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俗追风觅古今
——田铁武与神秘湘西巫傩文化访谈侧记(之三)
上 篇
七溪山人
引言:
写这篇文稿,因为与田铁武在一起,交流神秘湘西巫傩文化,走读高庙遗址,从而了解《历法源于湖南高庙文化》。同时,有缘在田铁武引领下,认识了怀化学院李晓明教授,在他的教授工作室,看到了一位“行走乡间,问俗追风”,沉醉南岭族群、大湘西文化,沉醉抢救挖掘,“打捞”传说,记录歌谣,搜集族谱文献,劝捐历史物件,致力石刻文物拓片和博物馆建设的尊者。随后,我跟随田铁武驱车,来到了麻阳县石羊哨乡新溪旁,见证了李晓明亲自悬挂“民族民间法文化博物馆”。2025年1月7日,时值中午,我们一起吃盒饭。目睹他忘我工作,投入悬挂一幅幅文物拓片时的身影,笔者曾在现场向李教授说,“我一定要写一篇关于您的作品。”
返回长沙,李晓明的身影,时常萦系心中。同时,让笔者联想,在读中央党校法学基础理论研究生专业时,涉及有关民间法文化,如今在石羊哨乡新溪“博物馆”可以作系统了解,确实受益匪浅。
对于民间文化的历史渊源,让笔者逐步深入,引起兴趣的方面,值得回眸的是在张家界工作时,到老百姓家中最常见的有“牛”文化。高堂上悬挂的牛头,是“大湘西”文化的一种信仰。特别是在纵深学习过程中,了解到杜钢建教授在“上古世界文明史——大湘西考古发现与世界工匠文明”中,涉及“神牛”文化,涉及上古时期的法律史、文字史,以及诸多的历史文人渊源和知识,渐渐地让我感到,发生在身边的许多事,就是文化,就是知识和智慧。“神牛”有文化,除了神牛信仰以外,大湘西地区还有神犁信仰,祭祀文化,古代工匠文明,制作耕犁……笔者曾在农村生活,养过牛,耕田时使唤过牛,真正了解牛文化,还是读了杜教授写的文章,才获得新的知识。
与牛有关的神索信仰还有索神,即指索王神华胥。华胥氏家族发明用棕树皮制作缆索。华胥氏也称弇兹氏。华胥氏即弇兹氏,发明搓绳技艺。神牛拉犁离不开缆索。索者为三股绳形成。单股为玄,双股为兹,三股为索。早期的立体文字就是绳索文字,也称绳纹文字。在伏羲发明平面文字以前,人类使用的是立体文字即绳索文字即绳纹文字。
《春秋左传集解》的作者认为:“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扬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孔颖达疏:“结绳者,郑康成注云,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义或然也。”2022年8月,笔者走读西藏米林县,进一步了解到珞巴族,至今仍然保留“结绳记数记事”的文化痕迹,令我眼球一亮。
尤其是,传说祝母种植100株桑树,用桑木制作100张耕犁。当地人称耕犁为犁媛,与祝母制作耕犁有关。今桑植县的名称渊源,亦与此有关。
由此,逐渐洞开作者学习视野,对于上古时期的伏羲文化、西王母文化、“三皇五帝”、天道地道人道文化,帝王世纪表、崇山连山易八卦文化等方面的历史文化和文人渊源,考古知识,产生了探索求知的兴趣。
没有想到,有缘学习上述知识点,还与张家界文坛“三剑客”田奇富、金克剑、李书泰,以及王正鹏等人的研究成果有关。多年来,这些老同志,身处基层的专家学者,做了大量上古历史文化和文明发展的基础研究和考古工作。
如今,又与田铁武在一起,相识李晓明,可谓三生有幸,感恩有缘。作者遂赋《特色文化建勋功——怀化学院李晓明教授悬挂“民族民间法文化博物馆”札记》6首,采撷如下:
(一)两江总督话陶澍,经世人物众皆知。同乡后学李晓明,踔厉奋发成博士。人文社科建基地,桂东族群研究持。贺州文化扬精神,南岭土瑶特色师。
(二)走村串寨话拾荒,不畏艰难身影忙。收集拓印取碑帖,南岭文化翰墨香。民族特色联走廊,博物馆建盛誉扬。学者原是教授尊,一日两餐工作狂。
(三)相聚怀化到麻阳,石羊哨乡新溪旁。民族民间法文化,博物馆内细端详。习惯风俗与民约,宗法村规日月煌。纠纷调解彰契约,诚信文化耀祥光。
(四)拓印碑帖县市州,广西贵州耀眼眸。绘画内容细心看,英美日本回购图。黎平阳洞罗汉苗,男作贸易女刺绣。红苗黑苗与花苗,八十二种支系讴。
(五)特殊人才特色攻,功德无量建勋功。祖父黄埔五期生,井冈游击壮烈中。先烈后裔性灵慧,木匠秤匠娴熟通。书法装裱寻常事,雕刻艺术赋心雄。
(六)安化才俊三牛郎,高中同窗感沧桑。心武文辉事创作,文坛声誉远名扬。晓明五溪事教育,胸藏二酉攻读忙。贺州回湘引人才,特色文化吐芬芳。
上 篇
一、情牵春分“赶分社”
(一)远古历法萌芽。
——管窥“安仁赶分社”。
众所周知,3月20日,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春分。
据湖南日报记者李国斌(2017.03.24)报道,每年春分,在郴州安仁,群众都会自发举办民间节令活动“赶分社”,至今已持续1000多年。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就包括湖南的“安仁赶分社”和“苗族赶秋”。
溯源节气文化,其中“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智慧结晶。先贤先祖们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逐渐形成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但是,究竟其起源于何时?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学家研究发现,在怀化洪江市高庙遗址出土的距今7000多年前的“八角星图像”,正是高庙先民对于太阳周年运动的摹写,为历法的起源找到了依据。
——太阳历在距今7000多年前就已产生。
洪江市高庙新石器时代遗址,先后于1991年、2004年、2005年进行了3次发掘。由该遗址命名的高庙文化,所处年代为距今7800年至6300年,其后续遗存为大溪文化(距今6300年至5500年)。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高庙遗址发掘领队贺刚介绍,有文字记载的中国早期历法,是《大戴礼记》所载的“夏历”,也称《夏小正》。据古代传说,历法在夏代以前的唐尧时代就已有之,这在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得到了证实。那么,中国上古历法的出现年代是不是还要更早呢?考古界和史学界实际上在上世纪末已有了初步认识,其重要证据就是在安徽凌家滩墓地出土、刻有八角星图像的玉版和玉鹰。
史学家饶宗颐、李学勤,考古学家俞伟超、张忠培及天文学家陈久金等均认为:这种八角星图像与当时人们的方位观和天圆地方宇宙观有直接的联系,是方位天文学的典型符号;它是观测日影、测量时节和制定太阳历的仪具或原始式盘;它印证了古谶纬书所言“河图”“洛书”的说法,与周易八卦存在渊源关系。已公布的安徽凌家滩墓地同期遗存测年数据表明,那些玉器所处年代不晚于距今5000年,显然要早于唐尧时代。
贺刚说,据迄今为止已发表的资料统计,八角星图像在全国史前遗存中发现了近20例,其中以湖南洪江市高庙遗址早期遗存(距今7800年至7000年)发现的年代最早,且已具备了安徽凌家滩玉器上八角星图像的基本的要素——中心部位的方框、方框外的圆圈、等分的八角星,以及八角星图像外围的圆形天体。这种图像的构图在高庙文化晚期阶段(距今7000年至6300年)愈发规整。
据对多幅八角星图像的实测发现,这种等分八角星图像任意相邻角的顶点(也正好是与外圆的交点)与该图形中心点连线的夹角都是45度,而两条连线的延长线又正好与另两个对应角的顶点相交。
初创八卦和“天圆地方”宇宙观。
“八角星图像,除了与方位、历法有关外,还与远古时代的八卦有关。”贺刚表示,从早期典籍所述八卦的起源来看,八卦的实质是据时间和空间(方位)的变化来推衍物象的变化,故这种八角星图像实际上也就是最原始的八卦图形。
在贺刚看来,辰溪县松溪口遗址高庙文化晚期遗存出土一件白陶盘底部的八角星图像,或许是解开八卦起源之谜的钥匙。最里面的圆,代表圆形天体即太极。此圆内的“+”形分割,代表两仪,各由任意两组竖、横线循环互构成阴阳。而两仪中的四组竖横短线分别指向不同的方向,构成四象(四方、四时)。内圆之外的第一层八角星,代表八卦(八隅、八节)。此八角星之外又有一圆以及该圆之外的四个对称小三角形图像与四个“人”形图像相连成“连山”状的图案,当是圆形天体与四时八节含义的重复描述。至于“连山”状八角图案外围又分别填有八个小圆圈,很可能是为八、八之数的重复构设。
中国古代先民的天圆地方宇宙观在先秦和汉代已很流行。贺刚说,高庙文化中早期陶器上的八角星图像,天圆地方的观念表现得十分明确。最里层方框,表示大地四方,方框外被一个圆形所环绕,表示圆形的天。在八角星图像的外围,还有由多条弧线组成的图案来表示圆形的宇宙,天圆地方宇宙论的观念在这幅图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高庙文化早期陶器上,还见有诸多类似的写意图像,那些光芒四射的太阳运行在圆形宇宙空间中。由此可见,天圆地方已是高庙文化先民普遍风行的宇宙观。
二、赓续南岭文脉的安化人
——博物馆内意情绵。
在麻阳县石羊哨乡新溪旁,李晓明在“民族民间法文化博物馆”与笔者交谈,他说,时年安化也有青年同学“三才”俊之说——刘心武、杨文辉、李晓明。刘心武是同名同姓,早年也是湖南的作家。
说到杨文辉,与笔者同在金融系统,如今是中国金融作协理事,湖南省金融作协副主席。因此,我们的话题自然活跃多了。
纵深了解李晓明,才知道1962年生他,还在广西梧州师专、贺州学院工作过。2024年6月,笔者有缘曾到贺州一位老战友家住过数日。没有想到,李晓明《行走乡间,问俗追风》,搞得风生水起。
李晓明的学问,越做越深,与广西有着密切关系。他曾在2002年9月至2005年6月,就读于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尔后,又在2007年9月至2011年6月,就读于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
他在广西研学,主要从事民族理论与政策、南岭走廊族群历史文化与社区发展研究,特别是在文物与博物馆学、民族学、人类学、文献学、瑶族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方面,卓有建树。
他在广西,先后创建了贺州学院“桂东族群研究所”、“贺州矿冶钱币文化研究所”、“贺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和“南岭走廊族群文化传承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是“族群文化博物馆”、“贺州矿冶钱币博物馆”的创始人,“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创建人,先后担任广西贺州学院南岭民族走廊研究院院长,广西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岭走廊族群文化研究基地”主任兼首席专家,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生态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原生态民族文化高峰论坛常务理事,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南岭走廊论坛秘书长,广西民族研究会理事,贺州市文联副主席,贺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鉴于李晓明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聘任其为硕士研究生导师。
——管窥贺州,打造了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1、与时间赛跑的人。
“向死而生,反求诸己。我将每一天都当成倒计时,在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与开发研究道路上与时间赛跑,争取为子孙后代,尽可能多保存一份文化记忆,为南岭地区赓续文脉。”李晓明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管窥《行走乡间,问俗追风》(2019.09.19)报道,可以了解,在千年古郡贺州,有一家近年来声誉鹊起的博物馆,每天都吸引不少市民、学生慕名前来探究过往、收获启迪。这家博物馆,就是贺州学院族群文化博物馆。博物馆拥有近3万平方米的展厅,收藏有南岭地区族群文化实物3万多件,另有清代至民国800多个家族的族谱近万册,契约文书1万多册,民间手抄文献4000多册,被学界誉为研究南岭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资料宝库。
须知,一手创建这家博物馆的,是贺州市政协委员、贺州学院教授、广西东部族群文化研究基地主任李晓明。
李晓明是湖南安化人,原在怀化学院任教。2005年7月,这位刚过不惑之年的“大湘西”汉子,作为引进人才,调入梧州师专(贺州学院前身)工作,研究方向主要是边远民族地区贫困代际传递问题。
来到贺州不久,李晓明就惊讶于古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地处我国三大民族走廊之一的“南岭走廊”核心区域,自秦朝开始,随着一条连接中原、沟通岭南的“潇贺古道”的开凿,南来北往的不同族群,在这方古老的土地上流动、聚集、沉淀,逐渐成为古代中原文化、湘楚文化、吴越文化与岭南文化交融之地,族群文化瑰丽多彩。
从那时起,李晓明心底涌现了一种莫名的学术冲动。后来一次偶然际遇,直接促成了他的研究方向转航。
那是2006年暑假的一天,李晓明跋山涉水数小时,到达一个叫狮东村的偏远瑶寨开展田野调查,在与一位九旬老人交谈时,他得悉老人家中留存有几十本世代流传的手抄文献,记载着家族迁徙、山林买卖等情况,李晓明如获至宝地披阅这些文献,并用相机翻拍下来带回去研究。两个多月后,李晓明带着学术问题重新拜访这位瑶寨老人,却被告知老人已于一个月前去世,那几十本手抄文献也在办丧事时被焚烧了。这件事深深刺痛了李晓明的心。经过深思熟虑,他毅然决定将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调转为南岭族群历史文化,全身心投入地方民间文化的抢救挖掘之中。
2、痴迷情深重“打捞”。
作为一个崭新的学术领域,南岭族群历史文化研究,必须以海量实物为支撑,李晓明深谙其道。
从2006年秋开始,他带领学术团队,利用业余时间翻山越岭、走村串寨,踏遍了贺州及周边恭城、平乐、江永、江华等地的300多个村落,采访了上千名族头寨老、民间艺人,“打捞”传说,记录歌谣,搜集族谱文献,劝捐历史物件。有时为了一件文物,李晓明要三顾茅庐,甚至在村寨住下来,对主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讲清说透文物入藏博物馆的意义,实在说服不了,则再三叮嘱主人精心保管,防止文物丢失损毁。
李晓明这近乎痴迷的行为,让有些同事疑惑不解:收集民间文物不能计入科研成果,无助于职称评聘,何苦投入那么大的精力呢?
对此,李晓明总是淡然一笑:这件事,我们现在不做,十年后有人想做也难了,因为每天都有文献文物在消失……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经过李晓明及其团队长年累月,行走乡间开展田野调查,一大批鲜活的地方口述史,得以记录下来,一大批散落在民间的文物,得以收集上来,其中包括拥有68个音调、75种类别,堪称目前世界上唯一完整的“芦笙基因库”,还有清代状元、广西临桂人陈继昌“三元及第”木匾原件等珍贵文物。
3、为贺州打造了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李晓明有声有色的工作业绩,逐渐引起贺州学院领导层的高度重视,2012年,学院多方筹资上千万元,建造了贺州学院族群文化博物馆,为这些历尽千辛万苦收集回来的“宝贝”,营造了一个遮风挡雨的“家”。
博物馆分7个专题展示厅,常规陈列民俗物品、度量衡、矿冶钱币、木雕石刻、契约文书、手抄文献等11个大类。当年底,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吸引了社会公众络绎不绝前来参观。
大家一踏进博物馆,面对精心展陈、眼花缭乱的各式老物件,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回到了老祖宗当年的生活场景,备感亲切,备受震撼。
几年来,贺州学院族群文化博物馆已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20多万人次,被授予国家3A级旅游景区,成为传承保护和研究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李晓明以一位严谨学者的眼光和责任心,为贺州打造了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但是,他没有停留在文物收集层面上,同时着手开展学术研究。近年来,他申报创建了广西高校文科重点支持项目——南岭走廊族群文化研究基地、中国南方族谱资料中心,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3项,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9项、厅级12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3部,编著18部。获广西社科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其中,《南岭走廊民族和谐文化教育资源发掘保护与传承研究》被列入教育部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广西瑶族传统伦理文化基本特征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获广西传统文化研究会年度论文一等奖。
《人民网》《新华网》《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学习强国》《中国社会科学报》《广西日报》《广西卫视》《当代广西》《民族论坛》、美国纽约《侨报》等主流媒体,对其进行过专访和专题报导。
他在潜心学术研究的同时,还把目光投向了地方民族民间文化如何传承的问题。他带领团队开始探索破题之策,尝试在贺州部分村落指导创建“村史馆”,借此保护村落内部传统文化;还组织教授、学者走进古村落,共同建设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利用假期住在村里,动员乡贤为村里的孩子们讲授村史、教唱歌谣,收到良好效果。
(待续)
2025年3月16日整理
(作者:胡玉明,笔名“七溪山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