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湘北平原,油菜花已谢,紫云英正盛。在长沙市望城区茶亭镇大龙村的晒谷场上,16位身着粉红演出服的妇女排成雁阵,手中的鼓槌如指挥棒般划出优美的弧线。随着退休教师张进良一声“起”,《迎宾鼓阵》的旋律骤然炸开,牛皮大鼓震落了檐角的春泥,欢快的节奏惊飞了觅食的白鹭。
这是2025年4月初的一个傍晚,夕阳落山之际,却也是大龙村妇女们的高光时刻。几年前,这里还是麻将声此起彼伏的“是非之地”;如今,这支平均年龄超过六十的农民鼓乐队,已成为十里八乡最炙手可热的文化符号。她们用鼓声敲碎了麻将桌上的桎梏,更用行动诠释着:当乡村振兴的画笔交到女性手中,能绘出怎样的绚丽图景。
一、麻将声里的困局:乡村女性的精神荒漠
故事要从2017年的那个夏夜说起。村民余建香路过村头小卖部,麻将牌在水泥桌上碰撞出清脆的声响,伴随着几句争吵飘进晚风:“你昨天摸我五条了!”“谁看见你胡牌了?”
这不是偶然。大龙村1600多户人家,绝大多数妇女沉迷于麻将。她们放下碗筷就摸牌,常常打到深夜。输钱的抱怨,赢钱的炫耀,婆媳矛盾、邻里纠纷层出不穷。有位留守妇女甚至因为打麻将忘了接孩子,导致5岁的孙子在村口迷路。
更令人忧心的是,这种“麻将文化”正在代际传递。初中生李敏曾在作文中写道:“我最害怕周末,因为妈妈总是不在家,家里只有冷冰冰的灶台和永远洗不完的碗。”
余建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位当年叱咤商海的农家妇女,悄悄做了个统计:全村每年因麻将引发的家庭矛盾年均32起,涉及妇女的治安案件占比达68%。“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她暗下决心。
那年清明,余建香找到了她当年的小学老师张进良,师生俩一拍即合,村委会也大力支持,于是一口气买回了18面军鼓。当她们把鼓搬进姚应军家的大禾场时,村民们议论纷纷:“打鼓能当饭吃?”“建香怕是疯了!”但谁也没想到,这个看似莽撞的决定,竟成为改变村庄命运的关键。
二、军鼓奏响的觉醒:从“麻友”到“鼓手”的蜕变
首场排练堪称"灾难"。张进良站在舞台的最前面上,鼓槌悬在半空,却得不到丝毫的同频共振。二十个女人握着鼓槌像攥着烧火棍,有人把《将军令》敲成了剁肉馅的节奏,有人紧张得把鼓槌甩上了天空。
退休多年的张进良成了义务教练。这位曾经几十年如一日在校园里耕耘、培养了大龙村几代人的老人,一直是村民们心目中的“定海神针”。如今她自觉地扛起了“教练”的责任,也就让这支初生的乡村鼓乐队有了灵魂。她买来《中国打击乐教程》进行钻研,对照着教学视频进行演练。无师自通的她最后自创了“三步教学法”:先学握槌姿势,再练基础节奏,最后配合队列变化。
“我先来!”52岁的姚应军第一个站出来,这些年她的际遇可谓是“天上地下”,儿子在外打工,麻将曾是她唯一的精神寄托。
改变在无声中发生。58岁的张桂英曾是麻将桌上的“常胜将军”,如今却成了最刻苦的学员。她把鼓谱印在脑海里,洗衣时哼着节奏,做饭时用筷子敲着锅沿。三个月后,她在镇里组织的汇报演出中担任鼓手,远在广东务工的儿子发来微信:“妈,你敲鼓的样子真帅!”
更令人惊喜的是,鼓乐队成了化解矛盾的“调和剂”。村民王翠娥和妯娌曾因宅基地纠纷三年不说话,却在排练《彩云追月》时,一个前一个后,配合得行云流水。演出结束后,两人相视一笑,隔阂就此冰释。
八年间,鼓乐队从最初的8人发展到78人,成员几乎覆盖了全村各个村民小组。这次,她们又自筹资金1万多元购置大鼓,自制演出服,更吸收一些年轻的女人,她们从就近的铜官电厂上完班回家后,吃了晚饭来参加活动,愉悦一下身心,也让鼓乐队焕发出了青春活力。
三、鼓声里的蜕变:乡村文明的凤凰涅槃
当鼓声取代麻将声,村庄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每天鼓乐队排练的时间,成了村民们集聚的时刻。一群人在场上激 情飞舞着鼓槌,更多的人在场外开心地欣赏。
都说一个女人是一个家最好的风水,那么大龙村鼓乐队这一群女人就是大龙村最好的风水。风水一变,自然一顺百顺。男人们的态度也发生了180度大转弯。村民李建国曾因妻子打麻将闹离婚,如今却主动承担起后勤工作:“她们打鼓比打麻将强多了,我乐意当‘后勤部长’。”在外务工的年轻人更是惊喜地发现,家乡的变化让他们更有归属感:“视频里的妈妈容光焕发,我在城里工作都更安心了。”
鼓乐队的影响力正在向外扩散。2018年抗洪抢险胜利结束后,她们受邀参加庆祝演出活动,与专业乐团同台竞技。当《浏阳河》的旋律响起,台下观众纷纷起立鼓掌,一位评委动情地说:“这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协奏曲!”
乡村振兴,人是根本,文化是魂。望城区茶亭镇大龙村村民自发组建的鼓乐队做了很好的一个示范,也让人有了更多深层次的思考……
如今,大龙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文化村”。据了解,镇政府正在考虑拨专款修建“鼓乐文化广场”,村委会也计划与旅行社合作开发“鼓乐体验游”项目,不少在外打拼的年轻人也动了回乡创业的心思。
四、鼓韵传承的启示:乡村振兴的“她”密码
大龙村的故事,揭示了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当女性成为文化振兴的主体,她们不仅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更能重塑整个村庄的精神内核。
这种转变背后,是“三个激活”的成功密码:激活乡土文化基因——鼓乐作为传统民间艺术,唤醒了村民的文化认同;激活女性主体意识——从被动参与者到主动创造者,妇女们找到了自我价值;激活社会治理活力——文化活动成为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的纽带。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模式具有强大的复制性。邻村苏蓼村借鉴大龙经验,组建了“女子舞龙队”;镇里成立了“乡村文化振兴联盟”,整合资源打造“茶亭鼓乐”IP。望城区文旅局负责人透露,计划将大龙村的做法纳入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在全区推广。
站在惜字塔下俯瞰这片土地,金黄的稻田与翠绿的菜畦交织成美丽的画卷。远处传来激昂的鼓声,那是鼓乐队在排练新曲目《走向复兴》。余建香说,她们最大的心愿,是把鼓乐传给下一代:“等我们老了,希望孩子们接过鼓槌,继续敲出乡村振兴的最强音。”
夜色渐深,晒谷场上的鼓声化作繁星,落进每户人家的窗棂。余建香擦拭着鼓槌上的汗渍,忽然想起那个改变一切的夏日——当第一声鼓响震颤空气时,惊飞的不仅是麻雀,还有一个村庄沉睡的灵魂。如今大龙村的鼓点正越过田垄,与其他村庄的唢呐声、山歌声交织成磅礴的乡村振兴交响乐。这曲调里,有泥土的芬芳,有汗水的咸涩,更有文化血脉苏醒时,那惊天动地的回响。
作者:刘志军
电话:15386491818(微信同号)