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华孝子将军魂》(红安篇)一书出版发行13周年,在第30个国际读书日来临之际,本书作者吕莽特将《中华孝子将军魂》(红安篇)一书作者序单独发表,以此表达对共和国将军的敬意。
圆明烟火,金陵刀枪;侮辱孔孟,践踏老庄;百年浩劫,缺乏担当。本书将领,民族脊梁;尊严捍卫,蹈火赴汤;内击蒋匪,外战列强;报国显亲,天下名扬。和平功臣,万古流芳。 “中华孝子”理念,是孝子理念的升华,是先进文化的体现,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创新成果。
“中华孝子”一词,得名于《中华孝子》一书。书中不仅倡言了“好学上进,胸怀祖国,不给父母增加负担,一切尽心竭力”的中华孝子观点,同时也对“孝顺”的行为表示反对,并指出:“一些封建的礼仪和‘愚忠、愚孝’的思想,都是盲目教化人们服从,从而制约了一些晚辈人的正常行为,使他们的一些合理主张得不到采纳,长辈们的一些错误言行得不到有效纠正。只要是长辈们说的话,无论对错与否,晚辈都得去照办,限制了青少年聪明才智的发挥,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的“百年耻辱”,不能不说与这些“愚忠、愚孝”的因素有关。
翻开历史的长卷,从中不难看出,孝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人类的一部文明史。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文明古国,其实与孝是密不可分的。 起初的人类社会,并没有什么文明可言,连婚姻都处于无序状态,其它的就更不用说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们不得不自行调整生存方式,由原来群居的大家庭调整为以“父权”为代表的小家庭。这种生存结构的调整,就衍生出了“父权制”的孝亲,在生命创造和养育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返本报恩的意识,其行为就是赡养和善待生身父母。而作为伦理上的孝基本与古代文字同时产生,古老的甲骨文中就有孝字。上古时代的典籍《尚书·尧典》篇中曾提到:“克谐以孝,熏熏义,不格奸。”意为有孝行的人,不但能和谐家人,也不会使家人走向歪门邪道。《尚书·君陈》篇又告诉人们:“惟尔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这些论述足以说明,我国上古时代就已经把孝当作德之本了。不过,这只是少数人的见识。孔子提出“孝,德之本也”后,孝是德之本的观点才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孔子的这一论述,迄今为止还没有文字记载对此提出过质疑。
纵观古今,不论社会结构如何变化,孝始终都发挥着伦理道德的核心作用。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典籍《吕氏春秋》把孝说成“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到了汉代,为了鼓励百姓遵守孝道,中央政府曾以“举孝廉”的选贤制度来选拔官吏,以强有力的政治诱惑力来倡导孝道。魏晋统治时期,也主张“以孝治天下”,并提出“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南北朝各代,采取中央监察官出面弹劾不孝官员的举措来推广孝道。特别是我们党和国家在用人制度上,始终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并且把德放在了首位,这绝不是一字之前后的问题,它凸显的是德的重要性。因此,作为德之本的孝,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究竟什么是孝?怎样做才叫孝?关于这个问题,一直众说纷纭。孔子认为:“从命不忿,微谏不倦,劳而不怨,可谓孝矣。”春秋时期的政治家晏婴认为:“以钟爱其兄弟,施行于诸父,慈惠于众子,诚信于朋友,谓之孝。”曾子认为:“能全肢体,以守宗庙,可谓孝矣。”这些学术派的观点,虽然很多,可是都没有形成公认的定义。“善父母为孝”一词,虽然出自于《尔雅》书中,但却被后人所公认,成为孝的定义。《汉语大词典》以及《辞海》对孝的解释,都没有脱离“善父母为孝”的本意,因此,善就成为了孝的前提。 可是古代有些文人,他们为了迎合统治者和家族长老们的治国、治家需要,把“善孝”改为“孝顺”,并且进行捆绑加以宣扬。因此,导致了“愚孝”的社会现象。如果按照“顺者为孝”的理念,像本书中的陈锡联、王诚汉、胡奇才等将军都属于“不孝顺子”,但笔者认为他们都是“中华孝子”。因为他们的表现都符合“中华孝子”彰显父母、捍卫尊严、报效祖国、成就自我的品质特征。“孝顺”理念的千年传播,软化了中国人的意志,“见人就顺”成为一些人约定俗成的习惯。他们不但不认为自己可耻,而且还标榜自己有“温良恭俭让”的儒家风范。“仁义礼智信”虽然被大多数中国人所尊崇,圆明园的一把火,却使它暗淡无光。人们不禁要问:那些外国军队,虽然号称“八国联军”,但兵力也只不过两万而已,就能直取北京,这样已经达到了藐视清朝政府和军队的目的了,圆明园也没妨碍他们掠夺中国的金银财宝,为什么还要烧毁呐?笔者认为,别看圆明园只是一座普通的皇家园林,它所浓缩的却是中国的大好河山,在侵略者的思维中,烧毁圆明园,就等于毁掉中国人的尊严。 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如此大的中国竟然落个任人涂炭、任人宰割、任人践踏的下场,这是中国老百姓不愿见到的。虽然他们没有读过“孔孟经典”,但知道“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道理。为了民族的尊严,他们别妻离子,舍命抗击外敌,这种民族英雄的举动,不但没有得到朝廷的褒奖,反而却遭到军队的围剿。老天哭泣,大地悲伤,空气也发出了呐喊,还有公理吗? 有,那就是人民的觉醒!1911年的10月10日,敲响了清王朝灭亡的丧钟。之后虽然成立了中华民国政府,但新旧势力拉锯不断,使中国又从半封建社会进入了半殖民地社会状态。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蒋介石在上海、汪精卫在武汉先后发动了fangeming政变,使人民又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规律,从夏、商、周,到秦、汉、晋、隋,再到唐、宋、元、明、清,每个朝代在夺取天下时,都有符合民惠的主张。可是一旦夺取了天下,就“重官轻民”,分化两极,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日久天长,民心思变,一遇星火,便能燎原,几千年的朝代更迭、历史变迁就是最好的佐证。
时势造英雄。辛亥革命,不仅吹响了时代的号角,也唤起了有志少年。董必武当时虽然有一份很好的工作,但由于对社会现状的不满,毅然放弃了丰厚的工资待遇,走进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行列,为革命摇旗呐喊,奋笔疾书。 “五四”运动的爆发,使董必武眼前一亮,他开始研读马克思著作了。通过学习,找出了孙中山屡次失败的原因,那就是唤醒民众不彻底,依靠什么人的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就在这时,他得知上海已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在李汉俊的建议下,他和陈潭秋等人在武汉也成立了共产主义研究小组。1921年6月下旬,他作为湖北的代表参加了中国gongchandang第一次代表大会。 《中华孝子将军魂》一书,为什么首写(红安篇)?因为红安的将军最多,有“中国第一将军县”之称。为什么红安能出那么多将军?在本书座谈会上,几乎所有人都提出这个问题,希望笔者在自序中能谈一下自己的看法,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因素: 一、地域因素。红安北有大别山、天台山、老君山、阳台山等众多名山,山高林密,野菜遍布,植被完好,密不露石,上有飞禽,下有走兽,惟有天台山怪石林立,巧夺天工,倒水、涉水、举水三大水系交叉纵横,山水相依。大别山就像一条巨龙,挡恶风于身外,聚祥气于怀中。因此,红安形成了独特的风水区域。 二、名人因素。红安县的二程镇,是理学奠基者程颐、程颢弟兄俩的出生地。后来他们虽然迁往了河南洛阳,但程颐所论述的“古人谓忠孝不两全,恩义有相夺,非至论也。忠孝,恩义,一理也。不忠则非孝,无恩则无义,而不相悖”的观点灵魂仍然还存留在红安大地上,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红安人。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有些学派甚至认为:“君之直臣,父之逆子;父之孝子,君之悖臣。”把“忠”和“孝”‘完全对立起来。你要想当忠臣,就得落个逆子的名声;你要想当孝子,就得背上不忠的罪名。不管你是忠,或者是孝,都得落个不好的名声。因此,影响了一些年轻人的远大抱负。红安人有了二程“思想灵魂”的支撑,把忠和孝当成了一码事,所以,在国家和民族危难的时候,他们才会排除顾虑,挺身而出。 三、gongchandang人的引领,是其中的主要因素。红安能出如此多的将军,与董必武的引领有直接关系。仅1922年至1923年间,董必武就先后三次回老家向工人、农民和青年学生宣讲马列主义,组织在武汉学习的学生利用假期回乡宣传革命道理。同时,他还广泛建立党的组织,创办党的刊物,培育党的骨干。因为有了这些骨干,才有了大别山地区的农民武装;因为有了这些武装,才有了后来鄂东军、红7军、红11军、红1军、红4军、红25军以及红四方面军;因为有了这些红军部队,才有了红安子弟展现自己军事才华的平台。
祖上扬正气,德行照子孙。本书主人公的先辈口碑极佳,他们的父母也德高仁厚。 郑位三的父亲郑维翰,原是七里坪镇有名的药店老板,他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积厚德于儿子身上。儿子郑位三曾四次被国民党民团堵在家中,可他每次都能顺利地从后墙暗门成功逃脱。 陈锡联的母亲雷敏,虽然穷困潦倒,靠乞讨为生,但她只要把藏在屋内的gongchandang人交出去,立马就脱贫变富。可雷敏并没有那样做,她不想用金钱烧毁自己的良心,她想用德行为儿子铺路,她想用道义为儿子架桥。别看陈锡联从小不是乞讨,就是放牛,可他19岁就当上了红军的师政委,34岁就当了解放军的兵团司令员。有人说:“那是受党的教育、红军的培养、解放军大熔炉锤炼的结果。”对这些看法,笔者并不否认,所要说的是那些牺牲的十几万红军,他们哪个没有受过党的教育?哪个没有得到红军的培养?解放军的大熔炉,锤炼的是所有的解放军官兵,为什么只有陈锡联等少数人能成为兵团级的将领? 刘昌毅的父亲刘殿明为人厚道,乐于助人,谁家有事,有求必应,方圆几十里,无人不晓。他一点点积蓄起来的德行,使儿子刘昌毅受益匪浅,每次遇险都能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多次受伤,被装进棺材里还能起死回生。不管伤势多么严重,就是死不了,没有人能解释清楚!惟一能使人信服的说辞,那就是祖上的福报太深。 有因有果,善因善果,恶因恶果。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后,国共两党彻底分裂。从表面上看,国民党完全处于上风,占主导地位,对gongchandang不是“围剿”,就是追杀,还骂gongchandang是“匪”。在这样的形势下,一些人脱离了gongchandang,投奔了国民党。可是郭天民、韩先楚、秦基伟、陈锡联、刘华清、王诚汉、王建安、王近山、刘飞、刘昌毅、李天焕、张天云、张仁初、胡奇才、徐深吉、徐斌州等都投奔了gongchandang,而且还义无反顾。当时谁能看好gongchandang?谁能相信gongchandang能打败国民党?可他们却坚信不疑。是凭感觉?还是凭算计?凭感觉笔者相信,凭算计绝不可能,因为他们当时还没达到能算计出未来的程度。
纵观古今,一个人如果祖上德厚,就会自然不自然地修正自己的判断,哪怕是身处逆境,也会自然不自然地遇上有利于自己的人;自然不自然地远离那些不利于自己的人,使自己自然不自然地改变原来的做法,选择自己能够走向成功的道路。反之,眼瞅着自己的“政治行情”见长,却自然不自然地犯了一些低级错误,不是原地踏步,就是中途落马。
本书主人公,大多数不是打工仔,就是放牛娃,既不懂得为官之道,也不晓得从政之路,却能在摸索中前进,在战斗中成长。李先念从打工仔到国家主席,王建安从放牛娃到将军等等,这里边给人们留下了太多的想象空间。“一将成名万骨枯”。这是人们的感叹!书中主人公在通往将军的路上都是险象环生,无一人例外。但他们往往又总能逢凶而化吉,遇难而成祥。 善始是为了善终。有些人没有善始,却能善终;有些人虽能善始,却没有善终。这就是“人与天地”,这就是“人与自然”。什么是善始?什么又是善终?尽管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读,但笔者认为,善始的本质,就是做事要凭良心,敢于坚持道义,一切从维护父母、个人和民族尊严出发,进行有理想的活动。善终的解读绝不是单纯的“好死”,而要看留没留下“骂名”。如果留下“骂名”,即使是死在高级病房里,还有百名俊男靓女“死陪”,也属于不善而终。
本书主人公虽然驾鹤西去,但留下的却是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笔者欣赏书中将军的勇气,更佩服书中将军的远见。他们从小就有大智慧,宁可为尊严战死,也不苟且偷生。他们敢于冲破世俗观念,向“愚孝”的行为说不。在当时,没有一定的大智慧、大远见的人是不敢触动“传统孝道”的。他们不但触动了“传统孝道”,而且还选择了参加最弱势的gongchandang领导的队伍。仅此而已,就足以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可有的人却说:“他们当时都是些小孩子,连字都没认识几个,有什么大智慧,不过是误打误撞,碰上好运气而已。”这种说法也有一定道理。但笔者认为,认字多少,与智慧没有等同关系,清朝的李鸿章认的字倒是不少,可却把字都签在了“卖国条约”上。本书的将军虽然没有什么大学问,但他们内击蒋匪,外战列强,打的都是些胜仗,干的都是些让老百姓扬眉吐气的事。 传统孝道确实害了一些人,张天云将军的原配夫人王桂荣女士就是受害者之一,当她和婆母听张天云的战友张天德说“天云十有八九是战死了”之后,王桂荣表示誓死不嫁,婆母非得让她嫁给张天云的堂兄张天顺,为老张家留条根。王桂荣婚后第一个孩子是个男孩,张天云的母亲给孩子起名“有根”。笔者在红安采访时,专门采访了张有根老人,他说:“我母亲要不是为了恪守孝道,她是绝不会改嫁的。当母亲听说张天云不但还活着,而且还当上了解放军的大官时,真是千言万语无处说呀。” 一些学者认为,对孝要扬弃,剔除封建的糟粕。但他们并没有讲清楚,究竟是西汉以前,还是西汉以后。如果是西汉以前,笔者持赞同意见。因为在西汉以前,孝还没有形成公认的定义。而在西汉以后,“善父母为孝”的观点却被大多数人所认同。孝与传统的孝道是有所不同的。孝只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她所代表的是子辈与父辈之间的关系,其核心内容就是从孝心到孝敬再到孝行,心、敬、行贯穿着整个孝的过程,但善是前提。孝离开了善,就会偏离孝的本意,就会不分对错,“一顺到底”。孝字后面加上一个道字,内容就随之发生了变化,孝由单纯的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家庭道德伦理规范。这种规范又不断地向外延伸、扩展,又形成新的社会道德伦理关系。然后又把“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内容纳入了孝道之中,并强力推行,使本来很正常的孝,变成了不正常的孝,人们又脱离不了当时的那种社会政治环境。特别是顺与孝捆绑之后,检验一个人孝与不孝的衡量尺度,就变成了顺与不顺。因此,“孝顺”的思想就成了“家天下”的治国法宝。在今天看来,“顺”就是“愚孝”的根源。 在过去,不管是封建帝王,还是家族长老,都赞同“孝顺”的思想,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解释,自从夏王朝的启帝把帝位传给太康帝时起,就开辟了“家天下”的先河,直到清王朝宣统帝退位,“家天下”的社会体制才宣告结束。在“家天下”的社会体制中,对帝王来讲,家就是国,国就是家,只有小家和大家之别、人多与人少之分。要想治好国,先得治好家。治家的首要条件,必须有能约束人们不当行为的规范,能起到规范作用的就是孝道。帝王推行孝道的目的,就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过去的社会,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人家很多,几十口人在一起生活,孝道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孝道的存在,才有长辈的权威,有了长辈的权威,才有家庭的稳定。如果像现在有的家庭,两个家长连一个孩子都管不了,有的孩子甚至还凌驾于父母之上,要是几十口人的话,那该是什么局面?
传统孝道为什么会遭到批判,其主要原因,就是有“愚忠愚孝”的成分。传统孝道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封建社会的主体意识,即使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其价值观念仍然没有改变,因此出现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社会现象。
随着“家天下”社会制度的瓦解,以及外国列强的入侵,偌大的中国风雨飘摇,连小小的葡萄牙也能弄得一席之地,有点尊严的国人对此不能接受,他们对待腐败的政府又无能为力,只好把气撒在传统孝道上,再加上一些热心于新文化的人推波助澜,传统孝道就成了众矢之的。
针对一些人对传统孝道的偏颇,孙中山站出来指出:“讲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就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本书中的主人公虽然没有奋笔疾书,但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孙中山先生的建白:忠于正义,孝显父母,乐于助人,信守诺言,为和平征战于千里之外,拼杀在日月之中,为后人撑起了脊梁。
本书中的将领之所以被称为“中华孝子”,是因为他们为父母争得了荣誉!为祖国争得了尊严!为个人争得了功名!虽然我们身处和平年代,没有在战场上那样的立功机会,但彰显父母的方式是多元化的,荣耀祖国的机会也是随时都有的。尽管不同年龄有不同的彰显内容,尽管我们每个人的身份不同,但都应该彰显父母、荣耀祖国,不管彰显和荣耀到什么程度,只要彰显和荣耀,就应该称之为“中华孝子”。
为了使本书更有看点,笔者曾两下红安,亲吻将军的故土,探寻将军革命的足迹,用大众的语言,把主人公的人格魅力、荡气回肠的故事、惊天动地的传奇、深不可测的福报呈献给读者,福运读者走顺人生、辉煌未来。
编辑: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