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维海国合研究院
一、国家级新质生产力示范城市建设路径
1、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制定发展战略
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国务院、国家发改委等新质生产力重大部署,以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独创的“1381”创建模型为主线(国合院撰写出版《中国新质生产力创建体系及操作指南》专著),结合各地区、各城市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制定明确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实施步骤,确保城市发展方向与国家战略相契合。同时,编制《国家级新质生产力示范城市创建方案》,并分解落实具体目标与任务,纳入部门、省市县区、园区和企业等责任考核。
图:国合院即将出版的《中国新质生产力创建体系及操作指南》
2、完善新质生产力示范的政策体系
因地制宜,各级政府出台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土地供应、人才引进等。建立健全政策实施机制,加强政策的协同性和有效性,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3、产业培育与升级
聚焦重点产业,立足本地优势,确定城市的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大对重点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转型: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鼓励传统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高产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4、加强产业协同创新
积极推动与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机制,加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促进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建设一批产业创新平台和载体,如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创新生态营造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比例,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设立科技专项资金,支持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创新平台建设和科技企业培育。
6、培育创新主体
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发挥其在创新引领和产业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7、完善金融创新等服务体系
建设金融强国、金融强市,加大金融创新,策划项目并申请超长期国债、中央预算内资金等。强化科技驱动与产业转化,积极建设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为科技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促进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转移、检验检测等专业服务。
图:国合院即将出版的《金融强国建设与绿色金融项目策划》
8、加强人才引进
实行人才倍增计划,制定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来城市创新创业。建立人才服务保障机制,为人才提供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便利条件。
9、强化人才培养
强化人才招引培育。加强与高校、职业院校的合作,根据城市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开展在职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和业务水平。营造人才发展环境: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激励和流动机制。鼓励人才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为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平台。
10、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新型基础设施
强化新质生产力示范的基础支撑。完善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推动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的融合发展,提高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和运行效率。
11、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加强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活品质。建设一批创新创业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和人才提供便捷的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12、推动跨城市协同发展
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产业协同、创新协同和资源共享,构建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共同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共建和科技创新合作,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13、扩大全球开放合作
加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强与国际知名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创新理念,提升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国家级新质生产力示范企业建设路径
1、战略规划引领
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国务院、国家发改委等新质生产力重大部署,以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独创的“1381”创建模型为主线(国合院撰写出版《中国新质生产力创建体系及操作指南》专著),以各地区、国资国企、民营经济等“十五五”规划为引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科学编制《国家级新质生产力示范企业创建方案》,辅导企业开展“十五五”规划编制课题研究,从政策激励、科技妆化、干部培训、产业转型、新兴产业聚集、金融创新、全要素聚集以及体制机制构建等整体筹划,构建国家级新质生产力示范的运行机制与产品体系。
2、技术创新驱动
加大企业研发投入,鼓励打造一批创新型优势企业,鼓励企业把技术创新作为核心战略,持续加大在研发方面的资金投入。鼓励企业建立专门的研发机构,吸引和培养高素质的研发人才,加强对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
3、政产学研紧密合作
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建科技研发平台、联合开展科研项目。通过产学研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4、关注前沿技术
强化产业趋势研究,密切关注未来材料、未来制造等行业前沿技术的发展动态,提前布局人工智能与AI模型等新兴技术领域。积极参与零碳节能等行业标准制定,引领行业技术发展方向,掌握技术创新的主动权。
5、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积极参与企业创新,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企业的生产、管理、营销等各个环节进行数字化改造。积极拓展数字经济领域的新业务、新模式,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6、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
紧紧把握区域性主导茶叶和优势产业链,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争做链主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协同创新、协同制造、协同营销等方式,提高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7、探索跨产业融合发展
抓住国家鼓励企业改革创新的机遇,鼓励民营企业发展,打破行业壁垒,探索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机会。深入分析城市自身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等,制定贴合实际且具有前瞻性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划。明确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以及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和空间布局。制定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在芯片研发、算法创新、场景应用等方面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8、产业升级与创新驱动
培育新兴产业集群,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入驻。通过打造产业园区、创新基地等载体,促进企业集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9、推动传统产业转型
运用新技术、新模式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升级。鼓励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引入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大规模定制生产,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0、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每年投入资金用于研发,与全球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
11、创新生态与人才
支撑打造良好创新生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平台,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为创新活动提供硬件支撑。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发展技术转移、知识产权保护、检验检测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创新要素的流动和配置。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和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12、加强人才引育
制定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来城市创新创业。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与高校、职业院校的合作,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13、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出台涵盖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扶持政策。设立新质生产力发展专项资金,对创新型企业、科研项目进行资金支持;给予税收优惠,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适合新质生产力企业的金融产品,拓宽融资渠道;保障新质生产力项目的土地供应,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作者:吴维海,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院长,中国民族智库创始人、中国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
供稿:程宏科
编辑:李顺萍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