150周年时鲜明提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走读谭嗣同》作者胡玉明,有缘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魏义霞教授著《谭嗣同哲学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3月)中阅读到。
人类科技史反复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特别是科技强军,习近平说“科技兴则国兴,科技强则国强”。对于教书育人来说,启迪后昆,强化理念,尤为重要,它可以布种,浸润心田。
由此,他以此为切入点,系统学习,并进行梳理,形成了《管窥谭嗣同被誉为近代科学家》一文。
魏义霞指出,“谭嗣同被誉为近代科学家,无论这一界定是否合适,有一点却是不争的事实:谭嗣同是具有科学家精神的哲学家。”
一是谭嗣同从小就对自然科学兴趣盎然,而且终生不辍。一方面,谭嗣同的自然科学兴趣是广泛的,故而对古今中外的各种自然科学涉猎广泛,兼容并蓄。另一方面,在五花八门的自然科学中,他始终对算学情有独钟。从浏阳办算学馆的往来书信看,倾注了他很多精力,包括深邃的远见卓识。他视野开阔,具有格致与哲学双重维度。正由于这个原因,谭嗣同的科学观与他的哲学观尤其是仁学观相互涵摄。对于这一点,他的《以太说》便是明证。
二是谭嗣同具有浓郁的实学情结,实学与他的哲学密切相关。他以“北游访学”为契机,对实学的崇尚,他始终如一。管窥他的实学情结,无论在早期还是后期,谭嗣同对实学的理解,都是他哲学观的一部分。可以说,谭嗣同的实学情结,决定了他的哲学样式。即使在转向仁学之后,谭嗣同依然热衷于源自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概念和学说,特别是喜欢用元素说、以太说、牛顿力学等出于西方自然科学而具有“实证”属性的知识,揭示天地万物的由来和运动。
魏义霞教授说,谭嗣同的仁学别具韵味,风格独特。例如在对“仁以通为第一义……通之象为平等”以及平等与不生不灭的论证中,将仁虚化,推出了以“三界惟心”“一多相容”“三世一时”为致思方向、思想主旨和价值意趣的佛学化仁学。后来,他在转向“以心挽劫”的仁学,仁学也是实学。
特别是在救亡图存迫在眉睫的中国近代,最急切的莫过于救亡纲领和启蒙方案。在这方面,谭嗣同始终恪守以实学救亡、启蒙的宗旨。正是由于他近乎虔诚的实学情结,谭嗣同的变法措施从大处着想,从小处着手,有关国计方面的商务、矿务、铁路、实业与有关民生方面的电灯、饮食、衣服和语言文字等皆在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对修建京广铁路,“道湖南,则利铁路者九,而利湖南者十。”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集》上看到《仁学》第四十四篇(第359页)称:“在北纬三十度至四十度之间,天若豫为位置,令其土壤成一线。苟因天之巧,济以人力,以三万余里之铁轨穿为一贯,如牛鼻之有雉,鱼腮之有柳,……托余生于铁路,……而各国所获铁路之利,抑孔厚矣。”了解其120年前:“以言乎其实”,陈利详于20条;“以言乎其名”,又略举有4条。即与如今中华民族强大起来,大力推动的“一带一路”建设,亦相吻合,可见“此盖矗天绝地之勋德”。
谭嗣同的实学情结,还可窥其传统道器观。他推崇王充、张载和王夫之的气学,赞同张载从实学(阴阳之气)的角度,论证天地及其运动,赞同王夫之从实学(气本论)的角度,解读《周易》和道器观。他用自然科学知识或概念论证仁学。胡适曾在分析中,就非常关注其中的“科学知识”。谭嗣同在《以太说》中将以太说成是宇宙间的最小单位。魏义霞教授指出,就谭嗣同将以太说成是“原质之原”的角度看,以太颇有些万物始基的味道;就他将以太说成是万物运动之机的角度看,以太颇有些宇宙主宰的味道。
三是关于谭嗣同的学科观。他对算学,不仅情有独钟,而且终身不綴。充分反映谭嗣同浓郁的自然科学情结,与他的学科观一脉相承。具体地说,谭嗣同认为,算学、几何学是为学之基。他还进一步界定教与政、学的关系,明确提出“教能包政、学”,在教一政一学的层层推进中,从动机和效果入手,框定学的方向和方法;在层层推进中,提倡各种专门之学,寻求中国的救亡图存之路和思想启蒙之方。并通过政治、学术的相互促进落到实处,浸透到国家政治、语言文化、宗教礼仪和百姓生活等方方面面。他推崇、阐扬的人物,以正面之推崇、阐扬为主。除了孔子,谭嗣同推崇的中学人物还有周公、墨子、孟子、庄子、王充、张载、黄宗羲和王夫之等。
谭嗣同对墨子的推崇与膜拜溢于言表,他的思想深受墨子影响。他认为墨子是独立于孔子而存在的。对于墨学,谭嗣同如是说:“墨有两派:一曰‘任侠’,吾所谓仁也;一曰‘格致’,吾所谓学也。
在谭嗣同那里,侠用墨子的话说就是摩顶放踵利天下,就是舍身救世的道义担当,鼓励人们以救世为务。因此,谭嗣同声称自己从小就怀有墨子任侠救世、摩顶放踵利天下之志。
所谓格致,也就是自然科学。谭嗣同认为,墨学中包括各种自然科学,并且成为中国本土自然科学的源头活水。
谭嗣同的哲学是宣布“仁为天地万物之源”的仁学,而他所推崇的仁就包括墨子的兼爱在内。这是因为,在谭嗣同看来,墨子的兼爱就是仁。
二是孟子。谭嗣同指出孟子从正面“畅宣”“畅发”孔学的民主思想,对孟子的性善说和心学思想赞叹有加。他说“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同时,根据是孟子在处理政事时考量利害,借此为自己发展工商业的观点提供奥援。
谭嗣同对庄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使庄子的地位超过了孟子。谭嗣同论证平等、破对待、变化日新,庄子都成为最主要的理论来源。谭嗣同的思想深受庄子的影响。
谭嗣同对王夫之的推崇有目共睹,梁启超甚至说谭嗣同在《仁学》上卷赞誉王夫之为“五百年来学者,真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万物昭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谭嗣同对王夫之的推崇由始至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坚持赞不绝口。
谭嗣同的公羊学具有自己的独特理念和观点,他的研究自成一家,神韵独特,而且擅长发挥微言大义,注重经世致用,尤其是他与《周易》相勾连,使公羊学奠定在《周易》之上。
总而言之,对谭嗣同这位哲学科学家的研究视域,有待拓展。谭嗣同哲学科学的研究,永远在路上。
胡玉明用将近四十多分钟进行解读,富有jiqing。清晰的思路,让会场非常安静,连地下掉下一根针都能听见。
会场上,时而有人发出惊叹的声息,20多位听众,目光都聚焦在他的身上,时而还有掌声,大家聚精会神的镜头,特别认真,让人们增加了一个新的信息,先贤谭嗣同还是——科学家。
胡玉明是位讲好中国故事的能手,情怀满致,用的都是朴实而生动的语言。尤其是他的浏阳本乡塑料普通话,时而贯穿着传统文化,时而又贯穿历史名人的金典名句。他讲的故事,可以让从来没上过学的成人都能听懂,笔者认为“真情实感无做作,就是好文章”。
李小林说,谭嗣同研学小分队,有一个好的“领头羊”,而我和胡玉明是最好的搭档。这几年虽然我们没在一起,但形散而神不散,我们都在围绕谭嗣同精神,在不同领域不断探索着,历经8年“抗战”,各有建树!
一方面,我们有人从理论和文的方面研究,为天下之谭、世界之谭,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也有人从武的方面开拓。例如在冲破罗网,践行足球上,以足球运动自带流量,未来以谭嗣同精神武装足球健将,让浏阳精神、湖南精神、中国精神更快、更美的传播和展现给世界。
今天,我们把谭嗣同文武双全的伟大精神,立体地呈现出来,更能振奋人心,鼓舞斗志!
他们的发言,让在场参加座谈会的各位嘉宾肃然起敬,引起共鸣,大家以阵阵掌声,表示认可与支持。
(三)
谭嗣同的嫡系玄孙谭士恺说,站在这里参加先祖诞辰160周年的纪念大会,心情无比激动和崇敬。
浏阳这片热土,孕育了谭嗣同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改革先驱,而嗣同学校以他的名字命名,并在近几年不断取得长足进步,传承着他的精神,作为谭氏后人,深感荣幸,也倍感责任重大。
160年前,谭嗣同诞生。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如流星般璀璨。他目睹了晚清社会的腐朽与动荡,毅然投身于变法图强的伟大事业。他著书立说,传播新思想;他参与维新,推动社会变革;他慷慨赴死,用生命唤醒国人。他的《仁学》至今仍闪耀着思想的光芒,他的豪迈诗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至今激励着无数后人。
作为谭嗣同的后人,我深知,他不仅是一位历史伟人,更是一位胸怀家国、勇于担当的普通人。他热爱生活,精通音律,对家人充满温情。这些细节让我感受到,他不仅是书本上的英雄,更是我们家族中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者。他的精神,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成为我们家族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今天,站在这里,聆听了作家胡玉明,翔实解读先祖是一位近代科学家的故事,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谭嗣同的精神与意义。感谢玉明的艰辛付出与不懈努力和奉献。
他追求进步、勇于革新的精神,他心系天下、舍生取义的气节,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继承和发扬的。作为谭氏后人,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们不仅要缅怀他的事迹,更要传承他的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期望在座的同学们:珍惜今天的幸福,感恩幸运,能够在嗣同学校学习,感受谭嗣同精神的熏陶,胸怀理想,脚踏实地,勇敢追梦,努力锻造成为新时代的栋梁之材。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金融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丁纯蓝作了发言。她也是《走读谭嗣同》研学小分队的成员。坚持数年,足迹遍及谭嗣同诞生、学习和生活工作过的地方,致力于采访工作,积累了大量素材,作了许多奉献。
会上,各界嘉宾黄孝正、李颂辉、谭常春等同志,积极互动,踊跃发言。他们从历史脉络中探寻谭嗣同思想的源头活水,又从现代视角进行审视,激发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传承与发扬谭嗣同精神的深刻思考。例如,韶山市韶山学校党支部书记黄孝正提议,一是结合纪念韶山村建立党支部100周年活动,邀请与浏阳市嗣同学校党支部开展联盟活动;二是建议协办一个“钱学森班”。
湖南省体育局足球俱乐部负责人李承真发言说:我国目前足球较落后,要从少年抓起,足球俱乐部可派老师到嗣同学校帮助培养足球少年等。谭常春说,纪念谭嗣同诞辰的活动很好、很有意义,一是希望嗣同学校形成每年坚持的制度,二是针对青少年的特点,以绘画的形式,建议拓展编辑连环画,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李颂辉表示,愿意为学校青少年作有关宣传义务讲座。
今天的学术座谈会,共鸣性很强。果真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记得论语里说“德不孤,必有邻”。
谭士圣在会后,以微信形式,寄希望嗣同学校,以孝为仁,以礼为仁,仁者爱人,推己及人。以激励学,砥砺前行,为振兴中华,为民教子,替国育才,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奋斗。
嗣同学校党支部书记、总校长何申如说,感谢大家提出的建议,将结合实际,进行专题研究,逐步推进落实。
……
掩卷静思,笔者祈愿,谭嗣同的精神与思想,就像三月的一颗璀璨星星,在岁月中闪闪发光,映照每一位思念他的人,祈愿他的光芒,永远点亮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2025年3月10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