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首诗篇浩然正气激荡天地 百位英模理想之光辉映人间
中华名人在线 2025-04-22 22:52:16 作者:zhhmrzx 来源:

百首诗篇浩然正气激荡天地 百位英模理想之光辉映人间

    百首诗篇浩然正气激荡天地 百位英模理想之光辉映人间百首诗篇浩然正气激荡天地 百位英模理想之光辉映人间为了庆祝百首七言绝句《红色诗篇》一书出版发行两周年,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红色诗篇》一书作者宋歌特別发表此书作者序,以表达对" 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的敬意。
全文如下: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华夏文明遭摧残;外敌贪婪,犯我河山,激起民众千百万;革命先驱,英雄模范,前赴后继战敌顽;彪炳青史,千古流传,红色文化有诗篇。
      翻开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学史,无不体现出诗人的追求与浪漫。屈原落笔惊天地,李白笔落泣鬼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让岳阳楼千年不倒,岳飞的《满江红》红满天涯。2021 年 7 月 1 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大型诗词剪纸展,在沈阳市社会组织党建示范基地(红船主题公园)举行,百首红色诗篇在百幅剪纸作品的映衬下与世人见面了。这是真与美的结合,这是追寻红色记忆的体验,这是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这是赓续红色血脉的展示。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笔者之所以讴歌英烈,自费出书,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父母的影响,是他们给了笔者对革命前辈的崇敬,是他们给了笔者传承革命传统的动力。
父亲宋树全,出生在贵州省遵义正安,从小就渴望参加革命队伍。1950 年初,终于如愿以偿,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他所在部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39 军第 117 师第 351 团第 3 营炮兵排。同年,父亲所在部队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父亲随部队入朝参战,在横城反击战中,受伤 12 处,一处距心脏不到 5厘米,用父亲的话说“我被炸成了血人,美军被我炸成了死人。”每个人都有崇拜的心理,每个人都有追求的目标,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有的人为了偶像离家出走;有的人为了追求放弃富贵荣华。母亲果惠兰身上的英雄情结,让她摒弃了世俗,嫁给了比她大十几岁、身高矮一头,并且伤痕累累、身无分文的志愿军英雄。母亲的选择,就等于和艰难捆绑在了一起,而这一捆绑就是一生。母亲为什么会做出这种选择?主要取决于母亲的英雄情结!母亲的英雄情结来源于哪里?来源于朝夕相伴的故土—一秀水河子。我军在东北首个歼灭战,就发生在这里。虽然这场战役取得了胜利,但几百名英烈却长眠于此。他们的英雄壮举,不仅影响了母亲,也影响了笔者,助力笔者走上了传播红色文化的道路。为了感恩陪伴母亲成长的这片热土——秀水河子,笔者曾在秀水河子战役胜利 76 周年之际,专门创作了一首《满江红·感怀》:
少小仰瞻,功勋赫、高高镌石。
凝神望、秀河流水,天兵神力。
七秩六年书史册,六旬二载铭心迹。
巧战术、鏖战在村头,消顽敌。
硝烟远,天如碧。
人平静,思千尺。
面前山河美,得之珍惜。
赓续传承增壮志,红旗高举迎风立。
看今朝、华夏复兴梦,乾坤易。
艺术来源于生活。笔者虽然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礼,但从小就受父母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影响,他们讲的每一个英雄故事,都让笔者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恨不得马上拿起刀枪,和侵略者大战一场,解放天下受苦人。无数次的冲动,笔者也没能走上战场,却积累了热情,燃烧出jiqing的岁月,开始研究历史,研究诗文,研究红色文化。
翻开历史长卷,回看先贤英豪,有哪个不是荣耀祖国、彰显父母、成就自我之人。他们的足迹不仅踏地有痕,而且还留下了千古名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至今日,人们还赞不绝口。“精忠报国”,因岳母刺字而家喻户晓。岳飞一首《满江红》更是闻名于世。“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他转战南北,保家卫国的真实写照。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让那些贪生怕死,卖国求荣之徒无地自容。抗倭名将戚继光,国人无不为之点赞。“男儿铁石志,总是报国心”是戚继光将军人生的座右铭。这句话不仅激励将军本人立志报国,也激励了戚家军全体将士。戚家军正是因为有了“立志报国”的军魂,所以才所向披靡,令倭寇闻风丧胆。清朝封疆大吏林则徐,不仅一身正气,为官清廉,他在教育子女上也为后人树立了典范。“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方志敏为了宇宙的真理,宁可献出年轻宝贵的生命。周文雍在狱中写下了绝笔诗:“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他和陈铁军把刑场作为新婚的礼堂,以反动派的枪声作为婚庆的礼炮。这种圣洁的革命婚礼,惊天地、泣鬼神。“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是
毛 泽东年少时的立志诗,同时也是那些荣耀祖国、彰显父母、成就自我者的立志诗。尽管这首“立志诗”与孔子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观点相悖,但那些革命者还是毅然决然地走出家门,奔向救国救民的征途。什么时候回来不知道,能不能回来不知道,能不能再见到父母和亲人不知道。就是这些不知道,时常让他们背负着违背“圣人”教诲;背负着违背孝道的指责。这种指责,主要是受狭隘的“孝顺”思想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不仅束缚了一些华夏儿女的正义感,也让那些贪婪的外国列强趁虚而入,犯我中华。吕莽先生在《中华孝子将军魂》(红安篇)一书序言中,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其中一段是这样写的,他说:“ ‘孝顺’理念的千年传播,软化了中国人的意志,‘见人就顺’,成为一些人约定俗成的习惯。他们不但不认为自己可耻,而且还标榜自己有‘温良恭俭让’的儒家风范。‘仁义礼智信’,虽然被大多数中国人所尊崇,圆明园的一把火,却使它暗淡无光。人们不仅要问,那些外国军队,虽然号称‘八国联军’,但兵力也只不过两万而已,在热兵器刚兴起的时代能够直取北京,就已经达到藐视清朝政府的目的了。圆明园也没有妨碍他们掠夺中国的金银财宝,为什么还要烧毁呢?笔者认为,别看圆明园只是一座普通的皇家园林,它所浓缩的却是中国的大好河山,在侵略者的思维中,烧毁圆明园,就等于毁掉中国人的尊严。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如此大的中国竟然落个生灵涂炭、任人践踏、任人宰割的下场,这是中国老百姓不愿意看到的。虽然他们多数没有读过‘孔孟经典’,但知道‘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道理。为了民族的尊严,他们别妻离子,舍命抗击外敌,这种民族英雄的举动,不但没有得到朝廷的褒奖,反而却遭到军队的围剿。老天哭泣,大地悲伤,空气也发出呐喊,还有公理吗?有,那就是人民的觉醒! 1911 年 10 月 10 日,敲响了清王朝覆灭的丧钟。之后虽然成立了中华民国政府,但新旧势力拉锯不断,使中国又从半封建社会进入了半殖民地社会状态。1927 年 4 月 12 日和 7 月 15 日,蒋介石在上海、汪精卫在武汉先后发动了反 革命政变,使人民又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规律,从夏、商、周,到秦、汉、晋、隋,再到唐、宋、元、明、清,每个朝代在夺取天下时,都有符合民意的主张。可是,一旦夺取了天下,就‘重官轻民’,分化两级,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日久天长,民心思变,一遇星火,便能燎原,几千年来的朝代更迭、历史变迁,就是最好的佐证。”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红色的火种,随着中国共产 党成立,如燎原之势,燃烧成了红色革命,红色文化也由此兴起。红色文化的兴起与孝文化的碰撞,又一次跃然纸上。持有红色观点的人主张人们要走出家门,拿起武器,抗击侵略者和国内反动势力。而持有孝文化观点的人主张身为儿女要守在父母身边,侍奉父母,待父母终老后再为国尽忠。这两种观点,是笔者留给读者的大餐,不做评论。但笔者认为,忠和孝是绕不开的话题。北宋理学家程颐所论述的“古人谓忠孝不两全,恩义有相夺,非至伦也。忠孝恩义一理也,不忠则非孝,无恩则无义,而不相悖”的观点,在学术界还是有很高的认同点,而这种认同点,也影响到了一些革命者,正是因为他们把忠和孝当成了一码事,所以,在国家和民族危亡的时候挺身而出。针对一些人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偏颇,孙中山先生指出:“讲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就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本书中的主人公,虽然大多数人没有守在家中,事孝躬亲,但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孙中山先生的建白。忠于正义,孝显父母,乐于助人,信守诺言,为和平征战于千里之外,拼杀在疆场之中,为后人撑起了做人的脊梁,也撑起了民族的脊梁。笔者赞赏书中主人公的勇气,更佩服书中主人公的胸襟胆魄,他们宁可战死疆场,也不苟且偷生。虽然,有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他们留下的却是一座座不朽的丰碑。母亲有一句话,对笔者影响很大。母亲说:“为国家做好事,即使是死了,也有人怀念;损害国家利益的人,即使是活着,也被人唾弃。”本书中的主人公都是母亲心目中的英雄,后来也成为笔者心目中的英雄。他们为新中国的成立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建立了不朽功勋,谱写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留下了一段段传世佳话。他们的丰功伟绩,高尚的道德情操,都是笔者学习的榜样。
2021 年初,为迎接中国
共产 党百年华诞。笔者决定以中宣部、中组部、解放军总政治部等部门联合组织开展评选出的 100 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为主人公,创作 100首七言绝句,为中国共产 党建党 100 周年献礼。在创作过程中,有的诗友直截了当地说:“听说你要为 100位英雄模范人物写诗,你胆子不小啊!你要写的这些英雄模范人物,可都不是普通人物,语言尺度实在难以拿捏,而且,你又采用的是七言绝句,这是在挑战七言绝句的吉尼斯记录啊”。朋友的话,笔者早就想过,这些英雄模范人物,出身不同、经历不同。要用 28 个字在诗中充分凸显主人公的亮点,还要严守格律。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困难。“开弓没有回头箭”。心中装有英雄,笔下自有乾坤。lida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忧国忧民的情怀,使他率先投身于刚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笔者以此为视角,写出李 大钊“铁肩道义走天涯,唤起风云博浪沙”的勇于担当的斗争精神。再现了李 大钊“马列先驱播火种,赤旗高举挽中华”的前瞻性和使命感。诗句朴实而又充满韵律的美感,把人们拉近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的年代,字里行间折射出中华民族的自强自立精神。作为闽赣军区司令员的毛泽覃,在战斗中被敌人团团包围。突围时,他把生留给了战友,把死留给了自己。对于毛泽覃高尚的革命情怀和斗争精神,笔者不是单纯地直述,而是展开深邃的联想:
“兄弟并肩举大旗,工农割据势风靡。
星星之火燎原盛,血染红林长太息”。
诗中表达了四层意思,一是表达毛泽覃兄弟三人(大哥
毛 泽东、二哥毛泽民)带领民众并肩作战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二是表达毛泽覃不惧怕激烈鏖战和长期转战的艰辛。三是表达毛泽覃在苏区百姓中的威望。四是表达对毛泽覃烈士的深切缅怀。整首诗句通达流畅,荡气回肠。
“掩护中央过大江,五千将士筑人墙。
阻击惨烈空先古,明志为国自断肠”。
诗句字面清晰,通俗易懂,不用特殊解读,就知道是歌颂陈树湘将军断肠明志的果决精神和英雄气概。
“征战绝境扫倭尘,战力竟凭果草根。
喋血从容冰雪地,松风浩浩祭英魂。”
这首诗,一开始就直入主题,把人们带入杨靖宇将军抗击日寇所面临的恶劣环境中,真实再现了将军感天动地的爱国情怀。
笔者深知,要想为 100 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写诗颂扬,不仅要通晓诗词歌赋的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了解英雄模范人物的战斗历程和贡献节点。只有这样,才能走进英雄模范人物的精神世界,拉近时空的距离,完成百首红色诗篇。为了使本书坚实有据,笔者曾多次走访英雄的故土,探寻英雄的足迹,用人们熟知的中华通韵,把书中主人公的人格魅力、荡气回肠的故事、惊天动地的传奇呈献给读者。
祝愿本书读者,鸿运当头,生活幸福!

编辑:李顺萍 李锦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